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论语》中“仁”的内涵及其当代价值意义

2012-08-15 00:42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南京211000
名作欣赏 2012年5期
关键词:仁德仁者论语

⊙张 怡[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南京 211000]

《论语》作为孔子毕生思想与智慧的精华,其中贯穿着“仁”这一核心思想,在全书共出现一百零九次。冯友兰先生指出“仁”的伦理学及哲学含义:“作为四德之一的仁,是一种道德范畴伦理概念,对于它的讨论,是伦理学范围之内的事。作为全德之名的仁,是人生的一种精神境界,对于它的讨论,是哲学范围之内的事。”杨伯峻先生将其概括为三类:孔子的道德标准、仁人,以及同“人”。那么,“仁”具体有何内涵?

一、“ 仁”的内涵

(一)仁孝之道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其二)孝顺父母,敬爱兄长,这是仁的根本所在;能身体力行的人,自然不会以下犯上,更不会作乱造反。孝敬父母,仅仅做到“能养”远远不够,还应不使父母为子女的疾病发愁,子女在父母面前经常有愉悦的容色;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应温和地劝止;看到自己的心意未被听从,仍然恭敬地不触犯他们。此外,侍奉父母,应做到“无违”,即不能违反基本礼节:父母在世,必须依照礼节精心赡养;父母过世,也必然以规定礼节埋葬、祭祀他们。因此,仁孝之道也被视为封建时代维持当时社会制度与秩序的一种最基本的道德力量。

(二)立身之则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其三十)“仁”是自己要站得住,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要事事行得通,同时也使别人事事行得通。能就眼下之事一步步去实践,且心存他人,这便是从自身角度出发,以积极方式实现仁德。同时,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其二、《论语·卫灵公》其二四)这是从他人立场出发,从消极的角度实现仁德。虽然在阶级社会的前提下未必每个人都有条件实行以上两点,但孔子却认为这是值得终生奉行的做法。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其一)实践仁德全凭自身努力,使言语行动都合于礼,切实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做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先实行要说的话,然后再说出来;做到“先难而后获”,付出之后收获成果;必要时,甚至“杀身以成仁”来完成有益于大众的事。只有这样,才能被称为“仁”。

(三)察人之方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其三、《论语·阳货》其一七)为人花言巧语,面貌伪善,仅仅“色取仁而行违”,这样的人,自然不会有仁德。假若个人“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论语·子路》其一九),平日里容貌态度端正庄严,工作时谨慎认真,与人交往真心诚意,并且“刚、毅、木、讷”(《论语·子路》其二七),刚强、果断、质朴、言语不轻易出口,这样的人才会接近仁德。

(四)为政治国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与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论语·泰伯》其二)在上位的人能用深厚感情对待其宗族,老百姓便会走上仁德;在上位的人不遗弃其老友、旧识,老百姓自然不会对人冷漠、无情。在孔子看来,道德与政治相互交融,这里的“仁”,是身处上位之人对有亲缘关系宗族、对百姓的大爱。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其二二)有仁德的人必然关爱大众,才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尊五美,屏四恶’,‘君使臣以礼’,‘使民以时’”,才能以“仁”治国。

除以上四点之外,孔子弟子也提出“以友辅仁”的观点,聪明的人以文章、学问来结识朋友的同时,也应“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朋友的帮助下,“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最后方可“欲仁,斯仁至矣”。

二、“仁”的当代价值意义

孔子思想自产生之日起就备受关注,其追求自我提升的道德观,富有伦理色彩的政治观及价值观,不断成为中国封建时代官方的统治思想。其理性的世界观、和谐的人际观,又与现代社会观念的方方面面不谋而合。诺贝尔物理学获奖者汉内斯阿尔文博士曾说过:“人类如果要在2l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4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可见,孔子思想体系在当今社会仍然发挥着正面与积极的影响,其“仁”的观点更是拥有广泛而深刻的价值意义。

(一)治国安邦的法则

首先,治国的根本在于施行最基本的伦理观念,即人人履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职责。这一观念不仅适用于漫长的封建社会时期。在今天,也同样需要每个人在其位,且各尽其职。否则,社会将混乱不堪。

其次,在位者应以身作则,重视才识与仁德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孔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 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 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治理国家的要求是综合的、多方面的:在位者依靠自身聪明才智的同时,应时刻提醒自己以仁德治理百姓、以严肃的态度对待百姓、以礼义之道教化百姓、以此实现上行而下达,真正做到以仁治国。

再次,治国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爱护人民,处理好执政者与人民之间的关系,切实做到为人民服务。“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说得正是这个道理。

(二)为人处世的标准

1.为人子女,孝字当先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父母含辛茹苦哺育子女,兄长尽己所能爱护后辈,孝敬父母,尊敬兄长,是为人、为仁的基本。

2.重视生命,尊重他人

孔子说“仁”就是“爱人”。中国古代奴隶社会有以奴隶殉葬奴隶主的习气。后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奴隶的利用价值提高,奴隶主便以木偶、土偶等替代活人祭祀。即使如此,孔子也做出“始作俑者,其无后乎”的批判。“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孔子的仁德包含着重视人民生命的内涵,而且不分阶层与出身。

3.谦逊乐观,执著付出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其二三)可见仁人志士更多倾向于谦虚,低调做人。“静”的前提之一便是清心寡欲,而时人更多是与人攀比,欲壑难填。相比都市生活的利欲熏心,倒是乡村生活多几分恬静自然。不为追求富足而迷失自我,在平凡的生活中保持自我内心的平静与满足,知足常乐;孔子的安贫乐道,现在看来不合时宜,甚至可笑,却包含了大智慧。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其二九、《论语·宪问》其二八)庸人才会自扰。

4.交往处世,诚信为本

曾子提出“以友辅仁”的观点,孔子也认为“居是邦也,士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论语·卫灵公》其十)身处一国,就要敬奉官员中的贤人,结识其中的仁人志士,学习他们的优点以提高自身修养,从而接近“仁”。交友也应有选择,“益者三友”,同正直、信实、见多识广的人交往,才真正有益于己。“损者三友”,那些夸夸其谈、谄媚奉承、当面恭维背后毁谤的损友必然导致自身误入歧途。“朋友切切 ”,朋友之间,唯有相互肯定优点,批评指出不足,才能共同进步。人生不同时期会遭遇各种艰难困惑,此时应多与友人相互劝解与分析,达到共同进步。

诚信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之中都被视为最重要的道德之一。而今,诚信却遭到重创,食品、用品,甚至药品造假屡见不鲜,受害者涉及老、弱、病、残,甚至嗷嗷待哺的婴幼儿也受到牵连;信息、财产欺诈案件屡禁不止,如何中和义与利的对立亟待思考。

三、结语

孔子思想自产生至今两千多年,期间浮浮沉沉: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到由于各种社会、政治原因被数度视为糟粕而抛弃,时至今日孔子学院在世界范围的兴起及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全球伦理金律的提出,无不说明其深刻广博以及在不同国家所达成的思想共识。作为中国民族优秀典籍之一,《论语》中居于重要地位的“仁”内涵丰富,有外在如何达到“仁”的方式,也有内在如何提升“仁”的境界,上至仁治的社会治理模式,下达人格的培养与实践,在今天仍然广具价值。时人应由点及面整体把握“仁”的思想体系,在客观认识的基础上理性继承并发掘更多内涵,以此丰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形成真正的文化可持续发展。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

[2]王树人.《论语》中仁的不同含义辨析[J].孔子研究,1991(1).

[3]陈功文.《论语》“仁者爱人”说新论[J].古代文学,2010(3).

[4]黄玉顺.孔子仁学的现代意义何以可能[J].理论学刊,2007(10).

[5]杜俊.中国传统文化——孔子与“仁”的学说[J].法制与社会,2009(5).

猜你喜欢
仁德仁者论语
成宏:妙手不负悬壶志,仁者长怀济世心
仁者爱人
为仁由己
推己及人
The influence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o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孟子说仁德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点点读《论语》
点点读《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