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峻榕 陆海勇
(1.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体育部; 2.广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广西桂林 541004)
影响体育院校运训专业学生择、就业能力的因素分析①
胡峻榕1陆海勇2
(1.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体育部; 2.广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广西桂林 541004)
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推理等方法对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学生的择、就业能力进行理论分析,从外部因素、内部因素和择就业途径三个层面深入的剖析当前制约运动训练专业学生择、就业的影响因素,并对这些因素进行分析,为运动训练专业学生就业提供理论参考。
运训专业 择业 就业 影响因素
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社会的持续发展,高等体育院校的招生规模也不断扩大,每年有大量的毕业生涌入社会,而与此相矛盾的是受到近些年金融风暴的影响,当今社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学生就业愈来愈难,竞争空前激烈,如何提高体育院校运训专业毕业生的择、就业能力,使之能具备一定的生活、生存技能立足于社会,是广大体育院校老师和学生们关注的热点问题。
1.1.1 运动训练专业人才需求与输出矛盾激化
随着科学的进步、社会的持续发展以及人民群众余暇时间的增多,群众体育愈来愈受到广泛关注,社会对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和多样性的趋势。群众体育具有参与人员的复杂性、内容形式的多样性、活动范围广阔性、参与活动主动性、活动空间自由性等特点,无形中对体育专业人才知识和技能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大量需求的是一专多能的全才,因此,注重单项技能训练的运动训练专业毕业生就业面越来越狭窄。
1.1.2 运动训练专职人员更新速度缓慢
我国运动训练体系一直以来主要以经验训练法为主,原有的教练员、体育教师占据了体委机构、学校单位的大部分编制,淘汰轮换的速度往往需要几十年,这相对于运动训练专业毕业生的培养只需要四年的时间具有着巨大的时间差距,与此同时,运动训练专业不断扩大招生,更加使得岗位的更新不能满足毕业生的就业岗位量,长期以往,待业人员不断累积,就造成社会需求与学校供给关系的失衡,造成就业积压,增大就业难度。
1.1.3 学校培养模式的制约
运动训练专业的学生在大学阶段所接受的教育为传统的体教结合模式,平时学习以运动技能培养为主理论为辅,体育专项技能学习多,强调某项特长的掌握;而理论知识方面接触少,忽略了其他技能的培养。理论知识多而社会实践少,这就导致了和社会的脱节,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和真正感受到目前的就业压力,加之现代大学生自主性强,在学习期间内不愿从事基层的社会实践,不了解现实生活中最为实际的实用技能,眼高手低,造成了知识与实践的脱离,脱离了实际的社会生活,导致心理的松懈,就业准备不充分。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运动训练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使其在面临就业竞争时处于了一个选择性比较狭窄的位置。
1.1.4 社会环境的影响
每个人都要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是在就业的大潮中,在社会从众心理的影响下,盲目的崇拜大中城市或者家乡所在地,而不能树立对待就业不分区域只要对祖国有贡献即可的正确认知观,在择、就业意愿选择时,运动训练毕业生常常因虚荣心、侥幸心理改变原有的择业目标而采取不切实际的行为,对就业比较盲目,提高就业的条件,不愿意到乡、镇中学或者农村的社区中去从事体育事业工作,认为只是没有前途的人才会到落后地区去,大量的涌入大中城市,造成一方面大中城市人才爆满而中小乡镇人才饥渴的窘境。
1.2.1 自身能力结构
人是一个复杂的生物体,同时也具有极大的个性差异,个人的认知水平也各不相同。每个人对社会的感知是不一样的,基于不同的家庭背景、文化背景、教育背景等环境下的认知能力不同,所形成认知也不一样,大多运动训练专业毕业生未能从择业、就业的深层层面考虑问题和培养自己,在大学期间没有很好规划自己的学习目标和人生道路,目标不明确,学习比较盲目,在毕业来临才感到就业的压力和力不从心,无所适从;运动训练专业学生在校期间,生活和学习中的大部分活动都是在校园内开展的,和社会的沟通了解很少,毕业生对就业政策和就业制度缺乏全面的了解,甚至是毫无所知,就业信息大部分来自老师或是就业指导中心,而他们也只是关心来学校招聘的单位,很少积极的走出去,对国家实施的就业政策和制度知之甚少,很多运动训练毕业生的就业信息都是通过周围认识的亲戚朋友、同学老师那里获得的,信息来源渠道单一;闭锁的社会知识,狭窄的信息渠道使得运动训练毕业生就业时不能理性的看待当前的就业市场,不明白当前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不能理性的做好未雨绸缪从而科学合理的评价自己,提高自己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从而产生要么盲目乐观要么悲观的就业情绪,打乱了运动训练专业毕业生择、就业时的判断力,影响择、就业能力。
1.2.2 心理准备不足
在择业阶段,即将毕业的运动训练大学生所经受的膳难和考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当他们面对陌生的社会时,尤其是在几次尝试求职遇到挫折打击后失败后由于他们社会阅历较浅、经历的环境磨难少并且缺乏相应的自我调整能力,可能会产生情况会产生许多消极情绪体验,如自信心不足、对就业前景极度担忧等,从而心情紧张、焦躁不安、压抑、恐慌,心理容易不冷静,会从择业初的豪情万丈到后来的一蹶不振,这期间产生焦虑的根本原因在于职业理想与残酷现实的矛盾冲突、自己的美好期望与实际的落差之间的冲突,当自身没有做好足够的心理准备来面对此种情况之时,焦虑与紧张的情绪就会波及很久,使毕业生失去应有的判断能力和自信心,影响择业热情,对顺利就业产生负面影响。
1.2.3 择、就业意识淡薄
受高中时代应试教育的强烈影响,许多运动训练专业大学生择业、就业意识淡薄,认为工作是离开自己很远的事情,择业、就业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以家庭背景、社会关系孰强孰弱,对择、就业缺乏正确的态度,导致在相对自由的高校就读时期把学习与提高置之脑后,择业、就业意识淡薄。
1.3.1 客观评价自己,认识自身
首先,在目前全国就业竞争不断激烈的现状下,运动训练专业学生要认清就业形势,客观分析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有的放矢,扬长而补短,切实提高自身素质。根据当今社会发展对体育类人才具体要求的演变,将自己所学到的各类知识科学地组合起来的,保持学习与社会发展的步伐一致性,并可根据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跨专业、跨学科学习,不断塑造自己,发展自己,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与自身本来具有的技能特长相结合,满足现代岗位的需求;其次,正确分析当前的就业环境,切勿盲目悲观与过于乐观,更新陈旧的就业观念,转变传统的向往大中型城市的择业、就业思维,到祖国最需要自己的地方去,到能充分发挥自身潜力的地方去;最后,建立合理的就业期望。根据自身的实际,制定适宜的就业期望值,改变单向的就业理想,对求职单位要求高之又高而忽视了自身能力水平因素往往会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格局。
1.3.2 充分发挥高校机构的育人作用
相对而言,高校教学机构对学生的育人作用更加有效、更直接、更具时效。首先,体育学院应设立专门的就业指导部门,对运动训练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市场进行详细的调研与分析,对体育人才的需求以及要求作出总结,为运动训练专业学生提供理论指导,并将就业指导始终贯穿于运动训练学生的大学学习生涯;其次,建立起高效快捷的人才就业信息渠道,通过互联网、电视媒单位联系等渠道截取招聘信息,派专人组织相关就业信息发布会,及时获取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信息,并快速发布到学院的就业信息网页上,并设置班级通讯员,使运动训练学生及时解就业政策和信息;再次,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有计划地组织地组织学生到不同单位进行实习,以丰富运动训练专业学生的实际工作经历,积累工作经验。同时召开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结合成功就业案例分析,传授求职要领和面试技巧,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最后,体育院系还应加强与各地方教育部门、企事业单位的联系,主动征求、听取用人单位以及毕业校友的对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加强向用人单位推荐毕业生的力度,努力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
1.3.3 发挥运动训练专业优势
运动训练专业的学生,作风顽强、用于拼搏,具有精湛的专业技能、良好的身体素质、过硬的心理素质、吃苦耐劳等优势,学院机构及其运动训练专业毕业生自身要利用好这些优势,抓住国家相继出台的“阳光体育工程”、“全民健身计划”、“农村特设教师岗位”、“新农村体育健身”等政策机遇,积极增强就业竞争意识和提高就业竞争力,战胜各种挑战,增高就业几率。
与时俱进的完善运动训练专业学生择、就业能力的系统工程,既要求学校完善运训专业教学结构体系,又要因材施教对待学生教育,更要求学生主动学习、开拓视野、强化就业意识;针对当前社会对体育类人才需求的特点,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理论和实践的教学,培养运动训练专业学生良好的专业技能和广泛的体育知识,引导运动训练专业学生树立良好的择、就业观念,不盲目跟风追随潮流,而要立足于本身,实现合理的就业。
[1]易忠.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几点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89~90.
[2]卢兆振.江苏省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4,20(61):27.
[3]马卫平.21世纪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途径的探索[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23(1):93~94.
[4]王晓春,李庆峰.体育专业毕业生择业问题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4(2):137~139.
[5]郑建岳,杨永明.浙江省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体育文刊,2003(12):46~47,2006(1):101~104.
G804
A
2095-2813(2012)01(c)-0084-02
胡峻榕(1974,10~):男,湖南永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体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