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海“援助交际”案谈加强青少年教育的紧迫性

2012-08-06 02:35涂必华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年24期
关键词:子女心理健康青少年

涂必华

(安徽工业大学 管理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02)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是党的“十六”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奋斗目标之一,其中,对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培养更是造就高素质劳动者一个极为关键的环节.从现实情况来看,虽然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受到日益广泛的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中小学生教育必修内容,但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近日,上海市警方破获的一起未成年少女参与卖淫和介绍卖淫的特大案件无疑为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事业敲响了一记沉重的警钟.该案涉案人员多达20人,包括2名未满14周岁的幼女,涉及上海市某职业学校分校、普通高中等9所学校.据介绍,其中不少涉案女生并非为生活所迫,而是为了“零花钱主动卖淫、介绍卖淫,嫖客形成了固定‘圈子’,形似日本社会的所谓‘援助交际’”[1].

援助交际,简称援交,是一个源自日本的名词,最初指少女为获得金钱而答应与男士约会,但不一定伴有性行为.[2]然而,现今意义却成为学生卖春的代名词.进行援交的少女认为这种活动的前提是有自主的选择权,而非对方有要求就得交易,且对对方先要有交流、有一定了解,再加上不一定真正会发生性交,因此与性交易本质上是有区别的.因此,有不少日本初中甚至小学的女生都会通过网络、电话等通讯方式,找陌生人援交.[3]上海市发生的援交案件,反映了外来色情文化对中国社会的极端危害.

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与未来,青少年犯罪如果不加以有效遏制,后果不堪设想.由此可见,深入研究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对当今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 援助交际的起因分析

1.1 外部因素

1.1.1 家庭教育的缺位

这起卖淫案件涉案学生都是上海本地户籍,家庭条件都不错,但出于对金钱的贪慕,走上了违法犯罪道路.其中有1人父母离异,1人为领养子女,4人母亲为“外来媳”,3人的父母对她们经常谩骂或过分溺爱.由于父母和子女缺乏沟通,过分溺爱或者粗暴对待,都是不认真履行监护职责的行为,导致家庭教育缺位,使未成年人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而误入歧途.

1.1.2 学校德育教育薄弱

一些学校单纯注重学习成绩,德育工作存在走过场现象.特别是中专、职校、技校等“三校”,学生学习成绩本来就较差,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更是放任自流.对于学生的思想动态、课外生活和交友交际,校方都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关心.

1.1.3 社会不良因素的刺激和诱导

一是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如等价交换、趋利思想和不当得利行为都对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不良影响;二是腐朽文化思想的侵蚀,例如一些先富起来的大款的高消费生活方式,给少年的心理带来畸形刺激;三是青少年交友缺乏正确引导,有的少年被一些违法犯罪分子腐蚀、勾引、拉拢,并在其言传身教之下踏入歧途.而作为犯罪心理的一个完整的发展过程,是分为几个阶段的:即客观原因到主观动机,主观动机到主观目的,主观目的到客观结果.主观因素主导决定个人发展方向、犯罪动机;客观环境因素深化促进个人犯罪意识,犯罪发展,主观因素决定选择何种客观环境,客观因素则以各种形式影响主观因素的形成.二者互相渗透,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一点应当有深刻、清醒的认识.

1.2 内部因素

1.2.1 青少年时期独特的心理状态

从儿童期向成人期过渡的时期称之为青少年时期,在青年初期由于个体进入了青春期,青春期是个体生理发育最迅速的一个时期,生理发育首次超过心理发育.通常情况下,生理的发育是一个自然的成熟过程,而心理的成熟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他与个体的知识、阅历、参与社会实践的广度和深度密切相关.青年初期是儿童向成人过渡的重要时期,由于生理和迅速发育与心理的成熟不同步,必然出现心身矛盾.在心理学上把这一现象称为“心身异步现象”[4].如图1所示.

图1

此案件中涉案学生正是由于青少年时期的“心身异步现象”,导致了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偏离了正确轨迹.许多研究者都认为,不少参与“援交”的青少年都有一种价值观,即他们认为“援交”体现了他们对身体的自由支配,是自主权利的体现.而不少青少年都觉得“援交”和卖淫不同,这是份“兼职”而不是“工作”,他们也可以选择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和谁进行交易,甚至可以选择“长得好看”的人.所以,这也是一种“传染的价值观”.很大一部分从心理到生理都不够成熟的未成年人在“自愿”“援交”之后,会出现很严重的生理、心理问题.未成年人不能够理性思考,不具备对自己的行为负上全责的能力.

2 援助交际的解决措施

2.1 加强家庭教育,引导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现实生活中,我们时常感觉在道德意识到道德行为的转化过程中,有些行为是本能的,比如父母对子女的慈爱,子女对父母的孝敬,都是发自行为人的内心.孔子称这种情况为“仁”.孟子称“恻隐之心”、“不忍人之心”.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孔子认为人这种最重要的爱心是在孩提时代,在家庭之中培养的,在家庭中培植了仁爱意识,将来道德主体接受社会化,就可以将仁爱之心发扬光大,举一反三,映射到家庭之外的其他与之互动的人身上.但仅有“仁”还是不够的,要“仁”“智”统一.父母对子女的疼爱有时因为方式不当,造成对子女的溺爱,宠坏了子女,最后害了子女一生.要有智慧的采取正确的方式教育子女[5].

学校可以定期开家长会,告诉家长在家庭教育中不要忽视对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及时发现孩子的心理变化,对子女进行正确的引导,创造自由、平等、和睦相处的家庭气氛.

2.2 学校建立专门的心理辅导系统

2.2.1 加大学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力度

学校要聘请心理学专家对全校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让教师掌握心理学专业知识.教师在开展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把学生的心理教育纳入整个教育工作的日程中.学生在校期间大部分时间都是面对这些授课教师,只有加强了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技能,才能更加有效的做好学生心理辅导工作.

2.2.2 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在学生中广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针对青少年的“心身异步”特点,有选择的系统讲授青少年比较感兴趣的有关心理健康知识,这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法.

2.2.3 开展个体心理辅导

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资源,设立学校心理咨询室,并且利用一些网络通讯软件(QQ、飞信、微信、微博)和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沟通.心理辅导老师要保证做到严守秘密、有问必答,充分理解和尊重学生,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学生做朋友,及时有效的解决学生的苦恼[6].

2.2.4 做好学生心理信息数据的采集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采集全校学生的心理信息,从中可以归纳出学生心理发展的普遍规律和特点,从而深化心理学理论研究.这样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人格特征,对自己的认识更加明确.也可以帮助老师查明心理问题的表现及其原因,进而有针对性的给予心理辅导.

2.3 社会要努力创造一种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

青少年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必然会受到复杂的社会环境影响.社会各界应该重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多给青少年提供一个正面积极的影响,少一些负面影响.譬如关注网络文化的发展,禁止一些不良文化进入各网站,一些图书馆、展览馆定期向青少年开放等等.这些都有利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社会各个阶层对青少年的教育和健康成长责无旁贷.应该高度关注未成年人社会活动场所,并作为公益事业的组成部分,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进行管理,共同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减少因青少年违法犯罪给家庭、学校、和社会带来的危害.

3 结语

总之,青少年健康不仅是指生理方面,并且包括心理方面.只有加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培养出社会进步的健康、合格人才.我们应该调动各个方面的力量,使各个途径协同合作,全面渗透、多渠道、全方位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1〕沪检方曝光“女中学生卖淫案”.http://epaper.jinghua.cn/htm l/2011-11/07/content_727264.htm.

〔2〕百度百科援助交际http://baike.baidu.com/view/625695 2.htm.

〔3〕童小军,方奕,漆光鸿.日本、台湾两地青少年援助交际的文献综述[J].中国青年研究,2010(8):84-88.

〔4〕陈选华,王军.大学生健康心理学[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0.30.

〔5〕阮超群,陈选华.孟子“四德”对当今德育工作的启迪[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6,23(3):150-151.

〔6〕李静.如何加强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J].考试周刊,2009(21):182-183.

猜你喜欢
子女心理健康青少年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青少年发明家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