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晓冰[河南安阳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河南 安阳 55000]
岩壁艺术作为巫术仪式中的“施法对象”,主要以动物为题材,通过使对象物受伤、受害的仿真来施行“狩猎巫术”,从而达到对原始造型物实际控制的目的。原始人特定的思维方式和表达语汇使这一史前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造型特色和艺术魅力,深刻地影响到现代艺术的发展,也奠定了它们在美术史中的重要地位。
1.“歪曲透视法”的奇特架构我们在旧石器时代的洞窟壁画中常常可以看到,在同一个动物的身上会体现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视点:动物身上的形象一般都是从侧视的角度描绘的,而动物的角和蹄则大多是正视的形象。这种“歪曲透视法”在原始造型中是普遍存在的,与原始人特有的完整性思维和象征性思维有关:他们从不把客观物象看做是与自己有距离感的外物,他们认为自己与对象物处于同一个自然界的生命环流之中,因此对对象形象的把握和塑造不是“看”到的,而是“感”到的。他们一旦在某种动机的驱动下要把对象刻画到岩壁上时,其所依照的样本与其说是外在的,不如说是经过主观改造的,是对象物在他们脑中所残留的表象。
2.“表象改造”的特定思维方式原始人对于对象物的感受,与他们对它的特定情感体验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与其说他们是在感受这个对象,不如说他们是在感受这个对象本身所蕴藏的神秘生命原力,这种沟通对象生命本质的感受超越了自然物象的外在形式秩序,被称为原始思维的“表象改造”。在原始人的观念中,正视的角和蹄等最能体现对象的生命本质,他们从不在乎这种正视的形象与同样具有生命表现力的侧视的身体会发生空间上的抵牾,反而认为这样能完美地诠释所表现对象的特征,埃及“正面律”的出现也是基于这种理念。
立体主义是20世纪现代美术运动中最重要的流派之一,它深刻地影响了众多流派的绘画和雕塑、建筑、装饰艺术的发展。其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有毕加索和勃拉克,他们在创作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理念指导,将不同状态及不同视点所观察到的对象集中地表现于单一的平面上。这种造型方式是一种因倾诉、表达的需要而对观念思维进行处理后所产生的艺术效果。《亚威农少女》作为该流派的代表作,更是从形式上、绘画语言上和艺术观念上为立体主义风格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1.打破了“焦点透视法” 焦点透视法自创作以来,就对西方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立体主义却在其基础上实现了新的突破,实现了画面多视点、平面化的视觉效果。多视点是指同一物体的不同视点在画面中的共视,它用几何形的块面形式将物象的不同面有机地组合在同一张画面上,使物象超出了人们固有的思维意识和视觉接受习惯,产生了抽象、立体的视觉感受,如毕加索在1912年创作的《戴帽子的男人》。这一创作手法的创新有力地批判了古典艺术,反映出工业社会时代机器造型的特征,给现代设计注入了新鲜的活力。
2.打破了绘画的视觉再现性 毕加索认为“艺术是一种谎言”,也就是说再现性绘画观念在客观表现物象本身时有其自身的缺陷性,艺术创造的错觉形象阻碍了人们真实、全面地看待事物。立体主义创作者们充分了解到并纠正了这一错觉定势,企图通过呈现物象的全部视觉形象来增加人们对原有事物的了解,这就给予了物象各个面、各个视角呈现于画面的机会,把客观物体本身引入了绘画,这就从创作理念和创作实践上较再现性绘画进了一大步,并最终超越了绘画的再现性。
3.打破了艺术作品的中心 立体主义首先重视并关注画面中的每一个物象、每一个体面,这就使画面失去了表现的中心。其次,它打破了中心对象的艺术特色。西方绘画历来以唯美人体作为绘画、雕塑表现的中心,立体主义者的表现形象则多夸张、扭曲甚至变形,带给人另类的视觉震撼。代表作《亚威农少女》画面中的少女形象就被严重地变形和夸张,充满了世俗的激情与欲望,引发人们透过绘画去思考其背后的社会问题。同时几何表现手法的运用也充分体现了工业文明所崇尚的机械的力量和美,一扫文艺复兴以来所表现物象的宁静、和谐与唯美,艺术创作更接近社会和生活实际。
4.用各种颜色分割画面,打破了画面的完整性和物象的完整性 毕加索于1932年创作了《镜前少女》,古典的均衡式构图、梦幻般的宁静、立体主义的空间以及抽象意味的斑斓色彩在画面上浑然一体,使作品充满韵律感。同时,画面已经不仅是再现美的载体,而是通过对物象的打破、重组来蕴含一定的情感体验并积极引导接受者去思索、想象和组接事物,艺术由观赏者单一的观望、欣赏转而成为艺术家和艺术接受者共同参与的双向互动。这是以往任何艺术形式所不具有的中心转移,使艺术具有了更多的联想、想象基础上的思索与追问,也将艺术创作者和欣赏者紧密地结合到一起,便于实现情感的共鸣。
5.背离了绘画艺术的描绘性和固有材料的局限
如其他艺术创作一样,立体主义作品的创作离不开线条、色彩以及各种几何形体在画面上有序的安排,但其却在绘画的制作性和设计性上实现了新的突破和创新。画布不再单纯是颜料和画笔的表现场所,也为报纸、废纸、电车票等素材提供了展现的平台,开创了艺术综合表现手法的先河。甚至有些立体主义作品中还出现了数字、乐符等实物拼贴的表现形式,这不仅使创作的素材走向多元化,更使作品理念的表达更具形象、准确化。如毕加索的《三个音乐家》,就整合了多种不同的素材来创造了一个全新的视觉感受,使艺术家和接受者都更接近生活中平凡的真实。
对对象物进行分割、变形与重组,在二维的平面上同时展示三维空间内的形象是旧石器时代洞窟壁画艺术与立体主义绘画中常用的表现手法,但是时代背景、思维方式以及表达语汇的差异却又赋予了洞窟壁画与立体主义绘画不同的创作观念和手法。可以说,在从史前艺术到现代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这种创作手法上相似性和差异性的出现都不是偶然的。
1.社会文化语境不同 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类的生存环境恶劣,而人的思维和对工具的运用相对落后,原始人往往被包容在巫术的观念之中,或者说巫术手段即是他们的生活方式,许多生产方式的开展也与巫术有着极大的关系,这就为原始艺术的诞生提供了艺术题材和表现形式。岩壁艺术作为巫术仪式中的“施法对象”,主要以动物为题材,通过使对象物受伤、受害的仿真来施行“狩猎巫术”,从而达到对原始造型物实际控制的目的。而立体派的出现,则与现代科学革命是同步的,同时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变动带给人们新的对世界的感受,人们对空间、时间的感觉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断发展的摄影技术更使艺术家开始抛弃西方写实绘画对“形”的真实性的追求,画家更多地从绘画本身的形式要求出发而不是客观物象的准确性出发来构造形象。
2.表达语汇不同 在原始人的思维中,图像与原型之间具有一种功能上的等值性,洞窟壁画中的动物形象其实就是现实中动物的替代物,通过对对象物刺、刮、涂抹、投掷等仿真手段来达到控制对象的目的,他们一旦在某种动机的驱动下要把对象刻画到岩壁上时,其所依照的样本就是这些对象物在他们脑中所残留的表象。随着社会、技术以及人的观念的加强,现代艺术的发展和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更趋多元化和理性化,他们在继承和吸收原有艺术精华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突破。立体主义就是通过对具体对象的分析、几何化、重新构造、综合处理等将同一物体的不同视点在画面中共视,并突破了绘画艺术的描绘性和固有材料的局限,从而满足了人们对世界、时间、空间的感受,艺术创作更好地反映了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生活。
西方现代艺术中的立体主义与旧石器时代的洞窟壁画,都采用了对视觉原型进行形象重新组构、在二维的平面上同时展示三维空间内的形象的手法,但由于社会文化语境及表达语汇的不同产生的却是风格迥异的艺术形象。毕加索通过对原始文化的汲取和对原始思维中完整性思维和象征性思维的借鉴,从而产生了立体主义的表现形式,掀起了20世纪现代主义绘画的新篇章。
[1]毕加索等.现代艺术大师论艺术[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易英.西方20世纪美术[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3]牛克诚:《原始美术》[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