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传统设计思想影响下的中国设计话语权提升

2012-08-15 00:50王柯
电影评介 2012年11期
关键词:造物传统艺术

引言

所谓“话语权”应该是在价值判断基础上提出有效性主张语言的权力,它“意味着一个社会团体依据某些成规将其意义传播于社会之中,以此确立其社会地位,并为其他团体所认识的过程”。[1]而“中国设计话语权”提升的问题则是基于中国当代设计在全球范围内影响力不足的前提下提出来的,然而中国当代设计的核心问题是中国文化影响力的问题,当代中国文化则是建立在对传统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基础上的,它是一个开放的动态体系。

中国传统设计思想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是“儒”、“道”思想互补基础上传统价值观的体现,它寓社会功利目的和审美意象的统一体。中国传统设计思想强调社会规范、责任担当,同时又追求个性的解放与人格的自由,这在当今时代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特殊意义。在世界四大古文明中,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和古印度文明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或者中断、或者转移、或者丧失其独立自主之民族生命,唯独中国传统文明至今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中国传统文化不断演绎着其强盛的生命力。如何认识传统文化对传统设计思想的影响、如何看待传统设计思想在当今设计实践中的作用,是中国设计发展乃至中国设计话语权提升的基础性问题。

一.“中”、“和”——提升中国设计话语权的哲学根基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2]“中”、“和”思想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数千年的智慧结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对中国设计话语权提升有着认识论的指导意义。

1.“中”——中国设计思想的立足点

“中”的思想核心是“度”、“正好”,它强调事物对立面之间的协调,注重事物之间关系的和谐。对个人而言,“中”的思想体现了人的情感必须是有节制,可控制的,不主张非理性的迷狂。在人的造物过程中,“中”的思想表现在器物创造活动中则是适度原则,以及所创器物与环境的融洽度,比如在设计产品时,产品部件设计的“少”与“多”、装饰效果的“繁”与“简”、所属空间的“疏”与“密”等之间的关系做出取舍,力争做到美观、方便、适用。

在人类对大自然的索取过程中,“中”的思想体现为应当有一个“中点”——人类应该懂得自身欲望和需求的适度满足,如同孔子所讲“乐而不淫、哀而不伤”[3]。在古代中国长期的农耕文明进程中,我们的祖先懂得了协调人类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性,即顺应自然、利用自然、与自然共存,它是中国古代造物思想的一个核心价值取向,同时也体现出中国古代人文主义理想和自然主义精神的有机结合。

在当代设计实践中,“中”的思想应该是设计师考虑的重要原则之一。在人类需求与保护自然之间取得一个中节,达到一种人与自然的平衡发展。设计不仅仅只是迎合人类的需求,也应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人类的需求,这应该是中国设计界的一个共识,这也将使中国设计未来发展的宏观战略拥有明确方向,从而为中国设计话语权的提升提供了思想基础。

2.“和”——中国设计思想的价值取向

“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命题,是中国数千年来形成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古代思想家强调‘以和为贵’、‘和气致祥’,是人类和谐共处的基本原则。”[4]它强调事物之间的渗透与共融,徐复观先生认为“和是化异为同,化矛盾为同一的力量,没有和,便没有艺术,所以和是艺术的基本性格。”[5]儒家对“和”的解释:中和、和为贵、注重人与人的和睦相处,注重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和”思想影响下的中国造物艺术暗含着人与自然共同发展的和谐主题。如“和合二仙”、“一团和气”等,都从某一侧面验证着这种思维方式,“《御制一团和气赞》‘和以召和,明良其类,以此同事事必成,以此建功功必备’”[6],“和” 的思想是中国人生活的基本原则,这也显现着古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取向。在古代中国造物艺术中,中国传统园林是“和”的思想集中体现者之一,中国传统园林作为世界上著名的传统园林之一,它的“借景”很大程度上是以大自然为基础,借助于原有地理面貌、充分利用地形、地势,最大程度地利用自然条件进行的规划与设计。这与当代建筑设计、景观设计中动辄开山、毁田、填洼等等破坏原有自然地貌的现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古代中国,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化诉求都以善待自然为准则,对待自然的态度是亲和的,人与自然、人与物、人与自身是协调发展的关系。中国式的农耕生产方式已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农耕文明带来的优秀文化成果却将长期存在,中国传统的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在未来仍会发挥作用,与建立在大量消耗资源的现代文明相比,中国这种“和谐”、“敬重自然”的价值观无疑是更符合人类发展的长远利益,它也必将是未来世界设计发展的指导思想之一。

二.崇德——提升中国设计话语权的伦理依据

中国人历来崇尚德性,注重人自身的修为。中国古代艺术思想不仅仅具有艺术审美价值,同时也具有社会伦理与教化的功能,并与现实政治相关联。古代中国人的道德观念是建立在对大自然的崇敬基础之上的,充满着对自然的敬畏之感,体现在造物过程中,也是遵循着善待自然的原则展开活动。

1.德与设计主体

在中国数千年社会发展中,以孔子思想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核心组成要素[7],在孔儒思想的教化过程中,强调“修身”,注重对个人感情的控制能力,体现在人的性格中,则表现出“温文尔雅、敦厚善良”。正如辜鸿铭先生所讲“在真正的中国型的人之中,你能发现一种温和平静、稳重节制、从容练达的品质”[8];另一方面,孔子始终强调艺术的教化作用,这使得以礼仪道德为核心的儒家文化在中国艺术发展史上同样占据着重要位置。叶朗先生在分析孔子美学思想时指出:“在孔子看来,艺术必须符合道德要求,必须包含道德内容,才能引起美感。”[9]

人类决定着人造物。造物艺术是人的主观思维的物质形态,它体现着人的道德品质,而这种社会道德的影响必将传递给古代中国的造物艺术主体——艺术家、匠人,从而使他们的作品中充满着伦理道德的气息,从而使作品具有“善”的内在气质。在未来全球化设计中,在人类价值观多元的今天,以“德”的设计规范,以“善”的设计诉求,必将从设计伦理的层面对设计主体的思维起着重大的影响与指引作用。

2、德与设计客体

人造物影响着人类自身的发展。物以载德,中国传统道德思想影响下所创造的器物造型、色彩、图案、工艺等必然是这种人文精神和行为的结晶,它必然会体现人性温和、文雅、质朴的一面。在对器物的欣赏与使用过程中,人的精神又被器物刺激和影响着,它又反过来陶冶着人的性情。人的思想在物我对话的过程中不断扩展和深化,进而就形成了一种道德观念,从而引导社会新风尚的形成,并逐渐形成习俗礼制,又成为道德规范反过来影响制约着造物活动。

当代设计理念建立的前提是工业文明,它以牺牲自然地持续性发展为代价,在以物质的极大丰富和资源的极度开发的基础上,是一种“自然为人服务”的思维模式。“必须重新考虑工业革命以来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人类只是自然环境的一部分,维护自然生态的循环是维护人类生存的前提,无限富裕和无限享受最终会造成不可逆转的结果。”[10]从设计实践本身来讲,设计实践的过程应该是以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处为出发点,设计实践的结果应该是以符合人与自然的共同发展为目的。在传统中国的审美思想中,以庄子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为代表的突出自然的审美观念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这种思想往往与中国传统道德观念相联系,使对自然的珍爱态度贯穿于整个造物活动中,并赋予了器物以道德的意味,把传统道德观念贯穿在现代设计思维模式中,这将是中国设计提升话语空间的一条重要理论来源。

三.虚逸——提升中国设计话语权的精神导向

中国传统造物艺术在其实用的功利目的前提下,同时追求一种情感的抒发与个性的表达。先秦道家超越利害、追求绝对自由的思想无疑为中国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动力,体现在传统造物艺术中,注重空灵、旷达、虚逸的审美境界,而此“至乐”的审美理想能够为当今繁杂、浮躁的设计习气带来一缕清新之风,这也将是中国当代设计人文价值赖以体现的重要方面。在中国当代设计发展进程中,优秀的设计作品理应注重人文的关怀,在适当满足人的物质需求的同时,更应引导人的精神追求。

1.中国传统艺术思想中蕴含造物形上追求的基因

道家注重塑造坚韧的心志,旷达的胸襟,沉寂内省的个人品质,追求精神的自由解放,希望沉醉在天地的大美之中,从中领会超越了自然和人生之上的妙道,追求人的自然化,追求一种超越本体的大美。冯友兰先生认为:“道家追求心灵的自由流动,把自然看为最高理想,这就给了中国伟大艺术家无穷的灵感。”[11]从本质上讲,都是古代中国人对内在心性的感悟与体验。辜鸿铭先生认为:“真正的中国人有着成年人的理智而又童心未泯的这样一种人,中国人的精神是心灵与理智完美协和的产物。”[12]“中国人的精神是一种心境,或用诗人的语言来说,一种恬静如沐浴天恩的神圣心境,富于想象力的理性。”[13]体现在造物艺术活动中,就升华为一种虚逸、恬静的审美静观。

2.中国传统设计思想诗意的表达方式

中国艺术追求空灵之美,注重作品内在意境的表现。王国维先生在其著作《人间词话》中指出:“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气质神韵、末也。”[14]这在中国传统文学艺术上的体现可谓是淋漓尽致:如陶渊明的诗《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平和与宁静之中达到一种自然、闲雅、超逸、空灵之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融的最高精神境界。从审美角度来看,这是一种超然之美,一种物我合一之美。徐复观先生对艺术之精神评价为:“意味之美,灵魂之美,才是真正艺术的美。”[15]中国绘传统画作为中国艺术精神之最杰出之体现,“恬静与和谐又沾染一些隐士的风度,表征着一切中国绘画特性。”[16]

这种艺术体验在中国古代造物艺术史上体现也十分显著,如中国传统建筑极为重视与自然的调和,注重“虽由人作,宛自天开”。[17]“最优美的建筑是以融合而混入自然风景中,成为风景之一分子,亦即属于风景而不可分离。……中国式的屋面没有剑拔弩张的姿态,它涵养着和平的气息,谦逊地对天空作揖。”[18]正是中国传统造物艺术这种善待自然、追求和谐共处的审美理想,使我们认识到,中国传统造物思想对当下设计实践发挥的指引作用的重要意义。

结语

中国传统造物思想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的,它是儒道思想互补共融的产物,它集器物的形式美感、实用功能、伦理表达、审美理想为一体。中国传统造物艺术拥有夯实的哲学基础、系统的道德规范、以及灵性的诗意追求,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在中国传统哲学与中国传统艺术思维的影响下,中国当代设计必然是传统造物思想与现代科学技术、审美理想相结合的产物。在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中,中国当代设计必然是超越既有的中国设计的疆界,在更宽广的文化语境中,创造更多更优秀的设计产品,揭示设计的普遍价值和意义,这也必将为中国设计话语权提供必要实体支撑。中国设计话语权的提升,必将是伴随着不断构建传统中国设计的边界,同时又不断超越其边界的矛盾进程中提升。

注释

[1]王治河:福柯[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59页

[2]陈戍国点校,中庸,四书五经(上),长沙:岳麓书社,2002.12,第7页

[3]陈戍国点校,中庸,四书五经(上),长沙:岳麓书社,2002.12,第21页

[4]张道一:吉祥文化论(书稿) 426页

[5]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2,第41页

[6]张道一:吉祥文化论(书稿), 428页

[7]柳诒徵先生在其著作《中国文化史》当中对孔子地位作出评价:“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详见柳诒徵《中国文化史》东方文化出版中心,第308页

[8]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洪治刚主编:辜鸿铭经典文存,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8.4,第10页

[9]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11,第46页

[10]杭间:设计道:中国设计的基本问题,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第139页

[11]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第20页

[12]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洪治刚主编:辜鸿铭经典文存,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第51页

[13]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洪治刚主编:辜鸿铭经典文存,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第52页

[14]王国维,徐调孚校注:人间词话,北京:中华书局,2009.5,第46页

[15]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2,第42页

[16]林语堂:吾国与吾民,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第262页

[17]【明】计成原著,陈植注释:园冶注释,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第51页

[18]林语堂:吾国与吾民,北京:群言出版社,第290页

猜你喜欢
造物传统艺术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与造物游”: 第二届晚明艺术史学术研讨会召开
造物新语——重组材料与构造
老传统当传承
纸的艺术
造物美学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