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记者 李春伟
中国养蜂学会蜜蜂博物馆(简称博物馆)是由广东省中山市一个对蜜蜂有着深厚感情的蜂农——刘国恩先生于1996年发起筹建,并在中国养蜂学会、中国农科院蜜蜂研究所、广东省养蜂学会、广东省昆虫研究所等单位及海内外诸多著名蜂业专家学者的帮助指导下建成的蜜蜂专题博物馆。因其坐落于广东省中山市,亦称中山蜜蜂博物馆。
需特别指出的是:中国养蜂学会在得知刘国恩先生要筹建蜜蜂博物馆的消息后,高度重视,全力支持,号召全体会员为建馆贡献力量。此号召得到了会员们的热烈响应,响应者大部分是业界颇有名望的专家学者。因此,它实质是集全国蜂业力量建设起来的蜜蜂博物馆,故中国养蜂学会批准它冠名为中国养蜂学会蜜蜂博物馆。
在筹建过程中,刘国恩先生历时三年多先后奔走20多个省、市、自治区,钻进图书馆、书店,拜访专家、老蜂农,以此搜集资料与实物。同时,数以百计的蜂业专家学者、老蜂农、关心蜜蜂的人士给博物馆献计献策、赠送各种颇有收藏价值的相关实物。
在众多蜂业同仁的热心支持与悉心指导下,中国养蜂学会蜜蜂博物馆终于在2001年3月30日建成并开馆。开馆之日,中国养蜂学会理事长张复兴致开馆词并主持新闻发布会。
博物馆占地12000m2,其中展厅600m2,多媒体演示厅260m2。工作人员22人,其中有高级职称6人。其主要功能是传播蜜蜂文化、推广养蜂新技术,集展览、技术推广、科普教育于一体。为了更加深入广泛地开展科普惠农和蜜蜂科普工作,博物馆还配备一套举办科普巡回展览的设备,经常根据需要到各地举办各种专题的巡回展。
自2001年开馆至2010年初,参观考察者超250万人次。前来参观考察的蜂业界人士来源广泛:国内的,除西藏外,几乎遍及所有省区市,甚至港、澳、台;国外的,来自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马来西亚、加拿大、美国、泰国、德国、新加坡等国家。据悉,许多蜂业界人士前来参观的目的是先考察学习,再回当地开办各式各样的蜜蜂文化科普展馆。
自2003年起,博物馆先后被中山市认定为“中山市科普教育基地”,被广东省科学技术厅、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旅游局、广东省科协联合命名为“广东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被广东省政府命名为“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被中共中山市委组织部、中山市科学技术协会定为“中山市农村党员和基层干部科技素质培训基地”,被国家科协定为“科普惠农兴村科普教育基地”。
博物馆现已成为中山市的文化科普、青少年素质教育建设以及旅游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还积极组织专家、教授、蜂农配合开展相关蜜蜂养殖、选种育种、蜜蜂防病治病、蜜蜂产品生产加工、蜜蜂文化科普的课题研究。此外,博物馆还与南方医科大学陈恕仁教授、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合作编写出版了《广东蜂业》、《蜜蜂文化解读》、《蜜蜂与人类健康》三本蜜蜂类图书。
博物馆开馆以来,根据自身实际和社会需要,在中国养蜂学会和各级科协的指导下,重点开展科普惠农和科普蜜蜂知识工作。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推广养蜂新技术,促进广东省养蜂业持续健康发展,提高了蜂农收入。
博物馆一直以来将推广养蜂新技术,促进养蜂业发展作为首要工作来抓。一方面,以博物馆的名义邀请中国养蜂学会、中国农科院蜜蜂研究所、广东省昆虫研究所等专业机构的专家为蜂农开展各种形式的技术服务;另一方面,千方百计通过各种渠道搜集国内外最新养蜂技术,包括蜂具、蜂种、蜂药、蜂饲料等,组织蜂业专家研究、论证,筛选出适宜本地推广的技术,通过各种形式向蜂农推广。
有些复杂的需要培训才能掌握的技术,博物馆就组织培训班,请专家对蜂农进行培训。近几年,博物馆共组织专家、养蜂能手参加的研讨、论证会议8次,参加人数300多人次;邀请专家对蜂农进行技术培训27次;组织蜂农参观学习46次;参观、学习和参加培训的蜂农达5000多人次;共送出养蜂技术书籍16000多册。
通过参观、学习、培训,蜂农掌握了科学养蜂技术,蜂群比以往繁殖快,病害减少,蜂产品产量增加、质量提高,有力地促进本省养蜂业发展。同时,蜂农也取得了可观的收入。据不完全统计,这几年来通过博物馆、广东省养蜂学会、广东省昆虫所等单位的蜂业专家的努力,全省蜂群数增加了23万群以上,全省养蜂产值增加1.3亿元。一些蜂农按照专家指导,实施科学养蜂生产管理,收入比过去增加了30%,而且生产的蜂产品全部达到国家标准。
2 向果农宣传蜜蜂授粉的作用,为果农联系蜜蜂授粉,发展生态养殖、种植,增加果农收入。
博物馆通过各种渠道搜集反映蜜蜂授粉对农作物、经济林木增产增收的科学资料、数据和相关的科普图片,制作成小册子、海报、宣传单张等送到果园,让果农充分认识蜜蜂授粉对果树增产的重要性,认识蜜蜂授粉是投入小、产出大、安全环保的增产措施。博物馆共送出小册子500多本、海报2000多张、宣传单张2万份。同时,还在资料里面宣传果树开花时不要喷洒农药,保障蜜蜂采蜜的安全和蜂产品质量的安全。
博物馆的这项工作成效突出,深受果农蜂农的欢迎和好评。一些果场通过博物馆介绍,蜂农到那里放蜂,果树显著增产。次年果树开花时,场主为了吸引更多的蜜蜂为其果树授粉,极力要求博物馆帮他们请蜂农到果园放蜂,还主动提出负责蜂群进场来回的运费和蜂农的伙食,并为每箱蜜蜂补贴20元。
通过扎实的科普宣传工作,博物馆成为蜂农与果农互惠联姻的“红娘”,为他们提高收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很多蜂农和果农都写信或打电话来感谢博物馆。
3 开展蜜蜂对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的科普宣传工作。
在省、市科协的指导和帮助下,博物馆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为己任,结合自身实际开展蜜蜂在环境保护、生态平衡方面的科普工作,同时结合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大力宣传“团结、勤奋、奉献”的蜜蜂精神,弘扬蜜蜂文化。
博物馆在这方面的具体做法是:定期免费向青少年学生和老年人开放,把博物馆作为中山市科普夏令营营地,使更多青少年学生和市民了解蜜蜂对维护生态平衡的作用,了解蜜蜂精神,了解蜜蜂文化,从而提高青少年和广大市民的科学素质和文明素质。
指导思想:继续秉承“普及蜜蜂知识,科普惠农,促进提高人民科学文化和精神文明素质,实践科学发展观”这一办馆宗旨,着力提升科普惠农、科普提升人民科学素质的能力与水平,使更多的蜂农、果农受惠,更多民众接受蜜蜂科普知识的教育,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1 建设中国养蜂学会蜜蜂博物馆网站,计划2012年完成。要将蜜蜂博物馆办成名副其实的中国养蜂学会的窗口、蜂业实施课题研究的平台、蜂农学习交流的场所及蜂业信息中心。
2 设立专家热线电话。专家分工、分地区解答养蜂生产的技术咨询;并启动专家热线电话的养蜂技术咨询应答,2012年实现应答蜂业全学科的咨询。
2010年~2012年三年内,每年派送蜜蜂授粉技术书籍、小册子1500本,普及蜜蜂授粉知识,推广蜜蜂授粉技术。
1 2010年组织成立种蜂研究组,通过中国农科院蜜蜂研究所选购5个优质种蜂品种,供种蜂研究组培育、实验养殖;
2 2012年将培育实验养殖的5个品种,优选3个品种继续培育实验养殖;
3 2012年根据两年来5个品种在抗病力、生产力、对当地气候的适应能力的表现,筛选出1~2个品种供蜂农选用。争取3年内实现优化中山市及广东省的蜂种,以期达到蜂农收入提高15%以上的目标。
重点抓好蜜蜂科普知识巡回展,计划3年内到300个村镇展出,预期让500万农村青少年、蜂农、果农及群众接受到蜜蜂科学知识教育。巡回展览计划如下:
1 2010年在珠江三角洲范围内,以及粤西一部分地区,到80个村镇和科普教育基地展示,让160万农村青少年、蜂农、果农及其他群众接受到蜜蜂文化科普知识的教育。
2 2011年在粤西一部分地区及粤北一部分地区展览,深入村镇和科普教育基地,让50万农村青少年、蜂农、果农及其他群众接受到了蜜蜂文化科普知识的教育。
3 2012年在粤北一部分、粤东全部地区100个村镇和科普教育基地展示,预期让160万农村青少年、蜂农、果农及其他群众接受到蜜蜂文化科普知识的教育。
1 对蜂农开展“蜂产品安全与标准化生产技术”为主要内容的培训。每年计划开办培训班5-8期,接受培训的蜂农达到1000~1500人次,重点培训专业养蜂生产户300户。
2 加强蜂产品知识宣传。计划编制介绍各类蜂产品成份、质量标准以及产品功效作用的展板、小册子,进行多渠道宣传,引导消费者正确认识蜜蜂产品科学地利用蜂产品防病、治病、保健美容;同时依据国内外蜂业科技的发展、国家政策法规等,不断完善补充培训内容和资料。
蜜蜂博物馆建设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资金来源问题。现在,蜜蜂博物馆的业务主要是科普宣传和技术推广,对象主要是蜂农、果农和青少年。博物馆大部分的工作都是义务、没有收入的,维持运作的经费主要依靠企业的支持。虽然蜜蜂博物馆配合蜂业企业做产品与品牌的宣传,收取一定的费用,但是这方面的收入仅勉强够日常开支。如果没有其他较大的收入来源,重大的建设计划很难实施,如蜜蜂博物馆的一项配套工程——蜜粉源植物园。
蜜粉源植物园种植可供蜜蜂采集蜂蜜、花粉的各种显花植物。如果配套种植各类中草药,便可以建设成为一个药用植物园,从而增加一文化科普教育资源和旅游景观。因为人们对于文化、科普知识的兴趣各有不同,一个文化旅游景点如果有多样性的文化科普资源,那将大大增加参观、学习的人数,产生更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蜜蜂博物馆开馆至今,一直都在探索如何在不增加多少投资资金和管理经费的情况下,增加文化科普内容,并安排专人负责调研及搜集资料,现已规划出蜜蜂博物馆的配套工程:药用植物园、菊花园、茶文化园、摄影文化。这几项工程所需的历史、文化资料博物馆都已有足够丰富的准备,他们称只要有资金,必定可以在短时间内建设好这几项文化科普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