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幻,顾名思义在这里解释为奇异,科幻。奇幻笼罩下的动画角色往往造型奇特,个性鲜明,行为诡异神秘,能力非凡。其外貌或类似人与动物或为全新形态生物。但与既定的人物和动物角色的造型,性格等却有较大差异。奇异的角色诸如妖魔鬼怪,精灵怪兽,不明生物等。多包含神秘恐怖色彩;科幻与奇异大致相同,(科幻有广义科幻狭义科幻之分,广义科幻指一切神秘诡异题材。狭义科幻指必须有科技成分的诡异题材)只是多了一分科学技术的限定,比如外星生物,机器人,机器猫狗,化学变异生物等。符合奇异科幻特征的动画角色统称奇幻类角色。
奇幻角色的题材,来源于大众生活,不同文化意识形态背景下会出现不同类型的奇幻生物。以东方深厚文化为基础的社会大众对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妖魔鬼怪思想抱有既好奇又畏惧的心理,东方人的思维模式更易于接受传统灵异故事题材,一些妖魔鬼怪便有了登上动画舞台的机会,比如人面蛇身的妖精,地狱中的牛头马面,水中龙王,花妖树怪,又比如日本传说中的河童,各种鬼神等。 得益于古人非凡的想象,动画中此类角色的设置才有了充足客观来源和主观受众;而西方文明除了宗教带给大众唯心论的感受外,更多的是现代科技文明带来的创新性奇幻理想和科幻好奇心理。在这心理层面上,一些未知的貌似切合实际的东西更能吸引西方观众群体。比如处理地球垃圾的机器人瓦力,一只实验室里的蜘蛛咬到人后那个人会变成蜘蛛侠,外星人乘UFO入侵,一只老鼠吃了富含某种催化剂的食物变成身体硕大的怪物......这些题材都是现代科技的“衍生品”。虽然东西方思维模式有所差异,形成的奇幻类角色也各不相同,但这些人类思想的产物都是虚无的。动画凭借它独特表现优势赋予这些不存在的东西以生命。由此看来,大众文化下的好奇心理,精神寄托及乌托邦式的思想就是奇幻角色的出处。
奇幻类角色来源于大众的思想世界,若归类的话当然不能脱离人群思想差异这个背景来谈。在奇幻角色的来源中已经提到奇幻角色大致分为奇异和科幻两大类。在人群文化背景下分东西方两大类,东方以传统灵异类为主,西方以科幻类为主。但根据动画故事剧本来定位,又分为原创性和借鉴题材性两大类奇幻角色。
奇幻角色造型的具体分类按照动画故事,创作者和虚幻角色自身的客观需要,大致分为类似人的妖怪精灵,类似动物的野兽,人和动物拆分重组的怪物或既不像人也不像动物的怪物,外星人,机器人等。
动画世界的角色通常都是呈现善恶两极分化的状态,因此不同角色的身份和所处的地位决定了它们各自的造型有着本质的区别。通常情况下,一些代表正义,善良,温和类的奇幻角色在造型上大多向着曲线,圆形,简洁,棱角不明显的感觉靠近。这一类型角色的情感丰富,为人和善,风趣。寄托了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比如法国动画中的"巴巴爸爸"这一角色,观众完全看不出它是根据什么人或动物的原型设定出来的。然而,这一角色被赋予人性的的慈爱,善良。它的外形偏圆润,质感柔软,因此即使它是个“怪物”也受到观众的热情追捧。
代表邪恶,凶狠,阴险类的奇幻角色无论在动画还是在电影中大多作为配角出现,衬托主角的人性品格,同时作为剧本故事曲折回旋的设定。代表一些负面形象的角色与人们心中对丑恶势力的概念相吻合。往往具有外形尖利,线条急促,躯体硕壮,相貌丑陋,棱角分明等特征,这一角色的性格特征比较极端,情绪阴暗晦涩。它们也潜在的反映出人们对虚伪,丑恶势力的憎恨和排斥。比如《白雪公主》中的王后,《功夫熊猫》中的花豹、沈王爷等.。
中国虚幻动画角色的应用开发,因动画产业整体的滞后而不兴。已有的作品中大多是借鉴传统文化故事题材改编而成。原创性奇幻类角色更是屈指可数。此类题材接近真空的现状也在侧面体现了中国原创动画还存在诸多不足。早期作品比如《大闹天宫》中的牛头马面、龙王、虾兵蟹将,《金刚葫芦娃》中的反面角色蛇精、蝎子精,各类造型奇特的妖怪都隶属奇幻类角色。现代投入巨资的作品《魁拔》虽然以失败告终,但其中某些原创性奇幻类角色的设定还是可圈可点的。这些中国传统文化角色的独特造型与神秘个性的性格塑造渲染了神话类动画的视觉气氛,获得诸多观众的共鸣。
美国属于多元文化开放性国家。只有短短数百年历史,因此,一些以开放、自由、活力、科技等现代思想为突破口,混合童话、宗教、历史故事等传统元素的原创性科幻理念得以开发利用,并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推广。美国动画中的奇幻类角色大多以推出怪物、外星人、机器人、不明科技生物等为卖点。这些题材开拓了观众的视野,营造出一个个合乎逻辑的、全新的未来世界。其中我们熟悉的如《美女与野兽》、《怪物公司》、《怪物史莱克》、《星际宝贝》《机器人瓦力》、《变形金刚》等,数不胜数。其中多部电影摘得奥斯卡最佳动画大奖,也许它们的成就足以说明奇幻题材的动画角色在人们心中占有较高认可程度,这也是我们国产动画值得借鉴的地方。
作为日本三大支柱产业之一的动画产业已经走在世界最前沿的位置。就新奇类动画角色来讲也已经到达了非常成熟的地步,他们将传统文化和科技映射到奇幻类动画的创作中,因此一系列经典的奇幻类动画角色就此诞生。单单一部吉卜力工作室出品的《千与千寻》就在奇幻类角色的运用上演绎得淋漓尽致。该片以穿越形式为基调,片中设定了各式各样奇幻类的妖魔鬼怪,在升华了主题的同时让观众对这一类型的角色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该影片不但获得奥斯卡最佳动画大奖,超高票房,其精心设定的奇幻类角色比如无面男、煤灰精灵、河神等,在后续产品的开发和销售上甚至大大超过了影片带来的利润,成就了动画的一段神话。另外,日本其他公司的动画在奇幻类角色的开发上也是并驾齐驱。比如《追逐繁星的孩子》、《奥特曼》、《海贼王》、《河童之夏》等。日本领先的动画水平在奇幻类动画角色的开发与应用乃至后续产品的开发等环节也是值得我们国产动画思索和借鉴的。
[1]《动画技法》作者:朱明健 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2]《中国动漫产业结构优化研究》作者:李家国 南京大学出版社
[3]《动画电影分析》作者:周鲒 暨南大学出版社
[4]《动画学》作者:王可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