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瑶 包 涵 秦 仪 赵 亮 刘 姝
《钱基博集》出版座谈会观感
刘 瑶 包 涵 秦 仪 赵 亮 刘 姝
(湖南科技学院 国学院,湖南 永州 425199)
由湖南科技学院国学院傅宏星老师主编的《钱基博集》,共五辑24册1000万字,历经5年,今年全部出齐。2016年11月25日,国学院召开“《钱基博集》出版座谈会”。文章为国学院国学精英班部分学生所写的观感。
《钱基博集》;出版座谈会;观感
刘瑶:与师说
十五年之预备,六年之大业,《钱基博集》出版座谈会于今日乃成。有幸见证于此,无上荣光。感怀此作,不禁热泪盈眶。世人但晓钱钟书,而罕知其父钱基博,今吾师傅宏星博士使《钱基博集》重现光辉于世,岂不成人之美?
一曰成钱基博之美。钱基博治经、史、子、集四部之学,其中“集部之学,海内罕对”。而近半世纪以来,竟淹没于学海,国之大,人之众,却鲜有问津。吾师集兴趣于此,竭力编辑《钱基博集》,发扬钱先生之学术精神,可谓眼界之高阔,基博之伯乐。
二曰成吾辈之美。零星琐碎集于斯书,洋洋洒洒,上千万字。字字校对,句句斟酌,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今观之,乃成套之体系,博奥之知识,精致之书页,你我学子,何其便哉!况吾师之精神实笃,细大不捐,焚膏继晷,恒兀兀以穷年,是吾辈见贤思齐之楷模。吾时常观师之言行,以自勉。师之大智可效,大愚不可效也。
三曰成己之美。吾师工科转学术之路,非寻常也。不患学有不成,患其志不坚也。非数年苦行之功无以成全集,非积知识之跬步,无以成今日学术之江海。不患人之不知,患所以立,吾师以细微编辑见其治学之严谨,以长篇巨制识其心志之高远。今师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四曰成学术之美。钱基博著作涵盖经、史、子、集四部,其数量之多,门类之齐全,学理之深奥,文字之典雅,岂能视而不见?《钱基博集》五辑二十四册,于五年内告成,实乃当今学术之奇迹,民国学术研究之瑰宝。
今为傅宏星师之弟子,激动万分,在此聊表贺意。但收往日之浮躁,且立青云之志。他日,风鹏正举,不负恩师盛名。
包涵:重新寻求高雅的探索
傅宏星老师编定《钱基博集》,在国学院中是极受关注的大事,丛书本身也是所有人翘首以盼的优秀成果。遗憾的是,我对钱基博先生知之甚少。钱先生身上贴了很多标签,于我而言最醒目的一条却是“钱钟书的父亲”。
本次座谈会,各位老师的发言,使我对钱基博先生的成就及傅老师的贡献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也引发了我对学者的思考。
钱基博先生生于清末,长于民国。在那个混乱的年代,正是中国落后论盛行之时。当时新文化运动的兴起,白话文写作的提倡,不可否认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与文化的普及作用巨大,影响深远。但其领导者思想过于激进,甚至提出“全盘西化”,想要斩断中华文化的根。而钱基博先生兼通经、史、子、集四部之学,孜孜治学,坚持要在继承中发展中国文化。如大厦将倾时勉力支撑的一根梁木,于摇摇欲坠中仍有本心的坚守。
文化的普及是历史的必然,也预示着社会的进步,然而世人皆知的文化难免流于庸俗。新文化运动将阳春白雪变为下里巴人,文化格调降低而人不自觉。汉学重考据,宋学重义理,今学则两失矣。傅宏星老师《钱基博集》的整理,正代表着中国文化重新寻求高雅的探索。
道自周公而断,五百余年而孔子得其传,述而不作,传六经于后世。钱先生逝世五十余年,傅老师亦将其文集编定成册。时移世易,人物不同,而其精神万古同源,殊途同归。钱基博先生曾说:“吾知百年以后,世移势变,是非经久而论定,意气阅世而平心,事过境迁,痛定思痛,必有沉吟反复于吾书,而致戒于天下神器之不可为,国于天地之必有与立者。”民国于今已是“事过境迁”,今人理应“痛定思痛”。文化之根乃立国之本,学者治学即为寻根,钱基博先生如是,傅宏星老师亦如是。后进者自当奋起,复寻其绪,既要继承其学术思想,更要发扬其治学态度。
秦仪: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国学院傅宏星老师整理的《钱基博集》历时十五年,终于付梓刊行。这对傅老师来说是一次完美收工,对我们国学院来说也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长久以来,钱基博都是作为钱钟书先生的父亲而为人所知。这让大家忽略了钱基博本人其实也是一位值得尊敬的、真正精通四部之学的大家。正如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王炜教授所说,学术与时势有关,在钱基博生活的那个年代里,他负有很大盛名,但是在后来的近五十年里逐渐被人们遗忘,直到最近才再一次被学术界所关注。所以任何学者只要认真做事情,终有被人发现的时候。钱基博如此,十多年如一日研究钱基博的傅宏星老师亦是如此。
座谈会上,傅老师发言良久,字字恳切,句句动情。十年磨一剑,外人都只能或只愿意看到丰硕的成果,却忽略了夜以继日、焚膏继晷的钻研,忽略了十多年的安贫,十多年的静寂。这正印证了苏轼的话:“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对于一个还没有成果的、刚刚入门的学生来说,这不能不使我心生敬意。傅宏星老师整理出版《钱基博集》的巨大成就人所共见,自不必说。单讲傅老师勤奋治学的精神,已足以令我辈羞愧。每次从教室回寝室,从教学楼外面望,皆可看见傅老师跟其他老师的办公室仍是灯火通明。刚开始注意到这一点时,我的内心着实震撼,继而交织着羞愧与感动这两种情感。也许这一套《钱基博集》就是在这一个个未眠的夜晚百般努力地搜集、整理,最后完成的。前辈学者尚且如此,后学者又岂能不循迹而行。年轻人虽然稍显稚嫩、功底不足,但胜在精力充沛、时间富裕。只要我们将诸位老师这种勤以治学、孜孜不倦的精神牢记心底,融汇贯通,那么,新一代的读书人也就能逐渐成长起来。当这种精神成为一种自觉的习惯,后学者在浩如烟海的典籍中遨游,在具体的课题中实践,将会进步更快,走得更远。
座谈会上学校多位领导发言,表现了学校对于学术的重视,以及对我们国学院老师、同学们的期待。作为学生,我们觉得既有压力又有动力。能肩负这种压力既是我辈义不容辞的责任,又何尝不是一种荣幸。只要勤恳读书、积极讨教,相信不久后,我们也必能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奋力前行,不断攀登一座又一座学术高峰。
赵亮:延续传统而又开拓出学术新格局
国学院傅宏星老师耗费十多年时间整理出版的《钱基博集》5辑24册,是众人翘首以待的优秀学术成果。傅老师治学的耐心和毅力非常人所能比拟,令人敬佩。
在我看来,整个民国时期的社会都是纷杂不堪的,因此不太愿意接触民国的文化,对民国时期的学者一无所知,对钱基博先生也不太了解。这次座谈会让我意识到钱基博先生的学术成就,也认识到傅老师治学的艰辛与收获。
华中师范大学的王炜教授在座谈会上客观评价钱基博先生对当今学术的意义以及《钱基博集》出版的意义。王炜教授说钱基博先生兼通经、史、子、集四部,始终坚持继承发扬中国文化,“众人皆醉我独醒”,是民国时期的一颗璀璨的星,是延续传统,而又开拓出学术新格局的重要学者。
正如王教授所说,新文化运动将中国文化诠释的通俗易懂,所以我们很容易理解胡适的《白话文学史》,郑振铎的《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因为它们简洁明了,通俗易懂,符合大众口味。而钱基博先生的贡献却是大众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傅老师亦是对这种高雅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在《现代中国文学史》再版的时候,钱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吾知百年之后,世移势变,是非经久而论定,意气阅世而平心,事过境迁,痛定思痛,必有沉吟反复于吾书。”百年之后,傅宏星老师将其著作整理出版,时过境迁,钱基博先生在被世人遗忘了半个世纪之后,再次成为中国学术上璀璨的星。
中国提倡教育强国,教育兴国,可见文化才是立国之根本。吾等后辈,当奋起而上,究文化之根本,延续传统,开拓新格局。
刘姝:自学文史而成才
傅宏星老师整理的《钱基博集》已完美收官,这件事对于钱基博研究,乃至整个民国学术研究,都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和影响。
旁听本次座谈会,傅老师历时十余年整理编辑《钱基博集》所表现出来的坚韧弘毅的精神,令我感到的深深敬佩。
约莫大多数人想起傅老师研究钱基博这件事情,会用上“十年磨一剑”这一句人尽皆知的诗。但实则不然,傅老师整理《钱基博集》,用时远远不止十年,而是长达十五年之久。人的一生中大概没有几个辉煌灿烂的十五年,而傅老师把这样灿烂的十五年光阴悉数付诸学术研究上,实在难得。
傅老师对于国学研究的执着,我亦早有耳闻。工科出身,却自学文史而成才,已过而立之年仍敢于易人生之辙,投身学术,孜孜不倦。其中所体现的献身学术精神,自是不言而喻的。
傅老师的论文、著作甚多,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整理出版了《钱基博集》24册,如同一颗闪亮耀眼的明星,为学术界增光添彩。钱基博毕生致力于学术研究,四部皆备,无一不通,为后世提供了丰硕的国学研究成果。今日,傅老师尽全力搜罗资料,细心整理,力求无阙漏、无错误,出版了几乎包含钱基博所有作品的《钱基博集》,使钱基博之学术思想再放光彩。
我想,只要学术界拥有许多跟傅老师一样严谨治学、孜孜不倦的学者们,我国的学术思想一定能够吸收兼容,取长补短,发扬光大。而我辈,也定将以傅老师等学者为榜样,潜心治学,以期入于学术之门。
(责任编校:张京华)
K820
A
1673-2219(2016)12-0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