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伟
云南省红河边防武警支队机动分队,云南红河 661000
腹泻是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也是部队的常见病,特别在执行任务时发病率较平时稍高,其致病菌以致病性大肠杆菌和产毒性大肠杆菌为主[1]。腹泻发病较急,表现为排便次数增加,大便稀薄,可伴腹鸣或里急后重,严重者出现脱水、发热。我部队在深刻贯彻落实领导部署的决议下,做到科学防范、发现病情有效处理,提出早发现、早处理的工作要求。自2010年2月~2011年2月对我部队出现的急性腹泻,调查流行病学特征、病原菌特点,总结有效防治措施,现报道如下。
自2010年1月~2012年1月我部队出现急性腹泻患者70例,其中男性患者 68例,女性患者2例,年龄18~33岁,平均(23.5±3.1)岁。 病程(2~11)d,平均(6.2±1.2)d。
每日大便次数≥3次,并伴有粪便性状改变,粪总量≥200 g,病程少于2周,排除慢性疾病腹泻为患者。
采集腹泻患者粪便标本,接种于碱性蛋白胶增菌液中,37℃培养24 h,取悬浊液接种于TCBS琼脂平板上,培养4 h后将可疑菌落继续培养。按照WHO腹泻病检测规程检测常见致病菌。
2.1 本组70例患者中,急性肠炎28例,急性细菌性痢疾26例,消化不良5例,腹泻待查11例。临床表现不一,发热44例,恶心、呕吐52例,腹痛47例,里急后重感18例,血常规红细胞数升高15例,轻度脱水41例,中度脱水33例。粪便多为水样、黄稀便,部分患者呈现粘液便,65例患者有不洁饮食史。
2.2 病原体检测结果
本组共63例患者病原体检测阳性,其中以志贺菌属、产毒性大肠埃希菌(ETEC)、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IEC)、沙门菌检出率较高,分别为 27.0%、20.6%、17.5%、15.9%,见表 1。
2.3 病因分析
本研究中感染性腹泻63例,非感染性腹泻7例,以感染性腹泻为主。分析70例患者发病原因,有以下几点:①饮食、饮水不当引起,天气炎热时喝冰水,食用不新鲜的食物,或野外训练饮用不安全的水源。②思想上不重视,认为腹泻不会引起大的问题,这是引起重度脱水的显著因素。③训练条件艰苦,尤其是夏季,蚊虫、苍蝇较多,极易传播传染病。④水土不服,官兵来自全国各地,不同的气候、温度变化也可引起腹泻。
2.4 治疗
本组70例患者根据药敏试验的结果给予抗生素及抗病毒药物,及时补液、纠正水电解质平衡,适量补充腹泻丢失的微量元素如锌、铁、铜等及维生素。调节饮食,以易消化、高营养饮食为主。所有患者经过治疗后均治愈,无不良反应。
表1 病原体检测结果
本部队积极开展医学卫生相关知识课堂、讲座,讲解腹泻的病因、危险性,在出现腹痛、粘液便、血便等症状时需及时就诊以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官兵宿舍采取含氯消毒液定期消毒,值班室、办公室紫外线消毒并采取空气消毒机过滤,紫外线每次照射30 min,每周1次;定期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夏季为传染病发病高峰,集中对苍蝇及蚊虫聚集处消毒处理;严格厕所、垃圾通道等区域的卫生管理,避免细菌及病毒传播引起腹泻传播。
本研究通过对我部队腹泻患者的临床观察及分析,总结预防措施和体会,笔者认为:部队为人员较为密集的区域,军官同吃、同住,一起训练且训练环境有时较为艰苦,是腹泻疾病流行的主要因素,通过对93例患者的诊治且完全治愈,以后将确保预防工作的健全落实,防控工作的麻痹、疏忽意识决不能有,必须认清腹泻疾病的爆发可影响部队官兵的健康,降低部队的战斗力,把保证腹泻疾病无法在部队蔓延作为一项严峻而不容有失的工作。医院及部队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是防治工作顺利开展的中心环节,领导以高度的责任心和忧患意识,采取了积极合适的措施,并协调各部门间的工作,控制了腹泻疾病的大流行。
[1]聂军,白杨,芮勇宇,等.某部野外驻训期间腹泻病的临床与病原特点分析[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01,19(2):107-110.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感染性腹泻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