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馆人才队伍建设,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也是一项全方位、系列化、深层次、高水准的复杂系统工程,其意义重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涉及的范围广,触及的层面深,要求的标准高。为此,本文结合笔者个人多年文化馆工作的具体实践与关于人才队伍建设的理性思考,对文化馆人才队伍建设这一重要课题,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细致的研究与论述。力求对于文化馆人才队伍建设,提供理性思辨与具体实践的双重参照系。
具体而言,文化馆人才队伍建设这一重要课题,可以分解为以下三大理论层面进行详细解读。
文化馆人才队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这种重要意义,又表现在以下多个层面:
文化馆人才队伍建设,在整个国家文化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众所周知,“知识经济”的21世纪,文化已成为世界各国一个大主题。我国也将文化同政治、经济一起,列为综合国力的三大要素,并制定出整个国家的文化建设与文化发展战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也包括“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一主要内容。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专门对国家文化发展做出了重大而具体的战略部署。人们已经明确地认识到:文化作为人类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总和,不仅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而且是指导人们未来社会实践的智力支撑与动力之源。
而文化馆人才队伍建设,对于全国文化建设,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与作用。这是因为,文化馆是我国县(市)级专门负责群众文化的组织、辅导的文化事业机构,它对于群众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具有直接的重要作用。而群众文化又是国家整个文化的基础与主流,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文化建设,最终要落实在全体国民文化素质的全面提升上。而文化素质又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大概念,早在18世纪,英国著名的人类学家泰勒就在他所著的《原始文化》一书中,对“文化”给出了这样的定义:“所谓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1]
文化馆人才队伍建设,当然也以文化馆人才文化素质的全面提升为主要目标与核心内容。而文化馆人才文化素质的全面提升,必然会带动群众文化的参与主体文化素质的全面提升,从而促进全体国民文化素质的全面提升,其重要意义,也是显而易见的。
文化馆的人才队伍,是文化馆的主体,直接关系到文化馆未来发展的走向与总体水准。也就是说,文化馆人才队伍建设,直接关系到文化馆未来的优劣成败、生死存亡。这并非危言耸听,而是实话实说。因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在激烈竞争的大环境下,一切竞争说到底都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说到底又是文化素质的竞争。没有文化馆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文化馆就不再是文化馆,而会变为“文化关”——关门大吉,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
由此可见,文化馆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是十分重要、十分广泛的,对此文化馆人必须有足够的认知。并以此提高自身的思想意识,以正确的思想指导文化馆人才队伍建设的具体实践。
文化馆人才队伍建设,必须落实到文化馆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内容上面,换言之,文化馆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内容,是整个文化馆人才队伍建设的支撑与依托,没有主要内容的落实,文化馆人才队伍建设就只能嘴上空谈与纸上谈兵,最终就会化为泡影。
因此,文化馆人才队伍建设必须十分重视主要内容的层层落实上。
具体而言,文化馆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
思想建设是文化馆人才队伍建设的基础工程。
思想又称“观念”,是人类思维活动的结果,属于理性认识范畴。思想来源于人们的社会实践,但它又反作用于社会实践,对人的行为与社会实践活动,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虽然“政治是灵魂,思想是统帅”、“政治挂帅,思想先行”等提法,因为不够科学准确,早已成为历史术语与口号,但是如同倒脏水不应当连同婴儿一起倒掉一样,我们也并不能也不可能因此就彻底否定思想对行为的指导作用。
面对当今世界,文化馆人才队伍建设中的思想建设,应以牢牢树立创新思想为主要目标。这是因为创新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家、各领域的大主题。我国已把创新作为整个国家的发展战略之一,中共中央、国务院明确指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形成有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2]事实上,我国在自主创新的道路上已经初见成效:经济领域的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伟大跨越,科技领域的神舟飞船航天的惊人成果,都令全世界为之瞩目。
同样,文化馆人才队伍建设,应以培养造就创新型人才为重点,而培养造就创新型人才,又必须以树立创新思想为前提与核心。
文化馆人才队伍建设,必须以组织建设为主要内容之一。文化馆的组织建设,又包括领导班子建设、岗位责任制建设、人才梯队建设等重要内容。
文化馆人才队伍建设,要以制度建设为保证。要建立各种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并且切实实行,并配以严格的管理体系,做到奖罚分明,一丝不苟。
文化馆人才队伍建设,更要以道德建设为主要内容之一。
道德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关于善于恶、是与非、正义与非正义等伦理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包括道德意识、道德活动、道德品行等内涵。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对人的文化素质具有重要影响。我国传统的道德准则与标准,都强调“德艺双馨”、“德高艺劭”。
因此,文化馆人才队伍建设,要注重培养文化馆人的道德素质,模范地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文化馆的性质是服务于群众文化事业的,因此文化馆人注定要做“幕后英雄”、“为他人做嫁衣”,所以必须具有甘于奉献、愿意牺牲、乐于寂寞、守得住清贫的道德品质,要像蜡烛那样,照亮别人,毁灭自己。
文化馆人才队伍建设,应以文化建设为重中之重,文化馆文化馆,既是文化之馆,又是文化人之馆,文化是其题中应有之义。
文化馆的文化建设,又可分解为两个内容系统:
其一是全馆的文化建设,要树立馆风馆貌,营造和谐、奋进、团结、开拓的文化氛围,打造优雅、活泼、宽松、自由的文化环境。要以“以人为本”为指导,创设人性化与人文关怀的文化条件。实现胡锦涛总书记所提出的总体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3]
其二是每一个文化馆人文化素质的全面提升。其中主要包括文学素质(口头表达能力与书面表达能力)、艺术素质(音乐素质、舞蹈素质、绘画素质、书法素质、摄影素质等等)、美学素质(美的感觉能力、美的评价能力、美的创造能力等等)。
文化馆人才队伍建设,在高科技的新时代,要以科技建设为主要内容之一。这又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全馆的科技建设,要配置必要的电脑等现代化的科技设备,认真践行全馆的科学发展观。
另一方面是提高文化馆人的科技素质,例如电脑的操作、程序的编制、上网技术等等,都必须熟练掌握。
业务建设是文化馆人才队伍建设中的主体内容,也分为两大方面:
一个方面是管理业务建设,要运用现代化的管理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对文化馆实行科学管理。
另一方面是文化馆人的业务素质的提升,根据每个人专业分工的不同,制定出不同的专业标准,并认真努力实践,务求达标。
理论建设也是文化馆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理论与实践,犹如车之双轮、鸟之两翼,我们应做到双轮驱动、比翼齐飞。然而多年来,文化馆人才队伍建设中的理论建设,始终处于薄弱地位,甚至造成严重的缺失。直到现在,群众文化学、文化馆学等新学科,尚未正式建立。之所以如此,原因在于人们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贬低理论建设的重要意义,甚至提出“生活之树常青,理论是灰色的”主张。笔者认为,文化馆人才队伍建设,不仅不能忽视理论建设的重要地位与作用,而且应当凸显理论建设的导向作用。
由此可见,文化馆人才队伍建设的具体内容,是十分丰富的。须要指出的是:这些主要内容是互相结合、有机统一、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
文化馆人才队伍建设,必须以必要的形式作为保证系统。也就是说,必要的形式是贯彻重要意义、落实主要内容的有效保证。
形式与内容是一对范畴,二者紧密结合,不可分割。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并反作用于内容,既没有无形式的内容,也没有无内容的形式,内容与形式,谁也离不开谁。
具体而言,文化馆人才队伍建设的必要内容,有以下几点。
文化馆要对全体馆员进行全面培训,可采取多种培训形式:馆内自办培训班、学习班,分门别类、分期分批地进行自我培训、派出去培训、选派馆员到有关院校的相关专业进修培训,有条件的,还可以攻读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请进来培训:聘请有关专家、学者到馆内讲学,对馆员进行相关培训。
开展多种形式的理论研究讨论活动,可以馆内自办,也可以馆际合办,还可以参加全国、国际有关的学术论坛与学习研讨活动。鼓励馆员撰写有价值的学术论文。
馆员要加强自我学习、自我提高。不搞文凭的绝对化,以真正水平为目标。
对全体馆员的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品德素质、科技素质、理论素质等要定期进行全面认真的考核,打出分数,记入档案,并作为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的主要依据。
综上所述,可见文化馆人才队伍建设的确是一项全方位、系列化、深层次、高水准的复杂系统工程。限于水平与篇幅,本文只能管窥蠡测,蜻蜓点水,权作引玉之砖。
[1]转引自文化学辞典[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8.P109.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J].转引自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8.P18-19.
[3]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J].转引自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8.P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