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灵阶[中南民族大学, 武汉 430074]
作 者:白灵阶,中南民族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月意象是古代文学作品,尤其是古典诗歌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那些不同的月意象组合,呈现着不同的风韵,表达着不同的情意。在庞大的月意象群里,“月破”与“月破黄昏”,不过是偶然出现的一片风景,因此常被阐释者忽略或误读。追溯“月破”以及“月破黄昏”的出现及其审美意涵的嬗变,对于准确理解作者意图,解读相关诗词作品,十分必要。
一
据笔者初步考查,作为诗歌语汇和审美意象的“月破”,是直到唐代诗歌中才开始出现的。其基本意涵约略有三:
(一)“月破”即“月缺、月残”,“破”乃残破之意。《全唐诗》中的六处“月破”,都是这个意思。
悠悠边月破,郁郁流年度。 杜甫《雨》
月破天暗时,圆明独不歇。 白居易《以镜赠别》
兰亭月破能回否,娃馆秋凉却到无? 白居易《代诸妓赠送周判官》
初疑月破云中堕,复怪星移指下攒。 皎然《薛卿教长行歌》
寒月破东北,贾生立西南。 贾岛《玩月》
海月破圆影,菰蒋生绿池。 李白《新林浦阻风寄友人》
“悠悠边月破”,清仇兆鳌《杜诗详注》:“月破,月残也。”①“月破天暗时”,谢思炜《白居易诗集校注》:“月破,犹言月缺。”②意思是,当月残之夜天色昏暗的时候,镜子依然明亮照人。“兰亭月破能回否”意为等到兰亭的圆月变成月牙的时候,你能回来吗?“月破云中堕”意为残月隐藏云中。“寒月破东北”也即寒月残缺于东北之意。至于李白的“海月破圆影”,据《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引朱注曰:“破圆影者,月缺也。”③则李白此句可以看做是对上述“月破”的注释了。总之,唐诗中的“月破”,是指破而不圆的月亮。此种用法,在唐以后诗歌中仍被沿袭:
昨夜虚雷捶布鼓,中天月破无人补。 (元)王冕《痛哭行》
阑风伏雨兼旬卧,晴路一钩新月破。 (清)查慎行《酬别郑寒村》
前例意思是昨夜虚雷阵阵,好似以捶布鼓冒充雷门大鼓;一轮缺月高挂中天,无人能补。王冕以“中天月破”比喻元朝统治下的凋敝残破;而那些高高在上的蒙古贵族,却只会虚张声势。后例“阑风伏雨”本指夏秋之际的风雨,亦泛指风雨不已。诗人在饱受连绵阴雨困扰之后的晴朗月夜,漫步小路,欣赏如钩新月,心情自然是无比的喜悦。故查慎行笔下的“新月破”,尽管是月缺如钩,却一派清新,全无王冕《痛哭行》中的残破意味。上述意义上的“月破”,有时也作“破月”。如:
破月斜天半,高河下露微。 (唐)刘得仁《宿僧院》
古刹疏钟度,遥岚破月悬。 (唐)李贺《南园》
破月余光淡禁街,驻车聊候九门开。 (宋)宋祁《禁门待漏》
塞禽栖古柳,破月入微云。 (宋)惠崇《秋夕怀汪白》
惊风多犯竹,破月不藏星。 (宋)秦观《宿参寥房》
人间不识春风面,羞见瑶台破月明。 (宋)石耆翁《鹧鸪天》
上述诗中的“破月”都是指缺月、残月、不圆的月亮。秦观“破月不藏星”句,有人解释为:“天上云彩不多,被风吹散,时时露出月儿和星星的影子,故曰破月不藏星。”④然而仔细审读原诗,这个解释似乎不妥。笔者认为,此句应当是说残缺的月亮光色暗淡,难掩群星的光华“,破月”乃是缺月。同样“,破月斜天半”即残月斜斜地挂在天上“;遥岚破月悬”是指远处山峦淡淡的薄雾之中悬挂着一轮不圆的月亮;如此等等。直到晚清小说中“,破月”的此种用法仍在沿袭。《红楼幻梦》第十三回“红香圃分题花月吟,碧韵轩共议轮台会”中,史湘云《花月吟》诗“:戴月寻花问酒家,此生花月乐无涯。半窗破月奉花补,一钵琉花倩月遮。”此处的“破月”也是缺月、残月之意。
(二)“月破”指“月光冲破、穿破、打破……”等。“月破”的这一义项,出现在宋代以后,是有宋以来随着诗歌语言的丰富而出现的新变。如:
云移碧海三山近,月破中天九陌开。
(宋)叶梦得《鹧鸪天》
老屋风悲脱叶,枯城月破浮烟。
(宋)陈克《临江仙》
天高月破残云出,野旷风惊蠹叶飞。
(宋)陆游《秋思》
念君别时语,皎月破昏暝。
(宋)惠洪《次韵天锡提举》
“月破中天九陌开”,虽不能排除缺月高挂中天之意,但此句强调的,乃是月光冲破中天的昏暗,九州大地在朗朗月光中的一派光明。同样“,月破浮烟”句的意思是,月光透过淡淡雾霭,把惨白的光洒向大地和枯城。陆游的“天高月破残云出”,则指月亮冲出残云的遮蔽而高挂天空。上述的“月破”,都不是,或不仅仅是,王冕《痛哭行》中“中天月破无人补”中的月残、月缺之意。由此也可知,许多时候,月破的第一义和第二义是可以兼容并存的。只是在上述例句中,诗意更强调了月光的状态,也即惠洪“皎月破昏瞑”中月光对黄昏昏暗的穿过或打破。
(三)“月破”是传统星相和纪时中的一个概念。这个意义上的“月破”不知起于何时,多见于明清以来的星相纪时著作。“《考原》曰‘:月破者,月建所冲之辰也,与岁破意同。’”⑤旧历所谓“日值月破,大事不宜”,意思是,时逢月建所冲之日,即月破日,不宜处理大事。黄历以“建除十二神”进行表示,把天日分为“建日、除日、满日、平日、定日、执日、破日、危日、成日、收日、开日、闭日”,依次循环,周而复始,一般每十二天便有一个月破日。破日有许多禁忌。明谢肇《五杂俎·天部二》“:今阴阳家禁忌,可谓极密。一年之中,则有岁破、死符……一月之中,有月忌……月建、月破、月厌、月杀等日。”⑥作为民间广为使用的具有禁忌色彩的纪时概念,“月破”在古代小说里较为多见。《金瓶梅词话》第六回“:明日是破日,后日也不好,直待外后日,方是裁衣日期。”⑦清周亮工《书影》卷一:“梁鸣泉公五岁在父抱中,辄请得即日就师学。父诒之云:‘今破日不佳耳。’公曰:‘以破吾愚,岂不佳!’父大惊异。”⑧上述二例中的“破日”便是旧历中“日值月破,大事不宜”之日。
二
从共时态的角度看,在“月破”的上述三种义项里,前两种是富有审美色彩的文学意象,主要见于诗词曲赋等韵文;第三种属于传统民俗,多见于《三命通会》《术数大全》之类的杂著以及古代小说。从历时态的角度看“,月破”的含义在宋以后才愈加丰富。在宋代及此后的元明清诗词作品中,随着“月破”意涵的新变,由“月破”组成的诗歌审美意象也愈加丰富。除前述“月破中天”、“月破浮烟”、“月破残云”等等以外,还有“月破轻云”“、月破黄昏”“、月破清秋”“、月破微暗”,以及“璧月破”、“淡月破”、“微月破”、“海月破”、“冷月破”、“新月破”、“落月破”“、江月破”、“桂月破”、“明月破”、“山月破”等各种用法。如:
众星亦已没,落月破微暗。
蛾眉新月破黄昏,双橹如飞剪波去。
(元)萨经历都剌《越溪曲》
脂塘干辱水,璧月破清秋。
(元)杨维桢《三阁词四首》
清欢竟成醉,淡月破云生。
(明)顾瑛《听雪斋》
一丸微月破黄昏。卷定帘痕,划定炉痕。
(清)龚自珍《一剪梅》
月破意象的新变,不仅丰富拓展了月意象的审美空间,也为作家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创造了一些以月破为核心意象的诗词警句、名句:
《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二》云“:古今诗人,以诗名世者,或只一句,或只一联,或只一篇。虽其余别有好诗,不专在此,然播传于后世,脍炙于人口者,终不出此矣;岂在多哉?如‘池塘生春草’,则谢康乐也;……‘千里暮山横紫翠,一钩新月破黄昏’,乃孙莘老也。”⑨孙莘老即孙觉。孙觉此联还常被小说家引用。如:诸圣邻《秦王传奇》第二十回“楚朱灿穷投王世充,李药师计破郑仙妃”“:说话之间,但见:千里暮山横紫翠,一钩新月破黄昏。”陆游“天高月破残云出,野旷风惊蠹叶飞”之句也属此列。如《红楼复梦》第六十五回“梅秋琴即景题桥,贾探春因惊见母”“:虽是十月天气,因为人多,云房甚不寒冷。正是:天高月破残云出,野旷风惊蠹叶飞。”如此等等。
三
在由“月破”构成的各种意象组合里,“月破黄昏”是出现频率最高、最具典型性和时代性的审美景观。笔者据网络版《全宋词》检索统计,《全宋词》“月破黄昏”共出现六次:
月破黄昏。帘里馀香马上闻。
王安国《减字木兰花》
忆君王。月破黄昏人断肠。
谢克家《忆君王》
绛宫深锁暮云浮。月破黄昏时候。
谢逸《西江月》
水寒断续溪桥,月破黄昏院落。
邵叔齐《扑蝴蝶》
空山子规叫,月破黄昏冷。
程垓《瑶阶草》
淡月破黄昏,影浮疏、清香暗度。
无名氏《蓦山溪》
上述作品中较受选本青睐的是王安国的《减字木兰花》和谢克家的《忆君王》。但一般选家注者在注释分析中,对“月破”、“月破黄昏”,或略过不提,或理解为“月亮穿破、打破……”,即惠洪《次韵天锡提举》诗“皎月破昏瞑”之意。如罗漫主编《宋词新选》注王安国《减字木兰花》“月破黄昏”句:“新月出现,打破了小雨黄昏的阴暗,使画桥流水添上了一层亮色。”⑩唐圭璋主编《唐宋词鉴赏辞典》解释谢克家《忆君王》“月破黄昏”句:“明月拨开黄昏的帷幕,惨白的银辉洒在独立夜风中的词人身上。”⑪只有《增订注释全宋词》注邵叔齐《扑蝴蝶》:“月破:月残。”⑫其实,这两种阐释并不矛盾。联系月破意象的初始含义,上述例句除最后一例“淡月破黄昏”可以确定为“淡淡的月色打破黄昏的昏暗”之外,其余五例均不妨两解并存。也就是说,月破黄昏,既是“月破于黄昏”,也是“月破了黄昏”;是一轮不圆的月亮,高挂于黄昏的天空,也是“明月拨开黄昏的帷幕”。试以谢克家《忆君王》为例:
依依宫柳拂宫墙。楼殿无人春昼长。燕子归来依旧忙。忆君王。月破黄昏人断肠。
《宋词鉴赏辞典》:“这首小令,从头到尾都是写对君主的怀念,由柳拂宫墙,而想到宫殿的主人;由宫殿无人,而想到燕归何处;由燕语呢喃,而想到‘燕子不知何世’(周邦彦《西河》)。蓄意到此,便有精神百倍之势,集中全力于这‘月破黄昏人断肠’的结句……只用了一个‘破’字,便把从清晨忆到黄昏,又从黄昏忆到月上柳梢,都沉浸在如痴如呆的回忆中。”⑬阐释者指出一个“破”字写出忆君王的时间流程,固然不错,却忽略了“月破黄昏”的另一层含义:那冲破暮色昏暗、拨开黄昏帷幕的,是一轮不圆的月亮。它是断肠词人破碎心情的外化,也是故国山河破碎的象征。全词以黄昏缺月下词人的心碎肠断而结束,正是“辞有尽而意无穷”。如此两解兼顾,不仅更能体现月破黄昏的清幽清冷乃至凄清悱恻意味,凸显月意象的清美特质,也能更好地烘托、渲染、强化抒情主人公感伤、惆怅、孤独、落寞的心境。
令人遗憾的是,到了现代,由于黄昏概念的变化和生存环境的改变,月破黄昏之景已逐渐淡出今人的审美视野。尤其是生活在五光十色灯海中的都市人,很难再有机会和心情,去欣赏、体会残月高挂黄昏林梢的清寂之美,以及月光冲破黄昏昏暗时那令人迷醉的惆怅了。
①仇兆鳌:《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671页。
②谢思炜:《白居易诗集校注》,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796页。
④秦观著,王醒解评:《秦观集》,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29页。
⑤谢路军主编:《四库全书术数三集·钦定协纪辨方书》(上),华龄出版社2009年版,第81页。
⑦秦修容整理:《金瓶梅词话》,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62页。
⑧彭崇伟等标点:《古今笔记精华录》,岳麓书社1997年版,第422页。
⑨胡仔著,廖德明校点:《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二》,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10—11页。
⑩罗漫主编:《宋词新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90页。
⑪唐圭璋主编:《唐宋词鉴赏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588页。
⑫朱德才主编:《增订注释全宋词》,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年版,第930页。
⑬周汝昌等主编:《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第78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