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嫚
学术集刊指以书代刊的连续出版物,具有三大特征:拥有正式的书号、作为图书出版发行;出版发行具有连续性;多人多篇。在现有期刊容量有限的情况下,学术集刊为学术成果的发布提供了一个重要平台。关于集刊的研究,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曾经做过一些调查。本文在此基础上,从专业类别入手,对文学类集刊进行梳理,分析文学类学术集刊的兴起历程和发展现状,剖析其发展过程中的历史经验和不足之处,以便进一步推动国内学术集刊的深入发展。
本文研究的文学类集刊包括历史上存在过的和目前正在出版的。资料收集主要包括文学类集刊范围的界定、文学类集刊名单的确定、文学类集刊的出版情况。文学类集刊主要包括教育部人文社科文学类基地刊物、高校系统和研究机构的文学类连续出版物、文学类学会会刊、文学界的学术同仁团体主办的刊物等。文学类集刊名单的确定主要有以下几个来源: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2005年的调查结果;中国政法大学杨玉圣教授2005年的初步统计及2009年的续编;中文学术集刊网络出版数据库;985大学文学类研究机构;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网公布的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及学会、机构。文学类集刊的出版情况主要依据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公布的信息。
1、创刊年代分布。就时间而言,文学类集刊的年代分布充分反映了我国文学研究发展的基本情况。下表是以创刊时间为标准进行统计得出的结果。
表一 创刊年代分布特征
从目前收集到的材料来看,我国文学类集刊总数约70多种,集刊的历史也已经持续50多年了。上个世纪60年代,《中华文史论丛》创刊,文学类集刊零星出现。到70年代末,学术研究迎来了新的春天,《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丛刊)》、《红楼梦学刊》、《红楼梦研究集刊》、《文学评论丛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创刊。当时的文学研究机构少,研究力量薄弱,只有少数拥有强大实力的大学或科研院所、学会才有能力创办集刊。从这几种集刊后来的发展来看,它们持久的生命力充分反映了其办刊实力。《古代文学理论研究 (丛刊)》、 《文学评论丛刊》都是CSSCI来源集刊。
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末,伴随着文学研究的发展,大量的文学学会成立,文学类集刊进入迅速发展时期。期间共有38种集刊创刊。
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综合发展水平的提升以及国家政策的扶持,学术集刊呈现蓬勃发展之势。期间共有33种文学类集刊创刊。首先,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稳步推进,国家对学术研究越来越重视,学术研究获得了新的繁荣发展,这为学术集刊的复兴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其次,为了落实中央“科教兴国”战略,促进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的改革和发展,教育部从1999年开始在全国高校先后设立了8个中国文学类重点研究基地,为该类学术集刊的创办提供了稳定的机构支撑、学术资源和经费来源。基地集刊共有6种,占该阶段集刊总数的18%。
2、地区分布和创办主体。文学类集刊的地区分布和创办主体特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下表是统计70余种文学类集刊得出的结果。
表二 地区分布特征
表三 创办主体特征
从上面的两个表可以看出,文学类集刊的创办主体主要集中在高校系统的院系和研究机构,其次是学会同仁团体和学会组织。和其他类学术集刊类似,高校仍然是创办文学类集刊的主体。因为高校作为一种教学研究机构,聚集了一大批文学研究的专家和学者,有创刊实力,有发表文学类研究成果的需求。
与此相应,在地区分布上,京沪地区仍然保持着绝对的优势。北京和上海,相对来说,高校林立,资源丰富,文学类研究比较发达,也有一定的经济能力来支撑集刊的发展。但是,近年来,很多其他省区,包括港台地区,也挖掘出自己的研究特色,逐渐具备了创办集刊的资源和实力;其次,学术联合趋势越来越明显,不同地区、不同高校的具有相似学术背景的学者们可以组成学术同仁团体创办各具特色的学术集刊,因此,文学类学术集刊在京沪之外其他18个省区也不同程度的发展起来了,形成了多层面、多地区的网络分布格局。
3、内容涵盖范围。文学类集刊不仅涵盖传统的中国文学类,而且还包括了近年来兴起的国学类、汉学类,如《清华汉学研究》、《法国汉学》、《新国学研究》等等。在研究的纵深层次上,文学类集刊有的以一级学科命名,如《中国文学研究》;绝大多数文学类集刊以二级学科命名,如《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论丛》、《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也有很多集刊以三级学科命名,如《文艺美学研究》等等;还有一些集刊内容限制在文学研究的某一个专业方向或某个文学人物、文学著作的研究上,如《明清小说论丛》、《王维研究》、《红楼梦学刊》等;还有很多集刊的内容并没有区分得很细致,是综合性的,如《励耘学刊》、《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等,上面提到的国学、汉学都属于这种类别。可见,文学类集刊已经在不同层面上发展起来了,为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学术成果的发布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虽然从新世纪以来,我国文学类学术集刊进入蓬勃发展时期,但是仍然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为了更加全面地认识当前我国学术集刊的发展现状,我们尝试以文学类集刊为例,分别从出版规范和学术影响等方面来加以分析。
1、出版规范。依据《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我们对文学类集刊从论文格式、摘要、关键词、正文、引文、参考文献、注释格式等方面进行了考察,发现大部分集刊都达到了学术期刊的基本要求,显示了基本的学术规范意识。但是,从总体上看,文学类集刊距离科学化的学术期刊还有较大差距,学术规范意识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首先,很多集刊没有英文目录和英文摘要;其次,在出版周期上,大部分文学类集刊都是年刊甚至两年刊,极少一部分拥有稳定的出版周期,有的甚至没有稳定的出版周期,断断续续。这表明,许多学术集刊的出版周期不规律,没有形成良好的出版周期制度。第三,从我们考察的70余种文学类集刊看,有24种集刊先后更换过出版社,占了所有集刊的31%,个别集刊在短短几年之内竟然更换过5家出版社,这也反映了学术集刊的不稳定性。第四,在稿源上,许多集刊都是采用创办单位人员的稿件,稿源过于封闭,这在一定程度上也缩小了集刊本身的影响力,妨碍了集刊的发展。
2、入选CSSCI来源集刊情况。根据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公布的信息,《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中国文学研究》、《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中国诗学》、《中国诗歌研究》、《词学》、《文学评论丛刊》、《现代中国》、《域外汉籍研究集刊》等9种文学类集刊先后入选2005、2008、2010、2012年CSSCI来源集刊。马晓军对2005年度来源集刊的分析认为,来源集刊具有三大特征:“具有较长的出版历史,出版相对稳定;依托学术研究机构或出版机构进行建设;专业性强,学术影响力大,美誉度高。” (马晓军,2007)这种评价也同样适用于2008年度、2010年度和2012年度的文学类来源集刊。总体来说,文学类来源集刊年均5种,约占统计总数的6.5%。这说明集刊的影响力还很弱,需要从整体上进行提升。
3、历年总被引数量、根据CSSCI历年总被引统计,文学类集刊排名前十位的分别是
表四 CSSCI历年总被引
从上表可见,文学类集刊中,位居历年总被引前列的10种刊物中,有7种是CSSCI来源集刊。从总体上看,被引数量非常有限。如果再加上其他排名靠后的文学类集刊,平均下来,历年被引量将更是不容乐观。可见,文学类集刊的总体影响力相对较弱。
目前,我国文学类集刊总体上还是处于成长期。随着社会经济和人文学科的快速发展,我国文学类学术集刊的发展也必将取得长足进步。第一,以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为例,国家和教育部越来越重视学术的发展,很多高校和相关研究机构也将获得越来越多的科研支持,为文学类集刊的蓬勃发展提供相对稳定的物质保证,使学术集刊朝着更加稳定的方向持续发展。第二,以CSSCI来源集刊评选为契机,文学类学术集刊的规范意识将不断提升,学术集刊也必然会日益规范化,出版周期进一步稳定,更广范围的推行匿名审稿制度,尽快实现与国际学术规范的接轨。第三,随着文学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学术集刊的整体质量也必将大幅度上涨,扩大自身在同类学术刊物中的影响力。
通过前面的分析可见,文学类集刊还存在着严重的不足。我们认为,为促进文学类集刊的健康、快速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从集刊自身的质量入手,集刊主办单位应该加强学术规范意识,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提升集刊的质量。
其次,集刊主管部门应加大对集刊的监管和支持力度。在监管方面,尽可能形成固定周期的评估制度,改变集刊目前的松散状态。在物质支持上,集刊主管部门要尽量保证集刊出版的正常化,形成稳定的出版周期,有固定的出版社支持,保证集刊的健康发展。
再次,基于CSSCI建立一套科学的集刊评价体系,积极引导学术集刊的健康发展。任何学术刊物,缺少有效的监管和评价体制,都无法获得良性的发展,学术集刊也不例外。因此,应当以既有成果为基础,建立一套科学的、合理的CSSCI学术集刊评估制度,从而为其健康发展提供一种制度保证。
〔1〕马晓军.2005年度CSSCI来源集刊述略〔J〕.学海,2007,(2).
〔2〕赵嫚.中国语言学类学术集刊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2,(4).
〔3〕孙乐强.中国哲学马克思主义类学术集刊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2,(4).
〔4〕张胜利.从“人民性”到“人性”:新时期以来文学评价标准转变之一〔J〕.烟台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
〔5〕常勤毅.中共党史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双向渗透教学探讨〔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11.(2).
〔6〕袁华智,韩跃杰.文化生产视域学术期刊价值理性的反思与构建〔J〕.学术论坛,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