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客车的车内热响应的数值研究*

2012-08-08 04:00许建柳刘卫华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内热围护结构车体

许建柳,刘卫华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6)

在夏、冬季,空调客车在行驶之前,都要进行预冷(热),以便乘客一进入车厢就有一个舒适的环境。车厢内预热时间的直接影响到空调节能,为了减少预热时间,有必要对铁路客车的车厢内的热响应特性进行研究。以往研究都是集中于对铁路客车的空调负荷进行计算,对铁路客车尤其是高速铁路客车的车厢内热响应研究,国内外还没有报道过。本文对空调铁路客车的车厢内热响应进行研究,并与普通铁路客车进行对比。

1 高铁的车体围护结构分析

高铁车体一般采用轻量化材料,动车铝合金车体围护结构由抗振阻尼浆、防震油漆、挤压铝型材、热声学绝缘夹层(由多种隔热材料复合而成)、蜂窝板。隔热壁材料的化学成分有醋酸纤维薄膜、聚酯纤维[4]组成。中空挤压铝型材虽然有空气夹层,但由于2张铝板之间有很多肋连接,存在很大的热桥现象,传热性能接近加厚单层均质铝板,本文中,为了简化模型,把中空挤压铝型材作为加厚单层均质材料处理,这样,高铁车体就可以看成是由多层均质材料组成的复合结构。玻璃窗采用中空夹层玻璃。

普通铁路客车车体围护结构从外到内依次是铁皮、胶合板、隔热材料、塑料等多层结构。

2 数学模型

(1)对车体围护结构建立非稳态导热方程[5]:

当τ=0时,Ti=0=Tw(初始条件)

式中:ρ为空气密度,kg/m3;c为空气比热容,kJ/(kg·k);λ为车体导热系数,W/(m·K);Tn为车内空气温度,℃;Tw为车外温度,℃;Tcn为车体内表面温度,℃;Tcw为车体外表面温度,℃。hn为车体内表面对流换热系数,W/(m2·K);hw为车体外表面对流换热系数,W/(m2·K)。

(2)对车体建立热量平衡方程[6]:

式中:Q1为空调制冷量,W;Q2为车箱围护结构传热量,W;Q3为照明、设备等散热量,W。由于车体围护结构主要包括车窗和车实体结构,所以,

式中:Qwall为通过车实体的传热量,W;Qwindow为通过车窗的传热量,W;Fwall为车实体传热面积,m2;λwall为车实体导热系数,W/(m·K);kwall为车窗传热系数,W/(m2·K);Fwindow为车窗传热面积,m2。

3 计算条件

对铝 合 金[7]:ρ =2820 kg/m3,c=857 J/(kg·K),λ =138 W/(m·K)。

对聚酯纤维[7]:ρ=1380 kg/m3,c=1360 J/(kg·K),λ =0.05 W/(m·K)。

对薄 钢 板[7]:ρ =7833 kg/m3,c=465 J/(kg·K),λ =54 W/(m·K)。

对聚氨酯塑料[7]:ρ=30 kg/m3,c=2000 J/(kg·K),λ =0.018 W/(m·K)。

对胶 合 板[7]:ρ =600 kg/m3,c=2500 J/(kg·K),λ =0.17 W/(m·K)。

每节车厢的空调制冷量取55 kW,制热量取30 kW。

夏季,列车空调制冷前,为了与实验条件一致,假设车内、外起始温度为33℃;冬季,列车空调制热前,假设车内、外起始温度为0℃。

4 车厢内空气温度的计算方法

为了计算开始开空调后车厢内的温降情况,需要联立求解关于车体围护结构热传导的偏微分方程(1)和关于空气温度的常微分方程(2)。

关于空气温度的常微分方程,可采用隐式的欧拉方法或四阶龙格-库塔方法来求解。关于围护结构热传导的偏微分方程,采用控制容积有限差分方法求解。

车体结构包括车窗和车体2个部分,它们可以分别具有不同的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这意味着要求解2个初边值条件不同的偏微分方程。

列车制冷量可以按照空调设备的实际制冷功率来计算。

在计算车窗的传热量时没有考虑它的热惯性,它的传热系数可从供热工程设计方面的手册中得到。

计算中涉及的其他有关数据均从有关的设计规范或手册中获得。计算步骤如下:

(1)首先给定空气的初始温度和其他相关的初边值条件及时间步长;

(2)估计下个时间步的空气温度;

(3)计算各部分热量,进行能量平衡;

(4)若能量基本平衡,则转入下个时间步;否则,估计新的空气温度重新返回第3步进行计算。

(5)完成每个时间步的计算并保存计算结果。

5 实验论证

按车厢热工测试要求进行实验测试,分夏季和冬季两个季节进行。在夏季工况下,车外温度为33℃,车厢内有1台单元式空调机组,开动制冷机组前,首先打开车窗和车门,将自然通风器和排废气口置“正常位”,将车内恒温器开关置“手动位”,然后,对整个车厢进行加热和加湿。当车厢内温度和湿度接近车外气象条件时,调节制热量和加湿量,使车内外温度和湿度达到均衡并维持2 h,让车体及内部设备充分吸热。2 h后,关严车门和车窗,开动制冷机组,制冷机组制冷开始,每隔100 s记录温度,在车厢的两端、中部3个断面各设3个测温点,每次温度取这3个点温度的平均值,测温仪器为热电偶温度计。在冬季工况下,车厢外温度为0℃左右,实验方法与夏季工况的相同。

6 结果及讨论

图1所示为制冷工况下的车内热响应情况,图2所示为制热工况下的车内热响应情况。

图1 制冷工况下车内热响应Fig.1 Thermal response in cooling condition

图2 制热工况下车内热响应Fig.2 Thermal response in heating condition

从图1和图2可以看出:对车厢内热响应的数值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基本吻合;在相同制冷条件下,高速铁路客车比普通铁路客车降温时间要快,高速铁路客车的车厢内温度从33℃降到24℃为1500 s左右,而普通铁路客车需要2000 s左右,慢500 s左右;在相同制热条件下,高速铁路客车比普通铁路客车升温要快,高速铁路客车的车厢内温度在制热开始2500 s左右后从0℃升到18℃,而普通铁路客车要3000 s左右。高速铁路客车的车内热响应要比普通铁路客车要快,这主要是车体材料不同所致。

本文数值模型采用简化模型,把中空挤压铝型材作为加厚单层均质材料处理,这导致车体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和蓄热性与实际值有所不同,车厢内热响应的数值模拟结果要比实验结果要迅速一点,这说明简化模型的车体围护结构的蓄热性能要低于实际值。

用本文数值模型对铁路客车的车厢热响应研究是可行的。下面对假设的2种内表面材料进行热响应模拟。在相同制冷制热情况下,对同一个普通铁路客车车厢,假设一种情况是车厢内表面材料采用聚氨酯材料,而假设的另一种情况是车厢内表面材料采用胶合板材料,热响应情况分别见图3和图4。

图3 制冷工况下车内热响应Fig.3 Thermal response in cooling condition

图4 制热工况下车内热响应Fig.4 Thermal response in heating condition

从图3和图4可以看出:车厢采用聚氨酯内表面材料与胶合板内表面材料对比,在相同制冷条件下,当制冷开始500 s后,前者比后者车厢内空气温度低3℃左右;当制冷开始1000 s后,前者比后者车厢内空气温度低2℃左右。在相同制冷条件下,当制热开始500 s后,前者比后者车厢内空气温度高5℃左右;当制热开始1000 s后,前者车厢内空气温度高3℃左右。这些说明车厢采用聚氨酯内表面材料可以提高车厢的热响应。

7 结论

用数值模型来模拟列车车厢热响应是可行的,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较符合。用数值模拟来部分代替试验,可以降低列车设计费用,从而选出一种比较好的车厢隔热材料。另外,要指出的是,本文的简化数值模型还待进一步完善,以使数值模拟结果更接近真实结果。

[1]许建柳,刘卫华.高速铁路客车空调负荷的非稳态方法计算[J].流体机械,2010,38(12):69 -72.XU Jian-liu ,LIU Wei-hua.Unsteady calculation method about cooling load for high - speed train[J].Fluild Mechanics,2010,38(12):69 -72.

[2]丁力行.铁路客车空调负荷的非稳态计算方法研究[J].中国铁道科学,2003,24(2):19 -23.DING Li-xing.Research on unsteady calculating method for train air conditioning loads[J].China Railway Science,2003,24(2):19 -23.

[3]陈焕新,刘蔚巍.铁路空调客车负荷的确定[J].中国铁道科学,2002,23(5):60 -64.CHEN Huan-xin,LIU Wei-wei.Cooling load calculation for tain[J].China Railway Science,2002,23(5):60 -64.

[4]刘长远,武 彤.铝合金车体隔热壁设计原理[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8(5):39-42.LIU Chang-yuan,WU Tong.Design principle for the insulation wall of aluminium alloy[J].City Rail Transit Research,2008(5):39-42.

[5]杨强生,浦保荣.高等传热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YANG Qiang-sheng,PU Bao-rong.Advanced heat transfer[M].Shanghai: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Press,2005.

[6]贺 平,孙 刚.供热工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HE Ping,SUN Gang.Heating engineering[M].Beijing:China Building Industry Press,2005.

[7]杨世铭,陶文铨.传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YANG Shi-ming,TAO Wen-quan.Heat transfer[M].Beijing:Higher Education Press,1998.

[8]刘志明,史红梅.动车组装备[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9.LIU Zhi-ming,SHI Hong-mei.EMU equipment[M].Beijing:China Railway Press,2009.

[9]陶文铨.数值传热学[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TAO Wen-quan.Numerical heat transfer[M].Xi’an: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Press,2001.

[10]铁道部车辆热工性能测试技术与方法[Z].北京: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1989.Ministry of railways thermal engineering performance test method and technology[Z].Beijing:China Railway Science,1989.

猜你喜欢
内热围护结构车体
外出踏青排内热
浅谈深基坑咬合桩围护结构的施工技术
重力式门架围护结构在软土深基坑支护中的应用
超载影响下围护结构非对称基坑的受力及变形特性分析
内热针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疗效观察
基于PMV 模型和FCM算法的车内热舒适评估方法
内热针临床应用研究概述
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技术气候适应性研究
动车组车体截面轮廓对车体模态频率影响规律研究*
KAMAGWIESEL可交换车体运输车探秘及模型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