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珊[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 陕西 汉中 723001]
中国古典小说中的人物出场,作为小说艺术处理的重要部分,历来受到学者的关注。一个好的人物出场,不仅可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还可以反映小说人物的性格,暗示故事情节的发展。《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经典作品,其人物出场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重点刻画的一个人物,他的出现,为蜀汉的建立以及三国鼎立格局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小说中,作者用了大篇幅对诸葛亮的出场进行了描写,如果说曹操、刘备、孙权出现时是大笔勾勒的话,那诸葛孔明的出场绝对算得上浓墨重彩了。
对于刘备请诸葛亮出山,《三国志·诸葛亮传》里只是说“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而《三国志·先主传》根本只字未提。①然而小说作为艺术的一种表达形式,在产生之初就意味着与史传有着本质性的区别。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不应该是对人物史传材料的简单照搬挪移,而是在尊重史实的前提下,对人物进行审美化的艺术加工,使其焕发新的生命力。《三国演义》中,作者运用大量的篇幅对诸葛亮的出场加以描写,在三十五至三十七回中,对诸葛亮的描写寥寥数语,点到即止,让诸葛孔明神龙见首不见尾,令读者“心痒难熬”②。到三十八回经过层层铺垫,步步推进,千呼万唤后,方才见到真人。
玄德跃马过溪,在牧童的引领下见到水镜先生为第一层次。水镜先生先在聊天过程中首先分析了刘备军中人才状况,认为:“关、张、赵云,皆万人敌,惜无善用之人。若孙乾、糜竺背,乃白面书生。”③指出刘备军中缺少“经纶济世”之才。之后引出伏龙、凤雏二人。当刘备追问二者何人时,水镜只是抚掌大笑说:“好!好!”却不肯说其姓名。作者在这里故意埋下伏笔,让伏龙、凤雏二人的身份显得扑朔迷离。读者与刘备一样云里雾里,而刘备拜请水镜出山相助,水镜的“自有胜吾十倍者来助公”一句话更是让读者好奇心大增。
单福设计巧用兵,元直走马荐诸葛是第二层。破阵法、败曹军、设妙计、袭樊城,情节环环相扣,引人入胜。元直的才识与谋略通过描述已不言自明,接下来,作者笔锋一转,刚刚眼前还是金戈铁马,战士奋勇杀敌的明争,转眼间就变成了曹操设阴谋、骗元直的暗斗。陈昱的一句“徐庶之才,十倍于昱”让读者明白,徐庶是乱世中不可多得的人才。而这些仅仅是一个映衬,元直走马荐诸葛才是作者用意之所在。徐庶临走之时将诸葛亮的身世喜好详细告知于刘备,以“麒麟、鸾凤”形容其人,同时指出“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但一句“不可屈致”又暗示出诸葛亮清高孤傲的性格,同时,为之后刘备的“三顾茅庐”做好了铺垫。
三顾茅庐是第三层,刘关张三人多次拜访,一路上听到孔明所作之歌,见孔明所居之处,会孔明所交之友,却始终不见孔明出场。然而孔明虽未露面,却又无处不显孔明身影:农人们所咏、诸葛均所唱、黄承彦所吟,极显卧龙淡泊宁静之志;崔州平、石广元、孟公威的慨叹歌吟,既显卧龙之才之志,又显孔明有志必为之勇。④
在诸葛亮正式出场之前,作者以刘备访贤为线索,精心设置了多个序列化事件,这些事件依次延伸,构成了整体的故事情节,随着情节的递进与发展,关于诸葛亮形象性格的相关信息在读者的脑海中逐渐积累和明晰起来。正如毛宗岗先生所言:“此卷极写孔明,而篇中却无孔明。盖善写妙人者,不于有处写,正与无处写。写其人如闲云、野鹤之不可定,而其人始远;写其人如威凤、祥麟之不易睹,而其人始尊;且孔明虽未得一遇,而见孔明之居,则极其幽秀;见孔明之童,则极其古淡;见孔明之友,则极其高超;见孔明之弟,则极其旷逸;见孔明之丈人,则极其清韵;见孔明之题咏,则极其俊妙。不待接席言欢,而孔明之为孔明,于此领略过半矣。”⑤
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要想全面地展现出某一人物的神韵风貌,单从其形象气质上加以刻画是远远不够的,要使人物丰满起来,让读者产生可感可即的艺术效果,对人物居住环境进行适当的描写就显得不可或缺。将人物的形象特征与环境融合起来,使人物的外在特征和内在气韵相统一,人物形象才会具有灵性,刻画人物才会从纸上跳脱出来,使读者产生更加贴近逼真的感受。
《三国演义》中作者对战争的描写在小说中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到处是战火纷飞,刀光剑影。然而,作者在叙述刘备访诸葛亮的过程中,却描绘了另一番景象,犹如“万绿丛中一点红”,尽管稀少,却极为亮眼。以刘备跃马过檀溪为界,前一刻还是追兵尾随,危急万分,等到成功脱险遇见水镜先生,却仿佛进入了另一番境界之中,书中写道:“玄德入草堂,见架上满堆书卷,窗外盛栽松竹,横琴于石床之上,轻气飘然。”作者所描绘的,已然是一位世外高人所居之处。等到刘玄德三顾草庐,所描绘的孔明所居之处更是非同一般,“纵观隆中景物,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猿鹤相亲,松篁交翠”⑥。作者让读者与刘备一道,仿佛置身于仙境。环境的渲染以及气氛的烘托让这奇境与奇人、奇事融会在一起,构筑成了一个统一和谐的艺术整体,增强了故事的立体感,也让诸葛亮的身份显得更加神秘。
不同的环境可以造就不同的人,不同的环境也可以反映出不同人的生活态度。作者对刘备访贤过程中清幽环境的描写,就从侧面映衬了孔明为人处世的心态。中国历代文人讲求“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诸葛亮的一生则是这句话的完美写照,入世后尽心竭力佐助刘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此之前,隐居山林,修身养性,静观天下风云变幻。正所谓“用则行之,舍则藏之”。毛宗岗先生的评价说:“淡泊宁静之语,是孔明一生本领。淡泊则其人之冷可知,宁静则其人之闲可知。天下非极闲极冷之人,做不得极忙极热之事。后来自博望烧屯以至六出祁山,无数极忙极热文字,皆从极闲极冷中积蓄得来。”⑦作者所描述的远离尘嚣,高山流水的环境恰恰与诸葛亮“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思想相得益彰。
刘备第三次见孔明时,无大雪阻碍,对其人其友也有了大致的了解,路途中遇上孔明之兄诸葛均知道孔明已远游归来,见面似乎已水到渠成,孔明真人“呼之欲出”。然而,即使孔明在家,作者也并不愿意让大家马上看到孔明的真容。刘备令童子通报,正值孔明午休,刘备不敢惊动,便等其自醒,期间见孔明翻身,本以为孔明要起来了,却见他忽然又朝里壁睡去。眼见孔明真人就在身边,却不能一睹其真容,作者欲擒故纵的描写让读者与刘备一道心痒难忍,却又无可奈何。等到孔明醒来,先是吟诗一首,问是否有“俗客”来访,知道刘备在外等候多时,却不紧不慢转入后堂,穿戴整齐方才出去迎接。诸葛亮闲散慵懒、慢条斯理的性格特点通过作者细致入微的描述生动地展现出来。“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的外形又为其人增添了几分仙气和神秘的色彩。千呼万唤、千等万盼之后,刘备与诸葛亮终于相见,然而,当刘备请诸葛亮出山时,诸葛亮却不答,而是先问刘备之志,之后分析当前形势,指出刘备的机遇,预料日后格局。听其言,观其行,诸葛亮虽隐居山林,远离尘嚣,却对当前局势了然于心,并且对未来时局的发展有深刻清晰的判断,这不禁让读者感叹诸葛亮果真名不虚传。对比之前,水镜分析了刘备的人才优势,却没有指出刘备安身立命,谋取宏图大业之地;崔州平用“乱”和“治”分析了秦汉兴亡之所在,却无法为刘邦思得定国安邦之策;唯有孔明,言简意赅,简明扼要,却句句击中刘备所思所想。此等有才之人,又怎能不引得刘备降低身份,虔诚相邀呢?然而,孔明却又不肯轻易出山,直到玄德涕泣以请,这才答应。到此,孔明的形象已清晰地呈现在众人面前,然而,《隆中对》只是孔明初显才能,小试身手罢了。诸葛亮是否真的有经天纬地之才,能不能够辅助刘备争得天下,又是否如关羽张飞所言“此人只是沽名钓誉”呢?直到第三十九回的博望坡初用兵一节,诸葛亮的智谋与才能才真正地完全显现出来。
作为《三国演义》中重点刻画的人物,作者对于诸葛亮的出场精心设计,巧妙构思,运用铺垫、渲染、对比等艺术手法,从多个角度、多个侧面进行描写。同时,作者以刘备访贤为主线,借他人之口将诸葛亮的身世背景、品德才学告诉读者,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然后带着读者与刘备一起访草堂,寻孔明。待到孔明显露真容,作者又欲说还休,半掩半藏,使诸葛亮继续保持神秘感,为以后描写诸葛亮用兵之神进行铺垫,埋下伏笔。
①④ 高有:《谈〈三国演义〉诸葛亮出场的艺术处理》,《文教科学》1995年01期。
②③⑤⑥⑦ 罗贯中:《三国演义》(毛宗岗精评本),万卷出版公司2010年版,第182页,第180页,第188页,第191页,第188页。
[1] 李希凡.论中国古典小说艺术形象[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61.
[2]郑铁生.《三国演义》叙事艺术[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
[3]刘博仓.《三国演义》艺术新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