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玉娥
湖北地处长江中游,风景秀丽、物产丰富,分布着汉、土家、苗、回、侗等几十个民族,各族人民聚居、繁衍、生息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民族艺术,民歌就是其中一种历史悠久的艺术形式,它是全体湖北人民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湖北民歌种类丰富、形式多样,有山歌、劳动号子、田歌、灯歌、小调、风俗歌和儿歌等7种体裁。
田歌又称秧田歌、田山歌、插田歌等,是农民在田间插秧、除草、车水、挖地等劳动时传唱的一种民歌。在湖北地区,农民一般要种两季或三季,劳动强度非常大,他们很自然地产生了以唱歌调节情绪、解除疲劳的自发要求。虽然是集体性劳动,但又不需要相互协作,这样,田歌一方面与号子一样,同劳动本身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但另一方面又不需要用唱歌来统一劳动动作,于是,田歌的歌唱形式也就与号子大不相同。湖北的田歌可分为薅草①锣鼓、薅草歌、栽秧歌、车水歌、打麻歌和渔歌几种,主要分布在鄂西北和鄂西南一带。
各种田歌都有自己独特的演唱形式,湖北境内同一类别的田歌演唱形式大多相同。薅草锣鼓演唱形式最为灵活多样,有锣鼓师傅二人对唱,对唱时一般一人打鼓一人打锣自打自唱;有一人或者两人领唱,田间劳作的众人合唱,一领众和;还有众人之间互相接歌,你接我应等等不拘一格,形式多样。薅草歌主要采用两种演唱形式,一种是一人领唱某种曲牌,众人合唱某种号子;另一种是不用领唱,大家只是齐唱号子。栽秧歌是农民在栽秧时自己即兴唱的田歌,不要锣鼓伴奏,独唱、对唱形式较多。车水歌分为车水锣鼓和车水歌两种,前者由歌师傅领唱锣鼓伴奏,后者由农民自由独唱或者对唱以调节劳动疲劳。打麻歌主要流传于湖北咸宁地区,当地生产苎麻,人们在劳作时以唱打麻歌来减轻疲劳,有独唱、对唱或者一领众和等演唱形式。渔歌有船歌、渔网号子等,没有乐器伴奏都是渔民即兴演唱,有独唱、对唱、合唱等形式。
湖北田歌中栽秧歌和打麻歌不用伴奏,其他歌曲都有自己独特的伴奏形式。薅草锣鼓主要用锣和鼓伴奏,有的地方还加入钹、马锣,由4件打击乐器组成。薅草歌的伴奏乐器也主要以锣和鼓为主。车水锣鼓主要用锣、鼓和钹等乐器伴奏。渔歌虽然在演唱时没有乐器伴奏,但渔歌中有一种鱼鹰②号子伴奏形式独特,鱼鹰在下湖捕鱼和归舱时,渔民都会唱鱼鹰号子,并用竹竿有节奏地敲击船板,加上时而的吆喝声,气氛热烈,敲击声和吆喝声与船桨的划水声交织在一起类似于伴奏乐器烘托气氛。
田歌多为劳动人民即兴填词,歌词内容广泛、生动活泼。有描写婚姻爱情的、有讲述生产生活的、有写景状物的、还有讲述神话传说的等等,主要以表达情感、调节气氛为主要目的,涉及的内容丰富多彩,可谓是想到什么就唱什么。比如下面两段是薅草锣鼓中的《歇气歌》:
“清早起来就上梁,梁上有个好堰塘。好个堰塘又无水,好个妹儿又无郎。”
“太阳落坡四山黄,妹儿出来收衣裳。衣裳搭在肩膀上,瞟眼瞟眼望小郎。”
这两段歌词就是表现爱情的,语言简练朴实,感情表达直白而形象。
田歌曲式结构都是不统一的,各种类型的田歌在曲式结构上都有自己的不同特点。薅草锣鼓主要采用联曲体的结构,演唱形式几乎都是唱几句停下敲一段锣鼓后再唱几句,各种曲牌的歌曲结构并不是很集中,唱词为五字句、七字句、十字句等。比如湖北长阳县的薅草锣鼓中的号子,唱词都是五字句,每段歌词唱完都会加入一段十八长锤的锣鼓部分。
薅草歌高腔曲调高吭、健康有力,旋律结构多数用四小节一句,少数用五小节一句的。悲腔缓慢激动,上下句结构较自由,有四小节一句的,也有三小节、五小节一句的,有时在开始前加几小节的哭腔(节奏特别自由),以渲染悲泣气氛。
车水歌也是采用单曲体的机构,每句一般七字,类似七言绝句,以上下句、四句子、五句子为多见。一般一、二、四、五句押韵,第三句不押韵,形成它独特的风格。
田歌的曲牌形式很丰富,每种类型的田歌都有自己不同的曲牌形式。薅草锣鼓是采用板腔联曲体的结构特点,一般分为清早、上午、下午三个时间段来演唱,主要有“声子”、“号子”、“调子”“、溜子”和“扬歌”等上百种曲牌。湖北境内的不同地区薅草锣鼓的曲牌名称有点细微差别,但“号子”和“扬歌”是最主要的曲牌形式。薅草歌主要以单曲体为主,曲牌有高腔和平腔,有的地方还有悲腔和打锣腔,在一些一领众和的薅草歌中,合唱部分还有采用号子曲牌的。栽秧歌主要有高腔、平腔和矮腔三种曲牌,合唱时也采用号子。
湖北境内虽然田歌种类很丰富,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田地作业方式在逐步走向现代化,这导致很多田歌品种在逐渐消亡。比如车水歌,主要是人们在抗旱中用手摇车和脚踏车车水时,为减轻疲劳鼓舞干劲唱的歌曲,但到了21世纪古老的劳作方式早已经淘汰了,田间灌溉已经使用现代化的抽水机和水管喷洒,这样车水歌就失去了传承的环境,逐渐消失。现在收录下来的一些关于车水歌的谱例都是很多民族音乐研究学者请各地方的祖辈专门演唱收录的。还有打麻歌主要流传在咸宁地区,以前那里盛产苎麻,可后来随着当地农作物耕种品种的变化,苎麻种植减少,打麻收麻的劳动不再形成规模,打麻歌的传唱也逐步稀少。面对这类田歌传承中的困境,要发展田歌,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根据民间采风情况来看,会唱田歌的民间艺人非常少,而且都是老年一代,主要原因是因为田间劳作方式逐渐走向现代化,另外随着经济的发展很多中青年人都离开农村,外出打工赚钱,这些都是导致田歌逐渐消亡的原因。如果不有意识地组织年轻一代学习田歌,那么等老一代艺人逐渐离开后,田歌就真正失传了,所以笔者认为应该成立民间田歌传承组织,召集农村的年轻一代学习田歌。
在湖北各少数民歌地区,根据当地的习俗,都有自己的各种节日,我们可以委派专门的分管部门负责,经常组织一些大型的民间文艺活动。比如民歌节、民歌会等等,通过这些活动可以促进群众学习和交流田歌,也可以酿造很好的氛围促进下一代更深入地了解和学习田歌。
如果不是下乡采风的民族音乐工作者,可能很多人都不会知道田歌的存在。这说明田歌和其他地方民歌一样,流传的范围非常小,几乎只仅限于它的产生地。要传承和发展民歌,就必须加大推广力度,使田歌的旋律走向城市、学校和工厂等,让更多人知晓;还可以借助电视、电影、录像等现代化媒体,以各种形式宣传田歌,包装田歌,这样就可以促进它的传承,使它不会慢慢被人遗忘。
[1]中国民间歌曲集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
[2]民族音乐论文集[C].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社出版,1993.
注释:
①薅即除去的意思,薅草是按当地方言称谓,就是指除去田间杂草。
②鱼鹰是一种擅长捕鱼的飞禽,渔民专门喂养来捕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