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祖会
(宁德师范学院,福建 宁德 352100)
武术散打变革的策略研究
吴祖会
(宁德师范学院,福建 宁德 352100)
武术散打从我国传统武术运动中脱胎而成现代竞技体育项目至今,已经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但是也存在着与中国传统武术严重脱轨的问题。因此武术散打运动如何更加充分展现民族传统武术的特色和技术风格,关系到今后的发展方向。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武术散打如何更紧密的体现传统武术的特色进行了探究并提出了相应的革新策略。研究结果认为:武术散打力图体现民族特色,应尝试从擂台包装、护具、礼仪、技法、裁判法等方面进行改革。
武术散打 民族传统文化 发展对策
武术散打自1979年从我国传统武术运动中脱胎而成现代竞技体育项目至今,已经成为全运会、亚运会、世界武术锦标赛的正式比赛项目,并且走出国门与其他技击项目进行了切磋交流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但是对武术散打的批评之声也不绝与耳,如:散打是拳击加腿法加快摔、技术单调、没有武术的味道等,有的看法不乏偏激,作为一项竞技体育项目进入世界竞技体育舞台,散打的发展必然要遵守竞技体育发展的规律,但也不能失去中国民族传统武术的特色,因为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散打的民族形式应该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有新的时代特征,在变化中求发展,但是武术散打运动如何更加充分展现民族传统武术的特色和技术风格,关系到今后的发展方向。
以武术散打为研究对象。
通过中文数据资料库、图书馆等方式查阅关于武术散打、民族传统文化、民族传统文化与与散打等相关文献,进行分析。
运用非概率性抽样的方法,选取武术散打和传统文化方面的专家22人进行专家问卷调查。实际发放问卷22份,回收20份,有效问卷20份,回收率为90.90%,有效率为100%。问卷设计完成后请了相关专家对问卷的效度进行了评测,评定结果为效度88.74%,这说明该问卷具有较高的效度;采用记名间隔15天的两次问卷发放,相关系数为87.55%,说明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
运用Spss16.0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对文献整理和数理统计所得结果进行逻辑分析。
通过文献查阅和问卷调查得知,武术散打要想走向世界,体现民族传统武术特色,吸收民族传统优秀文化,还必须尝试从以下方面进行研究和完善。
在历史上,武术散打曾被称之为“打擂”、“献台”,如“呼延庆打擂”、“燕青打擂”等,一直被传为美谈。“打擂”是中国传统武术公认的公平竞技形式,符合中国人的欣赏习惯。如宋代就有相当规模而规范的打擂比武的竞技形式,宋人称之为“露台争交”。当时的擂台是天下英雄相竞争交的地方,比赛设有奖项,如头赏者可得旗帐、银杯、彩缎、锦袄、及马匹等,有人还因此获得官职。因此比赛异常激烈,出现英雄“赶台”,群众“三百里皆来观”的局面。当时的比赛还有裁判与规则,如规定可以“拽直拳”、“使横拳”、“使脚剪”,不准“揪住短儿”、不许暗算等,与现代散打比赛的规则类似。
现代武术散打竞赛也是在擂台上进行的,而擂台的表现形式作为中国传统“擂台赛”的延续,它不但具有中国民族传统特色,而且还因为下台的失分较多使边台的争纷异常激烈、险象环生,以重拳、重腿把对手逼下擂台,以巧妙的躲闪将对手引下擂台,或以“舍身破敌”的摔法将对手带下擂台的散打边台技战术体系,是中国传统武术所特有的。因此,无边绳的擂台和下台者即败的判定,使擂台形式的散打区别于空手道、跆拳道、拳击等徒手搏斗竞技项目,更能体现散打运动的民族风格与特色,而成为富有中国特色的传统体育运动。
因此,建议在举办全国武术散打锦标赛的同时,也可延续中国民族传统举办一些擂主、先锋设擂的擂台赛,模仿古代的打擂形式,古为今用的从比赛场地的布置、场内外气氛的调动等各方面对散打比赛进行艺术包装,展现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把深受观众欢迎的独特的擂台赛形式推向市场,使其更具社会化、商业化、娱乐化。
散打运动运用护具是为了运动员的人身安全着想,散打运动初期,采用的是全方位的七件套护具,有护头、护胸、护裆、拳套、护齿、护小腿、护脚背等护具;在击打部位和方法上,不允许使用反关节动作、用拳连击或重击头部、用腿踢头等技法。虽然运动员的安全有了一定的保障,但也禁锢了中国武术特长的发挥,使比赛缺乏可观赏性。随着散打运动的训练水平和技战术的日趋完善,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基本功练习、抗击打能力的不断提高,已经具有与世界上一流选手抗衡的能力,散打比赛在护具的运用上也应进一步放开,使护具朝着轻便、安全、牢固且逐渐减少的方向改进,在击打部位和方法上更开放、多样。通过“散打王争霸赛”、散打与拳击、跆拳道、空手道、泰拳等世界流行搏击术对抗的实际证明,不但没有发生伤害事故,反而使散打比赛更精彩、刺激,因此这种发展方向是正确的,也符合世界流行搏击运动的发展趋势。
拳套问题在散打界一直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专家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53.3%的专家认为可以采用分指手套,46.7%的专家认为采用分指手套不可行。目前散打比赛使用的拳击手套是西方拳击手套,它的优点是用前方击打可以较好地避免对方受伤,更好地保护运动员,缺点是手指包在手套中,不能使用手法也不能用手指抓住对方身体部位实施摔法,这使得散打不能发挥中国武术的多种技法手段,不能体现中国武术的民族传统特色。同时,比赛场上常常因为拳套的松动脱落而暂停下来,整理护具,使比赛的激烈程度明显下降,所以应进行改革。
程大力先生指出:传统武术擂台较技没有戴拳套,我们恢复传统武术擂台必须拿掉拳套,理由是:拳套不是我们擂台较技或训练固有的,而是从西方拳击学来的东西,使用它训练比赛,使传统武术严重变形。针对没戴拳套的安全问题,他认为:没有拳套的缓冲保护,拳头直接作用于对手面部,那不是很容易打死打伤人吗?其实并非如此,没有拳套,攻击更灵活,打上对手的几率虽然提高,但对手防守也更灵活,挨上重拳的几率也下降。[1]事实证明,徒手容易使对手受外伤即破损撕裂伤,戴拳套容易使对手受内伤即内脏颅内出血或脑震荡伤。成都民国期间的“打金章”擂台赛搞了几十年,没有打死过一个人。不戴拳套交手,很容易受“显性”伤,看起来很吓人,但显性伤往往很轻;戴拳套交手,很容易受“隐性”伤,隐性伤不容易察觉,但隐性伤往往较重。
因此建议可以将散打手套手指部分露出,使用分指手套,以放开掌、指的使用,这样可以使手指进行抓握,便于使用各种拿法和摔法以及各种技击方法,充分的将传统武术中的踢、打、摔、拿等技法发挥出来,使比赛更精彩、更激烈。若允许使用分指手套,就延伸到一个掌、指戳眼的安全问题,可考虑使用一种护眼罩,既能保护眼部,又不影响运动员的视线,并且在规则上严格禁止戳记眼部,也可以采用传统空手道的透明护面具保护。同时,训练上要加强对运动员抗击打能力、防护技术、体能素质等方面的要求,促使运动员更具实力。这样的护具装备,也正与国际技击项目轻便、安全的要求接轨,使散打运动更快、更稳地走向世界。
现代散打由于受规则限制,进攻方法仅停留在踢、打、摔上,且缺少KO对手的重武器。现代散打对传统武术实战技法的研究与继承不够,一直没有脱离拳击、泰拳、跆拳道等比赛模式的阴影。虽然它的拳法、腿法、快摔的全方位的使用,是有别于其他任何运动项目的,但是散打的拳法不如拳击快捷多变;腿法不如跆拳道快速刚猛;摔法不如摔跤干脆利索;杀伤力与抗击打能力不如凶猛的泰拳,因此,有些武术界前辈称散打不是中国武术,成了大拼盘、大杂烩。专家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认为武术散打充分体现了中华武术的技击特点的只有4人,占13.3%;认为有所体现的有19人,占63.3%;认为没有体现的有7人,占23.3%。
因此,武术散打没有充分体现中华武术的技击特点,只是有所体现而已。这是由于:目前的散打比赛中大多依靠单一的招式进行对垒,打法单一,靠硬打得分获得胜利或者依靠摔跤技术将对方摔出场外得到胜利,而没有体现出中国武术的“灵、巧、变”和“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技术风格和博大精深的传统技击特色,极大地降低了观赏性,没有充分体现中国特色。
在专家访谈和专家问卷调查中,所有的专家一致认为,武术散打必须从传统武术中汲取营养。因此,散打必须考虑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挥传统武术技击特征,突出以柔克刚、以小取胜的中国武术特色,不能单纯的模仿西方的以力量型击倒对手的道路,而是要走适合东方人体质的灵巧得分之路,形成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技击特点。
那么如何使中国散打体现民族传统武术技术和风格,摆脱拳击、泰拳、跆拳道的阴影,创出有中国民族传统特色的中国散打模式呢?首先从改革比赛规则入手,开放规则,开放技法,鼓励运用传统武术技法。通过比赛规则的引导作用,增加现代散打与传统武术之间的联系,将传统武术的理念以及传统拳术修炼的方法、攻防招法、变化法则融汇于散打之中,提高散打竞技比赛的质量和水平。
在徒手格斗中,可以用手、脚、头、肘、膝、肩、胯等作为攻击部位,还可运用各种擒拿和摔法攻击对手。现代散打比赛对肘、膝、头、肩、胯的技术运用都加以了限制,所能运用的技击部位只有脚和半只手(只能用拳)了,无怪人称现在的散打比赛是“拳击加腿”。因此,我们应以中国的民族文化为基础,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解放禁锢已久的技击部位,充分发挥武术的各种技能、技法和技击特点。
在散打比赛中经常出现纠缠、搂抱、推搡的动作,严重影响了比赛的观赏性。要根本地减少和避免搂抱现象,就必须放开肘膝技法。肘膝技法是传统散打技术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适用于近距离攻击对手。武术中讲究远用拳脚,中用肘膝,近用肩膀。拳谚有:“宁挨一手、不挨一肘”,“远用手、近用肘”之说。放开了肘膝技法,运动员想主动搂抱对方时,就容易受到对手的肘膝攻击,搂抱现象将大大地减少。但是放开了肘膝技法是否容易造成重大伤害事故呢?从散打王争霸赛和与其他国家的对抗赛的实践证明,放开肘膝技法,不仅没有发生重大伤害事故,而且大大地减少了搂抱的时间和次数,使比赛更加紧凑激烈。因此肘膝技法可以在合理限制与防护规定的条件下,将这一个传统的技法融入到散打比赛之中。同时也大大减少搂抱的时间和次数,丰富了比赛的内容,增加了比赛的难度,提高了观赏价值,使比赛的节奏加快,激烈程度提高。肘膝的放开还可以与国际接轨,因为世界上比较流行的搏击术大多允许使用肘膝技法。要使武术散打走向世界,就要考虑到能被世界各国各种流行搏击术所接受与认同。
散打作为一种身体直接对抗的比赛,对运动员的抗击打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必须尽力提高运动员的抗打能力。在散打运动走向世界的今天,我们所面临的国外选手大多力度大、硬度强,如果我们不重视功力、身体素质的训练,就很难在世界擂台上真正占有优势。此外增加了身体的抗击打能力,就能够使比赛更加紧张激烈,更具有观赏性,更能够发挥散打运动的价值功能。这也是体现中国武术民族传统特色的重要方面。
泰拳运动员的抗打能力值得我们借鉴,他们一般都能承受得起肘膝撞。从统计资料看,我国选手在与泰拳的4次争霸赛中,17次战胜对手,全部均由点数取胜,无一人能以技术性击倒对方获胜,而9次失败中,被泰国选手以3次重拳击倒、4次重膝所挫(技术性击倒)。此外,比赛还显示出泰国选手的体力普遍优于中国散打选手[2]。暴露了我们队员的抗击打能力的不足。
传统武术强调“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而且有许多专门的功法来提高抗击打能力,如“铁布衫”、“桶子劲”之类。散打运动员可通过练习硬气功、排打功等来提高抗打能力,还可以提高身法、技术,运用闪展腾挪化解对方的打击。不但可以减少伤害事故的发生,而且会使比赛更精彩、紧张、激烈、更具观赏价值,充分展现中国武术的民族传统特色。
国外一些搏击术之所以能发展的较为普遍,是源于其体现和延成了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如跆拳道强调“以礼始,以礼终”,它不仅要学习技术,而且更注重人格的引导。在它走向国际化的过程中,并没有舍弃传统,平时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中、练习者都要像在运动场上一样,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以养成克己礼让、宽厚待人、恭敬谦逊的品质。泰拳手在比赛前,一般要做3-5分钟的祈祷和热身仪式,先跪地膜拜,祈求神灵保佑,然后向自己的出生地膜拜,向祖先、父母致敬,感谢师长的教导和培养,祈求保佑。这些都体现了他们浓郁的民族特色。
中国是礼仪之邦,十分讲究交往中的互相敬重。交往中的礼节被视为一种不可缺少的、有道德修养的谦谦君子恪守的社交礼仪规范。[3]中国武术散打运动既然是中华传统体育项目,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就应继承发扬我国传统武术中相互尊重、礼贤自谦的武德精神,因此武术散打竞赛规则规定,双方运动员在开始每场比赛前相互行抱拳礼;每场比赛结束后,双方运动员相互行抱拳礼、运动员向裁判行抱拳礼并向对方教练行抱拳礼顺序进行。运动员相互行礼表示场上是对手,场下是朋友,表示敬佩对方的武艺、武德和相互学习的意愿;运动员向裁判行礼表示服从场上裁判的判决表示敬意和感谢,这也是对场上裁判员的辛劳的一种肯定;运动员向对方教练行礼也表示了对对方教练的一种敬意、信服和谢意。这种礼节的规定对于崇尚武德,加深运动员之间的友谊,促进技艺的交流提高,是很有好处的。但现在的散打竞赛中裁判在执行时往往敷衍了事,运动员的敬礼多数没有按规定的程序进行,整个礼节就显得混乱,这种对礼节不讲究、不重视、不尊重的行为给观众留下的印象就是运动员的行礼不是发自内心的而是一种应付,是为礼节而礼节的行为,崇尚武德的精神没有得到真正的体现,这不利与中国武术散打推向世界。通过对北京体育大学散打通级比赛运动员礼仪完成情况的统计与调查表明,散打运动员完成礼仪情况比较混乱,认识不很清楚,急需严格的专业培训加以规范。[4]因此我们要严格规范比赛中的礼仪,通过武术散打教学、训练和比赛来弘扬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精神。
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它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具有精神文明的含义。中国服饰如同中国文化,是各民族互相渗透及影响而成的,它反映出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各方面的变迁,也是人类文明史的侧影。曾在本世纪处兴起的中国结、中式服装热表达了人们对本土文化回归的强烈要求。
武术散打比赛中,运动员穿着短裤和背心,雷同于拳击和泰拳等比赛项目,没有象跆拳道和空手道那样穿着个性鲜明的服装,没有体现中国的服饰文化。[5]通过专家问卷调查:有90%的专家认为必须统一穿着具有民族特色的服装,只有10%的认为没有必要。因此建议设计一种美观、实用、有中国特色的比赛服装,比如我们可以用有中国武术徽记的、能代表裁判员等级的民族服饰来代替场上裁判员的衬衫、领结,以传统武术服装来代替运动员的短裤、背心。运动员穿上具有民族特色的武术服装,不仅要在比穿着背心或者裸露着上身高雅,还可以发扬中国跤的抓拿摔跌的威力,尤其是可以发挥东方灵巧型手法的优势,并且可以控制西方力量型的气势,同时还可以展示中华民族多姿多彩的服饰文化。
任何一项体育运动都受到一定的规则保护,力图体现其公正公平的原则。武术散打同样是在一定的裁判法保护下所进行的一项直接对抗的运动项目。源于武术散打的发展历程较短,其裁判法则在力图体现民族特色、增强比赛精彩度等方面仍显得捉襟见肘。这样一来,武术散打比赛吸引眼球的魅力将大大消减,为使武术散打在将来博得世界竞赛产业中的一席之地,还应该尝试立足裁判法的常见两名运动员经常搂抱在一起不动或做无用功,然后消极地等待裁判员上前喊停的场面,大大降低了比赛的精彩程度。因此,可建议通过劝告、警告判罚来减少比赛中的无效抱缠,增加比赛的激烈程度。其次,源于武术运动具有特殊的文化内涵,是现代竞技运动所无法与其比拟的,也无法以竞技运动的方式去体现其内涵。武术讲究的是内外兼修、以意领气、以气促力的练功心法,提倡以静制动、动静结合、刚柔相济、虚实相间、攻防相依、后发先至、四两拔千斤等技击原理,并以不战而屈人之兵为最高境界。[6]然而现代散打则技战术较为简单,与自由搏击等其他技击项目相比,特色不明显。在武术散打转型的阶段,并没用注重传承和革新相结合的原则,导致过多的异化,使武术的内涵越来越少。建议根据中华武术技击特点,通过规则的修改,引导武术散打项目向“对抗技巧性”方向发展,力图体现中华武术的文化内涵。
中华武术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遗产,更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缩影。武术散打是中华传统武术所演化而出的适应时代所需的武术项目之一。但是众观今天的武术散打开展现状,还是不容乐观。如何使得这一项目又快又好的发展,决不可人云亦云,必须依托于民族传统文化为之根本,尝试从擂台、技法、服装、礼仪、裁判法等方面进行革新,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才是正确的、可取之路径。
[1]程大力.中国武术发展大战略:保护与改革[J].体育文化导刊,2005(2):18-19.
[2]黄帝全.中国散打与泰拳比较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2(4):90-93.
[3]李 军,解 勇.武术散打的武德和行为规范的重建[J].体育学刊,2002(5):65-67.
[4]刘 东.武术散打运动员比赛礼仪规范探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18):81.
[5]刘云安,刘福起.从跆拳道、泰拳看散打如何体现民族传统特色[J].搏击·武术科学,2005(5):40-42.
[6]马敏跃.对武术散打规则改革的探讨[J].浙江体育科学,2004(6):29-30.
The Strategy of Wushu Sanda Reform
Wu Zuhui
(Ningde NormalUniversity,Ningde Fujian 352100)
Wushu Sanda derived from Chinese Traditional Wushu into a modern sport project so far,has made obvious achievement,but also exists serious problem of derailment with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Wushu.Therefore,Sanda how to more fully show the features and technical styles of national traditional Wushu,which has close relation with its future development.With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questionnaire,interviews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the paper expounds how to make Sanda closely show modern features of traditional Wushu and the relevant reform tactics.The findings include:Sanda triesto show national features,should attempt from the ring packing,protective gear,etiquette,skill,judge and other aspectsof evolution.
Wushu traditional culture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
G85
A
1004—5643(2012)04—0049—04
吴祖会(1978~),男,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