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保持竞争力吗?
从2000年以来,中国在“全球竞争力指数”(GCI)中的排名上升速度超过任何其他国家。10年前的2002年,中国排在第47位,位于乌拉圭之后,巴拿马之前。2012年,中国已排到第29位,低于新西兰和文莱,高于爱尔兰和波多黎各。但其实是从去年的位置下降了3位,现在的排名和2009年相同。这是不是意味着中国国家繁榮提升的速度将会放慢?
GCI结果的计算,是基于3个主要的度量标准:(1)基本的前提条件(例如基础性设施、医疗和初等教育);(2)能提升效率的因素(例如市场的有效化、更高水平的教育、金融市场的完善、科技条件的完备);(3)创新和企业经营精细化因素(例如新专利的数目、科学家储备)。
中国之所以能在GCI排名中达到第29位,是因为它的第一项标准的得分不错,第二项的得分则非常高。在一些衡量标准,例如飞机座位数量、铁路基础设施质量和初等教育入学人数上,中国的表现很好。但中国的经商环境仍然落在发达国家后面,而且在一些指标上的得分很差,例如企业承担的总体税率、贸易壁垒、创办企业的难度、进口渗透等方面。中国的劳动力市场规范比较落后,金融市场发展的严重不足束缚了中小企业,让它们难以获得经营资金。不过,为了让竞争力继续提升,最最需要中国实现巨大改变的,还是在科技的完善度、企业经营的精细度和创新方面。
(【英】《金融时报》9月28日)
世上没有免费午餐
中国“双节”长假首日,全国各地相当多的高速公路成了“停车场”。做操、遛狗、踢毽子,免费的高速上演全民健身运动,成为中国式拥堵中的一道别样风景,引发舆论对免费高速新政的抱怨和质疑。中国是全世界收费公路最多的国家。全世界70%的收费公路在中国。收费公路多,增加出行和旅游负担,也挡住了一部分人出行和旅游的路。一旦节日免费,出行和旅游的欲望增加,人员增多,高速公路必然拥堵。
必须注意到,高速拥堵深层次的问题不只是民众都想挤在双节吃免费午餐,而是多种原因的积累所致。免费高速新政引发的拥堵恰恰反应了“公共福利饥渴”,在民众的抱怨声中,政府应该正视这种“饥渴”背后的焦虑。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社会福利支出水平也应当越高。随着国家发展战略目标和福利体系的变化,政府应调整公共财政支出结构,创造条件给民众增加更多免费公共产品,让高速公路免费常态化。
(【美】《侨报》10月4日)
在华美国人感觉不再受尊重
比尔·多德森在中国的职业是顾问。他说10年前享受的待遇就像国王。那时中国政府欢迎各种各样的外国公司,提供税收优惠和其他激励政策,因为中国需要投资和技术。“常州地方官对我说,‘你看到这块地了吗?如果你的客户来这里,我们将相邻那块地免费赠送。如今你再听不到这种话了,除非是在极偏远的内地。”这是因为中国的需求正在发生变化。沿海城市对生产廉价产品不再感兴趣,想向价值链高端攀升。
每年,多德森都把在华居住许可延长12个月。可今年不同,在中国生活9年后他的许可只被延长3个月。多德森认为这是时代发生变化的迹象,“对外国人来说,这里的事情正在改变。”来自中国人的竞争也是如此。15年前外国人在在华跨国公司中占主导地位。如今中国人更加能干、老练,很多拥有海外MBA学位,已升到高管职位。外国人仍会给中国经济带来有价值的技术,但中国的需求不再那么急切了。
(【英】BBC 9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