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强,王道龙
(1.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北京 100081;2.内蒙古中小企业局,呼和浩特 010098)
现代农业主要指某一时期世界具有主导性和代表性农业的现状,而农业现代化主要描述现代农业实现的目标、模式与过程。农业现代化是农业由落后的传统形态向先进的现代形态转变的过程,也是指农业要达到的现代水平程度。农业现代化的标准具有时代性特征,是不断变化和提高的。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业发展所处的历史阶段,常以其现实农业发展水平与现阶段国际社会一般公认的农业现代化标准之间的差距为依据。
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农业现代化标准体系。以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研究课题成果《1996~2050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走向现代化的构想》中对中国现代化战略阶段安排为主要代表,一般公认的符合中国实际又具有国际可比性的中国农业现代化主要指标和各发展阶段的划分标准归纳如表1。
表1 中国农业现代化及其各发展阶段标准
总体看,内蒙古农业发展是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从内蒙古实际出发,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2008年内蒙古人均GDP为32 214元,按当年人民币对美元汇价折算 (下同)为4 703美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680美元 (4 656元人民币),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11.69%,第一产业劳动力占全区就业人口总数的50.45%。总体判断,目前内蒙古农业现代化正由起步阶段步入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阶段。内蒙古农业现代化阶段标准值实现年份见表2。
表2 内蒙古农业现代化阶段标准值实现年份
将现代农业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参考农业部课题组关于中国现代农业多指标综合指数的评价体系及方法,根据内蒙古自治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实际情况进行修订,建立一套比较科学合理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如表3),通过与全国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定量比较,分析判断内蒙古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 (全国与内蒙古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指标值及其代码如表3)。
表3 内蒙古现代农业评价指标体系
以2003年内蒙古农业发展水平为参照,2008年内蒙古农业发展水平指数值进行计算的公式和计算结果为:
表4 全国与内蒙古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指标值及其代码
以2003年全国农业发展水平为参照,2008年全国农业发展水平指数值进行计算的公式和计算结果为:
2003~2008年全国农业综合发展速度计算公式和计算结果为:
2003~2008年内蒙古农业综合发展速度计算公式和计算结果为:
2003~2008年内蒙古农业综合发展速度与全国农业综合发展速度之差:
即2003~2008年内蒙古现代农业综合发展速度比全国平均速度快1.47个百分点。
2003年内蒙古农业发展开始进入现代农业加快建设期。自治区党委、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农村牧区经济发展千方百计增加农牧民收入的意见》(内党发 [2003]23号),指出解决好“三农三牧”问题,最根本的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核心是大幅度增加农牧民收入。近年来,在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同时,自治区创造性地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惠牧政策,对“三农三牧”的支持由应急扶持、框架构建转向稳定支持、完善体系,逐步加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力度。农业发展以提高质量和效益、提高农民收入和改善民生为目标,注重传统要素和资本、技术等现代要素相结合,由传统农业的粗放增长方式向现代农业的集约发展方式转变。从2004年粮食产量实现恢复性增长以来,至2008年连续5年丰收,粮食产量增幅大多年份高于国家平均增幅 (见表4);牲畜总头数从2005年开始至2008年连续4年稳定在1亿头只以上。主要农产品生产已逐步由频繁周期性波动转向较长时期基本稳定,农业生产能力已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水平。农民纯收入从2003年实现恢复性增长后,至2008年以每年实际增长10%左右的速度已连续5年实现增长,每年净增收超过300元,是历史上增速最快的时期,在全国各省市区农牧民收入的排序由2002年的第22位上升至第14位 (见表5)。
表5 1996~2008年内蒙古粮食增产幅度情况与全国比较占全国比重 %
表6 1996~2008年内蒙古农业发展速度
以2008年全国农业发展水平为参照,2008年内蒙古农牧业发展水平指数值进行计算的公式和计算结果为:
领先年数计算公式和计算结果为:
n=1.43年,即目前内蒙古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一致,约比全国平均水平领先1.43年。
从具体指标分析,2008年内蒙古高于全国的有10项,包括:劳均农业资金投入、农业科技投入占总产值比重、劳均耕地面积、农业就业人员人均农业增加值、劳动生产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万人专业协会个数、农业成灾率、森林覆盖率、节水灌溉率。主要特点一是集中为资源型、环境型指标;二是体现为人均指标。
内蒙古低于全国的有9项,包括:农业劳动力 (初中以上)受教育水平、单位耕地面积农机总动力、有效灌溉率、单位耕地有效化肥施用量、土地产出率、农民人均纯收入、农产品加工率、农产品综合商品率、农村劳动力就业率。主要一是集中为现代要素投入指标;二是体现农业效益指标。
2008年全国及内蒙古第一产业在GDP的比重分别为11.69%,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分别为45.7%和51.7%;而农村劳动力就业率则分别高达61.0%和70.5% ,二元结构特征明显。特别是内蒙古城镇化水平高于全国6个百分点,农村劳动力就业率却高于全国9个百分点,而且与全国相反2003年到2008年不降反升。在这一现象背后,隐含着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中一系列结构性、制度性的深层次矛盾。主要包括“两个不对称”即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不对称、就业结构与城镇化进程不对称;“双重滞后”即非农产业就业比重的提高速度滞后于工业化的提高速度,滞后于市镇人口比重的提高速度;“三个阻隔”即工业比重的提高与人均收入水平变动之间的关联被阻隔;主导产业变化与劳动力转移之间的关联被阻隔;劳动力在产业结构演进中与在产业空间布局转移中的变化之间的关联被阻隔。这些矛盾也是构成制约内蒙古农业现代化实现的根本性障碍。
总体分析,内蒙古现代农业发展与全国一样,宏观环境的根本性障碍在于城乡分隔的二元结构,而内蒙古就业结构调整的滞后性更为突出。与全国相比,内蒙古现代农业发展的优势主要在于资源优势、环境优势,特别是人少地多的优势。劳均耕地面积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28倍,劳动生产率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45倍。差距主要在于发展方式粗放,农业劳动力素质低,机械化、化肥等现代要素投入水平低,水利设施等农业基础建设薄弱,土地产出率低,农业综合效益低,资源优势向市场优势、经济优势转化水平低。农业劳动力 (初中以上)受教育水平低于全国3.7个百分点,土地产出率仅为全国的44.8%,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全国低104.8元,农产品加工率、农产品综合商品率分别比全国低4.2、9.5个百分点。
实现内蒙古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就要遵循经济社会结构变化自身内在的规律,体现“以人为本”,把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主攻方向放在提升经济的就业结构上,从“以产出增长为中心”向“以就业增长为中心”转变。体现在现代农业发展战略上就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核心是转移大量剩余劳动力,解除制约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根本矛盾和主要障碍。在新时期,内蒙古已经具备了较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基础,内蒙古农业现代化发展应该在不断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协调推进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前提下,实施“收缩集中,集约发展”战略,促进“农业发展战略重点向农业主体功能区集中,优势农产品生产向优势产区集中,农业开发重心向水土资源可持续发展潜力大的地区集中,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以综合应用科技投入和农业机械化、劳动力素质提高为支撑,走“特色农业+适度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道路,实现内蒙古农业发展面临的增产、增收、增绿的任务,达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者的和谐统一。
[1]李成勋.1996~2050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走向现代化的构想.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6
[2]信乃诠.农业科研经费投入现状及其政策性建议.农业科技管理,2008,27(4)1~7
[3]王启现,李志强,刘自杰.我国农业科技进步与科研投资分析.科学管理研究,2007,25(4)113~116
[4]张启智,孟凡杰.内蒙古自治区全社会投入的现状与对策.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9(2):39~42
[5]陈淑祥.我国农民合作组织发展突出问题分析.经济纵横,2010,(4)
[6]孟志兴,孟会生.山西省财政支农支出与农业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2,(1)84~87
[7]宋恩华.现代农业的理论与实践:河北省现代农业发展研究.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