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庆坎
在发展新阶段,须着力把握浙江竞争优势,加快实施以“实体浙江、省外浙江、品质浙江、创新浙江”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战略
进入“十二五”关键之年,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复杂多变,浙江经济也面临着增速回落、转型迟缓等严峻形势。着力把握浙江竞争优势,加快实施以“四个浙江”(实体浙江、省外浙江、品质浙江、创新浙江)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战略,对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促进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先行改革奠定的先发优势。30多年前,浙江人率先突破计划经济闯市场,一举成为全国市场化改革先行区,并催生了一批“草根创业者”、专业市场、块状经济。如今,浙江拥有全国人数最多、分布最广、实力最强、影响最大的投资者经营者群体,浙商群体被誉为中国第一商人群体;义乌专业市场等众多“有形专业市场”加上阿里巴巴等一批“无形市场”,一举奠定了浙江“市场强省”地位;民营经济开疆拓土,逐步打破国有资本投资垄断,如今全国民营企业500强中有近30%为浙江民企,也由此造就了星耀全国的“经济马赛克”。
不断累积的活跃民资优势。浙江经济是典型的“民本型经济”,在造就了千千万万个“小老板”的同时,也形成了数额巨大、发展活跃的“民间资本”。据估计,仅温州一地,2009年民间流动资本就已达到7500亿元。值得注意的是,丰富的民间资本作用发挥受到较大限制:一是民间资本分散性强,大多缺乏有组织运作,较多的是盲目、“追风”投资;二是受制于投资渠道不畅,民间资本更多地扮演了“炒房团”、“炒煤团”角色,没有发挥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
多重组合构筑的地域优势。地域优势不能像以往那样只简单地理解为良好的区位交通条件,而应包括相应的人力资本、需求条件等多种因素,是多重组合构筑的综合优势。浙江地处长江三角洲的南翼,是“世界第六大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庞大的高端市场需求、较好的经济基础和相对完善的发展软硬环境,对高端人才、先进技术拥有很强吸引力,已成为全球尖端技术、高端产业进入中国的首选区域之一。
彰显特色的多个“国家战略”优势。2011年以来,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舟山群岛新区、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丽水农村金融改革试点等多个“国家战略”相继落户浙江。发展海洋经济,打造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建设国家重要大宗商品国际物流中心、建设舟山群岛新区,是充分挖掘浙江丰富的“海洋生产力”,加快推进全省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决策;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是义乌市先行先试建设新型贸易体制框架,强化浙江市场、贸易先发优势的战略举措;金融改革则是一场规范、引导浙江丰富、活跃的民间资本,发展实体经济、促进经济转型的“及时雨”。上述国家战略彰显浙江经济发展特色,与浙江经济发展的战略重心实现了良好的契合。
打造“实体浙江”,强化经济实力。打造“实体浙江”的核心在于依托龙头领军企业,借助大平台发展,着力发展优质实体经济,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要坚持本地培育、“国民对接”、浙商回归三策并举,加快形成一批龙头领军企业,积极引导配套中小企业发展,形成现代产业集群;要加快建设杭州大江东产业集聚区、宁波杭州湾产业集聚区、杭州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温州瓯江口产业集聚区等重点省级产业集聚区以及重点开发区、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等平台,为优质项目筑“好巢”;要以“做强工业、做实服务”为重点,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做强工业,要打造若干个具有较强竞争力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重大成套设备、汽车等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适度发展高精尖特临港重化工业,改造提升纺织、轻工等传统优势产业;以工业强县建设试点为重要突破口,全面推进工业强省建设。做实服务业,要以温州、丽水金融改革试验为契机,加快打造“中小企业金融中心”、“民间投资管理中心”,力争建成“金融强省”,还需重点发展现代商贸、现代物流、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强与制造业的全面融合互动发展。
谋划“省外浙江”,提高辐射影响力。改革开放30多年,750万在外浙江人创造了“浙江人经济”奇迹,正成为当前浙江经济转型升级的倚重力量。要结合浙江经济转型,系统谋划“省外浙江”,促进浙商“走出去”与“浙商回归”有机结合、良性互动,顺利实践“腾笼”、“换鸟”。在外浙江人投资地区分布广、投资领域多,大多与浙江省内产业联系密切,属产业链上下延伸的情况较多。可以说,“省外浙江”是浙江资源禀赋条件下的发展必然,有助于促进资源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推动区域统筹发展。新形势下,要由政府引导、搭桥,以“集群式”形式推动浙江企业赴省外寻求资源、市场等以延伸产业链,这具有降低投资成本、发挥集聚优势、成功率高等特点,能有效强化两地价值链联系,提高浙江产业辐射带动能力。海宁经编产业正是采取了“政府搭台、大企业牵头、小企业抱团”的新模式建设郎溪(中国)经都产业园。近期浙江援建青海海西州也采取了政府搭台建设海西浙江工业园吸引浙江企业进驻的形式。同时,在外浙江人的创业积累,能够带动浙江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大发展,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有效的智力资源、资本资源、人脉资源等支撑。近年全省各地“浙商回归工程”的成功实践表明,大批优秀在外浙商尤其是海外浙商回乡创业意愿强烈,并为发展总部经济、新兴产业等,促进当地经济转型升级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
建设“品质浙江”,提升综合吸引力。一个区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高端产业的竞争力,不是体现在廉价的劳动力等初级要素上,而是更多地体现在智力资源集聚、高端市场需求以及政府服务能力、社会公共服务水平等方面。建设“品质浙江”,必须要提高政府服务能力。各级政府要将“深化放权、让利减负、高效服务”作为工作重中之重。“深化放权”包括两方面涵义:一是继续推进扩权强县、扩权强镇,进一步激发基层发展活力,强化浙江特色优势;二是继续深化以“四减少”(减少审批部门、审批事项、审批环节、审批时间)为核心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真正放权于基层、企业、市场、社会。“让利减负”,主要针对鼓励发展的创新型企业、中小微企业,继续在减税、减费、政府采购、专项资金等方面给予扶持,构筑“政策洼地”,打造一批“隐形冠军”、新兴产业先行军。“高效服务”,是在“四减少”基础上,提高服务效率,积极开展重点产业、企业发展指导与跟踪服务等。建设“品质浙江”,还必须要提升社会公共服务水平。要充分发挥浙江资本高地优势,尽快疏通民间资本投资渠道,引导民间资本进入交通、市政、能源、电信、医疗、教育、保障住房、文化、体育等领域。政府投资、民间资本合力加快社会公共服务投资步伐,提供高质量社会公共服务,吸引、留住各类人才。如温州市正在实施的轨道交通项目拟引入35亿元民间资本,既缓解了政府筹资压力,改善了民间资本投资渠道,又加快了建设步伐,可谓“一举多得”。
推进“创新浙江”,激发全民创造力。推进“创新浙江”,核心是要推进技术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要扎实做好杭州、宁波、嘉兴国家级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并以此为突破口,推动绍兴、温州等地创建国家级创新型试点城市工作,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建设完善嘉兴科技城、浙江科技孵化城(嘉兴)、青山湖科技城、未来科技城等科技创新平台,集聚发展一批国内外一流的科研机构、科技服务机构。完善人才激励制度,鼓励技术要素参与分配、知识产权入股,降低创业成本,进一步激活创新要素。鼓励引进民间资本、风险投资、私募基金,加快创新成果转化步伐。要围绕建立有利于技术创新的体制机制和形成有利于技术创新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继续深化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一是大力弘扬倡导敢为人先、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和创业文化;二是支持产学研合作和建立行业产学研战略联盟,要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以及在整合技术创新资源中的核心作用;三是进一步创新科技计划设置、科技项目实施管理、科技经费使用、科技评价等科技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