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青舟[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辽宁 抚顺 113001]
作 者:杨青舟,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公文写作、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与研究。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作为文学作品,北朝民歌《敕勒歌》最初见于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杂歌谣辞四”,至今令人百读不厌,因在中国古典文学和古代史研究上具有重要意义,始终居中国文学史崇高地位。民歌语言质朴、线条粗犷、色彩鲜明、音调铿锵,言有尽而意无穷,极具北国风光明朗豪爽韵味,生动地表现了古代北方草原的辽阔景象和敕勒人的游牧生活。
歌中“川”为平原,《辞海》解释“阴山”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东西走向……南侧断层陷落为土默川平原,北坡较平坦”,即今日内蒙古境内大青山,因此“敕勒川”指阴山南麓沃野,今黄河前套土默川平原一带,北依阴山、南临黄河,水草肥美、土地广袤。据《汉书·匈奴传》记载,敕勒人“汉称丁零,后又名高车、铁勒,为突厥一支”,且汉时“阴山东西千余里,草木茂盛,多禽兽”,北魏时为敕勒人聚居地,故称敕勒川。
歌词“阴山下”点明敕勒川所处方位,阴山绵亘塞外,草原以其为背景,给人以粗犷印象。“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描绘歌者处身空旷环境,“天苍苍,野茫茫”进一步注脚前一句,借大环境铺陈草原壮阔景象。“天苍苍”一般多解释为歌者仰望所见青色长空,“野茫茫”则极目草原深远地域。
《敕勒歌》全作仅27字,却被歌词作者妙用叠字,将苍天、原野、牛羊组成完美画面;虽只写景不着色,读来却能真切感受到不同色彩互相融合、渗透所构成旷野的恢弘色调及北国草原的生动风光。因此古今多有学者为之连篇累牍展开争论,或就诗歌思想内容、艺术风格、产生时代背景,或就诗歌作者、发生地点以及作品语言、有无谬文等问题争论不休,且见解众多,不乏真知灼见,于深入诗歌内涵十分有益。如北宋黄庭坚在其《山谷题跋》卷七中赞扬民歌作者“仓卒之间,语奇如此,盖率意道事实耳”;近代郑振铎认为《敕勒歌》“写北方荒野景色,直浮现于读者之前,博得后人极端的倾倒,可谓为最带北方色彩的诗”。一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学者余冠英、吴晗还就民歌作者进行过研究。还有人认为世传《敕勒歌》有文字差异,如“笼盖”或“笼罩”之辨。
不知何故,历代学人只有寥寥几人属于无意间顺便提及歌词描写的景色所属季节。如由黄庭坚“北风草低见牛羊”,可断定词人认可《敕勒歌》歌词描写冬季景色;而由沈德潜“莽莽而来”之“莽莽”本义谓“草木深密貌”,则可断定作者认可《敕勒歌》歌词描写了或晚春或盛夏风景,只可惜两位作者都未明说。因此后人再读《敕勒歌》时多凭个人感觉臆断其歌词描摹的景色季节,并长久地以讹传讹。尤其是当下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简称“课标”)指定书目《小学生必背古诗词70首》和《初中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第二首都是《敕勒歌》,因其读来抑扬顿挫、铿锵上口并且易记忆,所以多被小学教师们不约而同地选来教给一、二年级的孩子们,为校园增添了许多琅琅书声。同时也多被初中教师推荐给中学生们时时背诵,用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文学鉴赏意识。
只是解释歌词时教师们遇到了同样的尴尬和难题。根据网络检索,现行“课标”版《小学生必背古诗词70首》和《初中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多达数十种,出版者天南地北、大小不一,但根据反馈,几乎所有的课本解释《敕勒歌》内容时都回避了解释“苍苍”二字本义。一些教师只得通过自行查阅《新华字典》《康熙字典》等工具书将其解释为“青色(包括蓝和绿)”或“草色”,另有一些教师干脆约定俗成地将歌中景色想象成“蓝天下秋日原野”,进而带领孩子们展开进一步联想,并年复一年地教给一批批的孩子们。因为没有权威典籍或专家学者给出明确的季节判定,教师们时常于绘声绘色的讲述中陷入无法准确判定诗中画面究竟属于什么季节的矛盾。
《敕勒歌》歌词中的“苍苍”既指天之颜色和高远,还包含明显的季节信息。
首先,根据《尔雅·释天》“,苍,青也”,特指春季之天,因为我国古人历来对四季的天色有固定称谓,具体是“春为苍天,夏为昊天,秋为天,冬为上天”。我国最早的词典《广雅》因受《尔雅》影响,也解释“苍”为“青也”,因此历代典籍多遵《尔雅》之说。如《诗经·王风·黍离》有“悠悠苍天”,《诗经·黄鸟》有“彼苍者天,歼我良人”。
其次,根据《说文解字》“,苍”指“草色也”,所以《诗经·蒹葭》有“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有“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此外,依据《说文解字》解释“蒹,之未秀者”,即“没有抽穗之荻”“;葭”则为“苇之未秀者”,即“初生芦苇”,“蒹葭”合为一词特指茂盛生长的芦苇,所以“苍苍”代指特定季节芦苇鲜明的颜色。因此,自本义出发,可以理解“苍苍”为春日天色,所以白居易《雪诗》有“寒销春苍茫”。
再次,根据《说文解字》,“苍”之引申义为“青黑色”;同时,《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也解释其“在色为苍”,并注“苍”专指“谓薄青色”。因此《礼记·月令·孟春》注“苍亦青也”,并有“驾苍龙,服苍玉”之说;《礼记·玉藻》有“大夫佩水苍玉”,是说当时礼制规定大夫一级官员佩戴杂有斑纹的深青色的玉石;《墨子·所染》也有“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开国领袖毛泽东在《清平乐·六盘山》中有“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其中“苍龙”为二十八宿中东方七宿,即角、亢、氐、房、心、尾、箕合称,古时以为凶神,在此被词人用以比喻极凶恶的敌人。后来“苍”再引申为“灰白色”或“苍老”义,如白居易《卖炭翁》有“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再后来,“苍”还继续被引申为“百姓”和姓氏使用更为广泛,如《史记·萧望之传》有“苍头庐儿”指代奴仆。
第四,历代学者对初见于《北史》所载《敕勒歌》为斛律金始唱的历史事实并无多少争论。如《北史·齐本纪》记载“546年,北齐高欢为周军所败,曾使敕勒人斛律金唱《敕勒歌》以激励士气。歌词从鲜卑语译出”,这一段记载既说明敕勒人斛律金是《敕勒歌》有文字可查的最早演唱者,又交代了今日汉语版的《敕勒歌》歌词最初出自鲜卑语,只是记载没有说明歌者何时歌唱,更没有交代歌词所摹写景色属于何季;而《北齐书·神武下》虽有“……十一月……己卯……”记载,也只能说明歌者的歌唱时节而不能说明歌中描绘景色的季节。
根据当下学术成果,《尔雅》成书于先秦,《说文解字》成书于东汉,《广雅》成书于三国时期。因为《尔雅》成书最早最权威,所以于初唐时就被统治者列入“五经正义”而成为当时科举标准。根据记载,唐代科举考试科目主要有“明经”“、进士”两科。前者考试主要从“九经”出题,所谓“九经”包括“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三传”(《左传》《公羊传》《梁传》)和《易》《诗》《书》九部儒家经典;进士科举主要考诗赋。
古汉语崇尚精炼简洁,而《北史》编撰者李延寿其人一生以修史为主业,虽然他在政治上没有大作为,但其人古汉语造诣极深,唐贞观年间曾参与《晋书》《隋书》《五代史志》和当朝国史修撰,并独立编撰《南史》《北史》和《太宗政典》等史书,因此不会容忍不合当时语法、词法的词句跻身史册,除非是疏忽;同时,因为《北史》作者距《敕勒歌》产生年代最近,因此根据《尔雅》理解《敕勒歌》之“苍苍”本义最可信!同样,出生书香门第的郭茂倩也不会容许自己的《乐府诗集》在收录前代名篇时犯同样低级的文字错误,因此被后人《四库全书总目》评价为“徵引浩博,援据精审,宋以来考乐府者无能出其范围”。
作为汉字工具书,《尔雅》《广雅》和《说文解字》以其权威性对“苍”之解释如出一辙;作为学术著作,《礼记》和《墨子》对“苍”之理解殊途同归,《礼记》认可“苍”适用表达季节为“孟春”,是遵从《尔雅》《说文解字》之“苍”本义,《墨子》则遵从“苍”之引申义。最后,从古气候变迁的角度也可以验证“苍苍”描摹了草原春色。根据翦伯赞先生《内蒙访古》关于“呼和浩特”和“包头”两地蒙古语含义考证可得到说明。“呼和浩特”蒙古语意是“青色的城”“,包头”蒙古语意是“有鹿的地方”,通过以上两地文献记载可清楚知道,直到13世纪或者更晚,阴山一带还是一个有森林、有草原、有鹿群出没的地方。可见当时气候和今日确有显著差异,所以不可否认早于唐的北朝时期内蒙古草原春日确有“天苍苍,野茫茫”的景色。
至于此,后人无法准确判定《敕勒歌》景色季节的理由只有一个:历代释者受广泛使用之引申义影响,忽略或回避了“苍”的本义,因此导致更多人误读或错过《敕勒歌》中景色的季节!
[1]郑振铎.文学大纲(上册)[M].上海:上海书店,1986.
[2]闻一多.闻一多诗经讲义[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
[3]齐豫生编.二十五史[M].长春:吉林摄影出版社,2004.
[4]王凯符.八股文概说[M].北京:中华书局,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