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 大学社会科学系 王 丽娜 张 宏岩
长期以来,资源型产业对青海省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然而,传统的以初级加工产品为最终产品,以耗费资源、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为代价,附加值低、利润流失的“资源—产品—废弃物”线性发展模式,不仅使资源型产业自身发展缺少可持续性,同时造成了青海省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比较严重的发展问题。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表1 2007~2010年全国和青海省三废排放量(单位:万吨)
据统计,2010年,青海省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为2.55吨标准煤,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46倍,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达3.18吨标准煤,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4倍。如表1所示,2007年至2010年青海省工业“三废”的排放量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而全国“三废”的排放量在逐年递减。以2010年万元工业增加值“三废”排放量为指标,如表2所示,其万元工业增加值COD(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及万元增加值SO2(二氧化硫)排放量明显高于全国水平,这说明青海省环境污染依旧很严重,节能减排任务仍十分艰巨。
表2 2010年青海省单位增加值废物排放量比较
此外,如表3所示,2010年,青海省实现工业增加值613.65亿元,工业终端能源消耗总量为1948.72万吨标准煤,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571.76亿元。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压延加工业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30.45%,能源消耗占全部工业终端能源消耗总量的78.60%,因此,青海省资源型产业转型势在必行,这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由之路。
表3 青海省工业企业能源消耗情况统计表
资源型产业转型是指旧产业退出、新产业替代,或是通过技术升级以完成产业升级[2],也就是说,通过发展下游加工业,建立起资源深度加工和利用的产业群,或者利用资源开发所积累的资金、技术和人才,或借助外部力量,建立起基本不依赖原有资源的全新产业群,把原来从事资源开发的人员转移到新兴的产业上来的手段[3],最终实现资源型产业从粗放型发展向集约型发展转型,从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再向新型与传统产业相结合的混合方向发展转型,从低附加值、原材料粗加工产业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深加工产业转型[4]。但是,青海省在资源型产业转型过程中,还存在着观念、人才、技术等方面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青海省自然资源丰富,然而,长期依靠对资源的粗放式开采、挖掘以寻求经济快速发展,忽视了资源本身的不可再生性以及对资源的循环利用性。并且,创新意识差,往往容易产生封闭的发展思维,只着眼于眼前,力求形成自我完整的社会再生产体系,排斥新鲜事物,具有严重的地方自我保护意识。在项目选择方面,信息不灵,调查缺失,这种落后的方式,将严重束缚经济的发展,加重环境破坏的程度,从而导致事故频发。
青海省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生活环境差、福利待遇低、工作条件艰苦等现状很难吸引高素质的人才,制约了资源型产业向其他产业延伸的能力,产业转型举步维艰。以目前青海省现有人才的专业构成、年龄结构难以适应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激烈的市场竞争,难以适应产业转型和发展的需要,如表4所示,青海省的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以及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每万人中从事R&D(研究与开发)人员数明显低于全国。并且,作为支柱产业的有色金属矿采选业,从事R&D人员绝对数为350人,这表明了青海省从事R&D人员相对数的不足,因此,人才的匮乏已成为制约资源型产业转型的瓶颈。
表4 全国和青海省大中型企业每万人中从事R&D人员数状况
第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科学发展理念。要用发展的眼光,观察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以资源型产业的转型带动生态转型,以生态转型来促进经济的转型;第二,摒弃狭隘的资源观。改变狭隘地、毫无节制地,对资源开采和利用,应该采取开发—保护—开发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资源综合利用和切实环保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尽快实现资源型产业向绿色产业、统筹型产业转型;第三,通过宣传教育,开展转型大讨论活动。着力破解与转型不和谐的思想和认识,营造转型的良好氛围,群策群力,推动转型顺利开展。
资源型产业转型的基本模式可以分为产业替代模式、产业延伸模式。对于资源枯竭的产业,可以选择产业替代模式,即依托原有的资源型产业所提供的资本积累,建立起基本不依赖原有资源的新产业群。对于资源未枯竭的产业,可以采取产业延伸模式,即在资源开发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下游产业,建立起资源加工利用的产业群。结合青海省资源型产业转型的实际,首先,青海省在主导资源开发的基础上,应积极发展下游产业,建立起资源深度加工和利用的产业链条。其次,青海省还应该大力培育替代产业,选择适宜的新兴产业,建立新的产业体系,这种模式与青海省资源型产业链条短,产业分布不均衡的现状相适应;最后,为避免产业结构调整与其他地区相同,还应该培育技术含量高[5],附加值高的产业,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的发展,实现资源综合利用,摆脱对资源的过分依赖。
作为青海省主导产业的资源型产业,鉴于自身的特点,在实现资源型产业转型过程中,仍然要考虑到自然因素和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从而在转型过程中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和损失,实现资源型产业的良性有序稳妥转型。
[1]张宏岩.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研究——以青海省为例[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6).
[2]姜琳.产业转型环境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2.
[3]张米尔.西部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1(8).
[4]张复明.资源型经济与转型[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2).
[5]王桃荣,张宏岩.关于青海省科技创新问题的探讨[J].经济师,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