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奖恩
江苏宜兴 宜兴 214221
宜兴是中国的陶都,紫砂陶的故乡。它位于太湖之滨,山明水秀,景色迷人,物产丰富,素有“陶的古都、洞的世界、茶的绿州、竹的海洋”之称。宜兴陶瓷传说早在原始社会晚期,我们的祖先就在这块土地上烧造陶瓷了。商周时期已有几何、印纹陶和早期的青瓷出现,到秦、汉、宋、明、清至今陶瓷生产演进迅猛。紫砂陶始于北宋,盛于明清,繁荣于当今,经历代陶人的努力,种类已是层出不穷。
产于宜兴本地的紫坭、绿坭、红坭三种是组成紫砂土原料,又称紫砂坭。它们以天然的矿物组成,蕴藏在岩石和普通陶土的夹层中,故有“岩中坭”之称。通过一系列工序可单独使用三种原料也可相互配比混合使用,从而产生更多紫砂坭色。经不同湿度,气氛火焰烧成,色泽更为丰富,故有紫而不姹、红而不嫣、黄而不娇、绿而不嫩等高稚色调。
陶刻装饰俗称“刻字”、“雕刻”,艺人们用锋利的小钢刀在泥胚上雕刻文字和图形,然后装套进窑烧成,它集文学、书法、绘画、篆刻于壶艺之中,是紫砂装饰的主要手段。现就《鸿福壶》谈一谈紫砂陶刻的装饰。
《鸿福壶》着重体现了紫砂壶古拙的特色,其外形充分吸收了光素器的素面素心特点,也最能体现紫砂之本质的简朴无华、肃静端庄、洁净深沉。紫砂裸胎艺术美是用自己独有的艺术语言,采用反映紫砂真实面貌的质朴材质,从简洁的形式来表达思想与美感、表达作者的个性与情感,体现作者的艺术修养,该壶通体光洁,表里不饰,内外无釉,比例恰当,显示出一种活泼柔顺的美感。口盖紧密,通转无隙,捏钮能提起壶身整体,注茶无落帽之忧,壶把与壶身浑然一体,顺畅自然,充分利用了“刮、压、削、勒、推”等工艺技法,使该作品无一不严谨工整,古朴雅致,呈现紫砂壶的裸胎艺术美,壶钮小巧可爱,颇为点睛之妙,线条简洁有力,把玩在手显示了无穷的艺术魅力。壶形整体简洁,朴实,是一款赏用俱佳的紫砂艺术精品。此壶上面刻绘山水画,做工细腻,刻工精致,陶刻技法娴熟,作品得到了广大壶友与收藏界的好评,清逸雅趣在其中。
同古代的陶器一样,紫砂的刻饰最初只是在器皿上刻划制陶人的姓名和铭号。明蔡司霪《荠园丛话》里记载道:“余于白下获一紫砂罐(当时俗称壶为罐)有“且吃茶、清隐”草书五字,知为孙高士之遗物,每以泡茶古雅绝伦”。到明万历年间,制壶艺人署名落款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装饰形式。制器者和爱好者日渐追求紫砂器皿上的书法绘画和铭刻趣味,钟情紫砂的书画名人、金石大家、文人骚客纷纷介入其中,促进了紫砂陶刻工艺的发展。
紫砂陶刻艺术的题材和形式极为广泛和丰富。中国画中常见的山水、花鸟、人物等内容,以及各类传统装饰图案都是陶刻的入画素材,其中书法则更是不可或缺的装饰内容。陶刻作者们尤其注重中国书法中的各种形体,充分利用中国书法中的正、草、隶、篆、钟鼎、石鼓等不同形式的书法来装饰紫砂器,以此体现作品的艺术韵味。这些绘画和书法装饰作品或图文并茂,或独立成章,或情趣皆有,或构图严谨。
宜兴的紫砂陶刻装饰不仅体现装饰的形式美,也折射出制作者本身的文化艺术修养。紫砂器皿大家手中的陶瓷装饰同样反映出他们的人格气质, 正如艺术家笔下的书画作品一样。他们在作品中展示出他们高超的技法,流畅的线条和完美的章法。细细品味这些传世名作,我们在心中所能感悟到的却是艺术的神韵和审美的愉悦。对于今天的制陶艺术家们而言,要延续这一传统的陶刻装饰文化,还需竭尽全力,将其发扬光大。
[1]《中国茶壶大观》 李治元 台湾长春树书
[2]《中国工艺美术大词典》 吴山 江苏美术出版社
[3]《名壶集锦》 台湾钟文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