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平[鞍山师范学院, 辽宁 鞍山 114007]
佛朗兹·舒伯特是近代音乐创作史上的一朵奇葩,是近代艺术的音乐创始人。他生平创作的600多首曲目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欢迎,曲调大多朴素自然,并且在和声的选取方面能够做到新颖创新,极大程度地表现了其卓越的创作能力。
《小夜曲》是舒伯特短暂的生命的完美谢幕,整首曲目无论是在旋律上还是情感的表达上,都到达了舒伯特音乐创作生涯的顶峰。《小夜曲》引用了全新的创作手法,将诗意、精致、自然以及创作者的即兴表演融合得恰到好处,在充满着浪漫色彩和神秘情怀的过程当中,让听众感受到了作者对于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以及对于爱情的美好憧憬,因此很多人都说《小夜曲》是舒伯特创作史上最有型的曲目。本文正是从整首曲目的回声以及自恋的生命律动的角度出发,讲述了舒伯特现实生存的不幸以及其内心崇高的理想对现实的控诉中关系的完美演绎,探求了《小夜曲》所表述的诗人情怀。
众所周知,音乐是用来传递人类思想情怀的最佳艺术表现形式。另外一个方面,由于音乐已经不能仅仅满足在动态的变化演绎当中,我们还要通过自己的听觉系统来感受变化着的节奏以及韵律,在时间的排列组合当中有效地寻找到最佳探寻心灵感知的方式,最后获得非凡的审美感受。
《小夜曲》采用的是全新的室内音乐创作手法,通过对声乐同伴奏间的结合进行深入的对话,闪光点在于钢琴伴奏成为了整首乐曲的声乐搭档,对于声乐的衔接起到了良好的接洽作用,并对音乐的话题进行了进一步的附属。歌曲从1-4小节开始,就运用钢琴演奏出了六弦琴的模仿,而随后的9-14,47-48,62-68进行了进一步的声乐模仿,然后采用一波三折的回声效果,但仔细聆听却发现钢琴伴奏所演绎出来的回声效果能够很好地演绎出曲目所营造的静谧祥和的色彩,另外一个方面极大强度地渲染了主人公内心思想情感的变化,具有强烈的感人效果。
我们知道,回声能够很好地感受到一种人类独特的生命情节,换句话说我们可以用自恋来形容。在音乐学理论当中我们所说的回声主要指的是声波遇到障碍物而被进一步进行反射的过程,与此同时还会被进一步听到。拉康的镜像理论认为,自我的构建实际上是为了能够更加体现自我存在的价值,也就是说镜中的自我形象其实仅仅是一个不存在的影响,而需要通过对自我影响拥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他认为景象仅仅只是一个自恋的过程,具体到《小夜曲》的创作过程,是舒伯特自我迷恋的过程,并凭借此创造出一个具有统一效果的自我快感。尽管学界对于舒伯特一生独身的原因有过无数种猜测,然而如果将其解释为这种行为是舒伯特为了追随贝多芬,像莫扎特一样希望预感自己的生命衰竭而进行的演绎。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小夜曲》的钢琴伴奏通过完美演绎了回声效果,来表现了舒伯特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自恋”情怀的表达。
苏联著名女作家潘诺瓦曾经说过,世界上最真挚最热恋的感情都是为了描绘人们对美好生活以及爱情的憧憬而创作的。爱情是人类生命当中最灿烂最美妙的旋律,1828年,舒伯特创作了举世闻名的《小夜曲》,将雷尔斯塔布的诗歌演绎成为歌曲的形式,并从此产生了世界范围内被广泛传唱的爱情歌曲。在《小夜曲》当中,舒伯特根据自己对歌曲独特的理解以及心理的探索,用浪漫诗意的方式对曲目的旋律进行了丰富的描述和艺术的升华,并对自己心目当中完美爱情的形象进行了深刻的演绎。与此同时他巧妙地借助了和声伴奏的调节和渲染,最终对音乐场景以及氛围进行了巧妙的融合。
“我的歌声穿过深夜,向你轻轻飞去,在这幽静的小树林里,爱人我等待你”,歌曲前两部分的曲调运用了相同的旋律,给人的感觉宛如清风拂面一般自然柔和。曲子的第一段运用了d强调,表达了歌者对于姑娘爱情的真挚倾诉,后半段的演唱过程当中,转向了D大调,这种情绪一下子转向了十分激动的强调,并实现了整首歌曲的第一个高潮。由于并没有得到心仪女子的正面回答,求爱者心中感受到了无限的煎熬与痛苦,然而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希望,仍然满心期待,因此在第二段开始时又接着用d小调展开了断断续续的情愫,随后又转为D大调,与第一次D大调的转换相比较而言,情绪显得更加跌宕起伏,成为了整首歌曲的第二次高潮。然而由于两小节歌曲之间的节奏区别,让我们仿佛感受到了自己徜徉在夜曲的旋律当中。
正如前面所说,尽管舒伯特在气质精神上存在着很明确的自恋情怀,然而在歌曲创作方面他对于爱情的那种追求、热爱之情是无法比拟的。其内因还是在于这种感情抒发是架设在对个体基础的充分自信、了解的接触上的,或者说在精神状态上其自恋情怀能够在艺术歌曲中表达了明显的双性倾向。他是一种构建在个人对生命的认识,是一个单纯性的精神驱使者。在1822年,舒伯特不幸去世之后,他在与好友的书信往来当中运用悲惨这个词汇来描述了自己的近况,而在《小夜曲》中“当我想歌唱爱情的时候,它就转向为悲伤的情绪”,这种孤单的忧郁也为他的演唱奠定出更多的爱情基调,然而在爱与拥有的精神主义思想情怀当中,我们感受到的是其精神与生命的一种扩大与固定。因为舒伯特对爱的体现与表达是异于常人的,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另外一种自恋的表现形式。就像佛罗姆曾经说过的那样,如果我们爱上了另外一个人,那么我们与自己的爱人就会成为真正的思想上的融合体。正是由于这样深刻的认识,在追求“美”的同时,我们应该更加深切地认识审美中的客观感受,沃林格一直在提醒我们,在一切审美享受的过程当中我们的所有情感来源都是摆脱自我本能的一种体现,而这种摆脱自我的感情实际上是对所有审美体验的最终感受。而《小夜曲》真正的艺术审美力正是由于一种自恋情怀的真正摆脱。
在《小夜曲》的后半部分,曲调进入了焦急渴望的冲动。尤其是在曲目的67-68小结的创作过程当中,爱的呼唤在钢琴演绎的过程当中不断地回旋了两次,不但有效地形成了音乐作品本身的平衡感,更重要的是能够给我们带来一种袅袅飘逸的审美感受。在其后的69-76小结当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三次反复回旋的回声效应,让我们感受到了演唱者的情真意切以及对爱人的浓浓眷恋,对于爱情的强烈愿望和憧憬,从舒伯特的灵魂深处就能真实地感受到。
在现实生活当中,虽然舒伯特处于被爱情遗忘的角落,但这样如此真挚和完美的爱恋在现实生活中一样感受得到,最终沉浸在歌曲中的他把个人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痛苦和命运的不公完全忘记了。贝多芬于1827年去世后,舒伯特迫切希望自己能够填补由于天才作曲家的逝去而造成的音乐空虚,因此投入到了忘我的境界当中,无论是在音乐设计还是在美学意图的过程当中都紧紧地追随贝多芬的脚步,形成一种新的成熟和严肃的艺术责任感。正是由于自己沉浸在对创作的忘我状态之中,因此仅仅通过面对面的沟通是无法真切地感受到对生命的真实体验的,他很容易让我们感受到除了自我本身之外的外界事物的存在,《小夜曲》准确地演绎了舒伯特这种真挚的情怀。总而言之,《小夜曲》的和声伴奏所营造的回声效果,在包含着因为自恋而对生命本身拥有了精准的认识的基础上,激起自己对爱的感知和生命的律动,拥对生命、艺术渲染力的无限追求精神。
本文结合个人多年实践工作经验以及对音乐作品的研读心得,深刻地剖析了舒伯特《小夜曲》所营造的思想情怀,对诗人之恋进行了进一步的赏析。具体地从回声、倾诉、激荡三个角度描述了舒伯特的“自恋”情怀。然而由于个人所学知识以及阅历的局限性,并未能够做到面面俱到,希望能够凭借本文引起广大学者和业内同人的关注。
[1]宋志军.对舒伯特艺术歌曲的认识与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07.
[2]苏玲芬.浅谈歌剧音乐中的美感艺术[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6,(01).
[3]程晓凤.舒伯特艺术歌曲的特点及演唱处理[J].音乐探索,20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