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志毅 邵 锋 宁惠娟
(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浙江临安 311300)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环境意识的增强,人们越来越渴望得到优美的生活环境,因此建设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被逐步提上日程。植物作为生态环境的调节器,在改善生态环境、降低噪音、增加空气湿度、涵养水源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植物与山水、建筑共同构成了园林的主要内容[1]。英国造园家克劳斯顿(Brian Clouston)提出:园林设计归根结底是植物材料的设计,其目的就是改善人类的生态环境,其他的内容只能在一个有植物的环境中发挥作用。2006年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陈俊愉先生指出:风景园林学科涉及的知识面广,该学科最大的特色应该体现在园林植物方面。设计人员应该很好地掌握有关植物材料的知识,了解植物习性和其应用方式。北京林业大学孙筱祥教授认为:风景园林学科应以生物、生态学科为主,并与其他非生物学科(例如土木、建筑、城市规划)、哲学、历史和文学艺术等学科相结合的综合学科。它的基础知识包括地质学、自然地理、土壤学、气象学等自然科学;生物学、植物学、生态学等生物科学;园艺学、林学等农业应用科学;以及文学、艺术、美学等多学科相综合的新的绿色生物系统工程学科[2]。园林植物知识是园林设计的基础,也是实现规划设计目标的保障[3]。在以园林规划设计为主要培养方向的风景园林专业课程设置中,园林植物类课程占有重要地位。作为风景园林专业的教育工作者应把握专业发展的历史机遇,从社会现实需求出发,确立以植物材料及应用为重点的、面向规划设计方向的应用型风景园林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浙江农林大学自2008年9月恢复招收风景园林专业本科生,是浙江省首批获准设置风景园林专业的院校之一[4]。风景园林专业培养目标是要求学生掌握园林植物、生态学、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建筑、园林工程、园林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能从事风景区规划、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各类园林绿地规划、设计、施工与养护管理等工作。风景园林专业园林植物类课程主要包括:“园林树木学”“花卉学”“生态学(双语)”“园林苗圃学”“园林植物种植设计”“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等(见表1)。
表1 园林植物类课程设置现状
现行的园林植物类课程教学存在课程体系不完善、课程之间衔接不紧和部分课程内容重复等问题。课程内容偏重微观,强调理论知识,忽略实践技能;课程教学与园林规划设计脱节,使学生不能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导致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下降。如“园林树木学”过于强调树种的识别,教师往往使用植物学的专业术语来讲解树木的形态特征、观赏特性及生物学特性等,导致学生只记住了树木的细微特点,对树木整体把握不够,不会进行树木之间的搭配,不能想象到植物组合后的景观效果;“花卉学”重在花卉的分类、繁殖和生产栽培,对花卉在现代园林建设中的应用涉及较少,学生不会合理运用植物材料进行花丛、花境、花坛、垂直绿化等花卉景观设计;“生态学(双语)”对植物与环境、植物与植物、植物与动物及微生物之间的关系介绍较少,在培养学生生态意识和全局观念上显得不够充分。
在实践教学中,通常安排独立于规划设计以外的抽象技能训练,与具体的设计任务相分离,学生往往不能理解所学的理论和技能与将来所从事的职业之间的关系,从而难以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不利于学生自身综合能力的提高。同时,由于风景园林专业人数较多,而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实践教学不“实”,如在园林植物的认知实习环节当中,1位任课教师要同时指导几十位学生,教师无法根据每位学生的特点和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进行相应的指导,教学实践往往不能达到预期效果[5]。
风景园林设计师要掌握大量的植物材料及其特性知识,并能熟练地将植物应用于设计中,如植物的尺度、形态、色彩和质地,但无需对植物的细节过多了解,如芽痕形状、叶柄长短、叶片的锯齿等。风景园林设计师不必成为1名植物栽培学家,这些植物栽培方面的知识应是1名园艺师所必备的知识,但应掌握植物的综合观赏特性、植物健康生长所需的生态条件以及植物所生长的环境效应等方面知识。设计师不仅要注意单株或群体植物在某1季节的变化情况和功能作用,而且还要知道1年4季它们是怎么变化的,以及随着年代的推移所发生的变化等[6]。风景园林设计师应该掌握足够数量的园林植物种类(大体上,初级≥400种,中级≥800种,高级≥1000种),其他知识包括:①准确识别。全天候准确识别园林植物种类,掌握正确的中文名称和拉丁学名。②适应范围。掌握其原产地和自然分布区域、适应地域和应用范围。③空间特征。掌握园林植物的体量、姿态等外观特征。④应用特点。掌握园林植物观赏和应用特点,包括园林植物的功能、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等。⑤变化特点。掌握日变化、季相变化和整个生命周期的生长发育变化特点,包括植物的寿命。⑥生态要求。掌握园林植物对光照、水分、土壤、温度、空气等环境因子的要求。⑦种间关系。掌握园林植物的相互关系及与野生生物的关系。⑧养护管理。掌握园林植物的养护管理需求,包括修剪、病虫害防治等。⑨供应情况。掌握园林植物的来源、生产方式、规格和标准、运输方式、供应时间和价格等情况。
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是关系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问题。笔者在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专业进行课程设置和课程体系建设时,充分考虑了风景园林学科的内涵、发展规律和最新动向,以及国家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对风景园林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同时,还要考虑目前开设的园林植物类课程之间存在很多的交叉和重复情况,对其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革,以理顺各门课程之间的关系。课程讲授要与实践密切结合,尤其是强调教学要与园林苗木基地、园林工程企业、园林规划设计单位相结合,采取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来提高教学效果。笔者认为完整的风景园林专业园林植物类课程体系应包括:“生态学”“园林树木学”“花卉学”“植物景观规划设计”“园林苗圃学”“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盆景与插花”“园林绿地管理”和“景观管理”。在现有的课程数量很难增加的情况下,可以根据风景园林专业的特点,有选择地设置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把“生态学”“园林树木学”“花卉学”“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等课程设为必修课程;把“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园林苗圃学”“盆景与插花”“园林绿地管理”和“景观管理”设为选修课程[3,7]。园林植物类课程总的教学目标应该与风景园林设计师必须掌握的园林植物知识一致,并要有量化的考核指标,因此,相关课程的教学大纲、内容、方法、资源、考核体系的统筹调整非常重要。
风景园林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以缩小学生“眼、手、脑”三者之间的差距为目标,强化实践教学,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构建实践教学体系[8]。不仅要明确每门园林植物类课程的实践教学目标和要求,还应该强化构建以规划设计为主要目标的课程实践教学体系。主要有:①园林植物认知。园林植物认知作为基础性工作应得到重视,为了能更有效地开展教学,笔者正在编著《园林植物实习手册》,对学生掌握植物材料的种类、内容作出明确的量化规定。为强化植物识别的基本功练习,笔者不仅要教学生认识植物,更要教给学生识别植物的方法,使其在以后的学习或工作中能独立完成植物识别工作[9]。在浙江农林大学校园有2000多种植物,这是学生认识园林植物的最佳场所,教师要鼓励学生充分利用校园条件完成对园林植物的识别工作。②园林植物生产和供应。园林植物生产和供应是为园林建设提供植物材料的重要途径,因此要积极开展相关实习和实践。浙江农林大学主动与苗木、花卉企业联系,建立实习基地,让学生了解市场上的苗木、花卉供应情况,并参与苗木和花卉的培育、种植、管理等生产活动。让学生了解生产过程,学会使用各种设施设备,这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吃苦耐劳精神,又能为学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积累了经验。③植物景观规划设计。“植物景观规划设计”是规划设计与园林植物结合最紧密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其具有综合性强、实践性强和实用性强的特点,该课程实践教学环节主要有课程实习和项目实践。课程实习采取案例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的方式,主要以杭州西湖周边的公园绿地为对象,开展优秀植物景观案例的现场教学,让学生对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的原则、方法有更深入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项目实践对于“植物景观规划设计”课程教学非常重要。浙江农林大学拥有1个园林规划设计乙级资质的设计院,每年承担大量的植物景观规划设计项目。此外,许多专业教师也独立承接植物景观规划设计项目,结合这些项目,以园林设计院、教师工作室为教学平台,形成以师传徒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了解规划设计类项目的工作程序,提高学生运用理论进行实践的能力[10-11]。④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是规划设计目标顺利实现以及持续稳定表达的保障[3]。以园林绿化养护管理企业为主要实践平台,选择春、冬2季安排大三的本科生深入到城市公园、居住小区、工厂企业、街头绿地亲自开展园林植物的养护和管理工作。教师或企业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教学,并安排学生实践操作,了解植物生长状况,增加学生在植物栽植、整形修剪、病虫害防治、土肥水管理方面的知识,并提高相关技能。
学生和教师都是积极主动的教学参与者,学生应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成为主动与教师交流的主体,教师也必须根据学生的不同思维特点因材施教。丰富师生互动教学形式目的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学习过程,同时可以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思想沟通、学术交流,营造良好的教与学的环境。为了进一步提高园林植物类课程教学质量,笔者利用现代化的通信、网络、论坛、视频等手段和方式,增加师生互动的频率,改变了传统的教与学的关系。如浙江农林大学已建立的植物论坛就是运行较好的一种交流方式,大家可以在论坛中发布各种植物图片,讨论与园林植物有关的热点问题,并交流学习心得。
深刻理解风景园林专业的特征,明确专业的主要培养方向,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多学科知识,强调专业素质的培养,是现代风景园林专业教育的基本导向[12]。通过对现有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专业的园林植物类课程的逐步完善和教学方法的提升,笔者相信会培养出更加适应社会需要、具有扎实园林植物知识和技能的风景园林专业人才。
[1]余树勋.园林美与园林艺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38.
[2]孙筱祥.风景园林(LANDSCAPE ARCHITECTURE)从造园术、造园艺术、风景造园到风景园林、地球表层规划[J].中国园林,2002,18(4):7-12.
[3]刘龙昌.园林专业植物与植物应用类课程设置的思考[J].中国林业教育,2010,28(1):72-74.
[4]卢山,胡绍庆,陈波,等.工科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索[J].现代园林,2009(10):66-68.
[5]武小钢,郭晋平.山西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与教学改革初探[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农学卷),2009,6(2):209-212,216.
[6]诺曼·K·布思.风景园林设计要素[M].曹礼昆,曹徳鲲,译.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1:67-68.
[7]高志勤.园林大专函授植物环境类课程改革初探[J].中国林业教育,2006,24(S1):73-74.
[8]高翅,吴雪飞,杜雁.华中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园林,2009,25(2):36-39.
[9]周春玲,孙玉林,刘孟.园林植物识别教学方法的探索[J].中国林业教育,2009,27(1):76-78.
[10]邵锋,宁惠娟,包志毅.园林专业“植物种植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林业教育,2009,27(2):72-74.
[11]邵锋,包志毅,宁惠娟,等.风景园林专业“植物景观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农学卷),2010,7(2):96-98,101.
[12]刘滨谊.风景园林的性质及其专业素质教育培养[C]//孟兆祯,陈晓丽.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0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71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