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 渊[嘉应学院师能部, 广东 梅州 514015]
《周易》有“群经之首,百科之源”的美誉,正如《系辞传》曰:“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四库全书总目》也曰:“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周易》对中国古典哲学、思想文化、文学艺术诸方面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也为我们研究古典回文诗开启了新视角。近年回文诗研究侧重于文体源流、结构形式、文体价值及语言艺术。本文另辟蹊径,重点探讨回文诗蕴涵的《周易》宏观整体、阴阳变易、有序生成的思维潜势。
思维潜势是人类认知世界的方式,西方人侧重于主客两分的判断推理,东方人侧重于主客浑一的整体综合。《周易》用卦爻符号和筮法数字对宇宙变化规律做整体模拟,对万事万物的运动做系统描述,并由此导出“天地一理、万物同律”的演化法则,开创了中华文化“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理念。正如《系辞传》曰:“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材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材之道也。”《周易》最早用六十四卦、五行生克、阴阳变易,构成了宇宙、自然与人的有机整体,阐发了理想化的宇宙整体和谐状态。整体思维是《周易》最突出的思维潜势,即把宇宙视为一个庞大的有机整体,天地万物既是整体中的要素,同时又都是一个个独立整体。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不可割裂、变化无穷的关系。这种思维潜势注重宏观整体把握,产生的基础是华夏内倾性农耕文化,摆脱了采集时代感性的直觉思维,进入到理性思维阶段。
整体思维潜势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思维特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维方式。它以整体和宏观的视角把握审美对象,成为中国古典美学最重要的审美原则。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有句名言:“哲学和诗歌相属于一体。”①任何民族的历史文化、文学艺术、审美意识都受其哲学的制约。诗歌被誉为民族文化的结晶和最高体现,其中蕴涵着丰富而深邃的哲学内涵。回文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朵奇葩,是古代杂体诗中颇负盛名的一类。唐代上官仪曰:“诗有八对”,其七曰“回文对”。据唐代吴兢《乐府古题要解》:“回文诗,回复读之,皆歌而成文也。”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文人骚客、帝王将相都有回文诗传世。广义的回文诗包括:回文联、回文词、回文赋、回文曲等。古代回文诗有刻于铜镜、奇石;有绘于墨盒、茶具;有织于锦扇、锦帕;还有排列成各种形状的诗图。结构形式也千姿百态:有连环回文体、藏头拆字体、叠字回文体、借字回文体、诗词双回文体等。难怪刘坡公《学诗百法》曰:“回文诗反复成章,钩心斗角,不得以小道而轻之。”回文诗完美展现了《周易》宏观整体的思维潜势,请看宋朝王安石的回文诗《泊雁》:
正读:泊雁鸣深渚,收霞落晚川。
逆读:田平绕曲沟,路细通危壑。
柝随风敛阵,楼映月底弦。
然火岸幽幽,转帆汀漠漠。
漠漠汀帆转,幽幽岸火然。
弦底月映楼,阵敛风随柝。
壑危通细路,沟曲绕平田。
川晚落霞收,渚深鸣雁泊。
《泊雁》描绘了落霞鸣雁、壑危田平、明月轻风、渔火帆影的共时性整体画面,可谓独臻其妙、绝诣超群。不仅体现了汉语的精妙绝伦,作者精湛的文学造诣,还蕴涵着《周易》宏观整体的思维潜势。《泊雁》无论正读还是逆读,都融构成不断变化的有机整体,是宇宙万物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本质规律。处于整体结构中的各意象,呈立体的动态特征,意象之间具有极强的内聚力,具备外部形式的完整性,内部语意形态上的相对独立性。如果进行单字的逆向排序,意象之间还有极强的重组能力,构建成全新的意象群,达到整体表达效果的完形性。回文诗特殊的话语模式,扩大了诗歌的容量,拓展了时空的张力,构建了更广阔的意境。回文诗具有流动感的意象组合,打破了人类线性语言的束缚,在有限的时空展现丰富的意象,表达了客观世界的整体性与共时性。由此可见,《泊雁》无论构思创作还是解读欣赏,都是以宏观和整体来把握审美对象,体现了宏观整体思维连续性、立体性、系统性三大原则。宏观整体思维是一种理性的、形而上的思维境界,也是中华民族大智慧的源泉。中国古代诗学历来讲求浑然一体、血脉相连。正如唐代皎然《诗式》所言:“诗语二句相须,如鸟有翅。”回文诗把原本复杂纷繁的景物,巧妙整合为回环往复、富于变化、情趣盎然的艺术整体。尤其是许多精美绝伦、形态各异、耐人寻味的回文诗图,更是与诗人擅长宏观构思的整体思维密切相关。古汉语丰富的单音节字,灵活的语法词序变化,为古典回文诗的遣词造句创造了条件。回文诗作为诗歌史上一种独特的现象,是《周易》宏观整体的思维潜势,在诗歌创作和审美领域的智慧和结晶。
阴阳之道是《周易》的核心和精髓,蕴涵着深刻的自然法则和辩证思想。《系辞传》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据郭沫若先生考证,最基本的卦爻符号“-”与“--”,最早表示男女生殖器,“阴阳”概念起源于原始社会的生殖崇拜。上古原始生民从雌雄交合的直观认识,体悟出阴阳交媾、万物繁衍昌盛的自然规律。《周易》把自然界的“阴阳”概念抽象化,构建成庞大的哲学思想体系。正如《说卦传》曰:“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致命。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六十四卦用阴阳和谐变易,揭示宇宙万物变化发展的本质规律。阴阳和谐变易的思维潜势,是构建《易经》和《易传》体系的灵魂。
《周易》阐述的阴阳之道,是中国古典哲学最重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所谓“世界观”和“方法论”,即是观察世界的角度和思考问题的方式,任何世界观本质上都是某种思维方式的体现。中国古典哲学,本质上是“阴阳”哲学。正如《系辞传》曰:“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道。”儒家集大成者朱熹总结:“天地之间,无往而非阴阳;一动一静,一语一默,皆是阴阳之理。”②可谓阴阳无处不在,达到出神入化的程度。《周易》阴阳思维是中华文明绵延悠远的思维范式,渗透到中国思想文化的各方面,甚至汉语中大量的“正反词”:兴亡、安危、善恶、美丑、成败、强弱……以及部分“颠倒词”:离别——别离、计算——算计、斗争——争斗、动摇——摇动……都是阴阳思维在汉语中的表现形式。古典回文诗丰富多彩的形式变化,正是阴阳思维潜势的完美诠释。以几种常见的回文诗类型为例:
1.句内回文 厦门鼓浪屿鱼脯浦联: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
此联构思精巧天成,描绘出鼓浪屿鱼脯浦山雾一体、水天一色的奇异风光。
2.逐句回文 丁澎《菩萨蛮》:
下帘低唤郎知也, 道侬随处好,
也知郎唤低帘下。 好处随侬道。
来到莫疑猜, 书寄待何如,
猜疑莫到来。 如何待寄书。
诗句语言幽默俏皮,巧用俚语俗语,生动表现了恋人幽会时的微妙心态、情态。
3.半篇回文 苏轼《西江月咏梅》:
上阕:马趁香微路远, 下阕:挂凤寒枝绿倒,
沙笼月淡烟斜。 华妍映彻清波渡。
渡波清彻映妍华, 斜烟淡月笼沙,
倒绿枝寒凤挂。 远路微香趁马。
在苏词中表现为上阕正读,下阕逆读。描绘出一幅月淡风清、树碧花香、月色如水般笼罩沙洲的朦脓美景,与“大江东去”的豪放风格成巨大反差。
4.通体回文 清朝张奕光《岳武穆王墓》:
正读:今古垂芳遗庙立,拜瞻空恨一秦奸。
森森柏树枝南向,凛凛忠魂夜北看。
心赤负冤沉狱死,草青埋骨痛碑残。
钦徽是日无家返,深怨谗书封蜡丸。
逆读:丸蜡封书谗怨深,返家无日是徽钦。
残碑痛骨埋青草,死狱沉冤负赤心。
看北夜魂忠凛凛,向南枝树柏森森。
奸秦一恨空瞻拜,立庙遗芳垂古今。
作者凭吊岳飞墓,触景题诗。全诗正读逆读,都极为悲愤沉郁。诗中凭吊之思、哀悼之痛、追慕之情、讽刺之意兼而有之,颇有李商隐咏史遗风,是一首少见的叙事抒情回文诗。
5.诗词互为回文 张芬《七律寄怀素窗陆姨》:
正读是《七律》诗:
明窗半掩小庭幽,夜静灯残未得留。
风冷结阴寒落叶,别离长望依高楼。
迟迟月影移梧竹,叠叠诗歌赋怨愁。
秋声几阵连飞雁,梦断随肠断。
将欲断肠随断梦,雁飞连阵几声秋。
逆读是《虞美人》词:
欲将愁怨赋歌诗,叠叠竹梧移影、月迟迟。
楼高依望长离别,叶落寒阴结。
冷风留得未残灯,静夜幽庭小掩、半窗明。
女诗人张芬不愧清代“吴中十才子”之称,《七律》诗和《虞美人》词皆对仗工整、韵律和谐,意境凄清柔美,把离愁别绪表现得淋漓尽致。
回文诗类型繁杂,还有环复回文、联珠回文、叠字回文、退字回文等。值得称道的是,由宋人桑世昌编辑、明人张之象增订、清人朱象贤续编的《回文类聚》,不仅汇集了历代大量的回文诗词,还收录了各种形状的回文诗图四十八种,这些诗图大都取意绘形,有蟠桃形、蛛网形、蜂房形、蕉叶形、栀子花形等。由此推测:《周易》阴阳变易的思维潜势,在中国古典回文诗中,演义成为正向思维、逆向思维、多向思维的认知模式。阴阳思维贯穿于回文诗的构思创作与解读欣赏中,回文诗“情新因意得,意得逐情新”的本质特征,正是《周易》阴阳思维潜势的精彩展现。正如《周易·泰卦》爻辞曰:“无平不陂,无往不复。”《周易·复卦》爻辞曰:“无往不复,天地际也。”《周易》阴阳变易的思维潜势力,有助于克服思维定势的局限性,启迪人们多方向思考问题,从不同角度认知事物属性。由此联想到西方古典哲学著名的“雅努斯式思维”,“雅努斯”是古罗马神话中的两面神,其脑袋前后各有一副面孔,一副凝视着过去,一副注视着未来。“雅努斯式思维”也称为“对立互补思维”,就是善于把握思维对象中两个对立面,把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有机结合,重视思维的多样性和互补性。《周易》阴阳变易思维与“雅努斯式思维”可谓异曲同工、殊途同归。
易学是生成变易之学,正如《系辞传》曰:“生生之谓易。”“天地之大德曰生。”“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序卦传》描绘了一幅宇宙万物有序生成的图景:“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措。”从自然属性提升为社会属性,清晰展现了万物有序生成的思维潜势。《序卦传》中从《乾》《坤》到《既济》《未济》,六十四卦顺序图式排列有序,概括了自然和社会变化发展的本质规律,被易学家称为“宇宙代数式”。《周易》有序生成的思维潜势,还体现在以卦象和卦序的变化,表述宇宙循环往复的规律,贯通和谐有序生生不息的宇宙秩序。被誉为“中华第一图”的“阴阳鱼太极图”,形象描绘阴阳交感化生万物,与当代“宇宙能量平衡创生万物”的总法则有惊人的契合。
《周易》有序生成的思维潜势,在古典回文诗中有极为精彩的演示。以前秦苏蕙《回文璇玑图》为例:据《晋书·烈女传·窦滔妻苏氏》载:“窦滔妻苏氏,始平人也,名蕙,字若兰。善属文,滔,苻坚时为秦州刺史,被徙流沙,苏氏思之,织锦为回文旋图诗以赠滔。宛转循环以读之,词甚凄惋,凡八百四十字,文多不录。”③苏蕙创作《回文璇玑图》,相传受“太极八卦图”的启发,后人叹为“奇文”、“奇图”,历来公认是回文诗的“大备”。原诗见于一块八寸见方的锦帕,原图以红黄蓝黑紫的五色彩丝织成,锦帕容纳841字,排列成纵横各为29字的正方图,色彩斑斓,诗画一体。武则天曾作序并赞叹:“五彩相宜,莹心辉目,纵横八寸,题诗二百余首,计八百余言,纵横反复,皆为文章,其文点画无缺,才情之妙,超古迈今,名《璇玑图》。”④宋桑世昌《回文类聚》、明张之象《古诗类苑》、明冯惟讷《古诗纪》亦收录此诗图。《回文璇玑图》读法变幻无穷,藏诗多少尚无定论。元初高僧起宗寻绎后,得诗3752首;明代学者康万民增读至4206首,当今学者李蔚称:“从《璇玑图》中共读得三、四、五、六、七言诗14005首。”⑤
不同时代对《回文璇玑图》不同的解读,体现了生成性思维的本质属性:“重关系而非实体,重过程非本质,重创造而反预订,重个性、差异而反中心、同一。”⑥《回文璇玑图》虽然区区八百余字,但是藏诗多少是不可预见的,不可预见性就意味着生成与创造的可能性。在有序生成思维视野下,世界万物皆处于永恒的变化发展之中,但又不是杂乱无章的,“有序”指事物变化发展过程中的稳定性、规律性、一致性等。《回文璇玑图》虽然有经纬式、四边四角式、中间井栏式等多种“有序”读法,但由于读者的个性和创新不同,解读方式和程序不同,得诗的类型和数目就不同,认知差异的存在是客观必然的。因此,有序生成思维本质上是创新性、差异性、互动性、多元性的动态思维;体现了有序生成思维的多样性、开放性、关联性、生成性的系统特征。有序生成思维不仅是《周易》认知世界的思维模式,而且是西方现代哲学的基本精神和思维方式。它关注的焦点是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相互关系中的可能性状态,引导人们不依常规、不落俗套、不拘一格、标新立异探讨事物的本质规律。《回文璇玑图》蕴涵着《周易》有序生成的思维潜势,标志着有序生成思维已提升为中国古代诗人的自觉意识,比较于西方现代哲学的生成性思维,显然具有卓越的超前性。
① 海德格尔:《哲学的本质》,载于《存在主义哲学资料选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330页。
② 朱熹:《朱子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159页。
③《晋书·烈女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523页。
④《回文类聚》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文渊阁本,《四库全书》第1351册,第795页。
⑤ 李蔚:《诗苑精品璇玑图》,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35页。
⑥ 李文阁:《生成性思维:现代哲学的思维方式》,《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6期,第45页。
[1]王其峰,孙安邦,孙蓓编写.中国回文诗图大观[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
[2]李鼎祚.周易集解[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