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超颖
摘 要:针对列维斯特劳斯《忧郁的热带》所蕴涵的独特的人类学视角与方法展开分析,列维斯特劳斯在对文化碎片的描述与文化人类学的深刻反思之时,运用哲学、美学、心理学等方式给读者以一面独特的文化透镜,他深刻的思想和启发式的描述让“文化苦旅”得到有价值和有意义的“文化哲思”。
关键词:列维斯特劳斯;忧郁的热带;文化人类学视角;文化哲理;文化剖析
中图分类号:C91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1-0132-02
引言
曾对《忧郁的热带》一书有这样的评价:这是一本为所有的游记敲响丧钟的游记。在书中,列维斯特劳斯描述了他在二战前夕在南美殖民地的旅程见闻,然而这本书不仅仅是“游记”它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文学作品,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哲学著作。读者在文字中感受到沉重的、湿热的感觉,然而又对这样的描述毫无抵抗力,不由自主地随着列维斯特劳斯的步伐和思维向前行进。因为,这一切都是如此的自然,热带地区的文化有一种特别的性格,跟随着作者深刻的文化解剖,合上书本的时候,我们会感受到一丝的精致而又抽象的东西,回味无穷的就是那样的文化。就像结尾中的“一小杯朗姆酒”,在慢慢品味这样一种感觉的时候,口感甜润、芬芳馥郁但又醇厚到味辛而浓烈,那是南美地带特有的味道。这让人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游记,它似游记一般走马观花,却又比游记深刻的多;它是一部人类学著作,却又不是一个完整的民族志记述;它给了太多的碎片,留下的确是更多的思考。他的描述看似漫不经心,但他通过将这些碎与连结为一体,让人觉得这些杂碎的东西并不是那么微不足道,它们蕴涵了深刻的文化哲理,从这里我们能够看到列维斯特劳斯深沉的智慧和睿智的思考。
《忧郁的热带》是刻骨铭心的考察经历。全书不难显现作者对人本身的关注,从印度到巴西,他深深关切的是人们的生存状况,精神状况,文化状况。在印度,他看到了人性在极端豪奢与极端贫困的强烈对比之下的毁坏无存。旧世界的颓败,新世界的憧憬都是他对人本身的关怀。作者在书中多次扪心自问,对他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人和事物进行反思,对文化、人类精神和人类学的三重困境他都经历了深刻反思。
一、历史的时间视角与地理的空间视角的结合
人类学的研究应该不是单纯地走过许多表面上的距离,而应该是一种深入的研究。人类学家探访遗迹的目的是重新捕捉对象的主要意义,这本书中透出了作者对历史时间的重视与推断,在瓜那巴拉湾与圣保罗的旧世界与新世界对比之中,列维斯特劳斯在赤道无风带航行时对哥伦布新航路的开辟的回顾,分析了当时白人与印第安人之间的关系,叙述了卫尔给农的历史,论述岛上各教派的冲突,捕捉古老故事的风味。到了桑托斯一带,列维讲述了这里优美的热带环境下却是不合理的“刀耕火种强取豪夺式”农业,但也是因为当地的自然环境與生产力发展程度相适应。列维提到欧洲人对原始景观的看法,从海岸线到山脉再到悬崖,欧洲人的眼光审视总是觉得原始景观充满了“野性”,他说,这只不过是因为在这里人与自然互动关系的速率较为缓慢。即便是发达的西方工业,也不过是人与自然长期合作的结果,而人类却很天真地不断赞叹自己的成果。他说“旅行不仅仅是把我们带往远处,还使我们在社会地位方面上升或降低一些。”所以,人类学者去往异地研究不仅是空间(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变换,而且有社会阶层结构的转变,另外还要考虑变迁速率的差异。以里约热内卢为例,城镇不仅随高度变化(越往高处社会地位越低),也随距离变化。正是这样,列维斯特劳斯在旅行中一方面用各种知识来分析热带见闻,探析当地的历史、自然、文化与人;另一方面,他通过这些时间与空间的纠葛来透视与反思。
令人感受最深的是那些可能被我们忽略的自然景观描写。这些看似随心而悦的地理环境,却透露着列维斯特劳斯的思考与他给读者的投射。不可否认列维斯特劳斯作为人类学大师的文字驾驭能力,这本书处处都是值得细细品味的语言,《日落》那一小节对日落地描写完全可以称的上是美文。但是,列维特劳斯的文字不是单纯的卖弄辞藻,令我有所感触的是,《在森林之中》一节,作者对海洋、山岳和森林三者的认识,海洋、山岳和森林都是一种象征。作者说,他少时曾对海洋有一种敬畏感,海洋本是人类与大自然的亲近之地,存在着广阔的思想空间,然而现如今海洋充斥着现代的旅馆和赌场,已经成为“老化中的动物”是“冲淡了的景观”。孩提时的吸引现在已变为厌恶,而他更喜欢山岳,山岳的景观是浓缩的,天气变化无常,随着高度显现着不同的植被变化,更显得和平与亲近。森林具有与山岳共同的气质,那里可以感受到粗犷的大自然,各种新生的花草形成一个孤悬的世界,像沙漠一般,其中的群体不受干扰而独立存在,我们只有足够的耐心和谦卑才能进入其中。这里自然景观融入了作者的哲思,融入了作者对人类文化与自然的认识,更反映了作者对人类本身存在状况的反思。
其实,整本书透出的湿热、阴郁的热带氛围,就是一种气质,一种独特地带的独特文化氛围。列维斯特劳斯将时间与空间结合起来,给读者展现了这样一种片段式的又深入骨髓的文化剖析。
二、哲学式的深度剖析
奇特的是,列维斯特劳斯总能进入我们的感情深入,把我们欲言又止的感受挖掘出来,作为人类学家,他自问“为什么我跑到这里来,我到底是希望些什么?我的目标到底是什么?人类学研究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到底是因为什么人,或因为什么事情,使我中断我自己存在的正常途径……我的探险生涯,并没有向我展现一个新世界,反而是造成把我带回原来的旧世界去的结果,那个我一直在找寻的世界在我的掌握之间消失于无形……然而在马托格罗索西部高原上面,一连好几个礼拜的时间,如影随形地缠绕我脑际的,不是那些陈列在我四周、我不会再有第二次机会看见的事物,而是一段被篡改了的曲调。”对于这个矛盾,列维斯特劳斯最后得到了释然,他说,“我对其他人类负有责任,正如我对知识负有责任……这个世界开始的时候,人类并不存在,这个世界结束的时候,人类也不会存在。我的研究对这个世界是没有意义的,然而当我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人类已经存在,当我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人类也存在,我的研究对人类是有意义的。”书中作者对人类的追问有很多,他自己也在不断的思索着答案,书中无处不透露着作者的哲理式剖析和反思,这是人类学家可贵的精神品质。
作为一名人类学者,列维斯特劳斯面临的问题很大,可是手中的资料却很不确定,关键在于历史资料的缺失。但他说,什么都不可能,因此一切都可能。我们在里面奔驰的黑暗过分浓厚,使我们无法对这片黑暗说任何话;我们甚至不能说这片黑暗注定要一直持续下去。书中有很多哲学式的批判和自我批判,在历史学不能有足够的证据时,还是要继续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个观点在《结构人类学》中他也曾经多次提到。
三、思想式宏观与碎片式微观的双重呈现
《忧郁的热带》全书都是对“人”的研究,我们看到很多都是作者为我们展现的文化碎片,是南亚的印度、南美的巴西、卡都卫欧人、波洛洛人等,這些碎片也并不是完整的,它们是“碎片”中的碎片,但是在这些文化碎片背后是作者对自然、文化以及人类的宏观思考。
作者在描述波洛洛族人社会时,简单介绍了波洛洛男人与女人以及他们的村落状况,着重叙述了他们的宗教仪式。在对其他几个部落的描述中也是如此,本书不是完整的民族志,它只是提供了一个视角,一个窗口,我们透过作者提供的这些片段,如果能够对人类有所思考,作者就达到了他的目的。而他确实做到了,他不仅做到了叫我们思考,也做到了自我反思。这些对“野蛮人”只言片语的描绘到底是为了什么呢?列维斯特劳斯说:“研究这些野蛮人并不会使我们发现一个乌托邦式的自然状态,也不会让我们在丛林深处发现完美的社会;它只能帮助我们建构一个人类社会的理论模型……既然我们知道,好几千年下来,人类只不过是一再成功地重复自己,我们将可达到一种思想上的尊贵,其中包括追溯到所有那些一再重复的背后,把人类在最开始时那种无法界定的华丽伟大看做是我们思考的起点。”且不谈列维斯特劳斯的思想高度,单就他所采用的方式,其实是一种缺陷美,虽然对于他过分注重思维式的启发有很多批评声音,但是无论是研究人类学的学者还是普通的读者对于他这样的方式无不折服,“管中窥豹”式的游走,在他所到之地呈现出他所见所想,能够让读者“可见一斑”就已足够,因为这样的确让我们想到更多,思考得更深刻。
四、合理联想与逻辑推理
作者说印度的失败是人类的悲剧,他在印度看到了破败、肮脏的环境以及到处充斥着奴隶习性的人们。他并没有把这样的悲剧仅仅归为种姓制度,他发现了一个问题:人类在有限空间内不断增加,他认为,在历史的发展中,不同的种姓并没有发展到可以因为他们互相有别而平等的程度,使不同者之间可以互相比较,结果是造成一个有高低层次的阶层。也就是说,当人类不断增加而空间有限时,人类必然会受到压抑,在这种压抑得不到伸张时,他们就有采取简单解决办法的危险,即把同类的一部分人认为没有做人的权利。全书中这样的推断很多,但是作者不是妄自独断,而是建立在观察以及作者的合理联想基础之上,有些推断不仅是作者合理联想的发展,也嵌入了作者的反思。在新世界与旧世界的对比过程中,他说,在印第安人的美洲,他很快回想到一个时代,不得已变得多么瞬息即逝,在那时代中,人类还和他所占住的世界成比例,自由的享受和指称自由的象征之间还存在真实确切的关系。作为一个人类学者,他有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人类学精神,他一直向往人类的理想社会模式,《忧郁的热带》中的新世界,就是他追寻的起点。
列维斯特劳斯的合理联想除了他对理想社会模式的向往,他还有许多的想法十分美妙,他在“有美德的野蛮人”一节中描述波洛洛人的建筑,他说,整个村落在地平线上更像是住民所拥有的一套轻巧、易伸缩的护体,更像是西方妇人的帽子,而不像西方的城镇;整个聚落是一项巨型的装饰品,保有活生生的内脏或枝叶所具的一些性质,这些特质在那些建筑者维持建筑计划的精细要求的原则下,很有技巧地保存了下来。这样的联想让我们觉得这些建筑更加淳朴,也感叹于波洛洛人的智慧。这不仅让他的叙述更加生动优美,也让我们感受到“野蛮人”的醇美。
五、细微处见精神
人类学者在田野工作时,并不刻意地追求事先设计好的问答,他们不把问题限定在某一范围内,(下转209页)(上接133页)人类学者往往能够在不经意间发现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于细微处见精神”是列维斯特劳斯“文化哲思”的来源之一。他在日记中写道,在南比克瓦拉族考察时,他观察到夜晚在黑暗的草原之中,南比克瓦拉人在熊熊的营火下互相爱抚和嬉戏,他感受到这些印第安人的情感,他说他们每一个人都具有一种庞大的善意,一种非常深沉的无忧无虑的态度,一种天真的、感人的动物性的满足,他认为这是最真实的、人类爱情最感动人的表现。他观察到一些不经意的人和事物,能够给他以许多的思考和启发。在与吐比卡瓦希普人的接触中,他发现一个吐比人把角鹰随手丢弃的事件,然后他思考到,当一种生活方式被破坏的时候,失去其中的某些要素,导致所有其他要素随着贬值。另外还有“贾宾鸟的闹剧”等等,书中有许许多多的小插曲描写,列维斯特劳斯并没有忽视这些小插曲,而是在走马观花式的苦旅中因为这些小插曲而痛并快乐着,他从这些细微事件中摸索、思考、发现了许多有意义、有价值的事物,他的旅行漫不经心,但他不放过任何一件琐细的、能够激发他灵感的事物,我认为这就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人类学精神。
六、美学快感
不得不说,《忧郁的热带》整本书每一章都是美文,品一杯浓浓的马黛茶,跟随列维斯特劳斯的旅程去窥探卡都卫欧人的脸画和雕塑,令人惊叹的波洛洛建筑工艺,各种各样奇特的食物,独特的热带雨林风景,塔培拉希酋长惟妙惟肖的歌声。这一切使我们忽略了旅程的艰难,而是使我们感受到了热带的美,使这个地方变得神圣而又纯净。书中不乏对土著技艺的描写,衣饰、建筑、仪式以及他们的日常生活,让我们对这些野蛮人徒增一种敬畏感。
除此之外,列维斯特劳斯还借用音乐与戏剧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肖邦的作品十一号最能刻画他内心的感受,他不需要瓦格纳那样激进的整体性的音乐才能激发灵感,一点提示,一点隐喻,某些形式的一点预示,就已经足够。他在书中还不时穿插一些小的传说故事,在《归返》一节里,他讲到了剧本《奥古斯都封神记》,用象征的手法来表现他的一些认识。
所有这一切,都让这本书抛离了学究式的说教,描述与思考都是自然而然有感而发,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对美的深思。
结语
这本《忧郁的热带》不是纯粹人类学的学术性著作,它更多的是对人类以及文化的反思,虽然针对这部著作有许多的批判,但是20世纪伟大的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的这本书给了我们很多的启发,在书末作者写道“在社会之外之上:对一块比任何人类的创造物都远为漂亮的矿石沉思一段时间;去闻一闻一朵水仙花的深处所散发出来的味道,其香味所隐藏的学问比我们所有书本加起来还多;或者是在那充满耐心、宁静与互谅的短暂凝视之中,这种凝视有时候,经由某种非自愿的互相了解,会出现于一个人与一只猫短暂的互相注目之中。”这就是人类学的精神所在。
参考文献:
[1]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忧郁的热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