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林艳,沈兴全
(中北大学 人文社会学院,山西 太原 030051)
大学生择业观是大学生在读书学习和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职业选择与发展的目的、意义、途径等比较稳定的根本看法和态度的体现,对选择某种社会职业所持的比较稳定的认识、评价、态度、方法、心理倾向和指导思想,它既是大学生职业理想的直接体现,也是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最直观表达.
择业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历史产物,伴随着择业观的社会性、时代性、个体差异性等特点,在不同时期不同的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择业环境的不同具有不同的择业观.新形势下,大学生的择业观也正处于一个新旧交替的转折时期,旧的择业观念面临崩溃,新的成熟的择业观念尚未真正确立,大学生择业观呈现出一系列的问题,具体表现为:
据调查表明,大学生对职业期望值过高的现象普遍存在.就择业地区方面而言,绝大部分本科学生愿意在大城市工作,半数学生愿意在中小城市工作,而只有极少数同学愿意留在乡镇.城市优越的环境,先进的物质文化生活,丰富快捷的信息,发达的交通通讯,还有丰厚的待遇等依然是大学生就业的首选.大学生理想中的工作单位仍是国家机关单位和事业单位等稳定而又待遇好的单位.
金融危机形势下的就业难,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大学生创业的热情,在我国高校中创业意识开始活跃,但是由于创业环境的不理想,对创业的不充分认识以及资金的缺乏等问题,大学生真正选择创业的并不多.因此,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观念仍然面临着一系列问题.
诚信意识缺乏已是当前大学生择业中出现的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部分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采取不诚实的手段,主要表现为随意编造各种各样的工作经历,制造假冒的“获奖证书”、“优秀学生干部”或等级考试证书等材料,用虚假材料对自己进行包装;同时还有不少学生随意的毁约或违约,如签约后又找到更好的工作等等.这些诚信意识缺乏的现象都导致了大学生择业观偏失.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择业逐渐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在价值追求和选择过程中,他们多数以个人利益最大化原则作为择业的基准,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对社会的责任感,考虑的首要因素不是国家利益,而是自身的实际利益,即多数人选择经济条件好,工资收入高的发达地,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由原来的社会价值转向经济价值.
大学生择业观在其形成、变化、发展中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因素:
首先,要考虑择业的主体因素,即大学生自身因素.自我认知和自我定位是大学生择业的基本条件,大学生要充分认识自我,全面科学的评价自己,才能更好的判断自己对某一职业的适应性;任何一种职业都需要个人具有一定的知识和能力才能胜任,因此个人的知识和能力是影响择业的一个重要因素,大学生要根据职业的需要,既要培养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又要培养较强的实践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来把握就业的主动权.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影学响大学生择业观变化的最直接、最有力的因素.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人们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念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消极因素影响着当代大学生,使很多大学生在择业问题上越来越关注物质利益的实现,却忽视了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样,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大学生往往会产生各种错误的观念,比如,功利主义色彩浓厚,追求高工资、大城市等.总之,社会上各种不良社会风气的泛起,必然会影响部分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的形成和发展,进而会使大学生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择业观念.
家庭环境在大学生现代择业意观确立中起着特殊作用.父母是孩子第一任教师,父母的择业观在一定程度上左右孩子的择业观,父母文化程度、职业种类、生活经历、思想意识等都对子女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再加上受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当代大学生仍愿到国家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工作,父母也希望子女毕业后工作稳定、收入高、少受苦;再加上家庭经济状况的影响,出生家庭的经济状况及家庭所处地域会影响大学生的择业,出于农村贫困家庭的学生,往往看重良好的经济收入,他们的目标是跳出农村,在城市工作生活.
首先是学校教育体系严重落后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即学校德育内容与社会发展与时代要求不同步,若不构建创新德育理论,高校的择业观教育很难产生积极的效果;其次,高校的课程专业设置存在盲目性,不考虑社会对专业需求,盲目开设新的热门专业,盲目扩招,出现很多大学生就业难的局面;最后是高校的就业指导与就业服务工作严重滞后于现在面临的新的就业形势,很多高校设置了专门机构,但真正意义上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尚处于摸索时期,实效不理想.具体表现为这些机构形式化严重,就业政策宣传不到位,就业指导队伍不够专业等.所以大学生无法准确了解社会的就业形势,无法准确的定位自己的择业观.
首先,注重引导大学生加强自身理论修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围绕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进行政治理论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树立正确的择业价值观;其次,将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引入择业观教育,主要是让大学生认识职业,使学生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进而规划学习,帮助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设计,以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坚持心理健康咨询,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各种心理问题,了解个人需要、择业动机、调整就业期望值.
创业观念是当代大学生成为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应将创业观教育贯穿于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全过程,应当重视毕业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技能的培养.一要对高校毕业生进行就业心理素质教育,使他们树立自主创业的意识;二要培养创造能力,做好创业的各种准备.大学生应该突破传统的择业观,通过自己的能力开拓一片领域,这样不仅可以为社会缓解了就业压力,而且在自己就业的同时还可以提供一些合适的岗位,帮助更多的人就业.
作为一名高校毕业生,都要对自我和择业环境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和了解,才能对自己的职业做出正确的选择.大学生不能简单的择业、盲目的就业,而应该客观地评价自我、认识自我,不断提高自身修养,科学地分析自身的就业条件和周围的就业环境,调整好择业期望值,找到一份真正适合于自己的工作平台.同时,保持良好的择业心态,可以通过不断地学习各种知识,参与择业实践活动,培养其雄厚的竞争实力,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作好充分的竞争准备,来迎接机遇与挑战,从容对待挫折和失败.
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应密切关注各地产业发展动态,了解相关企业急需人才的类型,努力提高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培养高质量的毕业生;还可以和用人单位尝试合作式教育的培养机制,在项目开发、特殊工种培训等各方面与用人单位加强合作,根据企业和学生的需要组织学生专业实践活动.使就业基地更加稳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
重视家庭的重要性,利用好家庭中的积极因素,同时,通过社会、学校和家庭沟通,逐步减小、减少家庭中的消极影响,建设良好的家庭环境,充分发挥家庭对大学生择业观的正面的影响和引导作用.家长要客观的评价和看待孩子自身素质和能力水平,及时了解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相关的就业政策和制度,形成合理的职业期望.同时,家长应该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帮助大学生确立切合实际的职业意识,以正确的态度引导大学生就业、择业.
总之,当代大学生择业观的转变是一项复杂、长期的系统工程,它不仅需要依靠高校实施择业观教育,还需要家庭、社会各方面和学生自身共同的努力.
〔1〕秦俭.当代大学生择业观的影响因素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08(09).
〔2〕乔丙武.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观教育[J].教育探索,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