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彦辉 孙永辉 赵振栓 郭新宇 孙立虹 梁玉磊
(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针灸系,河北 石家庄 050091)
慢传输型便秘(STC)的相关发病因素众多,但确切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可能为一种病因产生多种机制所致,也可能由多种因素协同所致。温针灸治疗顽固性便秘被临床广泛应用〔1,2〕,但根据国内外文献报道,目前尚没有对温针灸治疗STC机制的相关报道。本研究通过温针灸对实验性STC大鼠结肠传输功能以及结肠P物质(SP)和血管活性肠肽(VIP)的影响角度,探讨温针灸治疗STC的部分作用机制,为临床运用温针灸治疗STC提供科学的实验依据。
1.1 材料 选用健康成熟的清洁级SD大鼠100只,雌雄各半,体重(180~220),由河北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合格证号:1006107)。实验动物的使用及操作方法均经河北医科大学实验动物管理委员会审核批准。华佗牌针灸针、艾绒(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RM2125型切片机(德国Leica公司);图像分析系统(德国Leica公司);复方地芬诺酯(河南省新乡市常乐制药厂)。SP、VIP免疫组化试剂盒(美国Zymed公司);一抗、二抗(美国Santa Cruz公司)。
1.2 动物模型及分组 参照文献〔3〕,所有大鼠均分笼饲养,保持适宜的环境(16~25℃;相对湿度50% ~70%,清洁安静)。饲料中添加复方地芬诺酯,剂量为8 mg/kg体重,每5日记录1次大鼠大便粒数、大便干重及体重。饲养时间为120 d。随机分为4组,随机取10只为正常组,饲以普通干饲料,饲料由大学动物研究所配制。其他3组造模,分别为模型组、针刺组、温针组。
1.3 穴位选择 天枢、足三里、支沟。穴位按照《实验针灸学》方法取穴,并参照人体有关穴位,以动物比较学方法定位。针刺组在不作麻醉的情况下,将实验大鼠固定于自制束鼠器上,穴位常规消毒后,选用0.32 mm×15 mm毫针针刺,均采用捻转手法(捻转角度270°,捻转频率100次/min)行针1 min,每5分钟行针1次,留针15 min,1次/d,连续针刺14 d。温针组固定同上,穴位常规消毒后,用0.32 mm×15 mm毫针针刺,进针后应用捻转手法,然后以艾绒置于针柄,予以温针灸15 min,1次/d,连续针刺14 d。模型组、正常组用与针刺组、温针组同样的固定方法将实验大鼠在自制束鼠器上固定15 min,1次/d,连续14 d,此外不施加其他任何干预措施。
1.4 肠道传输功能测定 采用活性炭灌胃法测定首粒黑便排出时间。停止治疗1 w后的大鼠禁食24 h,经口灌入100 g/L活性炭悬液2 ml,从活性炭灌胃完毕开始计时,记录从灌胃到首粒黑便排出的时间。
1.5 免疫组化检测结肠VIP、SP阳性表达 大鼠动脉放血处死,迅速剖腹取结肠中段肠管约2 cm,生理盐水冲去肠内容物,放入4%多聚甲醛固定约24 h,常规脱水,石蜡包埋切片,干燥,二甲苯脱蜡,酒精梯度脱水,PBS洗3次,每次3 min;微波炉3档20 min热诱导修复,室温自然冷却,PBS洗3×3 min;0.3%H2O2抑制内源性过氧化物酶20 min,室温;PBS洗3×3 min;20%正常羊血清室温孵育30 min,不洗;滴加一抗(浓度1∶150),37℃孵育2 h;在4℃冰箱内过夜,PBS洗3×3 min;加入生物素二抗,在37℃孵育2 h;PBS洗3×3 min;DAB显色,HE轻度复染,脱水,透明,中性树胶封片。显微镜下观察,有棕黄染色者为SP物质、VIP阳性。采用全自动图像分析系统,对各组免疫组化切片进行图像分析。根据各组切片中的染色条件,在统一阈值下进行。在200倍显微镜下,每张切片随机选取3个视野,测定各组在统一光度下阳性细胞的阳性面积百分比(目标面积占统计场面积的百分比)。
1.6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数据以±s表示,各组间各参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2.1 各组大鼠结肠SP、VIP阳性表达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结肠SP、VIP阳性表达面积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温针组大鼠结肠SP、VIP阳性表达面积明显升高(P<0.01);与针刺组比较,温针组大鼠SP阳性表达面积明显升高(P<0.01),但对VIP阳性表达面积的影响两组无差异(P>0.05)。见表1。
表1 各组大鼠结肠SP、VIP阳性表达的比较(±s)
表1 各组大鼠结肠SP、VIP阳性表达的比较(±s)
与正常组比较:1)P<0.01,2)P<0.05;与模型组比较:3)P<0.01;与针刺组比较:4)P<0.01
组别 n SP(%) VIP(%)正常组10 25.74±5.20 26.88±5.45模型组 30 13.09±1.531) 12.42±2.501)针刺组 30 19.01±3.261)3) 20.96±4.971)3)温针组 30 23.18±3.932)3)4) 23.17±4.722)3)
2.2 各组大鼠肠道传输功能 与正常组大鼠首粒黑便排出时间比较,模型组明显延长〔(631.63±107.11)vs(392.57±58.24)min,P<0.01〕,说明造模成功;针刺组、温针组与模型组比较,STC大鼠首粒黑便排出时间明显缩短〔(499.02±86.66)min vs(453.70±67.58)min,P <0.01〕,且温针组较针刺组缩短明显(P<0.05)。
结肠慢传输型便秘属中医“便秘”、“阴结”、“脾约”等范畴,与虚秘较为相近,常见于中老年人和女性患者。本病病位在大肠,但与肺、脾、肾三脏密切相关,关键病机在于脾虚,且虚实夹杂,以虚为主。脾失健运、大肠传导无力是STC发病的根本原因,而脾虚为其发病之本,大肠传导无力为其发病之标。何春梅等〔4〕提出气虚而气化不利、气机郁滞是本病的病机,并针对其病机,应用益气开秘法治疗慢传输型便秘,取得良效。
温针灸结合了针刺和灸法两方面的作用,不仅有针刺的行气导滞增强肠蠕动,而且灸法又具有很好的扶正益气作用。支沟穴可通利三焦气机,为治疗习惯性便秘的经验效穴;天枢穴是大肠的募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阳病治阴”,六腑病证多取募穴治疗,能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达到调整胃肠运动动能的作用;足三里穴功可补益气血,健脾和胃。故而选取支沟、足三里、天枢温针灸法,共奏“补脾益气,行气导滞”之功。
由于结肠在有效地促使粪便排出体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STC常被认为是结肠动力异常所致〔5〕。已有证据表明,神经体液对肠动力的调节是综合性的,并按一定的程序进行,涉及肠刺激肽类(包括SP、乙酰胆碱、胃动素、胆囊收缩素、神经降压素)和肠抑制肽类(VIP、NO、生长激素释放抑制因子)的相互作用,肠多肽在释放时间或释放量上的异常可能干扰肠内容物过消化道时的协调运动〔6〕。结肠运动功能的调节依赖于中枢系统、自主神经系统、肠道神经系统三者的调节。研究表明〔7〕,脑肠肽存在于肠道内分泌细胞、肠道神经系统及中枢神经系统中,不仅可通过体液途径或作为肠道神经系统的递质在外周对结肠运动功能进行调节,还可以通过影响迷走神经环路在中枢水平发挥作用。SP对平滑肌有很强的刺激收缩作用,并可能与结肠黏膜感觉有关;VIP主要作用是舒张平滑肌及血管。两者缺乏均影响结肠的有效推进,从而导致STC发生。本文显示,温针灸结合了针刺和灸法的双重作用,更能发挥其“扶正行气”之功,对结肠STC“因虚致秘”的病机尤为适宜。
1 金 洵,王玲玲.针灸治疗慢性生功能性便秘临床思路〔J〕.上海针灸杂志,2008;27(8):35-7.
2 余卫华,符文彬,战晓农,等.电温灸器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的临床观察〔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9;29(6):1556.
3 刘海峰,何俊堂,汪兴伟,等.慢传输型便秘大鼠结肠肌电变化机制〔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5;26(7):603-6.
4 何春梅,陆金根,曹永清.益气开秘方对结肠慢输型便秘大鼠肠动力和肠神经肽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7;5(2):160-4.
5 Wald A.Slow transit constipation〔J〕.Curr Treat Options Gastroenterol,2002;5(4):279-83.
6 汪兴伟,刘海峰,徐 梅,等.大黄对慢传输型便秘大鼠结肠肌间神经丛胆碱能神经的影响〔J〕.重庆医学,2008;35(15):1685-9.
7 Degen LP,Phillips SF.Variability of gastrointestinal transit in healthy women and men〔J〕.Gut,1996;39(2):299-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