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状岩体强度结构面特征的数值分析

2012-07-31 08:55周科峰李宇峙柳群义
关键词:层状软化倾角

周科峰,李宇峙,柳群义

(1. 长沙理工大学 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湖南 长沙,410114;2. 中南大学 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湖南 长沙,410083)

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着层状岩体,在设计与施工中,层状岩体的强度是极其重要的设计参数。层状岩体的强度受岩体结构面的显著影响,表现出复杂的力学性质[1]。以往的研究中大多采用理论分析方法[2-3]或室内、室外试验方法[4-7],其中:理论分析方法虽然能够用于推导得到简化后岩体的力学性质,但与实际岩体存在一定差别;室内外试验方法能够反映采样范围内岩体的性质,而无法反映宏观岩体的整体性质。近年来,由于数值计算方法快速发展,使其在岩土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8-10],数值模拟方法严格遵循力学规则,能够建立复杂的岩土工程模型,通过单元体的应力应变计算,可得到宏观岩土体的力学性质和变形,从而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了一条新的研究方法。为此,本文作者运用 FLAC3D数值分析软件[11]对层状岩体的单轴压缩情况进行模拟,并将其结果与理论推导结果进行对比,从而进一步揭示层状岩体的力学特性。

1 层状岩体破坏机理的理论分析

假设层状岩体破坏符合 Mohr-Coulomb准则,其可能沿结构面滑动破坏,也可能沿岩体内部发生破坏,这主要取决于结构面倾角β。理论计算模型如图1所示,通过应力分解得到:

当试件沿结构面发生剪切破坏时,主应力之间存在以下关系,

其中:cj和φj为结构面的黏结力和内摩擦角;β为结构面倾角。

图1 理论计算模型Fig.1 Theoretical calculation models

固定σ3不变,应力差(σ1-σ3)随β而变化,当β→90°或者 β→φj时,(σ1-σ3)→∞,即结构面平行于 σ1或者结构面法向与σ1呈角度φj时,σ1可无限增大,结构面不致破坏。但实际上,这种情况是不存在的,因此,只有当φj<β<90°时,才可能沿结构面发生破坏;当 β不满足以上条件时,发生穿切岩石和结构面的复合破坏,此时,由于岩石的黏结力和内摩擦角分别大于结构面的黏结力和内摩擦角,岩体破坏时满足以下条件:式中: Nφr= ( 1 + s in φr) /(1 - s in φr);cr和φr分别为岩石的黏结力和内摩擦角。

从式(4)可以看出:当结构面倾角β≤φj以及β=90°时,将得到相同的岩体抗压强度。

2 数值计算模型与方法

2.1 数值模型

在岩体试件中设置一组结构面,为了与室内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将其设置为软弱结构面,可采用FLAC3D软件中的实体单元进行模拟,而岩体也采用实体单元进行模拟,从而使岩体和结构面在单元性质上能够连续传递。在数值模型中,试件半径为1 m,高度为4 m,结构面倾角为β,相邻结构面之间的距离为0.15 m,厚度为0.15 m(本文主要研究层状岩体的破坏模式,尽管厚度对其抗压强度有一定影响,但强度随结构面倾角的变化趋势相同;同时,考虑到模型单元数,选用该厚度结构面)。由于采用 FLAC3D软件建立复杂模型的复杂性[12],利用自编的 ANSYSFLAC3D接口程序,建立数值模拟分析模型,如图2所示。试件的物理力学参数如表1所示。在模拟过程中,采用位移加载方式,控制速度为 2.0×10-3mm/步;在数值计算过程中,采用计算不收敛准则[10]。

图2 数值计算模型Fig.2 Numerical calculation model

表1 计算参数Table 1 Calculation parameters

2.2 应变软化特征的数值处理

对于数值模拟中岩体的应变软化特征,可采用定义软化系数的方法进行处理。当材料发生塑性变形后,将产生软化,反映在材料性质上,各个参数发生一定变化[12]。通过定义单元的软化系数ks和kt,在数值计算过程中,可通过单元拆分,得到软化增量[11]。若单元为四面体单元,则其剪切软化增量可采用以下形式进行定义:

2.3 计算参数

考虑到软弱结构面和岩体的应变软化特征,结合FLAC3D软件中的应变软化模型[11]建立应变软化参数。当其发生塑性变形后,定义相应的 cp,φp和 ψp与原始 ci,φi和 ψi的关系为:cp=wcci;φp=φi-wφ;ψp=ψi-wψ。其中:wc,wφ和wψ分别为黏结力、内摩擦角和膨胀角的变化因子,其与塑性应变εp的关系如表2所示。

表2 wc,wφ,wψ与塑性应变 εp的关系Table 2 Relationship among wc, wφ, wψ and plastic strain εp

3 分析与讨论

3.1 变形分析

图3所示为试件的破坏模式。从图3可见:当β=0°时,试件中央发生鼓胀破坏,其实质是由岩体内部派生出来的拉应力引起的脆性破坏,破坏面与最大拉应力方向垂直;当某一张拉面出现后,下方的岩体材料在轴向的剪应力和拉应力将减为0 MPa;其后随着张拉面的不断扩大,张拉破坏逐渐发生,从而试件内出现众多沿轴向劈裂的破坏面;当 β=10°时,试件顶部发生剪切破坏,剪切面同时包含结构面和非结构面,其中非结构面的剪切破坏为穿切结构面和岩石的复合破坏;当 β为 20°~60°时,试件沿某一结构面或者2条结构面(30°)滑移破坏,这是结构面上的剪应力超过抗剪强度引起的;当 β=70°~90°时,并未延续结构面剪切破坏形式,而是发生整体倾斜破坏以及底部鼓胀破坏。这是由于原先的结构面受到下部端面的支撑,使整体无法发生滑移,而剪切带仍明显出现在各个结构面处,此时,岩体受到的荷载超过其临界值,出现塑性流动,丧失继续承受荷载的能力。由于受到边界条件的约束并不一定立刻伴随岩体的破坏,而是无限制地自由发展,最终解体破坏。

3.2 应力-位移关系

图3 层状岩体破坏模式Fig.3 Failure mode of stratified rock mass

图4 试件应力-位移关系Fig.4 Relationship between stress and displacement

图4 所示为试件在数值模拟过程中的应力和位移之间的关系。从图4可以看出:试件的弹性斜率不同,即试件的弹性刚度也不同,这是由于不同试件对应的结构面倾角不同。在数值模拟中,试件可发生沿结构面的剪切破坏,也可发生穿切结构面的剪断破坏,此时,岩体的抗压强度达到最大值,由于结构面倾角不同,导致该最大值也不同。从图4可见:当结构面倾角为0°和90°时:相对于其他结构面倾角,这2种倾角对应的曲线存在明显的尖点,说明两者较其他试件的脆性特征更加明显。对比20°和80°试件曲线可以看出:两者的峰值存在明显差别,但残余强度大致相等。说明结构面倾角越大,残余强度相对与峰值强度衰减程度越小,表现出摩擦型结构面的典型特征;此外,从各条曲线还可看到应力跌落和回弹现象(如20°,30°和80°等),这是由于最初的剪切滑移面出现在岩样的内部,剪切滑移引起轴向张拉劈裂,出现应力跌落;当张拉过程受到周围介质的约束时,原先存储的弹性形变得到恢复,发生应力回弹。

3.3 倾角对试件抗压强度的影响

结构面倾角对岩体试件的抗压强度的影响较大。试件的失稳破坏主要是在应力场作用下,试件沿结构面的滑移或者穿切结构面的破坏引起的,在这种情况下,结构面将产生大量变形,导致较大的拉剪应力。当在试件中设置不同倾角的结构面时,将引起试件抗压强度发生变化,如图5所示。从图5可以看出:试件的抗压强度随结构面倾角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当结构面倾角为 60°时,试件的抗压强度最小,即存在最不利的结构面倾角,该结果与文献[5-6]中的室内试验结果相同;当结构面倾角 β=20°~30°或者β=80°~90°时,试件抗压强度的变化梯度最大,说明结构面倾角在这个范围内能够最大程度地影响试件的抗压强度;当结构面倾角β=30°~70°时,试件的抗压强度变化较小。对比数值分析的结果与本文推导的理论计算结果可见:当φj<β<90°时,二者之间的差别很小。这是由于此时岩体的破坏形式主要是沿结构面的滑动破坏,与理论推导的假设的破坏形式相同;当 β≤φj且 β=90°时,二者之间的差异较大,数值分析结果明显小于理论计算结果。这是由于节理岩体的破坏往往包含了沿结构面的滑动剪切破坏和岩体的拉裂破坏等形式,而理论计算仅仅考虑岩体沿结构面的滑动破坏,因此,得到的结果较大。并且在理论计算结果中,当β≤φj与β=90°时,得到的岩体抗压强度相同,但与室内试验结果[5-7]不同。可见:数值模拟结果更符合室内试验结果。

图5 结构面倾角与抗压强度的关系Fig.5 Relationship between inclination of structure plane and compressive strength

4 结论

(1) 随着结构面倾角 β的增大,曲线峰值前斜率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倾角为 0°和 90°时结构面试件的抗压强度试验曲线存在明显的尖点现象,两者的脆性特征较为明显;结构面倾角越大,残余强度相对于峰值强衰减程度越小;各条曲线中还表现出应力跌落和回弹效应。

(2) 随着 β的增大,试件抗压强度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并存在最不利结构面倾角。

(3) 在相同假设条件下,数值计算结果和理论计算结果相差很小,并且数值结果能反映出 β≤φj和β=90°时抗压强度的差别,更加符合室内试验结果。

[1] 苏志敏, 江春雷, Ghafoori M. 页岩强度准则的一种模式[J].岩土工程学报, 1999, 21(3): 311-314.SU Zhi-min, JIANG Chun-lei, Ghafoori M. A model of the strength criterion of shale[J]. Chinese Journal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1999, 21(3): 311-314.

[2] 左宇军, 朱万成, 唐春安, 等. 非均匀介质中应力波反射诱发层裂过程的数值模拟[J]. 中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6,37(6): 1177-1182.ZUO Yu-jun, ZHU Wan-cheng, TANG Chun-an, et al. Numerical simulation on spallation process of inhomogeneous medium induced by reflection of stress wave[J].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6, 37(6): 1177-1182.

[3] Tien Y M, Kuo M C. A failure criterion for transversely isotropic rocks[J]. Int J Rock Mech Min Sci, 2001, 38: 399-412.

[4] 杨圣奇, 徐卫亚, 苏承东. 大理岩三轴压缩变形破坏与能量特征研究[J]. 工程力学, 2007, 24(1): 136-142.YANG Sheng-qi, XU Wei-ya, SU Cheng-dong. Study on the deformation failure and energy properties of marble specimen under tri-axial compression[J]. Engineering Mechanics, 2007,24(1): 136-142.

[5] Tien Y M, Tsao P F. Preparation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artificial transversely isotropic rock[J]. Int J Rock Mech Min Sci,2000, 37(6): 1001-1012.

[6] Tien Y M, Kuo M C, Juang C H. 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the failure mechanism of simulated transversely isotropic rocks[J]. Int J Rock Mech Min Sci, 2006, 43(8): 1163-1181.

[7] 何沛田, 黄志鹏. 层状岩石的强度和变形特性研究[J]. 岩土力学, 2003, 24(S1): 1-5.HE Pei-tian, HUANG Zhi-peng. Strength and deformation characteristic of stratified rock[J]. Rock and Soil Mechanics,2003, 24(S1): 1-5.

[8] 周文, 朱自强, 柳群义, 等. 复杂节理面剪切强度和变形特征的数值分析[J]. 中南大学学报, 2009, 40(6): 1700-1704.ZHOU Wen, ZHU Zi-qiang, LIU Qun-yi, et al. Numerical analysis for shear strength and deformation characteristic of joint plane with complicated surface[J].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9, 40(6): 1700-1704.

[9] 范文, 俞茂宏, 李同录, 等. 层状岩体边坡变形破坏模式及滑坡稳定性数值分析[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0, 19(S1):983-986.FAN Wen, YU Mao-hong, LI Tong-lu, et al. Failure pattern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landslide stability of stratified rock[J].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2000,19(S1): 983-986.

[10] 林杭, 曹平, 李江腾, 等. 边坡临界失稳状态的判定标准分析[J]. 煤炭学报, 2008, 33(6): 643-647.LIN Hang, CAO Ping, LI Jiang-teng, et al. Analysis of the standards for critical failure state of slope[J]. Journal of China Coal Society, 2008, 33(6): 643-647.

[11] Itasca Consulting Group. Theory and background[R]. Minnesota:Itasca Consulting Group, 2002: 98-120.

[12] 林杭, 曹平, 李江腾, 等. 基于SURPAC 的FLAC3D 三维模型自动构建[J].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2008, 37(3): 339-342.LIN Hang, CAO Ping, LI Jiang-teng, et al. Automatic generation of FLAC3D model based on SURPAC[J].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2008, 37(3): 339-342.

猜你喜欢
层状软化倾角
塑料维卡软化温度的测定能力验证分析
疤痕止痒软化乳膏在瘢痕治疗中的临床观察
地球轴倾角的改斜归正
车轮外倾角和前束角匹配研究
旺苍地区灯影组层状硅质岩类孔洞充填特征
不同处理对冷藏“安哥诺”李果实软化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系列长篇科幻故事,《月球少年》之八:地球轴倾角的改邪归正
火星上的漩涡层状砂岩
轧制复合制备TA1/AZ31B/TA1层状复合材料组织与性能研究
NaCe掺杂CaBi2Nb2O9铋层状压电陶瓷的制备及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