论安塞腰鼓与武术文化

2012-08-15 00:50王耀全
武术研究 2012年10期
关键词:腰鼓安塞武术

王耀全

(陇东学院体育学院,甘肃 庆阳 745000)

前言

安塞县,位于延安北部,地域辽阔,沟壑纵横,属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安塞古为白翟地,秦汉以来设置高奴县,隋唐五代为金明县,宋设置安塞堡,于宋淳祯壬子年立县。历史上,安塞就为军事重镇,素有“上郡咽喉”“北门锁钥”之称。公元前206年,西楚霸王项羽率四十万大军攻入关中后,就在今安塞县城四十余里处的碟子沟(亦称旧县),制部高奴,封董翳为塞王,镇守此地。秦、汉以后,历代都在此设郡县,成为抵御外族入侵的边防要塞之一。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环境造就了安塞腰鼓这门特殊的艺术奇葩,它是男舞北鼓的结合体,它是古代军旅武术的衍生。古之安塞交通不便,军队靠击鼓传递信息,两军阵前击鼓助威,战后击鼓庆贺胜利、安慰亡魂。不知何时何人将腰鼓这种最早用于传信的工具与武术天才的结合在一起,从此,军中不再寂寞,士兵们在鼓舞中精神振奋,奋勇杀敌,戍边卫国。秦汉时实行兵农合一的郡县征兵制,并辅之以军功赐爵制度。戍边士兵主要有民兵、戍卒、和谪戍三种人,还从内地徙民和罪犯,称为“实边”,平时开荒种田,战时全民皆兵,闲时厉兵秣马、击鼓娱乐,安塞腰鼓在当地便开花结果,逐渐发扬光大。

1 安塞腰鼓的起源与武术

安塞腰鼓的起源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神巫说,传说中红色和鼓声可以辟邪驱魔,人们便用红布把小鼓系在腰间,起名腰鼓。人们背着腰鼓,披红挂绿,扮成各种“怪兽”,在战鼓伴奏下,边打边跳,狂喊乱叫。宋时《荆楚岁时记》描写的驱傩(也称逐除)场面:“十二月八日为腊日,……谚言,腊鼓鸣,春草生,村人并击细腰鼓,戴胡公头,及作金刚力士,以驱疫。沐浴转除罪障”。同时还记载“晋阳秋,王平子在荊州以军围逐除”说明古时逐除日在军队中也有类似的活动。古时安塞,每年二月二村民们为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选择本村最高的山头做为祭天活动地,夜幕降临,篝火四起,鼓乐齐鸣。村民们在伞头的带领下唱歌祈祷,鼓手和村民们应唱之后,秧歌队围绕篝火进行一番踢打表演。二是军旅说,秦时安塞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腰鼓为士兵必备之装备,一遇突袭,以鼓报警,传递信息;两军交锋,擂鼓助威,震慑敌人;若敌众我寡,战事失利,则以鼓告急,请求支援;当克敌制胜则以鼓为乐,庆贺胜利。战争间隙,则鼓舞娱乐,调节军中“终岁无乐”的枯燥生活。建立在求食、争地等基本需求基础上的武术雏形,在经过长期发展后人们有意识的将战争中的搏斗经验和武器制造及使用技术传授给下一代,后来为战前祭祀和战后庆祝及纪念死者进行的集体模仿野兽进行搏斗的武舞场面,都与安塞腰鼓的集体演练形式、内容有着相似之处。原始的武舞,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舞者手持各种兵器,做种种击刺动作,古籍记载,虞舜时期,三苗反叛,舜帝三次打败三苗族,仍不降服。后来禹带领军队表演了气势宏大的的“干戚舞”给三苗看,这种武舞中表现的威武雄壮的气势和高超的武功震撼了三苗,使之惊骇,终于降服。另外一种武舞为徒手表演,大家模仿野兽搏斗场面集体狂舞。《尚书·尧典》记载有名叫“夔”的首领说:“于!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意思说:“啊!让我们敲起石鼓,大家扮做百兽动作跳起来吧。”这种表演形式的武舞,场面宏大,气势磅礴,给人震撼。安塞腰鼓的表演形式正是从这种原始朴素的武舞中吸取了营养发展而来,而其表演内容中的对打、缠腰过裆等踢打动作以及表演的队形演练都是从古代武术动作和阵战中提炼出来的。因此,我们认为安塞腰鼓与古代武术的起源与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2 安塞腰鼓与武术思想

2.1 “天人合一”思想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儒、道、佛等哲学派别有许多对立的观点,而在“天人合一”的观点上大家都是认可的,也是各派系最基本的思想。所谓“天人合一”,就是人和天相通之处,即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张岱年先生认为:“中国哲学有一个根本观念,即‘天人合一’。认为天人本来合一,而人生最高理想,是自觉的达到天人合一之境界。物我本属一体,内外原无判隔”。《太极拳谱》中有关天人合一阴阳转换的论述:“能以人弘道,知道不远人,则可与言天地同体。上天,下地,人在其中矣!”道是事物变化的客观规律,只有遵循自然的道法,才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武术技术的创造和发展大多都来自自然界万物,取其姿态、动作、神情,按照人体运动的规律,结合技击方法的需要,演化出许多动作,发展成不同的拳种。如水之以柔克刚、连绵不断、滔滔不绝;云之飘忽不定、虚虚实实;风之无缝不入;动物的灵巧扑食、逃命避险的技巧;植物的纹丝不动、相克相生。演变出的动作有:燕子穿林、黑虎掏心、白鹤亮翅、兔子蹬鹰、鹞子翻身、青龙献爪等数不胜数。安塞腰鼓最初的产生也是表现在以鼓通神,娱神娱己,许多动作源于自然生活。如:拜四方、仙女下凡、鸡啄食、鲤鱼跳龙门、飞燕、鹞子翻身、前(后)滚驴粪蛋等,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

2.2 知行合一思想

“知行合一”是哲学的本质,即知源于行,反过来知又指导行,循序渐进,逐渐提高。事物的发展从生活实践出发,以反省自己的身心实践为入手处;最后归于实践,将理论在实践上加以验证。正如《大学》所说:“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齐家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中国这种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同样也指导了武术的发展,古代许多武术大家都强调武术的技击实用性,而忽视了武术的其它价值。尤其在冷兵器时代,军队中习武主要内容为实战,反对“满片花草”(戚继光语)。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说:“乃集所练士卒条目,自选畎亩民丁,一直号令、战法、行营、武艺、守哨、水战,一一择其实用有效者,分别教练先后次第之,各为一卷,以诲诸三军俾习焉”。这些论述只注重战场实用性,忽视了武术的观赏性、健身性、教育性等功能。使武术在民间,在和平年代的发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我们认为武术的发展源于社会生活实践,反过来有服务于社会生活,既为战争服务,也为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服务,这与知行合一的思想并不矛盾。同样,安塞腰鼓来源于人们的社会生活,在其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极大地丰富了当地及周边地区的文化生活,深受光大人民的喜爱,既强身健体又愉悦身心,达到健、力、美和谐统一。

2.3 阴阳变化思想

阴阳是中国哲学最基本的思想之一,它充分体现了古代中国人认识事物对立统一的辩证法的观点,深入到生活中的每一个方面。《易经·系辞上》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阴转为阳,阳转为阴,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交替运动,事物才向前发展。这种变化之道也必然存在于武术之中,是武术技术的主要原理,是武术拳理的主要基础,是武术运动的主要规律。武术中的刚柔、进退、虚实、正反、上下、内外无不体现在阴阳之中,既相生又相克。三皇炮捶拳理中说:“炮捶以柔为体,以刚为用,拳谱有‘刚拳柔打’之说。”少林五祖拳拳理中说:“武道不外刚柔二法,刚在他人前,柔承他人后。刚者,先发制人,动速势猛;柔者,后发制人,引化灵巧。刚可克柔,故善刚者,刚其不柔;柔亦可克刚,故善柔者,柔其不刚;全刚易折,全柔易缠,刚柔相济,操胜在手”。安塞腰鼓也不外乎阴阳,表演动作中有刚柔、开合、收放等。表演形式有文有武,表演人员有男有女、有老有少。刚中带柔,柔中带刚,英武中透着柔美,朴素中暗含娇艳,既有激昂的表演又有优美的说唱。队形变化中既有体现战争的“秦王点兵”、“马方困成”、“炮打金鸡豹”等,又有表现美好生活的“五朵花”、“十字梅花”、“狮子滚绣球”等。

3 安塞腰鼓的艺术风格与武术

安塞腰鼓是当地地域范畴、历史沿革、宗教信仰、生活风俗、风土人情、意识沉淀、文化素养、审美意识等方面综合发展的特殊文化形式,因此,安塞腰鼓的艺术具有多维性和复杂性。其表现形式有武术、舞蹈、鼓吹乐、民歌等。组成有男有女、有文有武、有首有众、有主有次、有分有合。表演场地有大有小、有过街场、有固定场、也有舞台场。张新德把安塞腰鼓的艺术风格归纳为“六劲”,即表演起来有股能劲,挥槌有股狠劲,踢腿有股蛮劲,转身有股猛劲,跳跃有股虎劲,全身使出一股牛劲。高度的概括了安塞腰鼓艺术的眼神、神态、表演风格。这不正是武术的姿势舒展、动作灵活、快速有力、节奏显明、窜蹦跳跃、闪展腾挪、起伏转折的特点吗。安塞腰鼓和武术的风格特点相似相近,相辅相成。

4 安塞腰鼓的技术动作与武术

安塞腰鼓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其中包含武术内容最多,有表现步型的马步横移(马步)、凤凰三点头(弓步)、猴子拜观音(歇步)等;有表现踢腿的缠腰过裆、鸡啄食、大秧歌等;有表现蹬踢的仙女下凡、大转身、侧蹬腿等;有表现腾空动作的二起脚、鹞子翻身、三脚不落地、猛虎翻身(也叫无底洞)等,有表现滚翻的前滚驴粪蛋、后滚驴粪蛋等;有表现下叉的下岔鼓;有表现对抗的对打、乱开花等。这些内容都来源于武术动作,我们有理由相信安塞腰鼓与武术有着不可分割的渊源关系,它是武术的另外一种艺术体现,是武术文化的延伸。

5 结语

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安塞腰鼓在特殊的自然、地理、经济、文化等文化背景下逐渐发展壮大,在武术文化、鼓文化、秧歌文化等文化的相互作用下,在多民族文化的融合下,逐渐形成了具有独特地域特色的,内容丰富的,形式多样的地方传统体育文化。它的产生、发展、壮大都打下了武术文化的烙印,它是武术文化与民间艺术结合的产物,是武术运动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在历史的长河中与武术共生共荣,以顽强的生命力发展壮大。

[1]张新德.安塞腰鼓[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4.

[2]王 岗.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文化审视[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3]温 力.中国武术概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4]王耀全.安塞腰鼓渊源考析[J].搏击·武术科学,2010(2).

猜你喜欢
腰鼓安塞武术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安塞腰鼓:生命的鼓舞
安塞剪纸
啊,腰鼓山
武术
安塞低渗透油藏水平井见水治理技术探讨
把《安塞腰鼓》上成“安塞腰鼓”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