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一兵
(太原幼儿师范学校,山西 太原 030027)
浅谈传统武术文化在学校体育教学中的意义
张一兵
(太原幼儿师范学校,山西 太原 030027)
文章通过查阅大量学校体育教学的相关文献和社会实践的调查,得出目前我国的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大多还是采用着西方式的体育,注重着对人身体外型的塑造,对意识方面的锻炼较缺乏。结合民族传统武术文化和西方体育文化对未来学校体育教学有指导性作用,它对我国以后的体育发展方向的研究很有必要,对提高学生的运动竞技水平、锻炼健康的体魄和增强思想品德的修养,对今后建设精神文明社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传统武术文化 学校体育 现状 对策研究
现在我国学校的体育课授课内容大部分来自西方,建立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上的西方体育文化对中国传统武术文化造成强大的冲击,中西体育文化碰撞的结果使西方体育在我国当代学校体育领域占据主导地位,武术虽被誉为国粹,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西方体育文化着力倡导个性自由,崇尚个人竞争,主张通过身体运动增强体质,但是缺乏意识方面的锤炼,更不用说形成理想的人格了。
现代科学技术已经证明,学校体育可以改善学生大脑的物质结构和机能状况,全面发展观察力,广泛训练记忆力,启迪诱导想象力,帮助提高思维力,为智力的开发创造良好的生理条件和环境条件。体育锻炼能保证大脑能源物质与氧气的充足供应,使大脑和神经细胞活动的强度、均衡性和灵活性,使整个大脑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得到改善和提高,体育教学可以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健全的生理保障。
众所周知,体育锻炼还能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增强体育意识,提高体育能力,培养参与意识,养成锻炼习惯,也是培养优良的思想品德,陶冶情操,锻炼人的意志。体育锻炼还具有娱乐作用,可以在繁忙的工作、劳动、学习之余,获得积极的休息,消除疲劳,促进身体健康,愉悦身心,而且也可以促进与社会,与他人的正常交往,增进友谊,增加相互的了解,促进团结,对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与健康文明的发展都是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人类的生存随着极大的压力与挑战,如工作的繁多,学习任务的繁重,生活节奏加快等一系列的问题,都需要人们具有丰富的文化科学知识,充沛的精力和良好的精神状态,才能应付。那么,健康的身体和强健的体魄就显得十分重要。因此,终身进行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所追求的不再是什么金钱大于一切,而是拥有强健的体魄。作为学生,要面对的是繁重的学习任务和肩负祖国的未来和人民的希望,因此,健康的身心,强健的体魄,对年青一代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然而,在学生中如何养成一个良好的自锻习惯,以充沛的精力,投入到学习,工作中去,是我们要关注的问题。
武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支奇葩,它具有独特的魅力和风格。武术注重武德,而不是简单的擒拿格斗、套路动作,可以说套路动作是武术的形,而武德是武术的魂。武术也是强身健体、防身御敌的重要方式,但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武术就是打打杀杀。我们要解决的就是让我们的学生了解武术是什么样的,事实上,武术并不是单纯的舞刀弄枪,花拳绣腿,中看不中用的,也不像电影中那样只会卖弄姿势。中国武术具有哲理性、健身性、技击性、娱乐性和欣赏性,它不仅有对抗性练习,还有套路练习;不仅有单人联习,还有双人或多人练习,并且有丰富的拳种和不同的长、短、软、双器械,汇集了中国56个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特点。通过武术可以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全和艺术修养,让学生正确掌握武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明确武术的独特运动风格和特点方式,并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鞭策他们的意志行为,注重和谐发展,对培养他们顽强的意志品质,塑造高素质、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武术对人格的完善、心理素质的健全的发展的素质有着积极的效果,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和人际交往技能,培养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形成规范意识、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集中表现为对个人综合素质的培养,是素质教育中德育的集中表现。
武术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国粹,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博大的精神外延,将武术列入教学内容大纲是因为学校是我们开展武术教育的主要单位之一,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因而,学校体育的落实要以“健康第一”为思想,加强学生的身体锻炼,而武术正是学校体育达到“健康第一”的有效手段,相对其它的运动项目具有不同的强身健体的特点。武术注重内外合一,形神兼备,强调精、气、神的完整协调。通过教学和训练,能够使学生收到壮内强外的健身效果,武术练习中,通过内在的神情的贯注和呼吸的配合以及人体各个器官的积极参与,能够加强人体肌肉力量,提高肌肉,韧带的伸展性,加大关节运动幅度,有效的发展柔韧性。对人体的反应速度、力量、灵巧、耐力以及神经系统功能的改善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长期练习,还能够改善人体机能,提高身体免疫力和抵抗力,对治疗多种慢性疾病和调节人体内环境平衡具有良好的医疗保健作用。在21世纪的今天,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多功能的、民族形式的武术运动,不断在群众基础中深化,丰富人民群众的业余生活,人们越来越喜欢把武术作为一种健身活动。因此在中小学实施普及刻不容缓,由于武术动作的变化多样,通过训练,无形中也能够使学生受到武术文化的熏陶,加强传统武术文化的思想教育,使传统的美德教育寓于实践之中。由此看来,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和修身养性的武术,才能在更多青少年的参与下得到继承和发扬。
通过教学与训练,在达到健身的同时,进一步开发武术文化的传承,使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华武术,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饱经风霜,长盛不衰,直接向后代传递一种民族文化。武术运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的载体,应全方位多层次进行普及和提高。继承和发扬宝贵的民族传统文化遗产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如果没有青少年参与任何事物都是没有希望的,继承和发扬武术文化遗产需要青少年的积极参与。因为中小学学生的兴趣高、积极性高、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强,而且这个庞大的群体将不断的发展,如果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接受传统文化、传统体育项目——武术滋养和熏陶,这将直接影响他们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同时也将会对武术运动的发展起到推广作用。
通过武术教学,不仅能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和认识传统文化,使其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和爱好,也能增加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使学生开阔视野、活跃思想、陶冶情操,培养学生的自强意识、健康意识及文化素养,让新一代从小就了解我们伟大民族的缤纷多彩的文化,这对于建立文化认同,弘扬民族文化,保护和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加强民族凝聚力都有积极的作用。
中华武艺在长期的发展中,继承和发扬着中华民族“重礼仪、讲武德”的优秀传统美德,基于祖先的遗训,习练武术者一般在初练基本功阶段就严格要求学生做到“尊师重道”、“讲礼守信”、“宽以待人,严于律已,抑恶扬善”等武德,因此,“武德教育”在习武中占相当重要地位。再由于习武非常吃苦,也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意志品质”,这也是一种修身的重要方面。
“习武以德为先”说明武术练习历来重视武德教育。现在武术已成为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实践的过程中学校过于注重技能套路的教学,而缺乏武德教育,学生对武德认识不足,不了解习武的真正的意义,在学习中,学生往往不求上进,打架斗殴,逞强好胜,严重影响武术今后的继承与发展。因此,在教学中不但要抓素质教育,也要抓武德教育。所以,“练武先练德,教人先教心。”“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拳先习德。”(拳谚)在教学的过程中,始终把培养学生的品德放在第一位,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他们懂得为人处事之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他们的个性朝着良性的方面发展,使之识武德,讲礼仪,继承传统美德。
武术谚语中“一日练,一日功,一日不练十日空”,“功到自然成”等充分展示习武能磨练人的恒久意识和态度。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许多家长越来越重视对子女的教育,由于家庭的条件好,他们的孩子缺乏锻炼的机会,缺乏吃苦精神,做事不脚塌实地,半途而废,使他们越来越依赖父母,通过开展武术教育,经过武术教学的学习和训练,可使学生养成独立自主的生活习惯,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刻苦耐劳,永不自满的品质。遇到困难去克服,不消极逃避,锻炼勇敢无畏、坚韧不屈的意志品质,还可以培养学生勤奋、刻苦、果断、顽强、虚心好学、勇于进取的良好生活习惯。
传统武术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等品质贯穿了传统武术活动过程,成为传统武术活动的最高准则与要求。武术的传承过程,强调徒弟遵从传统的门规和道德,增强该团体的向心力、凝聚力,以“仁义”观念为核心的武德,要求习武者“未曾习武先习德”,“武以德立,德为技先”以“尊师重道,孝悌仁义、扶穷济贫、除暴安良”等为道德理想和行为标准,成为国人崇尚的道德境界”。
武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是中国传统文化在武术运动中的集中反映,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沉淀的反映。武术文化的理论和行为方式均受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制约。它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下,有其独特的理论和行为特征。其涵盖面很广,包括武术行为的指导思想、哲学意识、理学原理、行为美感、意念体系、服装器械、武艺门派等等。中华武术文化把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思想反映得既集中又深刻、既本质又表象,不仅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共性的精华,又具有武术本身独特的个性内涵。武术文化的涵义就是以攻防格斗的人体动作为核心的人体文化。在千变万化的人体动作中,反映人的思想、道德、意识、美感与文明程度。
武术文化集中体现了民族精神,由于宗族和宗法关系的长期存在,在中国文化中形成了“家国同构”的意识形态。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同性。
“吾中国社会之组织,以家族为单位,不以个人为单位,所谓家齐而后国治也。周代宗法之制,在今日其形式虽废,其精神尤存也”。习武者奋发有为、自强不息的意志本身就是指向社会的,即“保家卫国”。“在中国社会中,家——家乡——国家是直接贯通的,中国人总是把自己的国家称为祖国,它是爱亲人爱家庭情感的升华”。习武的本意首先就在于保家,而当宗族、民族遇到危难之时,这种保家的动机就会升华为捍卫民族尊严,维护祖国利益的国家意识。
在中国历代出现的英雄人物许多都出自习武群体。南宋民族英雄岳飞精忠报国,其光辉业绩为世人传颂。文天祥面对元兵的威逼利诱,浩然正气,留下了爱国诗篇。明朝抗倭英雄戚继光以及少林寺僧抗抵倭寇的侵略,刻苦研习武艺,严惩了倭寇,使民族精神大振。近百年来,在帝国主义侵略和瓜分我国的关键时刻,许多武林豪杰纷纷挺身而出,为国家和民族的生存洒热血,如冯三保父女、一代剑侠秋瑾、武术名师霍元甲。
由此,武术也形成了爱祖国、爱民族、重大节的优良传统,各武术流派也都有“爱国主义”的文化自觉。万籁声在《武术汇宗》中云:“仁厚遵家法,忠良报国恩”。‘大命治国安邦,小命护体防身”清末“少林戒约”中要求“肆习少林武技者,必须以恢复中国为志”。陈公哲在《精武会五十年?序》中云:“精武会之设,盖所以振兴国民尚武之精神,以为保身卫国之”。《中国精武会歌》歌词:“厉行三达德,其民疲!培国脉!……卫黄魂!尽天职”习武者精忠报国的文化精神是中华民族巨大凝聚力集中体现,也成为推动民族发展的巨大精神力量。通过我们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孕育出的民族传统武术的了解,在学校中开展武术教学,使学生了解武术文化,激发起爱国热情,增强学习武术的兴趣,从而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
武术课教学是师生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共同参与的活动,是一个由教师指导,学生练习,在对学生学习效果及时评价的基础上的再指导、再练习,不断提高活动的过程。武术进入课堂以来,很受学生的喜爱,但由于武术专项老师的师资匮乏,武术老师水平不高;教材的内容缺少针对性,选择面狭窄,缺乏吸引力,理论传授匮乏,教材空洞和脱离实际;教学方法太单调,缺少科学手段,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了扭转这种落后的状态,在这些问题上我们要搞好武术教学,就要对老师、学生、教材及教学方法入手进行改革。
要加强对教师的业余进修,从而缓解武术老师不足的问题,提高师资质量。武术教师要具备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的时代特征;还要具有较高的人文知识和科学知识修养以及掌握坚实的基础知识和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勤于钻研教材和教法,具有学好、教好武术的基本能力。在自己专业行为的基础上能确立教师的教育新理念,坚持以“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终身教育、现代意识”为指导思想,发展武术教师的基本要求。
柏拉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加快武术的发展,老师应在武术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探索、改革,在一定的程度上激发学生对武术的兴趣。为了进一步激发、培养、提高学生的武术兴趣,可以通过录像或在节日上进行武术表演,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在校园里举办校园武术文化节,激发他们的兴趣与自我表现能力。
武术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多样,作为教材内容,重要的是要具有思想性、科学性、可行性,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小学武术教材要以武术游戏和简单武术动作为主,初中以简单的武术动作组合为主,降低动作难度要求,简化武术动作;注重武术对学生精神的培养,把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武术精神联系起来;不同的区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当地特色的武术作为教材;注重教学内容和日常生活相结合。
在武术课的教学过程中,教法是否得当至关重要,直接影响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所以,在以往武术传统教法上,是过于重视教师主导地位,以传授教学为主忽视学生自身主观能动性。现代的教学方法就是老师与学生合作的方法,既要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也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在教学过程中,学武术首先要学会武术的礼仪,这是武术教育教学中的内容之一,也是我国的传统美德,在习武过程中,老师与学生之间都要行礼问好,表示互相尊重,也是培养学生一种道德意识,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和提高。其次,合理把握师生间的互动性,调节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趣味性,在枯燥乏味的武术教学中加入游戏,让动作规范的同学进行示范,让别的同学产生敬佩之意,从而增加他们的求学欲和表现欲。老师示范也相当重要,是学生通过直观的感性认识获得动作概貌的主要手段。示范时采用直观教学法,身体力行,多以领做为主,配合语言提示,示范讲解时要富于趣味性和启发性,并注意讲解的时机和效果,先分解后完整,先慢后快,示范和讲解应有机结合。把动作形象化,便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如“提膝亮掌”犹如金鸡独立,“仆步穿掌”比喻为燕子抄水一般,让学生根据教师讲解示范的动作及实用价值,去想象、琢磨、思考,让学生了解动作的攻防含义,突出劲力和精神,使学生把讲解过程通过思维变为自己的知识,使获得的动作技能更加牢固永久,培养学生内在的精神表现力。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要关注个体差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武术的教学要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教学内容、方法及负荷都要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未知到已知,逐步深化,不断提升。从基本功开始,加强基本功、基本动作的练习,选择单个动作的简单组合,对以后学习套路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武术本身所具有的观赏娱乐价值是武术能够吸引人们学习武术的重要原因。学生在观看武术表演和比赛的过程中能够体验到武术的美,以及由此引发的身心器官上的愉快体验。对美的欣赏是人天生具有的本能,只要是美的东西,人们就会去接受它,体验它并最终参与过去以获得更高层次上的精神体验。因此,在学校校园武术文化的传播应用过程中,它能引起大家在心理上的共同感受,产生心理上的模仿,使人们能够感受到武术文化所带来的巨大的精神体验,感受到中国武术文化的美妙。
学校的武术文化是以全体师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活动领域,以武术教学活动为主要内容,以课外组织多种形式的武术表演、比赛、讲座等活动为辅,在长期的武术活动实践过程中形成以授武育德为特征的校园文化现象。这种校园文化现象是以中国优秀的传统武术文化和高校文化为底蕴。我们在进行传播武术文化应该抓住表演、比赛、讲座等课外娱乐为主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教学,从而在学校中开展传统武术文化。
[1]赵昌毅.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发展展望[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1).
[2]刘景堂.论中国武术文化在高校体育中的作用[J].中国成人教育,2005(8).
[3]梁启超著.新大陆游记[C].饮冰室合集.专集,第5册.
[4]吕树庭,胡活伦,楚继军.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基层群众体育管理体制及其运行机制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2(3).
[5]万籁声著.武术汇宗[M].北京:中国书店,1984.
[6]陈公哲著.精武会50年[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1.
[7]陈 超,李印东,赵发田,李 蕾.论中国武术文化的先进性[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
The Meaning of Traditional Wushu Culture in School P.E.Teaching
Zhang Yibing
(Taiyuan Children Teachers'School,Taiyuan Shanxi 030027)
Through reviewing literatures and documents about school P.E.teaching,the paper finds that today the content of Chinese school P.E.teaching most are sports from western coutries,paying more attentions on body shape forming but lesson mind and will training.Combing the directive rolesof national traditional Wushu culture and western sports cultures for future schools,the study fins that Wushu is very necesarry for Chinese sports development,and is effective for improving students ahtletic level,training their bodies and their morality,and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spiritscivilization socity.
traditional Wushu school P.E. current condtions countermeasures
G85
A
1004—5643(2012)04—0025—04
张一兵(1970~),男,讲师。研究方向:武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