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契诃夫小说《醋栗》中隐藏的作者幸福观

2012-08-15 00:42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公共课部湖北黄冈438000
名作欣赏 2012年3期
关键词:尼古拉幸福观伊万

⊙金 燕[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公共课部, 湖北 黄冈 438000]

作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之一,契诃夫的作品以尖锐和讽刺的笔法揭示了19世纪末期俄罗斯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形形色色的丑恶。虽然他的绝大多数作品都是简短精悍的短篇小说,但是这些缩微的文字却给了几代人心灵的震撼。《醋栗》就是其中很不起眼的一篇,契诃夫通过这样一篇小说,批判了当时俄罗斯乡绅阶层的狭隘价值观,重塑了为了博大事业而奋斗终身的高尚幸福观。以下就是笔者对其幸福观的深度挖掘。

一、批判的对象

契诃夫在后期创作阶段,作品的主人公角色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尤其是从剧本《伊凡诺夫》开始,他的创作重点都放在了那些缺乏中心思想和坚定性格的“厌倦”人物身上。《醋栗》正是这样一部短篇小说,它所择取的历史背景是俄国民主解放运动最为繁盛的19世纪90年代末期,那正是一个需要大批满怀热情和勇气的青年一代去改造的时代,而契诃夫却在这个激情的时代中悉心地发现了如《醋栗》中的主人公尼古拉·伊万内奇这样一群不合群的消极分子。这类人总体的性格特征就是缺乏高尚的人生目标,个人幸福观狭隘,只为自己庸俗的世俗理想而苟延残喘地活着。契诃夫在作品中利用一种特殊的第三人称叙述方式,由主人公的哥哥伊万·伊万内奇的视角进行叙述,给读者展示了一幅看似平淡而又寓意深刻的乡村生活图景,其中着重批判了主人公尼古拉·伊万内奇自私狭隘的个人幸福观。

二、作者幸福观的揭示

初看这篇小说,我们总会不经意地疑惑这篇小说的题目,以《醋栗》为题,象征意义到底是什么?读过作品之后,一切恍然大悟,醋栗象征的正是主人公尼古拉·伊万内奇为之一生追求的那种狭隘的幸福生活。被伊万·伊万内奇描述成“又硬又酸”的醋栗,竟然成了弟弟尼古拉·伊万内奇的口中珍馐,成为了他人生追求的一种标志,是极具讽刺意义的。主人公这种平庸的幸福观同契诃夫眼中的幸福观到底有多远的距离呢?以下将通过对作品的详细阐释,来逐步揭示契诃夫本人的幸福观。

1.作家对尼古拉幸福观的批判 在整篇文章中,我们发现充斥着大量契诃夫式的哲理性批判对话,这实际上是契诃夫小说创作中的一个很普遍的特点。他往往借助于故事中的某个人物来宣扬自己的一种思想,抗争小说中批判的那一面。在《醋栗》中,契诃夫也一样将自己的思想赋予在伊万·伊万内奇身上,也就是说伊万的价值观思想实际上正是契诃夫思想的影子。而文章之所以能显示出一种最为严厉的批判态度,正是源于这种作者与故事人物换位的帮助。而且作者所扮演的又是主人公尼古拉·伊万内奇最为亲近的哥哥形象,所以更加强了小说的讽刺性和批判效果。

故事的整体结构就是通过对主人公尼古拉·伊万内奇改变前后生活状态的对比,着重捕捉尼古拉改变前后思想和性格的变化,突出揭示造成这些变化的深刻思想根源。这些对比式的情节安排鲜明地将主人公的伪善嘴脸展现在了读者的面前。主人公尼古拉·伊万内奇为了得到狭隘而又“厌倦式”的个人幸福,耗尽了多年的精力和财力,终于换得了一座梦寐以求的乡间庄园,做起了庸俗专横的小地主。根据文中伊万·伊万内奇的介绍,尼古拉曾经是一个“善良温和”的人,但是与生俱来的小农思想严重地扭曲了他的人生追求。在城里工作的他无时无刻都在挂念着儿时乡间的生活,工作对于他来讲只是一件为了储蓄而必须完成的任务,他心中的唯一理想就是回到乡间买下一座小小的田庄,做自己的小地主,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念头不断地强烈起来,最终使他的性格发生了扭曲。之后为了能够尽快地攒够买庄园的钱,他委身娶了一个又老又丑的寡妇,但实际上他“对她一点感情也谈不上,只因为她有几个臭钱罢了”。

到此,我们或许会认为他如果实现了做地主的愿望,也许还会变回以前那个温和善良的人。但是,情节却朝着反方向发展了。婚后的他变本加厉地吝啬、恶毒。老是让他的妻子吃不饱,还把妻子账户下的所有财产记在自己的名下,致使妻子不到三年就郁郁而终,从此,他彻头彻尾地变成了一个伪善、冷酷、庸俗的农村地主,而他本人却从没有觉得自己做错任何事。究竟是什么东西使一个原本温和善良的小职员变成了一个吝啬冷酷的地主呢?作者从叙述故事的开始就有了一段揭示,作者在开始叙述尼古拉的理想时,曾有过这样一段叙述:“人所需要的不是三俄尺土地,不是庄园,而是整个地球,整个大自然,在这个广阔天地里,人才能展现出他自由精神的全部性能和特征。”可见,作者将主人公尼古拉·伊万内奇的人性堕落归根于他那庸俗的幸福观和狭隘的社会视野。尼古拉之所以将自己的理想集中在一座庄园上,首先就是源自于他个人长久以来的生活经历,尼古拉自小的生活环境就极其狭窄,除了农村就是单位的办公室,他不像他的医生哥哥一样,有四处游历的经历,封闭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将他的思想也束缚在了那狭窄的空间中。

2.契诃夫向读者呼吁的幸福观 其实,这部小说所蕴含的哲理意义并不是十分隐晦,作者运用显而易见的哲理性语言便把自己所想表达的思想展现给了读者。就如在作品中,契诃夫多次直白地描述了哥哥伊万·伊万内奇内心的呼喊。在叙述自己弟弟故事的开头,作者就批判了当时俄罗斯社会中存在的那种“三俄尺土地”的思想。契诃夫在这里呼吁人们不要将自己的思想束缚在狭小的生存空间中,而是应该充分地发挥人类的一切潜能来改造社会。此外,在故事结尾阶段的叙述中,契诃夫又一次借用伊万·伊万内奇的声音向读者发出了更为震撼的一次呐喊,他批评了人们安于现状的等待,批判了那种缺乏实际行动的幻想,他呼吁人们不要浪费时间、要珍惜自己还残存的那点生命力量,为人的价值继续努力。正如伊万在结尾阶段的那段恳求的话语,他充分展示了契诃夫本人对高尚幸福观的一种阐释。他指出真正的幸福实际上是一种不断进取,不断帮助别人、帮助社会的过程。

在最后这段哲理性谈话中,作者充分解读了自己的幸福观,以一种自豪的口吻揭示了人类生命价值所在,揭示出真正的幸福观应是一种充满生机、坚定不移的美好信念,它不仅饱含了人类生命的力量,而且引导了人们的实践。正如当时俄罗斯社会一样,如果人们一直沉沦于沙俄封建专制政权的压迫,懒于发动自己的潜能去为自由而奋斗的话,终会使社会发展停滞不前,使自己的生活质量不断倒退。可见,作家这种直白而尖锐的内心呼喊是为了激发读者心底对现实的抗争,引导民众走向真正的幸福。

3.麻木的布尔金和阿列兴 在作品中,伊万之所以讲述自己弟弟的故事,就是为了引起听者的共鸣,但是遗憾的是,两位听者布尔金和阿列兴只是将这个故事当成了逗趣的生活片段,并没有通过这个故事联想到自己麻痹的小幸福生活。契诃夫在这里甚至于拿墙上挂着的金边镜框里的将军们和太太们做反衬,揭示这类沉沦于狭隘幸福生活中的人的麻木性。这些没有真正精彩的生活经历和广博视野的人是不会听懂任何关于进取和追求幸福哲理的,或许他们也可以听懂,但他们都有自己特有的理由加以反驳。契诃夫最后只能借用伊万的祈祷向上帝表露自己的无奈,这样悲凉的故事结局再一次凸显了这类庸人们麻木不仁的幸福观。

综上所述,通过对小说三个部分的情节分析,我们清晰地看到了契诃夫本人对于幸福的解读。对于作家在文中引述的尼古拉的故事,值得我们深刻反思自己的幸福观。通过这部小说,契诃夫批判了那种麻木不仁、狭隘自私的幸福观。正如他借用伊万之口所说:“这时候再也没有比幸福的一家人团团围住桌子喝茶的光景更使我难受的了。”我们普通人眼中的幸福生活在契诃夫看来只不过是一种堕落的等待和消磨生命。当然,这类人群并不代表当时俄罗斯社会的大多数,毕竟19世纪末期的俄罗斯正处于社会大变革的时期,社会进取和追求自由的风潮在广大人民中传播。而契诃夫正是想唤醒那些仍然苟且于狭隘个人幸福中的庄园主阶层,赞扬那些为了民主自由而抗争的民众的高尚幸福观,即为了大众幸福而不断进取、不断抗争,为了自由和更广阔的天地而不断拼搏。

[1]契诃夫.契诃夫短篇小说选[M].汝龙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203-211.

[2]杨丰收.透过“含泪的笑”再现人生——析契诃夫短篇小说幽默与讽刺的和谐[J].时代文学,2009,(12).

[3]姜晓洁.论契诃夫小说的荒诞性[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06).

[4][法]内米洛夫斯基.契诃夫的一生[M].陈剑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尼古拉幸福观伊万
父亲不断更新的幸福观
书评:《独一无二的伊万》
跳雪堆
天上的帆船
海狸爸爸消失了
退休老人经典感悟
幸福观及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研究述评
《小淘气尼古拉绝版故事2》新书发布会在京举行
语法转换
黑白巴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