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汉卿与莎士比亚女性观之异同——以《拜月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

2012-08-15 00:42黄冈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北黄冈438000
名作欣赏 2012年15期
关键词:关汉卿剧作家朱丽叶

⊙吴 珊[黄冈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湖北 黄冈 438000]

作 者:吴 珊,硕士,黄冈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跨文化交际。

关汉卿,伟大的戏曲家,元杂剧的奠基人。他是中国古代戏曲创作的代表性人物。他流连勾栏,却开创了令人耳目一新的中国古代戏剧的不朽范式。三百年后,在英国斯特拉福镇诞生了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剧作家——莎士比亚。关汉卿和莎士比亚分别代表了东西方戏剧的突出成就,但身处不同文化背景的两人戏剧创作却反映出了一些偶然的相似性。从个人经历来看,他们都来自于社会底层人民中间,既是编剧又能进行舞台表演。从戏剧创作来看,两位剧作家都善写女性,并借剧作表现出对女性的人文关怀。关汉卿的杂剧中以女性为主角的居多,剧作中他以饱含热情的笔触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而作为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剧作家,莎士比亚也刻画出了一个个丰满生动、令人难忘的典型女性形象。莎剧中那些光彩夺目的女性形象甚至令同剧中男性角色因之黯然失色,可以说,莎翁戏剧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与其塑造的完美女性角色分不开的。那么身处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剧作家,对于女性在社会中的角色定位有何不同呢?对于女性的看法有何不同呢?笔者在对比关汉卿的爱情婚姻剧《拜月亭》(以下简称《拜》)和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以下简称《罗》)这两部作品的基础上,分析这两位剧作家女性观的异同,并探寻造成不同差异的社会文化原因。

一、完美女性

无论关剧《拜》还是莎剧《罗》,剧作家丝毫不吝对女性的赞美之辞。无论是外表,还是个性,女性都是美的。两剧都塑造了近乎完美的女性形象,她们出身高贵、美丽动人、才智非凡、个性坚韧,她们身上集中反映了东西方女性的优秀品格。关剧《拜》刻画了一个官宦之家的大家闺秀的形象——王瑞兰。瑞兰出身兵部尚书之家,知书达理,才貌过人。她在战乱中与落魄书生蒋世隆展开一段爱情,他们一旦爱上,就绝不轻言放弃,关汉卿塑造了一个封建时代坚忍不拔、从一而终的中国传统女性。而莎剧《罗》塑造了一个名门之家的贵族小姐形象——朱丽叶。朱丽叶出身名门世族,貌若天仙,才智非凡,意志坚强。与世仇之子罗密欧的邂逅,使她坠入情网。在世俗的仇恨和父亲的责难下,朱丽叶始终坚持自己内心的选择,直至放弃生命,莎士比亚为我们塑造了一位拥有资产阶级自由思想的西方新女性。两剧中剧作家无一例外都从男性的角度表达了对女性在社会生活中角色的肯定以及对她们个性的赞赏。

二、理想的婚姻爱情观

尽管东西方对何谓“理想”的注解不大一样,但关剧《拜》和莎剧《罗》都反映了剧作家理想的婚姻爱情观。在剧作家看来,对封建父权的反抗和对爱情的忠贞就是理想爱情观的两个重要的元素。

在中国的封建社会,父权制约束着女子的自由婚姻,所谓的婚姻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女性根本就无法选择自己的幸福,决定自己的命运。《拜》剧中,尚书之女王瑞兰在战乱中与家人失散,姻缘巧合之下与落难书生蒋世隆成亲。两人的结合可谓是门不当户不对,但瑞兰对婚姻幸福的追求,使她冲破了封建礼教的阻碍。后来父亲逼她再嫁,她谴责父亲“把鸳鸯拆散两处”,坚持“一弓一箭誓无他志”,准备以死相拼,表现出对于爱情的忠贞。当她父亲出来阻止这场婚姻时,她始终没有妥协退让,为追求爱情,她大胆地对封建父权制度进行了反抗,才有了这对才子佳人的圆满结局。关汉卿婚姻爱情观依照中国传统的爱情婚姻的思维模式,爱情的忠贞是理想婚姻爱情的基础,大团圆是理想婚姻爱情的结局。《罗》剧中,朱丽叶和罗密欧在舞会上一见钟情,他们冲破家族的桎梏,私自定终生。后来朱丽叶的父亲卡普莱特听闻此事,认为女儿藐视自己作为封建家长的权威,勃然大怒,要替女儿安排另一桩婚事。在他看来,女儿的婚姻大事理所当然应该由父亲做主,不容许女儿有丝毫的反对意见。朱丽叶不满父亲的专横霸道,为了争取婚恋自由,她假装服毒,逃避父亲安排的婚姻,直至为爱殉情。朱丽叶以一种惨烈的方式证明了自己对爱情的忠贞。所以说,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尽管文化背景不同,但都认为爱情应当是坚贞专一、从一而终的。所不同的是,朱丽叶和罗密欧的爱情没有因为两人的坚贞不屈而有一个圆满的结局,反而沦为了封建制度下父权制的牺牲品。然而莎士比亚婚姻爱情观也并未背离西方爱情婚姻的思维模式,爱情是肉体和灵魂的结合,无论如何最终朱罗两人还是以某种悲剧的方式实现了他们的结合。剧终一对恋人的殉情是西方传统观念“爱情至上”的体现,也是西方自由婚恋观的表达。而悲剧的结局似乎比传统的喜剧大团圆更能突显两人爱情的伟大,也是《罗》剧经久不衰的原因。

三、不同的两性关系和人文妇女观

在《拜》与《罗》中剧作家表现的两性关系是不同的,《拜》剧强调男女对等的地位,《朱》剧则无法摆脱女性作为男性附庸的地位。同时,两剧都体现了剧作家的人文妇女观,《拜》剧体现了关汉卿朴素的人文妇女观,而《罗》剧则体现了莎士比亚人文妇女观的妥协性、博爱性和平和性。

1.两性关系 关汉卿借剧作以满腔热情讴歌了女性之“美”,努力打破了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模式。在两性关系的塑造上,他的剧作体现了一个鲜明的倾向,即女性是优于男性的。《拜》中的王瑞兰身世显赫,而男主人公蒋世隆则是一个一文不名的穷书生。两人不对等的社会地位是王父反对他们的主要原因,封建社会的传统观念决定他们不可能名正言顺地在一起。剧中的女主角瑞兰对于封建礼教和包办婚姻的反抗,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女性意识的觉醒。她试图通过对自己命运的抗争,告诉世人,女性不再是男性的附庸,而是独立的、有思想的。

莎士比亚在他的剧作中颠覆了传统的女性形象,着力刻画了一系列新女性的形象,她们聪明、勇敢、执著,敢于冲破封建伦理道德、传统偏见、宗教禁忌等种种禁锢,大胆地追求自由纯洁的爱情。然而对于女性的认识,同为剧作家的莎士比亚却走不出千百年来男权主义根深蒂固的影响。他始终认为女人是难以承担重负的,她们只能是男人的装饰和附庸。即使最优秀的女人,也有着致命的弱点。而美丽的朱丽叶到头来还是成了尔虞我诈、你争我斗的男性世界里罪恶祭坛上的牺牲品。莎士比亚关于男性刚强、女性脆弱的认识,是根深蒂固的,甚至是潜意识的。

2.人文妇女观 人文主义精神是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主流社会思潮的核心,是主张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尊重人的尊严和权利,关怀人的现实生活,追求人的自由、平等和解放的思想。关汉卿和莎士比亚的作品都体现了剧作家人文主义的精神,但处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他们对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也是不同的。

关汉卿所处的元代社会,等级制森严,传统的儒家思想依然是社会思想的主流。关汉卿来自下层人民当中,与他们关系密切,因此他的作品深刻反映了下层人民的心声。清人王国维是这样评价关汉卿的作品的,“曲尽人情,字字本色”,这里的“人情”“本色”显然在于其对于人的重视,是对人之为人的尊重。在《拜》剧中,关汉卿赞美爱情,礼赞人的聪明才智,承认人的独立人格尊严;提倡男女平等,反对以出身、门第来决定社会地位的封建等级观念;关注女性的命运,塑造了一位新型的女性形象。《拜》剧赞美了瑞兰对爱情的忠贞,指责了阻碍婚姻自主的封建父权制,大声喊出了“愿天下心厮爱的夫妇永无分离”的婚恋理想,更是表现了关汉卿进步的人文主义妇女观。

莎士比亚不仅是英国,而且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在他生活的年代(1564—1616),文艺复兴已经到达巅峰期,成熟而且深入人心。人文主义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武器。《罗》剧中罗密欧和朱丽叶崇尚自由、平等,是具有新兴人文主义思想的贵族青年,他们与封建家族的斗争就是人文主义与封建主义的斗争。尽管他们的爱情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萌芽生长的必然性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但他们无力抗拒封建势力的遏制和扼杀,为此他们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所以说,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思想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显得较为保守。

尽管关汉卿和莎士比亚身处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又分属不同的两个时期,他们笔下的女性人物又具有不同的东西方文化个性,但剧作家们在那个时代对女性“美”的褒扬,对女性社会地位的肯定,以及对女性的人文主义关怀,具有鲜明的社会时代意义。尤其是他们的剧作中具有现代女性主义思想的观点,也影响了后来的一批中西方的剧作家,在当时以至于后来都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1]关汉卿.关汉卿杂剧集[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

[2]王国维.宋元戏剧考[M].转引自《王国维戏曲论文集》.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

[3]王国维.宋元戏曲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

[4]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全集(第三册)[M].朱生豪译.方平校.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猜你喜欢
关汉卿剧作家朱丽叶
剧作家王辉
SCENE CHANGE
戏词救命
现代美国街头版罗密欧与朱丽叶
唱到爱恨缠绵时,以爱化解世仇——法语音乐剧《罗密欧与朱丽叶》
话剧《关汉卿》:半个世纪的历史回响
你的星光耀世界
《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人物冲突的心理活动赏析
关汉卿巧言脱险
名人读《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