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对河南省文献信息服务链的有效冲击

2012-08-14 13:59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河南省文献数字

周 蕊

(河南工业大学 图书馆,河南 郑州 450000)

2010年初,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中指出2013年至2015年间全面实现三网(电信网、电视网和计算机网络)融合发展,普及应用融合业务,基本形成适度竞争的网络产业格局,基本建立适应三网融合的体制机制和新型监管体系。我国新媒体在移动互联网、三网融合、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和文化体制改革等政策和技术的强力推动下发挥着积极有效的正能量,尤其是文献信息服务及社会问题治理方面。河南省积极贯彻国家政策,在“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提出“建设文化强省,增强发展的软实力和支撑力”的目标。新媒体依托数字技术的发展为河南省推进文化内容、增加文化发展活力提供了新契机。

1 新媒体与文献信息服务链

1.1 新媒体

新媒体一词最初来源于1967年美国CBS(哥伦比亚广播电视公司)技术研究所所长P.高尔德马克的一份产品开发计划书,美国传播政策总统特别委员会主席E.Rostow在向尼克松总统提交的报告书中也多次使用了“NEW MEDIA”(新媒体)一词,随后该词在美国流行并被广泛使用。

美国《ON LINE》杂志认为,新媒体是“由所有人面向所有人进行的传播”。中国传媒大学黄升民教授认为,构成新媒体的基本要素是基于网络和数字技术所构筑的三个无限,即需求无限、传输无限和生产者无限。需求者与生产者的无限增加以及作为两者之间沟通桥梁的传输渠道的无限通达,三个无限使得传媒产业不可能产生垄断利润,传媒产业步入完全竞争状态。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匡文波教授将新媒体定义为借助计算机(或具有计算机本质特征的数字设备)传播信息的载体[1],他还将新媒体外延结构图具体规划为:

图1 新媒体外延结构图

综上所述,新传媒是一个相对的动态概念,广义上是以数字信号的实时传递为技术基础,建立在网络和数字技术的基础上,以群体传播为主要传播类型的媒体形式。狭义上的新媒体即是能对大众提供超大信息量、个性化内容的媒体,相互间可同时进行个性化信息互动交流的媒体。

1.2 文献信息服务链

“文献”一词最早出现于《论语·八佾》,根据1983年我国颁布的中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参照国际标准把“文献”统一定义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即包括印刷型文献、缩微型文献、声像型文献、网络文献和光盘文献。

在河南省传统的文献信息服务链结构中,大量的供应商不能直接对用户服务,只能通过图书馆进行文献信息服务的整合,图书馆因此占据“垄断”地位。随着报刊、广播、户外、电视、新媒体的持续发展,数字化、网络化的信息技术带给我们应接不暇的全新体验,无所不在的市场化及网络化竞争机制和用户获取信息资源的多样化方式使文献信息资源从创造者到最终用户之间的传递链发生了巨大改变。新媒体的交互性特点使得在网络这一实时开放的信息检索平台上,信息用户和信息服务单位既是信息发布者,又是信息受用者。目前河南省文献信息服务链可图示如下:

图2 河南省新型文献信息服务链

2 河南省文献信息服务链

2.1 现状分析

近年来,河南省坚持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建设文化强省的重要支撑点和新的增长点,“十一五”期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超过15%。2011年,中央和省财政共投入12.1亿元用于文化建设。随着河南省在网络平台建设、关键技术研发、数字资源建设和数字图书馆服务等方面的加速发展及政府扶持力度的加大,截至2011年底,河南省119个博物馆(纪念馆)、142个公共图书馆、201个文化馆(群艺馆)、2264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已实现免费向公众开放,全省158个县(市、区)都按标准建成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支中心,全省5万个行政村基本上都有了文化大院、文化中心,省、市、县、乡、村五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体系初步建立。

河南省文献信息服务正由自动化向数字化转变,新媒体为河南省文化事业带来了机遇。自2011年以来,河南省积极推进“三馆一站”工作,免费开放公共图书馆;投资150多万元建立河南省数字图书馆,全省已有三个地级市和十几个县级市加入了省数字资源远程服务网络,共享省数字图书馆的各项文献信息资源;各省市地区每年积极开展全民读书活动,实行“读书月”、“读书节”等方式形成全民阅读氛围,指导数字化资源推广;自2005年起每两年举办一次“河南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评选活动,目前已有72家入选,年收入均在600万元以上,在全省新媒体信息服务方面有显著的示范带动作用;2008年3月18日,“河南省科技图书文献中心(HNSTL)暨河南省科技文献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开通仪式在河南省科技信息研究院举行,这是河南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六大平台之一,是科技图书文献中心统一对外服务的窗口,可实现一站式检索请求服务。“十二五”期间,河南省开始着力打造“华夏历史文明重要传承区”。2012年6月河南大学图书馆承建的CADAL项目二期民国文献数字化工作顺利完美地划上了句号。高等学校中英文图书数字化国际合作计划(China-America Digital Academic Library,CADAL)与“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一起,共同构成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化图书馆的框架。参与CADAL项目资源建设的主要内容为民国图书、民国期刊、古籍图书、河南地方志等特色文献资源;河南大学图书馆特藏部新增的《中国基本古籍库》《晚清民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大成老旧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方志库》等收录的都是建国前的出版物,不仅弥补了我省馆藏古籍、民国文献的不足,更为我省古籍保护工作增添了知识储备。

2.2 潜在问题

2.2.1 文化投入比重不足

2004年到2009年,河南省文化事业费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分别为 0.36%、0.33%、0.28%、0.29%、0.34%、0.32%,连续数年排名全国倒数第一。文化产业投入的严重不足制约了河南省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成为河南文化产业发展的突出瓶颈[2]。

2.2.2 文献信息服务理念急需更新

随着WEB2.0、云服务、移动图书馆等信息技术的发展,文献服务工作逐步向以用户为中心、满足用户需求的内容服务转变,高素质的文献信息管理人员是做好服务工作、充分发挥其教育职能和信息服务职能的基本保证。从事文献信息管理人员需要具备交叉学科知识,如经济学、心理学、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传播学等,要有开放的资源共享、服务意识,注重信息交互和咨询能力的提升,不断根据具体的工作岗位,主动补充业务知识,从过去被动地回应用户需求向主动地发现用户需求上转变,促进业务素质的提高。

2.2.3 实现全省无线网络接入服务还很遥远

目前,我国正在构建以国家数字图书馆为中心,以各级数字图书馆为节点、覆盖全国的数字图书馆网络。河南数字图书馆是由省、市、县三级公共图书馆共同组建的数字资源远程服务网络,为公众提供多样化、个性化、全媒体数字图书馆服务。用户为河南省所有公共图书馆局域网内的读者(到馆读者)和所有河南省各级公共图书馆的持证读者(远程读者),可以查询到240万种全文图书、9亿页全文资料、8000多万篇报纸、6000万篇中文期刊论文及标准、专利等多种全文文献,但真正实现全省WIF全覆盖、无障碍接入服务还需要继续努力。

2.2.4 知识产权的保护与立法

近几年,关于版权问题一直是数字资源利用共享进程中的难点,我省在这方面探讨还比较少,多是采取严格控制访问权限的方法,如IP认证和账号验证、进行转发锁定、应用数据加密技术保持数据完整性、发布版权申明谋求规避侵权等方法。信息服务机构(如超星数字图书馆、书生数字图书馆)和信息用户(如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科研机构图书馆)在合作竞争中应关注并提前协商。

3 新媒体在河南省文献信息服务链中的作用

新媒体具有跨地域性、交互性、开放性、主动性、草根性等特点,一篇博客 、一条短信在短时间内都可能被网络迅速转载上千万次之多,充分体现其“蝴蝶效应”的巨大能量。在河南省文献信息服务链中,新媒体充分发挥其正能量,带动河南省文化产业高速发展。

3.1 改变信息服务的“式”

交互性是新媒体区别于传统媒体的最突出特点,它包含两个含义:参与个体在信息交流过程中都拥有控制权;信息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是双向的。因此,在新媒体时代,文献服务单位除了在文献信息收集、挖掘、加工整合与管理服务等方面转变思路外,在知识信息的传播手段和服务方式上也需要不断地调整与创新,由文献资料的收藏者与提供者,转变为信息产品的生产者、开发者和提供者,借助新媒体快捷、方便、互动的传播手段,满足广大用户对文献信息资源的需求。

新媒体中,社交网站和微博传播信息速度快、转载分享的扩散效应明显。博客是继E-mail、BBS、ICQ之后出现的以Web 2.0为基础的新媒体网络交流方式。文献服务单位可以通过长度在140字以内的微型博客形成一个有固定粉丝群体的信息服务互动沟通平台,目前我国内地已有超过212家高校图书馆在使用新浪微博客平台进行托管式微博信息服务,微博在图书馆服务中担负着聚合功能和回复评论功能[3],主要服务内容包括向用户发布新书推荐、参考资讯、数据库推广等,成为高校图书馆品牌树立和推广的新契机。郑州大学学贷中心通过调查发现,超过60%的在校大学生都会注册社交网站账户和微博,而且毕业后也会经常登录查看动态。华北水利水电学院也充分利用博客、微博、QQ群、飞信群、网上办公系统、华北水院吧等新媒体平台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3.2 提高信息服务的“质”

新媒体的发展加速了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机制的进程,使各文献资源服务单位的信息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和挖掘。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2年1月16日发布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表》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达到5.13亿,全年新增网民5580万;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8.3%,比2010年提升4个百分点;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56亿,占网民总数的比例为69.3%,比2010年增长5285万人。随着手机上网的快速普及,手机移动平台为图书馆事业的创新发展开辟了新渠道。吴爱琼在《移动互联网平台中的移动图书馆服务》中指出,移动互联网信息服务为我国文献信息服务提供了创新发展的契机,并从信息资源建设、管理方式改进及移动服务创新方面探讨了移动图书馆服务建设[4]。河南工业大学目前已开通手机图书馆,同时根据读者的需要及时改进图书馆的服务和资源,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读者至上。2010年,河南省开通河南共青团手机网站——“团聚网”,网站以“关注青年热点,服务青年成长”为宗旨,开辟了河南省青少年手机网络文化新载体,手机访问量日均500余次。

2003年,郑州大学、河南大学、郑州工程学院、河南农业大学、焦作工学院、中原工学院、华北水院、河南财经学院、洛阳工学院9所高校馆藏数据库整合形成了“河南省高校联合书目数据库”。截止目前,河南省已有60多所高校图书馆的馆藏书目逐步加入,已形成完整的“河南省高校联合书目数据库”。各高校图书馆之间可开展馆际互借、文献传递及数字资源共享等工作,减少资源浪费,共同参与资源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3.3 充实信息服务的“量”

河南省为实现公共图书馆的社会教育功能,以2002年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为契机,先后建立河南省级分中心共享平台、新农村致富之路、中州文化览胜、中原文化资源数据库等,加工中文全文数字化图书30余万册。全省基层网点建设普遍展开,以IPTV传输、接受模式为主,已覆盖全省4.8万个行政村,形成了基层文化信息服务网络,惠及人口达6000万。

2011年上半年,河南广电局新媒体蓬勃发展,大象网、新浪河南网内容结构进一步优化,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CMMB)用户已突破60万,河南流媒体手机广播电视开设3个直播频道和6个自办点播下载频道,各种新媒体服务内容不断丰富、影响力日益增强,已成为对外宣传河南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新阵地。

3.4 提升信息服务的“效”

据统计,搜狐网站每天的更新速度达到5亿网页,同样移动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也必须一直处于动态更新状态,使用户时时都能刷新到新的内容,确保信息及时、准确、满意度高。当然,各文献信息服务机构要采取周密的措施对用户的评论及上传信息资源进行严格的监督,规避不健康的信息和言论对其他用户或机构造成声誉等各方面的影响。河南师范大学积极创新工作方式,利用微博新媒体学习十八大精神,开通“党建微频道”、“学习十八大,微博晒幸福”、“寄语十八大,祝福颂党恩”等微话题引导学生学习领会十八大精神,收到显著成效。

新媒体扩大了传统媒体业务的空间和能量,传统媒体赋予了新媒体丰富的资源,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深度融合、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才能创造双赢的局面。我们有理由相信,河南省文献信息服务链的发展在新媒体的推动下会越来越好。

[1]匡文波.到底什么是新媒体[J].新闻与写作,2012(7):24-27.

[2]侯璐.河南文化产业发展的统计分析[J].企业导报,2012(4):126-127.

[3]李金波.国外图书馆微博建设及其启示[J].图书与情报,2011(1):70-73.

[4]吴爱琼.移动互联网平台中的移动图书馆服务[J].图书馆学刊,2012(1):80-83.

猜你喜欢
河南省文献数字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答数字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数字看G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