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竹笛调音改良现状及展望

2012-07-31 06:41
演艺科技 2012年5期
关键词:调音竹笛音高

胡 亮

(黄山学院 艺术学院,安徽 黄山 245041)

中国竹笛是我国民族乐器中最具个性的管乐器之一,其来源可追溯到新石器时期的骨哨。由于受乐器形制、制作技术、材料物理属性等因素的影响,竹笛在音准调节上存在着一些尚待改进的问题。1949年以来,许多从事竹笛制作、演奏、教学的专家、演奏员、科研工作者,为竹笛调音改良工作付出了艰辛劳动,取得了一批优秀的改良成果,这些成果为弘扬中国竹笛艺术,提高竹笛合奏与教学水平,繁荣竹笛作品创作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就总体而言,竹笛在发音频率微调与适应环境温差变化方面仍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与其他弹拨乐器、弓弦乐器相比,竹笛在调音技术改良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依然非常薄弱。

如何尽量克服竹笛在不同环境气温变化(包括温度和湿度)给音准调节带来的影响,提高竹笛音准调整的质量与加大竹笛整体音高微调的幅度,已经成为竹笛制作、演奏、教学上一个亟待解决的科研难题。本文通过对以往竹笛调音改良现状及具体案例的分析,总结竹笛在乐器调音改良上的经验与教训,积极探索竹笛调音改良的科学规律,并提出相关建议,为其他民族管乐器调音改良提供可资参考的依据。

1 竹笛调音改良的发展与现状

中国竹笛与唢呐、管子、笙等民族管乐器一样,由于自身制作材质关系受环境温差影响极大,气温的升降会使乐器的音准、发声、音色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给演奏带来极大的影响。1949年以前,由于竹笛制作技师的文化素质、制作仪器设备、音准概念的局限,无论是手工作坊还是民间艺人自己制作的乐器,在乐器音律上都存在较大的随意性,音准调整的幅度相对有限,音准调节只能依靠原始的热水烘暖(调高)、凉水降温(调低)或者是改变演奏者的口风等“土方法”来进行。再加之竹笛并不是独奏舞台的常客,大多数时候只是戏曲、民族民间乐队的伴奏乐器,因此,1949年以前,对竹笛的音准、音色的表现等演奏要求相对较低,音准调整的幅度与稳定性也有较大的局限。

1949年之后,竹笛应用的场所与环境愈发复杂,其作品创作的数量有所增加、质量有所提高,与大型民族管弦乐队或西洋交响乐队合作的机会也增多了。在这种发展趋势下,原有的调音技术已经不能适应舞台演奏与教学的需要,以竹笛家族中的曲笛为例,其筒音在15℃标准音小字一组的a为440 Hz,当温度升至25℃时,其音高频率则增至447.87 Hz。就现在的演奏条件来说,环境温度在一年四季中有着0℃~30℃的不同变化,也就是说以15℃为中心点,四季环境演奏条件温度有着正负15℃的变化,相当于一个小二度的变化,这么明显的音分变化,传统竹笛调音技术是难以克服的。①

为了弥补这一缺陷,老一辈竹笛演奏家、制作技师纷纷对传统的竹笛调音技术进行改良,不乏富有创意的尝试,如“四季笛”便是制作者为适应不同的气温变化,有意识按照四季不同的温差来制作的乐器,其乐器基准的音高也随着四季温差的不同而有所变化:气温在10℃~22℃之间时,乐器定音的音高基本符合国际基本音高标准;气温在-10℃~-20℃之间时,乐器定音的音高要高于国际基本音高标准;而气温在28℃~40℃之间时,乐器定音的音高要低于国际基本音高标准。虽然不同竹笛的音调频率有着较大的差异,但是调性基本相同。演奏者可以根据不同的演奏环境(室内、广场、野外)、温度来挑选使用何种乐器。“四季笛”摆脱了传统调音技术给竹笛演奏、合奏教学带来的困扰,自推广以来,受到一批演奏家的青睐,为他们的演奏、教学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四季笛”的出现,为其后“套节调音笛”的研发成功奠定了基础。

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相关政策的带动下,民族乐器改良工作蓬勃开展,涌现了许多性能优良的乐器产品,“套节调音笛”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一。客观地说,“套节调音笛”是目前竹笛调音技术改良相对成熟、也是推广最为普及的产品之一。“套节调音笛”是在充分借鉴西洋长笛调音技术的基础之上制作完成的(西洋长笛为了解决温差所造成的音差,将乐器分为三节,以增加或者缩短管长的方式来影响音高频率。后来这一方法被广泛地运用在其他管乐器的调音装置制作上,如日本的尺八),其主要技术特点是通过加装单插、双插调音套节的方式,将传统竹笛分为两节,通过管长的改变来调整音高,改变乐器发声的音高频率。“套节调音笛”研制成功以来,经过许多竹笛制作家、演奏家的调整、实验,技术已经成熟,以其携带的方便性与调音的快捷性成为了国内竹笛产品市场销售的主力军。“套节调音笛”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竹笛音准调整的不足,大大提高了竹笛与西洋交响乐队、民族管弦乐队合作演出的水平。

进入21世纪后,各种新技术、交叉学科知识的运用成为竹笛调音改良新的发展趋势,为了消除“套节调音笛”因管长改变而给乐器本身音律带来的影响,竹笛演奏家、制作技师纷纷试制新的乐器品种,尝试用其他方法来改变竹笛的振动频率,使之适应演奏环境的需要。如沈阳音乐学院周波副教授发明的“调频竹笛”,“主要利用调整吹孔的位置,在不改变竹笛内管径的前提下来解决频率的微调或大的变动,而不影响音程和八度关系。因此,调频竹笛不仅具有传统竹笛所具备的全部乐器特色和演奏方式,而且还解决了传统竹笛由于受温度变化产生的音高变化、不利于在统一律制的民族乐队合奏的难题”。②“调频竹笛”是对现有调音竹笛品种的补充,其结构与乐器性能已经超越了“套节调音笛”, 音准调整的幅度也有所增加。“调频竹笛”的出现,进一步完善了传统竹笛的调音性能,为其他民族管乐器改良提供了案例参考。在“调频竹笛”的示范效应下,各种新式竹笛调音品种不断涌现,人们或借助数字音频技术对乐器调音技术进行改良,或借助材料学最新研制的成果对乐器的物理属性进行干预等。倚重并吸收当代科技的最新研究成果,成为新时期竹笛调音改良的发展趋势。

2 现有竹笛品种调音性能的技术特点分析

竹笛历经多年的改良,出现了“四季笛”、“套节调音笛”、“调频竹笛”这样的改良产品,这些产品在技术特点上差异较大,具体使用上也各有利弊。

(1)“四季笛”有意识将乐器的基准音高升高或降低,再配合演奏者自身气息与“口风”的控制,可以使乐器大体上适应不同的气温变化,但是缺陷也较为明显。以常用的一套竹笛为例,从最小的A调梆笛到bB低音笛,一共有7支之多,而购置一套“四季笛”最少需要28件乐器,无论从演出、教学的方便角度还是购买、使用者的经济承受角度来看,都不利于普及推广。因此,“四季笛”的使用人群也仅限定于一些演奏家。其次,在一些环境气温较低的场所中(如野外、广场),“四季笛”音高调整幅度有限,对于一些特殊的演奏环境,缺乏机动性与灵活性。

(2)“套节调音笛”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竹笛音准调整的不足,但是应用上也存在着较大的局限,如高低八度差异较大、筒音反应迟钝、通过调节管长长度改变音高的同时造成对乐器八度音的影响等。另外,其音准调整幅度并不能完全适应高低温差给乐器音准所带来的变化,即“套节调音笛”只能调低,不能调高,最高也只能恢复到乐器安装套节之前的音准高度。

(3)“调频竹笛”作为新时期调音竹笛的代表,乐器性能明显优于传统“套节调音笛”,在技术方案上也力求创新,“通过改变吹孔位置来调整音高,有效地克服了传统套节笛由于内径的改变而使音程关系发生变化的问题,增加了八度、音程关系的准确度和把握性,对演奏者的演奏有着事半功倍的作用”。③但是“调频竹笛”研制成功以来,著名竹笛厂商对其关注很少,在产品开发与推广上的支持力度明显小于传统的“套节调音笛”。从全国范围而言,使用“调频竹笛”进行教学、演奏的人依然是很小一部分人群。

整体而言,中国竹笛调音改良始终有两个问题没有解决好:

(1)音准调整的幅度与稳定性问题。从目前现有竹笛品种的调音性能来看,音准调整幅度有一定的局限,并不能完全适应高低温差给乐器音准所带来的变化。大部分调音笛只能调低,不能调高。另外,音准调整的稳定性欠佳,这在“套节调音笛”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它可以通过管长的改变在某种程度上保证竹笛绝对音高的稳定,但是各音孔之间的比例无法改变,也就必然导致各孔之间音程大小的改变,容易造成乐器筒音变化的不准确等问题,从而影响到音准调整的稳定性。

(2)新产品的普及与推广。自1949年以来,共有多达十几种的调音竹笛产品被研发出来,但是目前市场上常见的依然是20世纪50年代开始研制的“套节调音笛”,难道是“套节调音笛”的性能超越了其他产品吗?笔者认为不然,主要是其他改良产品没有得到及时推广与普及,也没有在一线乐团、院校进行实践检验,从而造成了竹笛调音改良实验不断而不见新品种推广的现状。

3 竹笛调音改良的未来展望

纵观竹笛艺术发展的过程,其实也就是竹笛这件民族管乐器不断改良的过程。就竹笛调音改良的现状而言,虽然在大批乐器制作技师与民族音乐工作者的努力下,竹笛的调音性能有了较大的改善,为弘扬民族音乐文化、使民族音乐走向世界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不容忽视的是,竹笛在音准调节上依然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乐器的物理属性对音律的影响并没有彻底消除,未来的竹笛调音改良仍需重点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在不改变竹笛本身个性音色的基础之上,通过对调音技术的改良,能够对竹笛的音量平衡、音质、音色优化有较大幅度的提升,在0℃~30℃的环境温差下音准稳定性较高且不改变笛管内径,真正解决其演奏环境音效,提高舞台演艺水平。

(2)改良能使竹笛适应音乐创作及合奏教学的需要,使竹笛音律统一、转调方便快捷、调音准确,与民乐创作、教学、演奏形成互动,且不对乐器的外形进行较大的改变。

(3)调音装置必须安装简单,符合行业生产标准,适合批量生产;价格适中,易于普及与自我操作;制作工艺简单,便于维修。

对以上技术难题的解决,在笔者看来,首先要继承、保存好现有调音竹笛的优点与特色。以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套节调音笛”为例,很多制作技师认为在现有情况下提高“套节调音笛”的音准调整质量与幅度,必须要用车床对乐器进行车削工艺处理,统一乐器管壁内径与音孔规格,因为管壁内径与音孔大小不一直接影响到乐器音律调整的质量与稳定性。笔者认为这个做法值得商榷。1959年,主管乐器科技研究的轻工业部组织有关人员对“套节调音笛”的制作规格等进行过反复试验,提出竹笛制作并不适合统一规格、规范程序,竹笛制作应因材而异。这主要因为竹笛制作的原材料多种多样,有苦竹、白竹、斑竹、湘妃竹等,每个品种的竹材对温度、环境的适应度各不同,对演奏音差的影响也就各不相同。西方管乐器制作过程中的车削工艺处理并不适用于调音竹笛的制作,使用统一的规格与制作程序不但不能提高竹笛音准调整的稳定性,反而会使竹笛的音色、使用寿命大打折扣。因此,只能沿用传统“套节调音笛”的制作方法,在选材、烘干、切削、烫孔技术上根据竹材、竹龄的不同而采取相应的制作规格与程序,才能不改变竹材的音色,延长乐器的使用寿命,为乐器音准调整的稳定奠定基础。也有部分制作技师提出可以更改竹笛制作的原材料,使用可塑性较强的塑料、木材等,避免车削工艺处理对竹笛音色、使用寿命的影响,但是当竹笛已经不能称之为“竹笛”,即使达到了音准调整的目的与幅度,又有何意义呢?改良并不完全同于改革,乐器改良既要避免对过去产品的全盘否定,又要注意不能影响乐器本身的特色。音律准确虽然是竹笛改良的目标,但是如果因为改良而改变了竹笛本身的音色与特色,其改良也必然是失败的。

其次,必须在积极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础之上进行技术创新。笔者因承担文化部科技创新项目研究的需要,对传统竹笛的调音改良进行了一些探索性的研究,主要技术方案如下,希望有关专家、专业人士批评指正,以期能为未来中国竹笛的调音改良抛砖引玉(参见图1)。

(1)可以吸收“套节调音笛”的构造原理,将笛脑设置为活动状态,用橡胶代替原来的木塞材料。同时,在笛脑外部设置一个完整、密封的套管,套管与笛头、笛身紧密结合。这样可以使笛脑在一个完整密封的套管内随意移动,以此来弥补以往成品“套节调音笛”八度音不能微调的缺陷。

(2)针对“套节调音笛”在基准音调高、调低过程中常出现的音律紊乱(高音偏低、低音偏高)两大现象,可以通过加设高、低音调音孔来弥补管长改变音律的缺陷。如在传统“套节调音笛”的凸出内铜套管上开设一个椭圆形调音孔来进行调低,然后在吹孔旁侧再开设一个直径约1 cm的小圆孔作为调高的音孔。由于笛头、笛身均镶有内外铜套,笛脑铜套的插口处是与笛头、笛身紧密结合的,可以保证乐器在完全密封的状况下对音高低进行微调。因为并不改变管壁的内径,调音过程中的音律紊乱现象可以避免。④

(3)解决传统竹笛由于调低而产生音不准的问题。传统竹笛的调低是通过加装套节改变管长来达到的,但是管长的改变势必使乐器的内径产生变化,八度音不准,也就是常见的高音偏低、低音偏高问题。此项改革技术通过在笛身凸出的内铜套开设椭圆形低音调音孔,使这一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由于笛子音准的调低是通过吹孔与低音调音孔之间的移动来实现的,乐器的内径并没有发生变化,再加上笛脑伸缩套的微调,从而使笛子的八度和音程的准确性得到保证。

(4)在笛膜位置处设置一个不锈钢制的恒温笛膜片,可以有效减少竹笛表演中笛膜突然爆裂、松垮的现象,提高笛膜在演奏过程中的稳定性。

当然,上述技术方案仍然不成熟,还需要进一步在艺术实践、教学中充实、提高。竹笛调音改良是一项艰巨的工作,需要演奏者、制作者不断进行互动、沟通交流,总结经验,吸收前人研究的经验与教训,寻找新的突破口。同时,也要看到乐器改良是一个不断试验、实践的过程,既然是试验也就允许失败,毕竟任何一项改良产品都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这需要研制者敢于面对失败。只有勇于实践、不断创新,竹笛调音改良事业才会迎来光辉灿烂的明天。

注释:

① 严可,胡亮.新式调音竹笛音准调节改革探索[J].齐鲁艺苑,2010(2):76

②③ “调频竹笛”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200420030741)说明书

④胡亮.近代竹笛音准调节改革研究[J].乐器,2007(11):23-24

[1]林红.乐器改革纵横谈[J].艺术科技,2000(4)

[2]孟建军,陈勇毅.民族乐器改革面面观(上) [J].乐器,2004(10)

[3]孟建军,陈勇毅.民族乐器改革面面观(下)[J].乐器,2004(11)

猜你喜欢
调音竹笛音高
My Mother
里盖蒂《小提琴协奏曲》中的“双律制音高组织”研究
我的坚守
畅玩主流AV前级/放大器 体验自动调音系统
改进音高轮廓创建和选择的旋律提取算法
调音
竹笛
序列的蜕变——皮埃尔·布列兹室内乐作品《无主之槌》音高组织初探
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聊聊音高的魅力
浅析调音台的调音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