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舟林 王 伟 方海滨
(1.浙江海洋学院 东海科学技术学院 舟山316004;2.浙江海洋学院 船舶与建筑工程学院 舟山316004;3.浙江欧华造船有限公司 舟山316101)
我国造船事业蓬勃发展,目前已成为世界造船大国。散货船一直是我国主流建造船型,为确保散货船的安全运输,船级社都加强了对散货船强度的校核与检验,有限元直接计算法在各船级社已广泛采用。本文按照中国船级社的相关规定与要求,对半、全舱段模型进行有限元横向强度计算与对比分析,计算结果为散货船的强度分析提供了参考。
该54 000 dwt散货船垂线间长195.00 m、型宽33.98 m、型深16.50 m,有5个货舱,舱长 31.98 m。货舱区域为单壳、双底结构,采用CCS A、CCS AH36钢,肋骨间距820 mm,双层底高1 780 mm,强框架间距2 460 mm,设有8道底纵桁。
利用MSC.Patran软件对本船的舱段结构建立有限元,模型见图1、图2。船长方向只考虑船中货舱区的1/2个货舱+1/2个货舱,垂向范围为船体型深。模型中各船体构件采用壳单元或梁单元模拟。模型坐标系采用笛卡尔坐标系,原点位于舱段端面船底中线处,其X轴沿船体纵向指向船艏,Y轴沿船宽方向指向左舷,Z轴沿型深向上。[1-2]
图1 1/2个货舱+1/2个货舱半宽模型有限元(模型1)
图2 1/2个货舱+1/2个货舱全宽模型有限元(模型2)
参照文献[3-6]的相关规定,确定有限元模型的边界条件。模型1的两端(简称A端和B端)和中纵剖面(CL)均需约束,详见表1;模型2的两端(简称A端和B端)约束与模型1相同,为使结果具有可比性,中线面上任意一点横向位移约束,详见表2。
表1 有限元模型1边界条件
表2 有限元模型2边界条件
横向强度计算时,结构所承受载荷视计算工况而定,包括舱内货物压力、压载水压力、舷外水压力和甲板上浪压力等,不考虑总纵弯矩及端面剪力。[3-4]
3.1.1 舱内货物产生的压力计算
式中:ρc为货物的密度,t/m3;
Cb为方形系数;
90 m≤L<300 m;
hd为计算点到货物顶点的垂直距离,m;
kb=sin2α·tan2(45°-0.5δ)+cos2α,
α为板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
δ为货物休止角(谷物为30°)。
3.1.2 舷外水压力(满载工况)
舷外水压力由静水压力和波浪水动压力两部分组成。
在基线处:Pb=10d+1.5CwkN/m2
在水线处:Pw=3CwkN/m2
在舷侧顶端处:Ps=3P0kN/m2
甲板上的水动压力:Pd=2.4P0kN/m2(2)
式中:P0为系数,P0=Cw-0.67(D-d);Cw为波浪系数,
根据船舶装载计算书,取重一般压载、重货均匀满载和轻货均匀满载三种工况进行计算。具体计算工况如表3所示。
表3 货舱结构有限元分析计算工况
对于一般压载工况,压载水的位置、重量等根据船舶装载计算书中选定;轻货满载工况由货物密度、载货量、舱容确定;重货满载工况由载货量、货舱截面尺寸、货物密度(3 t/m3)及货物休止角来确定货物对船体结构的载荷。
具体计算结果见表 4、表5,以及图 3~图6(图中全模隐去一半显示)。
表4 模型各主要构件在各工况下的最大合应力MPa单位:
表5 模型变形结果 单位:mm
图3 半模应力分布云图
图4 全模应力分布云图
图5 半模变形云图
计算结果从应力和形变两方面分析如下:
图6 全模变形云图
(1)相同载荷作用下,半模与全模的最大应力均为147.0 MPa(出现在强框架处),低于CCS许用应力(横舱壁许用应力为145 MPa,其余构件许用应力均为175 MPa),满足强度要求;各构件应力情况、模型应力与分布基本一致;应力集中的部位主要在强框架开口处(三角形单元)、底纵桁端部(边界影响),剔除后应力水平较小。
(2)模型最大变形在9 mm以内,变形量较小,且两模型的变形及分布规律基本相同;纵向构件变形最大的在舱壁与边界中部,纵、横方向的强构件在纵向变形上起到较大的控制作用;横向结构最大在船中。
(3)中线面上的结构在半模中减半建模,计算结果中线面处的结构应力与变形大小与分布基本一致。
通过对54 000 dwt散货船半模、全模进行横向强度对比分析,可以得出在相同横向载荷的情况下,整体与各个构件所受应力及变形基本一致,所以在船体对称的情况下可以建半模来进行计算分析,横向载荷作用下的结构应力与变形较小,规范的衡准值偏大。
[1]陈铁云,陈伯真.船舶结构力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0.
[2]刘冰山,黄冲.Patran从入门到精通[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
[3]中国船级社.散货船结构强度直接计算分析指南[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4]中国船级社.双舷侧散货船结构强度直接计算指南[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5]中国船级社.钢质海船入级与建造规范[R].2006.
[6]陈亚杰.钢质船舶建造规范与质量检测标准实用手册[M].北京:中国海洋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