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 刚
(贵州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1)
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代 刚
(贵州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1)
中国贵州作为“西南少数民族”之乡,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并蕴藏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宝藏,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加以合理地开发与利用,必然会推动贵州体育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基于此,本文在总结非物质文化遗产核心特征体现的基础上,提出了“两个突出、四个结合”的发展战略构想。
非物质文化遗产;贵州;民族体育文化产业
在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的过程中,人类创造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既有物质和生物结构特征的自然遗产,也有代表着社区实践、观念表述、知识、技能及相关工具、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那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历经历史沧桑,几经曲折仍然原生态的保留至今,可以说是一种绽放生命力的历史记忆的表达。人们可以从这些充满生命的表达中清楚地看到人类非凡的创造力、丰富的想象力、高深的智慧、辛勤的劳动以及古老而神秘的生活方式。
1.1 非物质性
不同于那些奇特的自然面貌、珍稀的动植物生态区以及优美的天然名胜古迹等物质性的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体现为一种非物质性、无形的、非固化的特征,具体的体现为一些口头传说和表述、表演艺术、社会风俗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与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等内容,如以节庆为主题的摩洛哥德伽玛艾尔法纳广场的“氛围遗产”历经千年沧桑依旧承载着一些古老的诸如动物表演、耍杂技、耍蛇的、算命的、讲故事的等各种表演与游乐方式,以舞蹈技能为主题的柬埔寨皇家芭蕾,以表演艺术为主题的日本能剧与狂言等。透过这些内容的表达,人们可以真实地感受到历史记忆与文化传统的回归与传递。
1.2 民族性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名片”,像傣族的“水文化”、彝族的“火文化”、苗族的“牛文化”等,这些“文化名片”作为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的表达,往往都承载着这个民族所特有的语言、文学、音乐、舞蹈、游戏、神话、礼仪、建筑艺术等多元文化要素。而这些多元文化要素经过提炼与整理就可以成为具有特殊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集中体现。因此,民族性应该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最重要的特征体现。
1.3 原生态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一方面是抢救与保护散落于民族与民间的优秀文化,一方面是让人们深刻地了解到这些文化背后所折射的一个民族或者一个部落居民的真实生活。他们的生活是自然的、非城市化的、非商业化的,大都完全依赖于原生态的生活环境。他们的文化就是在这样的原生态环境中孕育与生长,从未经过特殊的雕饰,原汁原味地保留至今。如果身临其境,感受其中就会惊叹于他们的文化境界,本身已经具有了较高的艺术品格。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态性特征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体现。
1.4 传承性
面对城市化趋势、新环境文化的影响,一些非物质性、民族与民间文化随时都会面临消亡的危险,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要建立一种继承性的保护机制来增强人们对于本土文化基因认知的自觉,逐渐形成一种“社会共识”或者说是一种“社会氛围”来教育与引导那些已经参与文化传承和想着参与文化传承的人们具有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保护与传承他们优秀的文化传统。因此,传承性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的特征体现。
2.1 突出民族特色,着力打造“核心文化品牌”
贵州的少数民族众多,世居地的少数民族就有苗、布依、侗、彝、水、回、仡佬、壮、瑶、满、白、蒙古、羌和土家等17个。这些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贵州的中南部,都有百年的历史。在历史沧桑岁月的流逝中,几乎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例如,苗族的蜡染、布佬族的土布制作、瑶族的打猎舞、彝族的铃铛舞、德江土家舞龙、侗族月牙铛等。这些非物质文化既有一些民间手工技艺,也包括舞蹈、民族传统竞技类体育文化活动等,可谓多姿多彩,无限生动。这样的话,从中挖掘一些能够推进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非物质文化要素不是一件较难之事,而且身临其中都会感受到这个民族的风情,感受到他们纯朴而自然的民族性格。但是不可回避的是,要面临一个优化选择的过程,需要准确定位哪些民族的非物质文化是与体育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哪些与体育文化紧密联系的一起的非物质文化适合作为了解多彩贵州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窗口,适合在参与的过程中体会到多彩贵州的民族特色与民族风情,要全力打造“核心文化品牌”,要使其成为多彩贵州的“文化名片”。只有这样,贵州的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产业才能够展现出勃勃生机的景象。
2.2 突出节庆特色,重点发展“体育文化盛会”
在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以节庆为主题的体育文化活动不胜枚举。例如,台江县苗族姊妹节、思南县上元沙洲节、石阡县仡佬族敬雀节、天柱县四十八寨歌节等。这些节庆活动作为一种生命的仪式,通过一系列的体育文化活动来表达祭天、祭神、祭祖,或祈求丰收、祈求太平、祈求健康等文化情结,集中体现了这些民族热爱生活、追求自然与和平、追求快乐与幸福的价值理念,这可以说是一种对于生命意义的深刻感悟,很容易让人陶醉其中,参与其中。以贵州苗族独木龙舟节为例,每年农历5月24至27日,在清水江上的各村寨会举行一种以整木刳成的“牛角龙”独木舟的比赛,围绕龙舟竞渡还有4、5万人盛装参加的祭天、祭祖、祭神、省亲、对歌、寻偶、跳笙、踩鼓、赛马、斗牛、斗雀等文化狂欢活动。如此规模宏大的文化实践活动既有苗族社区的文化传统和观念表述,又有以独木龙舟为实物的竞渡文化体系,并由此所辐射而成的多元生态文化圈,堪比非物质文化遗产摩洛哥德迦玛艾尔法纳广场的“体育文化盛会”,极具有表现力与艺术感染力。现在这个久负盛名的“体育文化盛会”已经成为摩洛哥当地观光旅游胜地,所创造的市场价值无可估量。因此,贵州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产业如果立足于此,借助于重点发展“体育文化盛会”来扩大体育消费市场,相信一定会构筑一个影响广泛而深远的体育文化产业平台。
2.3 结合生态旅游,逐步带动“产业链的整合”
生态旅游是贵州省的特色旅游。2009年10月18日,“中国·贵州(铜仁)生态旅游发展论坛”在花果山会堂成功举办,标志着贵州的生态旅游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有一大批融自然与人文于一体的登山、赏花、观景、体验民族民俗等生态旅游产品相继推出,其中就有涉及到贵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凉都·月亮河夜郎布依民族文化生态旅游节”“安顺龙宫油菜花节”“贵定金海雪山旅游文化节”“兴义顶效桃花节”“百里杜鹃花节”等,其中还不乏有一些体育文化旅游项目,如遵义娄山关海龙囤国际山地户外运动挑战赛、四渡赤水国际定向越野赛、梵净山国际攀岩登山比赛等,这些生态旅游产品的推出极大地展现了贵州生态旅游的巨大市场潜力,也反映了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生态旅游中的融合。但美中不足的是,这些生态旅游项目大都是分散的、独立进行的,没有形成统一的市场体系,缺乏有效产业链的整合。所以,贵州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考虑到这些因素,在结合生态旅游的基础上,合理规划与集聚商业的环型空间,使得各种餐饮、礼品、广告、媒体等服务性产业有效整合于生态旅游之中,形成比较完善的产业链,带动各种相关的消费,这样贵州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产业才能与之相互促进,共同携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2.4 结合科学研究,逐步建设“体育文化基地”
每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其中有很多是通过具有鲜明特色的体育文化传承着一个民族的灵魂,这时就需要结合科学研究,建立专门的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研究机构或体育文化研究基地,从其传承性与非物质性特征入手,进行长期的深入研究,不断地进行挖掘、整理、提炼与研发,最终形成系列化的成果,并应用于具体的实践中去。不仅如此,还可以通过定期举办一些体育文化论坛,与同行友人一些共同分享这些研究成果的价值,共谋发展,逐步扩大社会影响力。就像瑞士的达沃斯论坛一样,一个只有万余人的小镇,就因为每年举办“非官方的国际经济最高级会谈”而备受世界瞩目,现在已经发展为1000多个“基金会员”企业,仅会员费就高达1500万美元,令人叹为观止。所以,在推进贵州的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需要紧密结合科学研究,逐步建设具有一定规模的“体育文化基地”,这样不仅为打造适合本地特色的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产品提供一定的科学基础,有利于时刻保持体育文化产品全新的特色价值,还可以带动一系列的文化会展服务产业的发展,最终实现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产业集群化,最大限度地发挥整体效应推进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
2.5 结合现代科技,逐步扩大“文化传播渠道”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体育文化产业的推进与发展都离不开现代科技的支撑,特别是要应用数字化技术、信息化技术以及网络化技术对其进行现代化的加工与包装,建立包含文字介绍、影视动画、视频短片等内容丰富的信息数据库。这样才可以让人们不受制于时间与空间距离的束缚,随时随地、方便快捷地获取、浏览、了解与认识一些融合于体育文化之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具有的独特魅力,最终实现从虚拟空间到现场亲身实践的快速决策转变。应该说,结合于现代科技的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产业,在扩大了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传播渠道与途径的同时,也获得了遍及世界每一个角落的巨大体育消费市场。因此,积极推进数字、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等各个环节中的应用,增强融合于体育文化的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力、感染力以及辐射力是必不可少的关键工作。
2.6 结合方针政策,逐步构建“体育文化市场”
随着党中央国务院讨论通过并颁布《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我国的体育文化产业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历史发展机遇。特别是对于地处西部地区的贵州经济与社会发展来说,历经十年西部大开发的磨砺,一些以煤炭、电力以及稀有金属矿石为标志的能源工业迅速崛起,一些以烟酒、药材为标志的特色经济初具规模,一些以军工、装备制造为标志的制造工业快速成长,并由此产业经济所带动的其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以及人们的生活水平都得到了较大的改善。那么,接下来所要面对的就是如何进一步发挥这些资源优势,优化和调整这些产业结构布局,着力发展具有时代性、具有生命力的文化产业。应该说《规划》的颁布与实施无疑于为解决这些问题指明了道路,那就是在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背景下有机结合《规划》中的具体架构,充分利用好贵州省丰富的少数民族体育文化资源,打造贵州的文化产业品牌。具体地,可以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入手,准确定位与发展一些重点的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产业,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注重从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创意、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传播渠道、少数民族体育文化资源整合、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产业基地、骨干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企业、新兴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业态、对外少数民族体育文化贸易、少数民族体育主题公园、重大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产业项目共9个方面内容进行挖掘、整理与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市场体系,努力将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产业打造为贵州省的支柱产业,从而推进贵州的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1] 刘红婴.世界遗产精神[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
G812.7
A
1674-151X(2012)01-145-03
10.3969/j.issn.1674-151x.2012.01.071
投稿日期:2011-08-29
代刚(1979 ~),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体育经济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