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分层对群众体育资源配置格局影响探讨①

2012-08-15 00:54龙和文陈建华
当代体育科技 2012年3期
关键词:资源配置格局分层

龙和文 陈建华

(红河学院体育学院 云南蒙自 661100)

社会分层对群众体育资源配置格局影响探讨①

龙和文 陈建华

(红河学院体育学院 云南蒙自 661100)

体育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应用,是群众体育可待续发展的一个亮点,而资源配置的格局又是群众体育发展的最重要因素。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群众体育资源在开发与应用过程中的普遍规律进行研究,分析社会分层对体育资源配置格局的影响。

社会分层 体育资源 体育分化 配置

我国的群众性体育资源配置是与社会分层相适应的。在计划经济时期表现出与社会阶层结构及管理体制相对单一相适应的特征。在这一时期,群众性体育资源作为政治体育氛围和国家体育意识的物质基础,是高度集中统一的资源配置格局。体育资源不为不同的体育群体,不同的社会阶层需求服务。群众性体育资源配置表现出高度的整体性、刚化性特征。群众体育的发展目标也只是以国家主体利益的实现为第一选择,把群众体育作为富国强兵保家卫国的一种行为,很少考虑个体体育活动价值取向与兴趣爱好。因此,一些喜闻乐见的民间体育和丰富多样的健身娱乐体育被限制开展。改革开放后群众体育的资源配置结构随着区域间的发展差距和社会群体分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即从1978年以来,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社会正从同质的单一性社会向异质的多样性社会转型[1]”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变迁,使得人们维持生存和发展的社会资源不在完全仰仗于国家的计划供给,社会由总体性社会向分化性社会,由集权向分权转变。体育资源也不利外,由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非中产阶层和中产阶层的出现,相比较而言,发达地区、中产阶层以财力及其他竞争性资源(权力、声望、学位、体育技术等)基础优势,占有和支配体育资源在质量、数量上表现出明显的比较优势。 因此,群众性体育资源配置格局,主要就是指在区域经济发展、社会分层影响下拥有体育资源的能力水平。对体育资源拥有所有权,是为占有,对体育资源拥有所有权以外的其他权利,即使用权、收益权、处置权、管理权等,是为支配。[2]体育资源作为体育活动的物质基础,他的配置格局自然就会影响到群众体育的发展。所以,在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影响下以及非中产和中产的分层出现,研究社会分层与体育资源配置格局的关系,对我国群众体育健康科学的发展有重要的现实理论意义。

1 计划经济时期群众性体育资源配置格局的分析

在20世纪50~70年代,由于西方国家对我国的封锁和我国对苏联实行“一边倒”政策,使我国体育交往极少,主要与社会主义国家和亚非拉的一些新兴国家有少量的体育竞赛活动[3]。由于当时人民体质急需改善和国际形式的严峻性,为改变民族形象,从开国百废待兴之时,党和政府就把为保卫新生的社会主义中国而积极参加体育运动提到日程上来,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总是把体育作为宣扬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工具,而没有真正认识到体育在群众生活中的重要性。体育最初的发展只是将体育宣传为推行国家强盛、民族振兴和满足体育强国的政治思想意识形态,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国家对体育资源完全控制,没有出现以群众体育生活发展需要相统一的配置格局。

1.1 体育资源配置格局表现出与社会阶层相对单一及管理体制相适应的特征

新中国成立后,受国民经济均衡发展战略和国外体育环境的影响,中国的体育主要侧重于大型体育活动,竞技体育训练、竞赛;体育为提高工、农、兵竞技水平服务的特点。从本质上讲形成了体育资源围绕竞技体育服务为主的配置格局。事实上这一时期竞技体育的快速发展为我国在世界上获得良好社会声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以及为政治服务、社会稳定均起到了重大作用,同时在很长一段时间也造成了群众体育就是竞技体育的思想观念。而这一时期,我国的社会分层比较简单,基本上分为工人、农民两阶级,商业和知识分子及其他阶层都归属于这两大阶级[4]。而且实行在经济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社会资源推行的是平均主义、大锅饭的分配制度,这一时期的群众体育在意识形态上基本是等同于竞技体育,一切与国家体育意识相违背的体育休闲、体育舞蹈、保龄球、高尔夫等都视为资本主义的产物,这些和社会主义政治形态不吻合的体育资源配置必然受到严格限制。体育资源仅只为工、农、兵强身健体,提高竞技水平服务,工农兵是体育资源的占有者和受益者,地主、资产阶级是无权拥有和使用体育资源。当时这种体制也是因为中华民族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为甩掉“东亚病夫”帽子,打破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和外交封锁所采取的一种有效可行的统一分配,集中使用体制。这种单一的钢性化体育资源配置格局符合当时的保家卫国的发展战略思想。但是,体育资源配置高度集中统一,造成全国群众体育“整齐划一”的竞技现象,弱化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更缺乏丰富多彩的体育生活方式。

1.2 国家体育意识的高度统一造成刚性化的群众体育资源配置格局

1952年11 月,中央人民政府设立了体育运动委员会,1955年10月,全国总工会成立了体育部,各行各业体协也相继成立,体育在当前的使命主要是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攀登世界体育高峰。中国体育资源配置结构表现为高度集中的整体性,整体利益代表并决定着个人利益,或牺牲个人的体育诉求。体育资源被当作公共产品供给,定位于社会的公共财产,依据计划经济体制的要求建立了权力高度集中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架构,在政府行政、财政体制中运行并且成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体育资源是由国家体委、省、市、自治区体委、县区体委层层机构组成的行政管理体制,此外还有教育、工会、军队等也建立了相应的体育资源管理机构。以行政地域划分平均分配给各利益群体,群众性体育资源以行政地区划界通过非市场方式确立,客观上这一时期工人阶级地位较高,在获取体育资源的使用权方面占据明显优势,成为了群众性体育活动的主要群体。在整个社会保持高度的一致性,传统结构造成的工作与生活世界的重叠以及对个人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水平要求不高的情况下,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都是同政治相联系,体育资源配置形成为政治服务的格局。在这样的政治性、刚性化的群众体育资源配置格局下,体育资源被封闭在单位的狭小天地内,无论是工人农民及其他一切阶层和部门,都把本职的工作放在了“革命”意识下,社会各阶层的体育需要被弱化。在资源结构较为“固化”的状态下,通过制度限制社会体育资源的分化,因而不具备分化出众多不同的体育资源群体的现实条件,所以体育资源配置的效率很低。表现出一种“均衡化”特征。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意识形态机器曾长期灌输和倡导一种“革命化”的生活方式,一切同这种生活方式相区别的开放型、进取型、个性化的资源选择都被受到限制。“大炼纲铁、大跃进、三面红旗、人民公社”的社会发展道路,突显群众性体育资源配置格局为“革命”服务,执行、完成国家规定的标准化、示范性体育竞技运动的“刚性化”特征。

2 市场经济形势下群众体育资源配置格局的分析

1978年以来,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社会从计划经济社会向市场经济社会转型,区域经济从均衡发展向非均衡发展战略推行,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开始发生分化。从改革开放后社会群体结构来看,打破了以前单一的公有制经济结构,形成了多种经济成份。社会群体由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国家对资源的全面控制相对减弱,平均主义分配方式被打破。区域经济从均衡发展向非均衡发展的战略推行,必然造成发达地区和非发达地区、非中产阶层和中产阶层的财产型社会分层。地区之间,个体之间随着收入差距的出现,消费差距及精神文化上的需求开始发生分化。根据恩格尔定律,拥有不同资源的个体对资源的分配使用方式是不一样的,只有在特定方面的资源分配达到相应程度以后,才可能将资源用于其它方面。所以,在人们维持生存和发展的社会资源不在完全仰仗于国家的计划供给的现实情况下,占有和使用体育资源的强烈愿望开始表现出来,群众体育资源配置格局向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社会分层的方向转变。

2.1 根据区域资源禀赋差异优化群众体育资源配置格局

从国民经济大系统的角度看,在我们这样一个幅员辽阔,区际资源禀赋差异很大,经济发展又极不平衡的大国,区域经济多样化的发展模式对国民经济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和多方面的补充作用。由于各地地貌、资源、生产生活习惯差异很大,群众体育资源配置格局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各地的体育资源优势,尊重地方人们的体育生活习惯,通过优化配置格局,形成具有区域竞争优势,又有区域群众体育特色的体育资源配置效益最大化。东部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利用经济发达的优势,大力配置外向型、扩展型的体育资源,满足群众体育娱乐、体育消费、体育消谴、体育健身、体育休闲、体育交际并举的求新、求健、求乐、求险的体育需求。中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要把群众体育资源配置和地区经济发展结合起来,重点挖掘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群众基础,把群众体育资源和社会效益结合起来,以民族传统体育为龙头,形成现代体育和地方民族体育和谐发展的群众体育资源配置格局。

在群众体育资源配置的过程中,要避免由于过分强调市场的作用,没有考虑发挥各地自身具有的体育资源优势,结果看到市场缺什么,大家都一哄而上,最终形成资源配置格局趋同,不能实现群众体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使群众体育生活受到很大影响。为了避免群众体育资源配置格局中的盲目性,各级体育行政部门应从群众体育生活需要和当地体育资源优势出发,开发出具有当地资源特色的体育服务产品,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生活多样化发展的需要。

2.2 结合社会分层后的体育诉求发展多元化群众体育资源

因经济收入、社会地位、兴趣爱好、年龄、闲暇时间、环境条件等原因,导致人们在运动项目的选择和活动方式上开始发生差异,自然形成若干次级体育资源配置格局,这表明社会分层使得我国体育资源分化已经基本形成。非中产阶层主要利用非市场性体育资源进行体育锻炼,而中产阶层更多的是应用自身的资源优势进行体育休闲。利益主体体育需要的分化,必然造成体育资源配置格局的分化,正如马斯洛所说,当一个人的较低需要得到基本满足后就会有了自我实现的需要,且自我实现的标准和结果各异。这就要求社会必须提供更多的体育服务产品供给才能满足人们的体育实现需要。

从我国的社会发展现实来看,体育资源供给与体育资源配置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都主要由政府供给,政府投入资金兴建体育基础设施,体育场馆,从建国至1952年底,我国新建了各类体育场地10271个,到2003年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结果显示:全国共有各类体育场地 850080个,比1995年末增加了38.1%;体育活动场地面积133亿平方米,比1995年增加 了70.5%;每万人拥有场地658个,人均体育活动场地面积103平方米,虽还不能满足人们对体育场地的需求,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因场地不足而制约人们参加体育活动的矛盾。 另外,据不完全统计,2004年末,我国有7万多个体育健身站,24万多个健身点,也为人们进行体育活动提供了便利[4]。2008年北京奥运会,国家体育总局承担了8个奥运比赛场馆和33个国家训练基地建设,项目建设总规模共计537000m2,其中奥运会比赛场馆274000m2,国家队训练设施263000m2[5]。奥运会后,这些体育场馆已经成为群众体育资源配置的有力补充。虽然还不能满足群众体育需要,但对满足群众体育的场地器材和活动组织与开展方面还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另外,体育投资人、体育投资集团,体育用品企业、体育俱乐部、体育经纪人、体育保险公司、体育保险中介等主体对体育资源多样化的配置格局也越来越发挥着重要作用,满足了一些有体育资源消费诉求的需要。运动娱乐、武术、体育舞蹈、体育旅行、野营、台球、网球、乒乓球、羽毛球、高尔夫等运动,已成为各层次人们生活中不可缺的项目选择,我国的群众性体育资源配置是与社会分层相适应的。

3 结语

群众体育资源配置格局所表述的是非市场与市场之间体育资源的比例关系,一个地区之间的群众体育资源配置格局是否合理,既影响地区经济发展效益,又影响群众的体育生活。因此,判断群众体育资源配置格局是否合理,应主要考虑配置格局是否充分发挥了本地区的体育资源特色优势;配置格局是否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能否满足不同层次群体的体育需要;配置格局是否符合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与群众体育生活的发展要求。

[1]杨继绳.中国当代社会各阶层分析[M].甘肃人民出版社,2006(12):26.

[2]张宏.当代中国体育社会分层理论研究[M].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2):40.

[3]方新普.我国社会堿大变革与竞技体育发展历程看体育职业化[J].体育与科学,2006(3).

[4]黄文仁.传统体制下的社会体育整合模式及面临的问题[J].四川体育科学,2005(1).

[5]方新普.试论我国社会结构转型与体育利益格局的转变[J].体育与科学,2009(6).

[6]黄亚飞.后我国群众体育的发展策略研究[C].西安中国社会学体育社会学论坛,2009.

G812.3 G812.4

A

2095-2813(2012)01(c)-0061-02

龙和文:云南建水人,1969年7月出生,副教授,主要从事学校体育教学与健康教育资源研究。

猜你喜欢
资源配置格局分层
第1-3届冬季青年奥运会竞技格局分析
高中分层走班教学模式探究
历史财务信息的资源配置功能——以苏宁云商为例
人力资源配置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辽宁省冰雪场地设施资源配置均等化研究
构建新发展格局,农村大有作为
有趣的分层现象
于潮流 问格局——FCTA的2019雕镌时尚
雨林的分层
如何发挥企业家精神推动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