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买提江·卡斯木 拜合提尼沙·吐尔地 石 鑫 姜 磊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
老年人因其特有的生理特点,颅脑外伤时常合并其他部位的损伤,伤后易出现并发症,如果合并有老年性内科疾病,治疗矛盾多,死亡率高〔1〕。临床上老年重型颅脑损伤脑损伤急性期出现钠代谢失衡并不少见,但有关脑损伤急性期钠代谢紊乱的特点与预后的因果关系报道较少。近年来,虽然重症医学科学有了长足进步,但住院老年重症病人营养不良的发生比率却未见下降〔2〕。笔者对老年症颅脑损伤患者90例急性期进行营养监测,并结合老年重症脑损伤急性期出现营养代谢失衡的主要特点,给予必要的营养支持。
1.1 一般资料 本组90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资料均来自于我院ICU2008年10月至2010年10月收治,满足以下条件:(1)伤后6 h内我院首诊的格拉斯哥昏迷量(GCS)<8分且持续>24 h;(2)年龄≥60岁,伤前无重要脏器器质性病变;(3)无糖尿病及其他影响代谢的内分泌疾病者;(4)无其他重要脏器严重合并伤者,无颅底骨折等置鼻胃管的禁忌证;(5)生存期>2 w。按随机原则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年龄、性别、受伤程度上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s)
组别 n 年龄(岁) 男/女(n) GCS评分(分)对照组45 67.6±5.5 31/14 6.1±1.4实验组45 68.2±5.9 33/12 6.4±1.5
1.2 材料 复尔凯(flocare)螺旋形鼻肠管ch10(外径3.3 mm),具有螺旋形管道和锚定效果减少自发移位,可留置42 d;14号硅胶鼻胃管,外径4 mm;电子胃镜(Olympus);输液泵;营养品:能全力(整蛋白纤维型肠内营养混悬液)500 ml(500 kCal)。
1.3 实验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harris-bennitis公式计算静息代谢消耗(RME),再用RME乘以应激系数1.3估算每日热能需要量(kCal),用能全力(1 kCal/ml)作为肠内营养材料,不足部分热卡静脉用葡萄糖、脂肪乳剂双能源供给,糖脂比例为(1∶1 ~1.2∶1),按 0.2 g·kg-1·d-1用 11.4%乐凡命供氮。两组病人在给予重症颅脑损伤所应有的一切常规治疗。
1.3.1 实验组(鼻胃肠管支持组)入院24 h内床边行胃镜检查,通过同侧鼻孔放置复尔凯螺旋形鼻肠管到十二指肠远端或空肠,放置胃管于胃部,同时观察胃肠道黏膜,必要时给予处理。持续胃管减压。如无消化道出血,48 h后开始鼻饲能全力,以输液泵控制速度,第1天20 ml/h;如无反流等,每天增加20 ml/h,直到达到患者所需,如有胃肠道症状,根据观察指标调整速度,能量不足部分,以静脉营养补充。
1.3.2 对照组(常规营养支持组) 入院24 h内置鼻胃管,胃肠减压,冲洗;如无消化道出血,48 h后开始鼻饲能全力,以输液泵控制速度,第1天20 ml/h;如无反流等,每天增加20 ml/h,直到达到患者所需。如有胃肠道症状,根据观察指标调整速度,能量不足部分,以静脉营养补充。
1.4 监测评价指标 每日检查血生化1次(含肝肾功能、血糖及电解质),每3 d监测血常规并计算外周血淋巴细胞值,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7 d和治疗14 d的检测结果,以及两组治疗中的并发症发生率,按GOS标准比较两组的预后。
术后第1、4天两组各项指标基本相同,组间比较差异不明显。术后7、10、14 d实验组的血浆白蛋白、外用淋巴细胞总数高于对照组,血糖控制率优于对照组(均P<0.05)。对照术后周并发肺部感染和难以控制且影响预后的高血糖、高血钠的发生率高于实验组:按GOS标准评价病人生存状态,实验组优于对照组,死亡率低于对照组。见表2~表4。
表2 两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营养支持治疗前后空腹血糖值、GCS评分、白蛋白及淋巴细胞总数比较(±s,n=45)
表2 两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营养支持治疗前后空腹血糖值、GCS评分、白蛋白及淋巴细胞总数比较(±s,n=45)
TSF为肱三头肌皮皱厚度,AC为上臂周径,AMC为上臂肌周径;与对照组比较:1)P<0.05;下表同
?
表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及预后情况比较〔n(%)〕
表4 两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营养支持治疗前后营养状况比较(±s,n=45)
表4 两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营养支持治疗前后营养状况比较(±s,n=45)
组别 指标 治疗前 治疗7 d 治疗14 d实验组 体质量(kg)64±5 64±5 64±5 TSF(mm) 7.7±2.1 7.5±2.2 7.7±2.3 AC(cm) 29.0±0.8 28.5±0.9 30.1±1.7 AMC(cm) 26.6±1.1 26.1±1.2 27.7±1.4对照组 体质量(kg) 64±6 64±5 64±5 TSF(mm) 6.8±2.6 6.8±2.4 6.6±2.2 AC(cm) 28.9±2.2 28.7±2.0 27.6±2.11)AMC(cm) 26.8±2.3 26.2±2.3 25.3±2.11)
老年人器官退化,生理功能衰退,因此颅脑外伤的病理、对外伤的反应、临床表现和经过有其自身的特点。老年重度颅脑损伤病人在受伤以后,全身代谢立即发生明显改变,其静息能量消耗可以达到相同年龄、性别、体表面积未受伤人的168%±37%〔3〕。外科营养支持诞生于上世纪60年代,1968年,有人提出了热极一时的“静脉高营养”疗法,实现了对肠道功能障碍患者有效的PN支持。在近年来,出现的免疫营养起源于对烧伤、创伤、移植手术、肝衰竭、重症感染等危重病人的抢救及营养补给研究,添加具有免疫功能和药理作用的营养素以降低并发症、MODS 和病死率〔4,5〕。
3.1 肠外营养支持的选择 有研究表明,早期胃肠外营养支持有利于减轻负氮平衡,改善蛋白质合成并增强免疫功能。由于应激导致血糖升高,采用双能源供应(糖+脂肪)可减少糖的输入量,避免加重糖代谢紊乱。当出现高血糖时,应注意监测血糖水平,并予以胰岛素对抗〔6〕。应当提供足量所有的营养成份,并且和普通食物尽可能相同的比例,包括氨基酸、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电解质、微量元素和水。
3.1.1 肠外营养成分 肠外营养成分中非蛋白质能量来源于葡萄糖和脂肪,其组成比例为4∶6~5∶5;氮源则包括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实际工作中应全面、足量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并应注意控制血糖:目标血糖≤110~150 mg/dl(≤6.1 ~8.3 mmol/L)〔7〕。
3.1.2 肠外营养支持途径的选择 肠外营养分为中心静脉和外周静脉两种途径,其中中心静脉又可分为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股静脉、PICC等。为了提供完整充分的营养供给,ICU病人多选择经中心静脉途径;营养液容量、浓度不高和接受部分肠外营养支持的病人,可采取经外周静脉途径〔8〕。对于感染及血栓性并发症患者,PICC并不能减少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分析表明,与多腔导管相比,单腔导管施行肠外营养,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明显降低。
3.1.3 肠外营养的并发症 长期胃肠外营养会出现免疫功能下降,主要因为长链脂肪乳中亚油酸含量过高,谷氨酰胺水平下降。使用中短链脂肪乳,补充谷氨酰胺能够起到防治的效果〔9〕。与导管有关的并发症有败血症、空气栓塞,血气胸;代谢并发症有糖代谢紊乱、脂代谢紊乱、肝功能异常、肠屏障损害。其表现为肠道绒毛萎缩、通透性增加、细菌移位。究其原因与禁食、应激、胃肠外营养中未补充谷氨酰胺有关,应及早补充谷氨酰胺〔10〕。
3.2 肠内营养支持的选择 近期资料表明〔11〕,早期进行肠内营养支持,有利于减轻肠道黏膜损伤,并减少肠源性感染的发生。肠内营养支持更符合人体生理。进行胃肠内营养的病人可以出现抵抗,表现为腹痛、腹胀 、腹泻;胃肠外营养虽经精确计算,但病人无法表现出抵抗,易出现代谢并发症。且胃肠内营养支持可以促进肠动力恢复,再次手术发现肠粘连减轻。同时营养素直接营养肠黏膜,维护肠黏膜屏障,防止细菌移位。
3.2.1 胃肠内营养支持途径的选择 由于脑损伤重患者多存在神志异常、昏迷和吞咽障碍,肠内营养多采用经胃管鼻饲。但是脑损伤患者早期多合并胃排空障碍,经胃途径营养支持失败率较高,发生反流后增加医院获得性肺炎的危险。此时采用小肠营养可明显提高肠内营养的成功率〔12〕。
3.2.2 肠内营养常见的并发症 管道堵塞:原因有管道未冲洗、管道太细、配置的太黏稠、营养液内加入药物;腹泻:速度太快(>150 ml/h)、喂养量太大(>350 ml)、营养液污染、营养液在室温下放置时间过长、管道系统未冲洗、营养液悬挂时间过长(>8~12 h)、注入时温度太低、肠道菌群失调、低蛋白血症等可引起腹泻;恶心和呕吐:滴注速度太快、单次喂养量过多、胃肠道梗阻、在除外或纠正上述原因后可以使用止吐药;胃潴留:喂养后2 h,胃内残留量100 ml以上,可考虑有胃潴留,胃潴留可引起误吸导致肺炎。
老年严重颅脑创伤患者常合并代谢紊乱与营养不良,需要给予营养支持,并且老年重症病人的营养支持应尽早开始。总之,对于老年严重颅脑创伤患者的营养支持,应强调早期和首选肠内的原则。实际操作中应反复尝试并根据患者的反应调整治疗方案,以期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1 Furukawa S,Saito H,Inoue T,et al.Supplemental glutamin augments phagocylosis and reactive oxygen intermediate production by neutrophils and monocytes grompost operative patients in vivo〔J〕.Nurition,2000;16:323-9.
2 Suchner U,Heyland DK.Immune-modulatory actions of arginine in the critically ill〔J〕.Br J Nutr,2002;87(Supl 1):121-32.
3 Klosell CT,Carroll M.Routine intragastric feeding following traumatic brain injury is safe and well tolerated〔J〕.Am J Surg,2000;179:168-71.
4 Hammarqvist F.Can it all be done by enteral nutrition〔J〕?Curr Opin Clin Natr Metab Care,2004;7:1873-5.
5 任正华,谢彩霞,吴红英.早期肠内营养联合合生元制剂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0;9(8):837-40.
6 罗武锋,蔡少明,洪映标.重型颅脑损伤后早期肠道内营养在降低应激性溃疡发病率中的作用〔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7;6(2):193-4.
7 郑秀先,李雪松,李 琦,等.改进鼻饲管置入长度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相关并发症的影响〔J〕.护理学报,2007;14(4):6.
8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第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588-9.
9 石 俊,刘 超,玄汉石.重症颅脑患者营养及代谢支持的应用进展〔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5;21(4):254-5.
10 诸葛海鸿.88例危重外科患者行肠道营养支持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1991;26(2):56.
11 汤树洪,甘渭河.重型颅脑损伤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合理应用〔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4;21(4):530-3.
12 张庆玲,刘明华,刘玉馥,等.机械通气患者鼻胃管对胃液反流和误吸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04;19(7):58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