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姜月 宋巨华 刘玉
(1.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体育部 江苏南京 210044; 2.阜阳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安徽阜阳 236041)
和谐社会背景下江苏省农村体育文化发展的理论研究①
吴姜月1宋巨华1刘玉2
(1.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体育部 江苏南京 210044; 2.阜阳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安徽阜阳 236041)
江苏省农村体育文化快速可持续发展,必须保障农村体育文化建设中乡村和农民的体育文化主体地位,形成省主导下的农村体育文化服务和文化市场服务相结合的综合型服务体系。本研究从理论的角度对江苏省农村体育文化的建设与发展进行一定研究与探讨。
农村体育文化 发展 对策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政府作为社会的一个重要单元在和谐社会背景下应该努力调整自身,以适应新时期社会和民众对政府的合法合理期待。农村体育作为一种社会形态总是与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它具有不同的社会意义和基本特征,在朝着构建和谐新农村目标迈进的过程中,农村体育在新的社会形势下被赋予新的内涵,同时农村体育作为社会发展的内容之一也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
农村体育文化是由体育意识文化、体育行为文化和体育物质文化三个不同的具体要素组成的一个完整的内容体系。农村体育文化的建设与发展目前十分必要和可行,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是和谐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2)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保障;(3)是推动农村体育发展的内在动力。
农村体育文化不断发展。随着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推进,江苏省农村体育文化组织领导进一步加强,基层乡镇大都成立了全民健身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乡镇有领导干部分管体育工作;乡镇文化工作站有专职体育工作人员或专职社会体育指导员编制,指导村级全民体育健身活动的开展。农村体育文化建设可行性就非常关键,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随着江苏省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政策的战略转变,省政府意识到农村体育事业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2)江苏省农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为江苏农村体育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当前江苏省农村体育文化建设体现国家主义和城市价值的抽象理念如“现代”、“理性”,将农村“他者化”,没有充分尊重农村体育文化中与此相适应的有序的意义体系和行为规范,而是简单地用抽象的价值话语如先进性与落后性对农村体育文化予以取舍,不能从文化体系与社会实践的整体性对应关系予以衡量,忽视了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历史继承性和乡土本色,使农村体育文化与实践不一致,意义体系与物质环境不契合,农村体育文化建设事实上并不是真正的以农民为主体。
江苏省农村体育文化建设是以行政供给模式为主导,体育文化的制造、消费和评价都不是由乡村社会自主完成,在内容和形式上体现不出乡土性和地方性,不能赋予农村秩序和农民生存以意义,无法在体育文化活动中实现乡村社会的延续和再造。农村体育文化以服务国家的政治为主要目标,把体育文化丰富的内涵简单的化约为可塑的意志形态,在很大程度上否定了体育文化的自身价值和内在机制。
通过苏北五县调查发现,江苏省农民对体育文化的需求依次是:体育场地和器材、青少年活动中心、体育指导人才、体育领导组织、体育知识技能培训、组织体育竞赛,而如今江苏省政府为农村体育文化所提供的产品仅有体育场地和器材、体育运动竞赛,好多自然村没有一个有文体类组织、各乡镇都设有文体站,绝大部分乡镇的文体站工作人员都是两名,一位站长,一位文秘,负责全乡镇的文体工作。另外,一些农村体育文化建设人才储备也不尽如人意,人员缺位现象普遍,分管领导和主管领导兼职过多,精力分散,很难有时间去深入调查人民群众的体育文化需求,并且队伍素质建设跟不上,体育专业素养不高,对农村体育文化的理解不全面,不能适应农村体育文化的需要,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和影响了农民参与体育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农村体育文化的载体主要有三类:体育场地与设施、家庭拥有的体育活动器材和图书、体育宣传媒体、民俗文化活动。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农村体育的文化载体主要通过民俗文化活动来实现, 苏北徐州农村地区习武活动较为普遍,人们通过对民族传统武术的习练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另外农村的戏曲杂技中也包含着一定的体育因素。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的载体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一方面农村的体育场地和器材有了较大的发展,人们参加体育活动的方式有了较多的选择;另一方面人们对体育信息的了解,开始从广播等逐渐转化为图书、电视体育节日,在苏南一些农村地区,电脑和互联网开始进入农民的家庭,体育文化载体发展迅速。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体地位的确立,农村体育文化必须建立与之相配套的体系,但这种文化体系的建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果单凭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势必影响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进程,当前如果想推进农村体育文化的快速发展,政府投入是主要的和基本途径之一。要实现农村体育文化由“送”到“种”的方式转变,必须进行投放机制创新。公共投入机制创新的核心在于激发政府和社会两方面积极性,要在农村体育文化建设中引入“民办公助”和“公办民营”等多种实现模式。“公办民营”即通过政府搭建基础平台,吸收社会力量参与,政府与社会两种力量通过整合,形成合力,有利于加快改变当前农村体育文化发展滞后的状况。借助于政府购买的渠道逐步纳入“公办民营”、“民办公助”等公共经费的支持范围,通过扶持民间体育文化市场主体,形成省政府主导下的农村体育文化服务和文化市场服务相结合的综合型服务体系,满足农村体育多层次的文化需求。
调查发现苏南有关农村体育工作经验表明,“放任自流”或“救火队”式的应急管理均严重影响农村体育的发展。农村体育管理必不可少的一个举措就是设置体育专职管理岗位,保证农村体育管理的日常化。乡镇要有领导干部分管体育工作,特别是有管理经济事务职能,掌管经济与支配权的村民委员会应加强对村级农民体育工作管理,应设立专门村干部负责本村的体育工作。乡镇文化工作站应当有专职体育工作人员或专职社会体育指导员编制,特别要加强村级农民体育组织与体育骨干队伍建设,为村级文体活动中心培养并配备兼职社会体育指导员和管理人员,保证村级、村落全民体育健身活动的正常开展。可以借鉴如苏州地区的经验:大部分乡镇都设有镇体委,体委属镇政府直接领导,编制也在镇政府,这种机构使乡镇体育工作有镇政府直接领导、参与和支持,有专人负责、在开展农村体育活动中收到了很好的成效。
江苏省农村基础设施相对匮乏,公共体育设施少,己成为制约农村开展体育活动的“瓶颈”。在江苏省要加大财政投资的基础上也要广开资金渠道,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资助体育健身活动,提倡家庭和个人为体育健身投资,形成一种政府拨款,社会筹集和个人投入相结合的多元化资金投入格局。充分利用农村学校现有的场地设施,农村学校拥有体育设施以及企业单位的体育设施始终没能做到有效对外开放。学校、乡镇、单位等各方面需要做大量的协调和管理工作,使有限的农村体育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各级政府职能部门要联合加大执法力度,认真贯彻和执行《体育法》精神,使农村体育社区建设纳入配套建设规划,保护现有的体育设施,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侵占、破坏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利用好体育彩票公益金,将全民健身工程资助重点转移到农村,帮助农村改善体育场地设施条件。
[1]孙国民.沛县武术传统文化对苏北当地农民体育发展的影响[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0.
[2]刘玉.后现代行政视角下的农村体育文化发展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
[3]宋巨华.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徐州体育经济发展现状研究[J].中国商贸,2010.
[4]张新民.多元化精神教育应成为第一义教育[J].阅江学刊,2010.
[5]刘玉.现阶段农村体育文化特点及工作重点探讨[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
G8
A
2095-2813(2012)03(a)-0065-02
2010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农民体育健身工程”长效实施机制的实证研究—以江苏省为例”(编号:2010SJB890005);2011年江苏省体育局体育科技局管课题“和谐社会建设背景下江苏省城乡群众体育均衡发展研究”(编号:TY11430)。
吴姜月(1980~):女,江苏如皋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体育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育学。
宋巨华(1974~):男,江苏徐州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体育部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社会学。
刘玉(1973~):男,安徽涡阳人,阜阳师范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