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凤梅
(郑州大学体育学院,河南郑州 450044)
作为奥林匹克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经过50多年的发展已具有一定的影响力,然而,由于赛事本身的特点和其生存境况的复杂性等因素的影响与制约,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内在本质与现实呈现之间日益增长的冲突不仅使自身当下的生存空间受限,而且也危及其将来的发展。鉴于此,通过对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创办理念、组织模式、项目设置、举办地点和赛场氛围等方面进行解析与思考,期望能为人们深入了解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发展现状呈现一个独特视角,同时能为其今后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理论参考。
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以下简称世界大运会)的前身为国际大学生运动会,是仅次于奥运会的世界大型综合性运动会,由国际大学生体育联合会主办,只限在校大学生和毕业不超过两年的大学生(年龄限制为17~28岁)参加。自1959年举办首届后,世界大运会便形成了每两年举办一届的传统,发展至今已产生了三个子赛事,即“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和“世界大学生体育锦标赛”,素有“小奥运会”之称。创办初期,夏季运动会和冬季运动会分别在单数和双数年举行,从1981年起改为在同一年举行。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世界大运会的组织模式和比赛机制逐渐稳定并且趋于成熟,其影响力也日益扩大。以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为例,作为世界大运会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具有较高的影响力,且参赛规模和竞技水平也较高。然而,因其赛事有限的比赛规模和参与对象有限的竞技水平很难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和高水平体育需求,也很难与体现“更高、更快、更强”的奥运会相媲美。同时,长期效仿奥运会的组织模式和竞赛机制使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自身特色缺失。此外,其在创办理念、参赛对象身份、赛事独立性等方面所引发的争议也使得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的发展前景让人担忧。而另外两个赛事,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和世界大学生体育锦标赛也存在类似的问题。
世界大运会的宗旨是友谊、博爱、公平、坚毅、正直、协作、奋发,目标是为了促进大学生体育水平的发展、大学生的道德与体育教育及世界各国大学生之间的紧密联系与合作,以便促使国际大学生体育运动的共同进步。然而,在实践层面,人们习惯用数字量化比赛成绩和结果,而淡化了通过“友谊、博爱与公平”的理念来促进大学生的道德及体育教育的功能,忽略大学生群体的社会义务和影响力及其自身的独特价值。“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所追求的目标绝不仅仅是拿几块金牌,也不是在大学里建设一些体育设施和硬件。它是以体育运动为基本手段,以人的和谐发展为基本目标,进而促进人类社会和平发展的社会活动。因此,教育人、培养人是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第一要务”[1]。但是,世界大运会呈现给众人的整体印象除了参与对象群体特点不同之外(其只限在校大学生和毕业不超过两年且年龄为17-28岁的大学生参加),暂不论操作层面与奥运会趋同,两者在创办理念上表现得极为相似。
从某种程度上看,世界大运会的组织模式是效仿奥运会的组织模式,从申办与组织程序到奖励机制,从竞赛项目设置到规则的制定与实施,几乎都是奥运会的缩影。众所周知,世界大运会的影响力远远小于奥运会,甚至两者没有可比性。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各个国家和地区对大运会的重视程度不同和参赛人员的竞技水平较低等原因之外,笔者认为,竞赛组织模式泛化与赛事品牌价值缺失是一个长期被忽略的重要原因。进一步讲,世界大运会的领导者和组织者们似乎一味强调其“运动会”的属性,而弱化甚至忽略了其“大学生”的特点。如果仅从赛事的竞技性和观赏性看,世界大运会与奥运会和其他大型职业或综合赛事相比,不具有核心竞争力,这自然会从总体上弱化世界大运会的社会影响力和关注度。鉴于此,如何创新组织模式和彰显自身价值是世界大运会今后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难题之一。
“首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竞赛项目成为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基本设置项目并且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参赛项目呈逐渐上升的趋势”[2]。以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的项目设置为例,其项目已从最初的8项发展到稳定在15项左右,其中田径、游泳、篮球、排球、足球、网球、跳水、体操、水球、击剑已成为近十几届比赛的基础项目。加之,国际大学生体育协会对于大运会项目设置也有一定的弹性考虑,允许主办国根据需要自行增设个别项目。以第26届深圳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为例,从表1可以看出,举重、自行车、国际象棋和高尔夫球等四个项目在以往比赛中没有设置。而关于每个举办国家可以根据需要增设项目的规定,也存有一定的争议。虽然通过给予政策上的优惠可以提高主办国申办比赛的积极性,但是长此以往必将影响到比赛项目的稳定性和组织规模。此外,由于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的竞赛模式与夏季奥运会有着高度的一致性,所以在许多情况下,主办国确定增设项目的标准主要是具有夺标实力的奥运优势项目而忽略了对本土传统特色项目的考虑。一般来说,可以从赛事自身的性质、项目自身的特点、社会的需求和潜在的市场吸引力等方面分析影响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项目设置的因素。然而,纵观近十届其项目设置的总体特点,各国在增设项目的选择上更多是从社会的需求和潜在的市场吸引力等方面考虑,而忽略了大运会与其他赛事的区别所在。
“任何赛事都需要观众的喝彩、加油,如果没有他们的助威,比赛就会失色不少,运动员也会缺乏动力”[4]。一般而言,影响体育赛事现场氛围的主要因素就是观看比赛的人数,即观众上座率。而影响观众上座率的因素有很多,如:运动项目的群众基础、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商业运作模式及媒介宣传与引导等。虽然体育比赛的总体上座率偏低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但是该问题的背后却隐藏着一个差异性问题。以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为例,在我国深圳这样的城市举办的比赛,本不应该出现赛场冷清的局面,因为特殊的人口分布特点和时空环境可以降低甚至避免上述问题的出现。具体来看,对于大学生这一参与主体而言,一方面,因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的举办时间通常集中在暑假期间,学生们正值闲暇阶段,这为他们去现场观看比赛提供了时间条件;另一方面,大学生尚处于学习阶段,强烈的求知欲望、旺盛的精力和积极的情感为他们以及其携带亲朋好友观看大运会提供了可能。鉴于此,如何充分利用和挖掘参与群体的总体特点和潜在资源是改善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比赛现场氛围的重要方面。
表1 近十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比赛项目分布表[3]
有界内人士认为:“运动会的形象资本与区域影响,以及它在社会中蕴涵的市场商机,构成了它的市场价值”[5]。在一定程度上,这决定了赛事举办地点的重要性和选择倾向。虽然人们普遍认为体育赛事存在的依附性强而发展的独立性差,但是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发展却有一定的弹性空间。以举办地点为例,与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和世界大学生体育锦标赛相比,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对举办地点和场馆设施的要求不应该过于苛刻,尤其是在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代表性等方面。然而,从近十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举办地点的区域分布特点看,随着组织规模的扩大和参赛国家的增多,其举办地点始终集中在亚洲和欧洲,还没有一届赛事由非洲的国家或地区举办。尽管非洲的很多国家在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确实存在问题,举办世界大运会等重大国际体育赛事必将面临诸多挑战和潜在风险,但是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世界大家庭的重要成员,亚洲和欧洲之外的国家和地区有权利也应该有责任担负起传承人类文明和本土文化的使命。因此,如何促使世界大运会尽快走进非洲并使之担负起促进世界体育及文化和谐发展的使命应成为世界大运会的管理者和决策者们考虑的重要问题。
兴奋剂、资格作弊、赛场暴力等竞技体育的通病在世界大运会赛场上同样存在。虽然针对上述问题相关部门也进行了不懈努力,但是结果却差强人意。究其原因,是在宏观上制定宗旨目标时考虑不全还是在具体操作层面阻力过大?虽然对于这个问题仁智各见,但是有一点理应被重新审视:为了保证世界大运会的健康发展,赛事理念的合理定位是基础,选择恰当的途径与找到合适的突破口是关键。鉴于此,为了保证夏季大学生运动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应该明确其创办理念,突出品牌价值,重塑自身形象。例如:世界大运会组委会可以尝试向社会慈善等公益组织和机构敞开大门,通过双方的合作来塑造世界大运会的社会形象,强化其社会责任,进而重塑其创办理念,促进自身健康发展。
世界大运会组织模式泛化使得其自身特色缺失与社会功能弱化。作为一项肩负传递奥林匹克精神和促进世界大学生体育文化交流的赛事,每一个大学生运动员有责任致力于促进人类和社会及其文化的均衡发展。鉴于此,国际大学生体育联合会应该通过完善和健全大运会已形成的组织与管理制度,建立和创新其竞赛组织模式,进一步增加世界大运会的特色并提高其社会影响力与关注度。同时,还应充分利用和挖掘参赛群体的特点。例如,可以通过与国际奥委会和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的协作,明确世界高水平运动员对世界体育发展和交流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还可以对态度积极和能产生榜样力量的运动员以适当的奖励,从而培育一种特殊的“志愿意识”和大运会品牌文化。
比赛项目是否具有更高的观赏性、更强的刺激性和更快的节奏性的选择倾向,不仅增强了世界大运会的高度选拔性和竞争性,也提高了其整体竞技水平;但是却弱化了其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对大学生群体的真正影响力。因此,建议世界大运会的项目设置应坚持从竞技导向转向竞技、教育和文化导向相结合;从以奥运项目为核心逐渐向在奥运项目与本土项目之间建立一种动态平衡的理念过渡;从注重短期体育效益向追求世界大运会长效发展而努力,进而增强赛事的针对性。例如,除了按照世界大学生体育联合会规定的项目进行专业组别的比赛外,可以尝试按照参加高校的世界影响力和社会荣誉度来分组,并要求各参加单位提供本学校的特色项目,然后根据比例从参赛学校提供的项目中主要选择普及性较大的集体项目进行业余组别的比赛或表演。
大学生群体是大运会比赛的主要受众和直接影响对象,大运会组委会可以通过合理的营销模式和门票分配方式增加大学生观众的上座率,进而使其不仅能够欣赏精彩的比赛,而且还可以激发自身的运动热情和建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鉴于此,大学生群体的整体特点和潜在资源应成为制定营销方案的重点。例如,可以尝试将举办地的高等学校与教育部门联合,采取赠票、绑定售票等方式以鼓励办学质量高、社会影响好的高校积极参与;还可以根据学校的社会知名度和规模及区域分布采取合理的门票配置和销售方式;其中,对于自费前来观看的大学生可以带家属,家属享受折扣票或被给予适当优惠。既然世界大运会植根于大学教育,服务于大学生,世界大学生体育联合会或大运会组委会就有责任和义务去鼓励和促使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其中。
从上个世纪中叶开始,奥林匹克倡导者们一直在为人类和谐发展与世界共同进步而不懈努力,先后建立了一系列组织机构并相继开展了诸多活动;同时还长期致力于改善非洲地区教育和体育发展较为滞后的局面。所以,世界大运会也理应担负起相应的职责,通过在不同区域,尤其是努力在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举办比赛,来直接或间接激发大学生群体更深层次的人文情怀。例如:世界大运会可以尝试走进非洲,走进那些需要世界帮助和了解的区域。虽然在实践层面必然会遇到困难和障碍,但是在申办国家、国际体育组织和公益机构的共同努力下,通过控制参赛规模与合理筹资,应该能够为赛事的成功举办提供保障。总之,世界大运会举办地点的申请资格和实施办法应向特殊地区偏移。应优先考虑地理位置特殊或正在急速发展中的国家或地区,以此来建立和彰显大运会的独特文化品牌与价值,提升其整体影响力。
如何明确自身发展的理念和彰显自身特色进而重塑自身形象是保护和提升世界大运会文化品牌价值的关键所在。毕竟,世界大运会不仅是一个体育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也是一个集结了众多教育资源的平台,应该更好的发掘其潜在的或可利用的文化资源,从而吸引更多的人关心人类的和谐与进步,关注体育的均衡发展。然而,世界大运会要真正肩负其本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还将面临很多的问题和挑战。一言以蔽之,当前世界大运会面临的真正问题是其创办特色和独立性的缺失。世界大运会应与众不同,其发展不应侧重以奥运会为榜样的重竞技导向,而应该是在兼顾竞技目标的基础上更多的传达和体现人文精神和对人类福祉的终极关怀。
[1]李小伟.深圳该办一届怎样的大运会——由第25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想到的[J].中国学校体育,2009,(9):29-31.
[2]尹从刚,姚颂平.从世界人学生运动会看我国高校竟技体育项目布局[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9,33(3):72 -73.
[3]2011深圳大运会官方网站[EB/OL].http://www.sz2011.org/,2012 -04 -22.
[4]刘涛波.深圳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市场价值影响因素分析[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1,25(4):30 -32.
[5]钟秉枢.大学体育应从竞技主导向娱乐主导和健康主导转变——来自曼谷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科报会的信息[J].中国学校体育,2007,(9):7.
[6]任海.奥林匹克运动[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