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电影是专门帮助有视听障碍的残障人能“听”懂和“看”懂的电影,由蒋鸿源发起创建,三年多来已制作了50余部无障碍电影,受到普遍的欢迎和肯定,被国家出版总署列入十二五规划。
为了了解无障碍电影是怎样制作的以及现在的生产情况,笔者近日访问了无障碍电影创始人蒋鸿源同志。
蒋鸿源说,所谓无障碍电影也就是在影片无对白的画面上,加上对画面、人物和情节等必要的旁白解说,让视障者借助这些旁白解说,能“看”懂电影,同时,对影片中的旁白配上手语翻译,(即在屏幕右下角小窗内手语者以手语进行翻译,)让听力障碍者借助手语翻译“听”懂电影,对影片原有的部分,都不作任何破坏,这就是无障碍电影。制作时必须首先编写无障碍旁白解说词,再由人进行配音,并将配音录制下来,再由手语翻译者对影片对白进行手语翻译,并拍摄下来,最后将旁白的录音和手语翻译一起与影片的画面进行合成,印制DVD光盘。
蒋鸿源同志1963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几十年来一直在上海电影集团从事电影宣传、评论、编辑和电影策划工作。1980年他视力下降,而他的工作是看片子,因此看片时要请人帮他对影片的画面作提示性解说。2001年蒋鸿源退休,单位继续留聘到现在。他先是参与影片制作、发行和上海数字电影院线等工作。2006年受市盲协之聘,编写《上海盲人事业发展简史》。在编写期间,蒋鸿源采访了几百位与盲人事业相关人员,了解了这个弱势群体缺乏丰富娱乐生活的状况,因而促使他萌发了想为视障者排除障碍的想法,并开始策划创制无障碍电影的计划。
由于当时无法落实制作经费,计划迟迟未能实施。2007年秋,上海电影评论学会领导决定采纳蒋鸿源创制无障碍电影的设想,同时得到上影集团领导的大力支持,将上影出品的影视版权无偿提供给无障碍电影制作。有了影片版权,还须资金方能运作,不久,上海市慈善基金会认为无障碍电影的制作是一项具有普遍社会意义的公益事业,拔款七万元作为制作无障碍电影的经费。
2009年初,由上海市残联、市图书馆和电影评论学会组成无障碍电影主办单位,并在电影评论学会成立了上海无障碍电影志愿者工作室,负责全年制作无障碍电影节目。
为保证无障碍电影制作质量和扩大影响,第一部无障碍电影《高考1977》是请上海电影译制厂的专业演员配音。2009年4月23日在上海市图书馆举行了第一部无障碍电影《高考1977》首映式,全市近四百名盲人出席,市残联等领导都到场观看致词祝贺,会后向每位与会者赠送了一盘无障碍影片的光碟。这次首映式在全市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受到广大视障者的热烈欢迎。
无障碍电影制作成功,上海很多报纸、电台和电视台都作了多次报导,英文版的《上海日报》作过报导,美国CAN电视台也转播过上海电视台的有关无障碍电影的报导。
由蒋鸿源负责的上海无障碍电影工作室,现有撰稿、导演、配音、录音、手语、摄像、合成和美编二十余位志愿者。目前还没有自己的制作场地,全靠有设备的单位无偿提供。今年的无障碍电影由上海电影译制厂负责后期制作,配音、录音、摄像和合成都在该厂进行。
关于制作经费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母盘制作费,由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提供,另一部分是出版DVD的光碟经费,是请有爱心的企业资助。蒋鸿源把无障碍电影当事业来做的,每一部无障碍影片要印制非经营性的DVD光碟三千盘,其中,一部分由市残联分发到各区县残联,另一部分由市图书馆发到各区县图书馆,还有一部分由市残联送给兄弟省市的残疾人联合会,区县残联又把光碟分送到街道残联,街道残联常组织视障人和听障人集体观看或送碟上门让视听患者观看,盲校儿童也经常会看到新的无障碍电影。
访问结束时,蒋鸿源笑言,做这工作很辛苦,但非常值得。三年多来制作的所有无障碍电影的版权,基本上都是上影集团拥版权的影片、电视剧,很希望有更多拥有影视版权的单位和制作人能将作品无偿奉献给无障碍电影。
最后,蒋鸿源告诉笔者,今年他自己拿出一点资金,运用无障碍电影工作室,将制作十部“残障者自己动手自娱自乐”无障碍电影,第一部片子是美国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已完成,第二部也是美国电影《返老还童》正在制作中,再就是他自编自导几部反映残疾人的小电影,片长不超过30分钟。
附录:部分无障碍电影目录
《高考1977》《非诚勿扰》《集结号》《走出西柏坡》《李时珍》《庐山恋》《月亮湾的笑声》《邓小平1928》《天云山传记》《黄河绝恋》《霓虹灯下的哨兵》《陈毅市长》、《汪洋中的一条小船》《魂断蓝桥》《简爱》《虎口脱险》《叶问2》《东京审判》《佐罗》《画皮》《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辛亥革命》《建党伟业》《赵氏孤儿》《儿女情长》(电视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