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呼啸山庄》中的生态解读

2012-08-15 00:42李明明白城师范学院吉林白城137000
名作欣赏 2012年33期
关键词:勃朗特呼啸山庄艾米莉

⊙李明明[白城师范学院, 吉林 白城 137000]

《呼啸山庄》留给人们太多的遐想,也是具有争议的一部小说,在其面世之初,在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受到严厉的责难与抨击,直至1877年,《艾米莉·勃朗特传》出版后,人们才开始转变对这部小说的看法。这部小说是艾米莉·勃朗特的杰出代表作,小说充满了荒原和粗犷的味道,表现了风暴与宁静的冲突。本文试用生态批评的方法对小说进行解读。

一、自然观的体现

作者艾米莉出生于一个牧师家庭,并不是一个多产的作家,在年仅三十岁就离开了人间,一生除了求学和任教外出的短暂时间,大部分时间是在霍渥斯牧师住宅里,那是一个偏僻闭塞的荒原之地,艾米莉最喜欢到荒原上散步,自由自在地漫游。在那片荒原之地,艾米莉获得了滋养,她的天性得到最大限度的解放,激发了她的灵感和想象力,只要离开了荒原她就无比痛苦,这使艾米莉产生了“荒原”情结,对她以后的文学创作思想、风格和审美情趣带来很大影响。

小说中的自然与现实生活在自然中的人是相同的,也有情感,也是有喜怒哀乐的生命体。比如书中有这样的情节,洛克伍德拜访希斯克利夫时谈到“整个英格兰再也找不出这么远离尘嚣的安身之处了”。希斯克利夫出走呼啸山庄之夜,夜色漆黑,乌云密布,电闪雷鸣;当凯瑟琳脑膜炎开始恢复时,“天空是蔚蓝色的,百灵鸟唱着歌”;某一天的早晨,林顿在凯瑟琳的枕头上放了一束报春花,她非常开心,眼睛激动地闪闪发光,新婚时那激动人心的画面在两人面前浮现;小凯瑟琳出世后,“户外阳光灿烂,令人神清气爽,晨曦从百叶窗悄悄闪进静悄悄的屋内,轻柔温和地洒在卧榻和躺在上面的人身上”,一番温馨祥和的景象。

《呼啸山庄》中的自然千姿百态、生机勃勃,但它不是孤立的,不是静止的,而是有生命的,和人又相互地影响,是动态的。荒原在她的笔下是灵动的,不管是早晨明媚的阳光、舞动的花草,都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英国著名批评家塞西尔对艾米莉·勃朗特小说中的自然给出了这样的评价,“她的背景描写不是静物写生,而是一个有生命实体的动画片。荒原像个动物似的享受着阳光……我们像某种原始宗教的信徒一样注视着大地之神在深冬僵死过去,到了春天又神秘地带着青春活力苏醒过来”。小说中多次出现荒原与人的结合,凯瑟琳因病去世后,林顿几乎与世隔绝,但却去荒原漫步,希斯克利夫则如游魂一般徘徊在荒野。荒原对第一代人而言,是他们倾诉心事的天堂,他们的心灵在荒原得到净化。小说中还有人关爱动物的描写:下雪以后,天气寒冷,希斯克利夫怕冻坏羊群,让小哈里顿“给它们盖点东西,还得在它们前面隔一块板”;耐莉为凯瑟琳找医生看病时,看到小狗被挂在手绢上,痛苦地奄奄一息时就“赶快放下小狗,把它抱到花园去”。人与大自然是友好的伙伴,是亲密的朋友。

二、回归自然的心灵召唤

在艾米莉·勃朗特的短暂创作生涯中,深深地受到了浪漫主义的影响,热爱华兹华斯、雪莱和拜伦的作品,浪漫主义思想的复兴,揭示了西方第一个生态理念时期到来了。浪漫主义思想家卢梭的观点是,人性本是善良的,而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人性变得扭曲,现代文明改变了人的本性,使之发生异化,远离喧嚣的大自然是符合人的本性的。

所以,浪漫主义者热爱大自然,赞美自然,主张回归大自然,在自由的环境中生长,艾米莉·勃朗特受其影响,热爱自然,留恋童年。童年的生活无忧无虑、自由自在,是人一生中最纯洁、无私、美好的时期。一些社会学家认为,如果人能回归童年,那一切的社会问题将得以解决,这样的观点有些极端,是否合理有待考证,但是从某些方面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重要性。人类童年时期,生产力落后,人类对自然怀着一个敬畏的心,和大自然浑然一体,对自然也没有造成破坏。然而,现实社会的丑陋、罪恶、压迫和偏见,让艾米莉十分悲凉和绝望,只有回归自然,回归童年,才是她的精神归宿,才能拥有自由、真实的自我,这样的思想一直贯穿在她的小说中。

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青梅竹马,老恩肖去世后,他们经常从家里跑出去,在荒原上享受片刻的自由;凯瑟琳死之前,感到自己又回到呼啸山庄,又躺在她自己的床上,再吸一口从荒原里吹来的风;在寒风凛冽的冬天,凯瑟琳让耐莉打开门窗,“我希望到屋外去,我希望再变成一个小女孩,又野又倔,自由自在……受了伤还在笑,而不是给折腾得生气发疯!为什么我会这么变呢?”凯瑟琳这么早就离开人间的原因,是她离开了呼啸山庄,离开了她心中的荒原,去了象征文明的画眉庄园;离开了粗野自然的希斯克利夫,来到了文明柔弱的林顿身边。临死之前,凯瑟琳才领悟到就是因为远离了荒野,背离了天性,终于造成现在的结果,只有回归自然,回归童年才可以找到真正的自己,因此,她提出了要求死后埋在荒野,而不是埋在林顿家族坟墓里。迪恩太太在回忆凯瑟琳死时:她的脸上浮现着甜蜜的笑,她的思想又回到快乐的童年,仿佛是在美好的梦境中结束的生命,凯瑟琳死得安详,因为,她又回到了让她快乐的记忆里,回到了自然的怀抱。希斯克利夫去世当晚,下起了大雨,大雨一直下到第二天天亮,他开着窗户,让雨水冲湿了脸和脖子,床单湿透了,他躺在床上,脸上挂着笑容,安静、幸福地死去,安葬在凯瑟琳墓旁,和大自然融为一体,和凯瑟琳最终团聚。

三、自然与文明的对立统一

从生态批评的观点来看,生态危机从本质上说是人性危机,这一危机源于自然和人的关系,西方把宇宙观建立在主客二分以及抽象逻辑思维两者基础上,是一种机械的综合宇宙观,主客二分在西方文化中具有典型性,西方的文化价值二元论主张把事物分为二元对立的结构,并且给处于上面的事物赋予较高的价值,比如,文化和自然、人类和自然等,这就是主张人类对自然的控制和征服。生态批评对这种文明和自然的关系进行了颠覆和解构。

在小说中艾米莉思考了文明与自然的关系,认为两者是相互融合彼此对立的,《呼啸山庄》中的两个家庭分别是文明与自然的代表,恩肖一家,居住于荒丘之上的呼啸山庄,饱受风暴侵袭,代表了自然;林顿一家,居住在峡谷里的画眉庄园,代表了文明。故事开始,呼啸山庄与画眉庄园处在和谐的关系,在凯瑟琳和希斯克利夫踏入画眉庄园以后,这种关系发生了变化,自然对文明产生了势不可挡的影响,大自然在作者的笔下大多展现的是它的粗狂、蛮荒和冷峻。呼啸山庄的人都有粗犷、狂暴、富有活力的特点,相比之下,画眉庄园的人则优雅、柔弱、顺从。在两者的关系中艾米莉是倾向于前者的。在凯瑟琳、希斯克利夫和林顿之间的爱情关系中,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代表自然,林顿代表文明,前者的爱情是自然之爱,后者是世俗之爱,凯瑟琳与林顿结婚后,难以调节三人的关系,在年轻的时候就离开了人世。这正体现了艾米莉自然的爱情观,凯瑟琳和希斯克利夫的肉体最后融入了自然,灵魂回到了呼啸山庄,这是不是代表自然和文明是不能相融合的呢?艾米莉在小说的最后写到了小凯瑟琳和哈顿的爱情,小凯瑟琳从小在“文明”的爸爸身边,受到父亲的影响,但是在呼啸山庄也受到了自然的感染,哈顿在小凯瑟琳的影响下变成了“文明的自然人”,所以他们的结合体现了文明与自然是既对立又融合的,代表了艾米莉的爱情观和自然观。

四、生态批评的解读

生态的审美不单是针对单个审美对象,还得把对象置于自然系统中,分析它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对生态系统起到积极作用的才是美的,打破系统整体稳定的则是丑的。《呼啸山庄》中对自然生态、精神生态和社会生态的描写,体现了作者向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在有些作品中,自然只是作为人物抒发感情的背景、展示自我的舞台,一直处于被动和失语状态,生态批评则对这种观点做了批判,它提倡把自然当做审美的对象,突出自然的本体地位。在小说中,自然有时温柔有时狂野,有时多情有时冷酷,给读者展现了一幅动态的自然画卷。

《呼啸山庄》中的大自然是人们精神的家园,充满了生机和朝气,小说体现了作者回归自然,回归童年的渴望,探究了文明和自然的关系,本文从生态批评的角度对小说进行了解读,作品中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在生态危机凸显的今天具有重要意义。

[1] 曾繁仁.当前生态美学研究中的几个重要问题 [J].江苏社会科学,2009,(02).

[2] 刘永杰.《呼啸山庄》的《圣经》解构[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06).

[3]陈茂林.回归自然返璞归真——《呼啸山庄》的生态批评[J].外语教学,2007,(01).

猜你喜欢
勃朗特呼啸山庄艾米莉
如果回忆即遗忘
从审美角度剖析《呼啸山庄》中悲剧的崇高性
Analyses of the Roots of Protagonists’ Tragic Love in Wuthering Heights
艾米莉?勃朗特的贡达尔诗歌初探
“黑压压的恐怖感”:《呼啸山庄》中复仇者的形塑与爱情悲剧的书写
Gothic Elements in Wuthering Heights
艾米莉·狄金森的自然:生态批评的解读
“龙母”开启征战之路 艾米莉亚·克拉克
赏析《呼啸山庄》背后的爱与宗教
天鹅的前身是鹌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