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萌[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 天津 300387]
作 者:马萌,文学博士,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汉唐文学。
一
关于白居易《长恨歌》的结构划分,学界有二分、三分、四分、五分诸种分法。①其中两种值得注意。
钱基博先生《中国文学史》引用《长恨歌》,将全诗分为三段,未说明理由:第一段,“汉皇重色思倾国”至“回看血泪相和流”;第二段,“黄埃散漫风萧索”至“魂魄不曾来入梦”;第三段,“临邛道士鸿都客”至“此恨绵绵无绝期”。②吴庚舜、董乃斌主编《唐代文学史》(下)“《长恨歌》与《琵琶行》”一节撰者许可划分与钱先生相同:第一段,“着力刻画唐玄宗对杨贵妃宠爱无比”;第二段,“描写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悼念”;第三段,“叙述方士觅魂”。③
张中宇将《长恨歌》分为贵妃宠信、马嵬惊变、玄宗思念、仙界寻找、人间长恨五段。与钱基博稍有不同,他将钱先生的第一段细分为两段,“汉皇重色思倾国”至“惊破霓裳羽衣曲”为第一段,“九重城阙烟尘生”至“回看血泪相和流”为第二段;第三段与钱先生的第二段相同;将钱先生的第三段细分为两段,“临邛道士鸿都客”至“在地愿为连理枝”为第四段,末尾两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为第五段。④
张中宇的划分,较钱基博、许可两位先生更加细化,但是略有不足。从句数来看,第一段32句,第二段10句,第三段32句,第四段44句,第五段两句。第五段“天长地久有时尽”两句,性质特殊另当别论。将第二段单列,与前四段中其他三段相比,句数比例明显不够协调;同是述杨妃生前事,也无细分的必要。因此,将第一段与第二段合并似乎更为合理。
“天长地久有时尽”两句能否独立成段,各家存在分歧。这两句,如果出自杨妃之口,理应与方士寻觅情节连为一体;如果出自白居易之口,则可自成一段。初步统计,持后一种观点的,包括张中宇在内有4位。周煦良、俞平伯两位先生,曾就《长恨歌》主题有过一次通信。周先生认为:“此诗末二句是诗人自己的结语,不是接着上面杨妃的话说的。”⑤俞先生表示赞同:“来书言末二句乃诗人结语,不接杨妃,极是。”⑥朱安义说:“最后两句是诗人的总结,在抒情中兼有议论,揭示题旨。”⑦张中宇说:“结尾二句必为白居易叙完仙界寻找情节之后,对他描绘的悲剧所生发的感慨。‘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是对整个事件的总结,也是全篇的收束。”⑧
二
判断“天长地久有时尽”两句出自何人之口,不妨细读《长恨歌》的文本。《长恨歌》中,有两次对杨妃神态的传神刻画。一次“回眸一笑百媚生”,一次“梨花一枝春带雨”。诗中还有两种存在对比关系的花的意象,一种是芙蓉,一种是梨花。芙蓉意象出现过两次,一次“芙蓉帐暖度春宵”,一次“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梨花意象即“梨花一枝春带雨”。
“回眸一笑百媚生”,刻画了“初长成”的“纯洁少女初见意中人的娇羞”,这种羞涩单纯是“少女最为可贵的品质”。⑨芙蓉,即荷花、莲花,颜色有红有白。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卷下“解语花”条:“太液池有千叶白莲。”单殿元认为《长恨歌》中“太液芙蓉”应当是白莲,“芙蓉如面”“将杨贵妃的形象幻化为太液池中高洁可人的白莲”。⑩其实不然,白居易《上阳人》写上阳宫女年轻时“脸似芙蓉胸似玉”,脸的“芙蓉”色与肌肤的“玉”色不同。尽管《长恨歌》也写到“玉颜”、“玉容”、“雪肤花貌参差是”,杨妃的面容与肌肤都很白皙,但是“芙蓉如面柳如眉”写的是杨妃脸色白里透红,如芙蓉花般粉红娇嫩。相应,“芙蓉帐暖度春宵”中的“芙蓉”也应当是红色的,明写帐幔上绣着红色的芙蓉花,暗指“贵妃在春夜里”如红色“芙蓉开在唐明皇的帐里”。[11]
在仙山,杨妃听闻玄宗使者到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泪水纵横,如同晚春烟雨中的梨花。对照人间的“芙蓉”意象,仙山“春带雨”的“梨花”意象有两点寓意:其一,红色的“芙蓉”变为雪白的“梨花”,暖色调变为冷色调,杨妃的境遇已然不同,与俗世的富贵快乐形成强烈反差,仙子杨妃因与玄宗分离而分外寂寞哀愁,但是方士的到来,让杨妃本已平静的心灵再起波澜;其二,经过死亡的洗礼,仙子杨妃与当初“回眸一笑百媚生”的纯洁少女相比,愈发纯净圣洁。杨妃的纯情不仅没有丝毫改变,而且得到了升华。升华的表现,即下文“唯将旧物表深情”12句。
杨妃先是“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但令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接着“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钿合、金钗与比翼鸟、连理枝均为“双”类意象。比翼鸟、连理枝至为明显。关于钿合、金钗,张煌绪说:“从表层意义看,‘取金钗钿合,各折其半’是‘谨献是物,寻旧好也’。然而,仔细观察之,这一对复语的每一个单句中,都隐含了一个大写的‘双’字,只是,从文句的逻辑关系上看,它都是从‘双’的可分性出发,然后又从心理上回归到‘双’字上来罢了。”[12]“唯将旧物表深情”6句,杨妃表白心迹;“临别殷勤重寄词”6句,再申盟誓打动玄宗。
在人间,杨妃对玄宗一见钟情,女为悦己者容,刻画侧重外在形象;在仙山,通过寄物、再申盟誓,刻画深入到杨妃的精神世界,形象愈加丰满,她不仅“天生丽质”,而且对爱情分外执著。“恨”,遗憾,无奈。“唯将旧物表深情”12句,杨妃对“天上人间会相见”充满了期待,因此,“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不可能从杨妃口中说出。那么,这两句会不会是方士还报之后玄宗的遗憾呢?也不会。玄宗的阅历远比单纯的杨妃丰富,方士还报,他一眼就能洞悉事情的本质,产生与杨妃永远无法再相见的遗憾。但是试想,即便玄宗有此遗憾,凭借白居易诗歌创作的功力,白居易会在诗歌末尾如此饶舌,复述玄宗的遗憾吗?绝对不会。以“天长地久有时尽”两句打破杨妃痴情幻想,将诗歌推向高潮的,只能是白居易。因此,“天长地久有时尽”两句应当独立成段。
三
从《长恨歌》文本看,“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卒章点题,“此恨”,白居易对玄宗与杨妃人天阻隔、永远无法再相见的结局感到遗憾。如果进一步深挖,“此恨绵绵无绝期”之“恨”,还有更为隐秘的内涵。
白居易年轻时曾在徐州符离与一位名叫湘灵的邻家姑娘相爱,由于湘灵出身普通百姓之家,与官宦白家门第悬殊,二人最终未能结为眷属。陈寅恪先生说:“唐代社会承南北朝之旧俗,通以二事评量人品之高下。此二事,一曰婚,二曰宦。凡婚而不娶名家女,与仕而不由清望官,俱为社会所不齿。”[13]为前途计,白居易被迫与湘灵分离,但是这段恋情让他刻骨铭心无法忘怀。近年来,《长恨歌》中有白居易自身恋爱经历的移情,已经为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所接受,这里不再赘述。
贞元二十年春,白居易举家迁离符离,终生未回。其《潜别离》记述此次与湘灵的分别:“河水虽浊有清日,乌头虽黑有白时。惟有潜离与暗别,彼此甘心无后期。”《长恨歌》“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明显是对此诗句的借鉴。“此恨绵绵无绝期”之“恨”还应包括一层含义,即诗人借李杨故事的外壳,感叹他与湘灵的爱情悲剧,他对与湘灵的爱情以悲剧结局始终无法释怀,深感无奈。
① 凌朝栋.白居易《长恨歌》的层次结构划分综论[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1).
② 钱基博.中国文学史[M].北京:中华书局,1993:401-403.
③ 吴庚舜、董乃斌主编.唐代文学史(下)[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280-281.
④⑧ 张中宇.白居易《长恨歌》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5:278,171.
⑤⑥ 周煦良、俞平伯.关于《长恨歌》的通信[J].晋阳学刊,1981(6).
⑦ 朱安义.帝妃之形貌,常人之爱情[J].昭通师专学报,1988(2/3).
⑨马萌.“杨家有女初长成”与“回眸一笑百媚生”[J].名作欣赏,2008(9).
⑩单殿元.《长恨歌》中的芙蓉[J].古典文学知识,1996(5).
[11]王润华.从司空图到沈从文[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9:67.
[12]张煌绪.情爱自伤是《长恨歌》的隐梦[J].名作欣赏,1995(1).
[13]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