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经川,吕 想,严玉丽
(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上海200241)
2009年3月25日,国务院通过《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要求2020年把上海建设成为与我国经济实力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2009年6月25日,上海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了《上海市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条例》,自2009年8月1日起施行,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宏伟计划正式启动。那么,两年多过去了,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进展如何?与国际上先进的金融中心相比到底还有哪些关键性的差距?
在金融市场中有一句名言:“No System,No Market”。交易系统是支撑金融市场平稳运行的发动机,发动机的好坏直接影响金融市场的交易能力。显然,上海要想成为一流的国际金融中心,就必须建设和拥有一流的金融交易系统。《上海市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条例》第二章第十一条明确提出:“市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配合国家有关部门促进各类金融信息系统、市场交易系统互联互通,建设、完善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功能相匹配的登记、托管、清算、结算等统一高效的现代化金融支持体系。”因此,上海金融交易系统的建设水平,是反映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水平的一面很好的镜子。
然而,在现有关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进展的跟踪研究与报道[1-6]中,却很少看到对交易系统建设的关注。只有施东辉[7]从交易所竞争力分析的微观视角,对交易所交易系统进行过评价,揭示了上海证券交易所(以下简称“上交所”)与全球先进交易所在“交易系统”这一竞争力要素上的差距。鉴于“上交所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最重要组成部分”[8],故我们选择上交所的证券交易系统为考察对象,从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视角,评估其建设进展及其与国外先进交易系统的差距,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交易处理功能具有强烈的规模经济性和网络外部性,这两个特性决定了交易所的自然垄断特点[9]。因此,交易所的整合注定不可避免。进入21世纪以来,这种整合趋势更是愈演愈烈,全球交易所加速向几家超大型交易所集团、交易所联盟集中[10-11]。在技术上,共同交易平台也陆续推出,促进了跨境联网交易的实现。而且,各交易所为了满足市场参与者的高速交易需求,竞相缩短交易委托处理的延时,以此来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而证券监管的加强和交易技术的进步,也使得场外交易越来越规范化,场内交易和场外交易的界限日益模糊。
通过交易所的联盟与整合,可以加强交易所内部资源的利用、降低市场运作成本、提高市场效率,从而整体提升交易所的竞争力。伴随着交易所的整合(图1),推出交易所集团或者交易所联盟的共同联网交易平台也是大势所趋。表1给出了全球部分交易所合并或联盟后推出的共同交易系统平台。
随着交易技术的进步,一些另类交易平台异军突起,它们凭借快速的响应速度与成交机制获得投资者的青睐,对传统交易所的市场地位形成了很大的威胁。以日本另类交易平台CHI-Japan为例:2010年9月该平台推出不久,其月成交金额仅为25亿日元,但仅仅3个月后,2010年11月的月成交金额已经增长至500亿日元,可见成交金额增长之迅速[12]。
因此,各交易所不得不通过各种手段来缩短交易系统的委托处理延时[13](如收购这些另类交易平台或推出更先进的交易系统),尽可能地满足投资者的高速交易要求,借以维持和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据Rosenblatt Securitie研究报告保守估计,目前全美股票市场交易量的一半以上,欧洲股市交易量的35%,均来源于高频交易[14]。从表2可以看到,迈入微秒级的新交易系统越来越多。
表1 部分交易所的交易系统联网平台
表2 部分交易所交易系统的委托处理延时
2008年的金融危机虽然是由多种因素引发所致,但是美国政府认为导致金融体系崩溃的根本原因是华尔街某些金融机构和华盛顿某些权力机构的责任缺失,尤其是缺乏对场外交易的监管。场外交易与交易所交易(场内交易)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没有固定交易场所和标准化的交易规则,所以其交易过程的不透明、交易形式的不规范以及交易技术的落后一直为人所诟病。金融危机过后,各国监管部门试图在制度上和技术上完善场外交易。在制度上,主要是通过法律手段提高消费者金融保护,加强金融机构监管。在技术上,则大力推动场外交易的电子化、信息化。政府监管上的逐步细化以及金融机构在技术上的逐渐完善,使场外交易不断走向标准化、电子化、透明化[15],越来越向场内交易靠拢(表3)。
表3 场外交易的场内化趋势
上交所于1990年11月26日成立,同时启用第一代电子交易系统。1990年12月19日上午11时,中国证券市场第一笔由计算机自动撮合的证券交易在上交所交易大厅隆重诞生,标志着上交所从正式开市营业的第一天起就把中国资本市场带入了电子化交易时代。1991年4月,取代实物股票的股票账户启用,将无纸化从交易环节扩展到了发行和结算环节。1992年12月,第二代电子交易系统上线。2009年11月,第三代交易系统上线。该系统实现了我国资本市场交易系统在容量、性能、可扩展性、灾难恢复能力等方面的重大突破,积累了多项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支持国际化、标准化的创新交易产品和交易机制等业务的发展,为中国参与全球竞争、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提供了技术基础[16]。
图2 上海证券交易所新旧交易系统的架构差异
上交所新一代交易系统采用了基于并行结构的多主机负载均衡方式和加载广播抑制设施的全三层核心网络(图2)。系统分层部署,且在关键应用、主机以及网络三个方面皆有冗余。而两地三数据中心的灾备设计支持当单一数据处理中心出现极端故障时,异地数据处理中心快速、全面接管,保证市场交易业务的连续。
如图2所示,新交易系统(第三代)与旧交易系统(第二代)架构上的最根本差异是:从单主机处理结构升级为多主机处理结构。在报盘端,新系统采用报盘软件EzOES(Easy Order Entry System)替代旧系统的AWX/BWX,并引入了“参与者交易业务单元”(Participant Business Unit,简称PBU)这一全球交易所普遍采用的高效率的交易组织方式。在数据接口上,新系统采用了兼容FIX协议①FIX(Financial Information Exchange)协议是由高盛、JP摩根、美林等投行一同发起的用于证券交易过程中信息交换的公开协议。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机构加入FIX协议并使之不断完善。的 STEP国家标准,接口更加标准规范[17]。
这种分布并行的总体技术架构,在保证系统高可靠性的同时,也使其交易处理能力、高扩展性达到了同行业先进水平。新交易系统的峰值订单处理能力达到近90000笔/秒,平均订单延时比旧交易系统缩短了30%以上,日处理1.8万笔订单和3.5亿笔成交[16]。而且,系统总容量和总性能指标具有近似线性的扩展能力。截止到2011年12月16日,上交所有效股票账户数为6978.94万个,每周新增开户数平均保持在8万左右[18],交易系统经受住了市场容量持续扩张的考验。
新交易系统支持股票(A股、B股)、债券(国债、可转债、可分离债、企业债、公司债、地方债)、回购(买断式回购、质押式回购)、基金(封闭式基金、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简称ETF)、权证产品的买卖撮合“交易业务”,以及针对这些产品和开放式基金或者针对投资者账户的“非交易业务”,同时向全体市场参与者发布实时行情、私有信息和公共信息。而且,还支持各类“创新业务”[19]:
在交易产品方面,支持期货、期权等衍生品交易;
在交易机制方面,支持融资融券业务和多种交易模型(包括:订单驱动模型、报价驱动交易模型、混合交易模型、协商交易模型、OTC交易模型和中国市场特有的补充交易模型);
在价格发现方面,支持多种价格生成方式(如一日多次集合竞价、集合竞价方式生成收盘价等)和多种价格控制稳定机制(包括基于静态价格的涨跌幅控制、基于动态价格的订单价格控制、价格波动中断等);
在订单属性方面,支持目前国际市场上所有常用订单类型(包括:限价订单、市价订单、止损订单、冰山订单、一揽子订单以及协商订单等),支持不同订单采用不同交易时间表(如非交易业务订单在午间休市时申报等)。如果配合执行限制、到期日限制等多种参数使用,能够满足绝大多数市场投资者的交易需求;
在网络互联互通方面,“多交易所功能”可提供交易系统与外部交易所的订单路由、行情查询等服务,而“系统宿主服务功能”可实现多个交易系统在同一平台上同时运行,并且拥有各自独立的交易产品、规则和时间表。这两种功能可以使境内外参与者通过单一的接口完成跨市场、跨境交易。
总之,新交易系统整合了当前世界主流交易所的主要交易产品和交易功能,能同时支持现货、衍生品多市场的交易运行,不仅满足现有证券市场的交易品种要求,也能够适应长期的市场发展需要。投资者可通过一个交易平台进行股票、债券、基金、权证以及衍生品交易,进行全方位的投资选择、组合套利交易和风险控制。同时,监管机构也便于发现跨市场操纵行为,便于对相关产品或相关参与者进行监管操作,降低跨市场协同监管成本[20]。
对于任何系统来说,其硬件部分从购入之日就开始步入了“折旧”通道,直至最后归零;真正有价值并逐渐增值的是它的软件部分,尤其是应用系统源代码、文档、管理流程、客户数据等专有知识资产。显然,上交所去“自主”生产硬件设备或开发操作系统并不是明智的选择,把标准和应用广泛的业界先进技术快速投入应用、致力于建设和优化自己的核心知识资产才是最优解。
新交易系统的设计定位是继承上交所多年来不断发展探索总结出来的技术架构,同时放眼世界,借鉴全球其他主要资本市场的技术特点和优势,依托信息技术近年来的快速发展,结合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长远需要,打造出符合中国证券市场实情的世界一流交易系统。该系统从2001年立项到2009年成功上线花费了整整8年时间,上交所共交付源程序代码100万行,编写交付文档约160份,上线前还制订了106类技术故障的应对措施和系统回退方案。这样的巨系统能够自主开发成功并平稳上线,表明上交所的技术实力十分了得[16]。
上交所新交易系统在系统总体架构设计、网络设计与部署、应用程序开发、系统测试各个方面做到了“自主管理、自主开发、自主维护”。其内存事物处理、高速信息传输、故障检测与隔离等核心技术,已居于国际领先地位。尽管在硬件设备、操作系统和网络设备方面,还不得不依赖于第三方设备厂商,但通过采用“操作系统抽象层”(Operating System Abstract Layer,简称OSAL)分层设计概念,把应用系统的大部分逻辑与操作系统隔离开来,使得可以在未来以最低的成本适应设备和操作系统的发展[16]。
这样,新系统就彻底解决了多年来制约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核心交易系统的自主知识产权问题,从而使上交所的发展站在了一个新的平台上,有了自主掌控发展方向和发展节奏的基本手段。
自2007年7月1日中国证监会颁布施行《境外证券交易所驻华代表机构管理办法》,海外证券交易所就加快了在中国扩张的步伐。纽约证券交易所、纳斯达克、伦敦证券交易所、东京证券交易所、韩国交易所、新加坡交易所纷纷在中国设立代表处,抢夺国内的上市资源[21]。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国内证券交易所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竞争力,增强对优质上市资源的吸引力[22]。其中,交易系统的竞争将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之一。
图3 上海证券交易所交易系统结构
鉴于证券交易系统主要由市场参与者、网络设施、交易处理系统以及交易系统后台4部分组成(如图3所示),根据各部分在整个交易过程中的不同要求,可对其建立相应的评价准则:(1)交易处理系统的事务处理性能;(2)交易系统后台的可持续支撑能力;(3)网络设施的市场连接性;(4)对市场参与者的用户友好性。以下我们就从这4个方面,对上交所新交易系统与国外主流交易所的交易系统做一个粗略的比较分析。
交易处理系统可以用两个主要指标来衡量性能:吞吐量和延时。广域网的发展打破了地理上的限制,使得可以同时有很多用户使用一个系统,对吞吐量的需求越来越高。而证券交易的业务特征,导致用户对延时很苛刻,总是希望自己的委托能够最快地送达核心撮合引擎,处理结果能够最快地返回给自己[16]。
上交所新交易系统通过“系统多主机化、主机多CPU化、CPU多核化、一核多线程化”的并行设计,采用多进程流水处理、消息打包传输、多线程异步并行写盘等设计技巧,来提升系统处理订单的吞吐量和降低订单处理的延时。
据世界交易所联盟(WFE)统计,截至2010年末,上交所股票市值为2.72万亿美元,全球排名第六;2010年上交所股票成交金额(含投资基金)为4.5万亿美元,为全球第三[23]。这说明上交所交易系统的吞吐量已跻身世界前列。
由表2可知,国际上主要交易所的交易系统委托处理延时已经达到了微秒级,最慢的东京证券交易所和香港交易所也控制在1-5毫秒。而上交所的系统延时才刚刚达到50毫秒[16],与国外先进交易系统尚不在一个数量级上。
需要指出的是,交易处理系统的吞吐量既指交易订单的流量,也指交易品种的宽度。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上交所交易系统支持的交易品种已经从单一的股票交易扩展至股票、债券(包括国债、地方政府债、公司债)、证券投资基金(包括交易所交易基金ETF)及权证等产品,新交易系统更是可以满足期货、期权等衍生性金融产品的交易要求。但是,该系统的设计功能目前尚未得到充分的利用。从表4可以看到,与世界各大主要交易所相比,上交所在结构化衍生品和市场延伸产品方面几乎是空白[7]。与此同时,这些衍生性金融产品的交易系统建设,却在上海期货交易所和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低水平重复进行。
这种状况急需改变。无论是从提升交易所自身竞争力的角度,还是从节约社会资源、提高规模效应的角度,实现上交所、上海期货交易所和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在交易系统上的共建共享,扩大系统交易产品的宽度和集约程度,都极为必要。
表4 世界主要交易所主要交易产品比较
交易系统后台的可持续支撑能力,主要包括可靠性和可扩展性两个方面。
可靠性主要是对数据安全备份的考虑。上交所新交易系统以“后台数据完全持久化”和“系统冗余设计”两种方法来完善系统数据的可靠性。后台数据完全持久化就是只有当后台数据完全写入后台服务器才会向前台发出确认信息,从而保证了数据在后台系统处理过程中不会由于发生故障(如计算机设备的掉电、网络中断等)而丢失。“系统冗余设计”是指对系统中同一事情,有不止一个设备能处理,一旦一个设备由于任何原因不能完成工作,可以通过另外的设备进行处理。上交所主要是以“异构”的方式来实现系统冗余设计,即数据以不同批次不同型号的设备进行备份。
可扩展性是指交易系统要有力支撑交易所的未来业务发展,能够支持持续增长的以亿为单位的投资者记录数、持仓记录数、每日订单记录数以及每日成交记录数。上交所新交易系统采用了“完全可扩展”的交易系统架构,每一个功能都可以由多个设备进行负载均衡。
这些做法与国外交易所大体类似。例如,在可靠性设计方面,东京证券交易所对处理订单等交易信息在三个数据服务器中同时备份,纳斯达克的核心数据中心在康涅狄格州的特兰伯尔和马里兰州的罗克维尔异地备份;在可扩展性设计方面,日本东京交易所的系统扩展以当天的系统订单容量作为负载划分依据,当每分钟订单数量达到事先规定阀值一半的时候,系统可在一周内自动扩展订单受理件数为峰值时的2倍容量[14]。其最终效果与上交所应该没有太大差异。
市场连接性是指交易系统与投资者之间的联系途径以及对不同地域、不同时区投资者的覆盖能力。在全球化和网络化的时代中,高连接性可以使交易系统接触到更为广泛的投资者,从而充分发挥交易所运作中的网络外部性。美国纽约交易所推出了“网络纽交所”的全新交易平台,其中的机构快速系统(Institutional XPressTM)为机构投资者提供与纽交所交易大厅之间直接的电子通讯连接;美国纳斯达克市场针对普通投资者推出了网页交易功能(Web Trade),这样普通投资者无需通过交易软件、而是通过普通网页就可进行交易。可见美国两大交易所都在努力拓宽不同类型投资者连接交易所的渠道。
上交所对于投资者与交易系统的联系途径主要分为两类,普通投资者一般通过证券账户所属证券公司在交易所的交易席位(交易业务单元)进行交易,而机构投资者更多地通过在交易所的自有席位(交易业务单元)进行证券交易。不管是机构投资者还是普通投资者,现阶段都是通过客户端交易软件与交易所连接下单交易的,连接渠道较美国纽约交易所、纳斯达克市场略显单调。
从交易时间安排来看,伦敦交易所的交易时间长达8.5小时,纽约交易所的交易时段也有6.5小时。2010年,亚洲三大交易所也不约而同地延长了各自的交易时间:香港联合交易所交易时段从原本上午10:00~12:30、下午14:30~16:00,改为上午9:30~12:00、下午13:30~16:00,全天交易时间从4小延时长至5小时;新加坡交易所取消午休安排,交易时段从原本上午9:00~12:30、下午14:00~17:00,改为9:00~17:00,全天交易时间从6.5小延时长至8小时;日本东京证券交易所将交易时段(上午9时至下午3时)中的午间休市时间由现行的90分钟缩减至60分钟,全天交易5个小时。而我国上海与深圳两家交易所的交易时段都是上午9:30~11:30、下午1:00~3:00,全天交易时间仅为4个小时,明显偏短。
用户友好性主要是指交易系统给上市公司和投资者等市场参与者带来的方便与舒适程度。在这方面,国内外交易所的共同做法是通过交易所网站对各种类型的市场参与者提供尽可能周备的信息服务,而且越来越重视投资者与上市公司的沟通与交流。以美国NASDAQ的公司市场服务(Corporate Service for Marketplace)为例,通过建立专门的投资者关系网站,使机构投资者和普通投资者都可以利用电子邮件或者留言的方式与上市公司进行交流,而上市公司也会将公司最新公告公布于该网站,同时回答投资者所提出的相关问题。国内的深圳证券交易所也专门设置有这样的“投资者互动关系平台”①深圳证券交易所的“投资者互动关系平台”,网址:http://irm.cninfo.com.cn。,为投资者与上市公司直接沟通、获取第一手投资信息带来了方便。
上交所网站(http://www.sse.com.cn)按照“投资者-上市公司-拟上市公司-会员/证券机构-基金管理公司-债券发行主体-媒体单位”的用户分类,对不同类型的市场参与者分别设计了针对性的服务项目,基本上能满足各类用户的主要服务需求。但在投资者与上市公司的互动交流方面,则似乎重视不够。虽然在“投资者服务”栏目下设置有“投资者关系”和“相关在线服务”子栏目,但“投资者关系”下仅有“IR动态-IR丛书-IR案例-报刊园地”4项内容,“相关在线服务”下虽然有一个“投资者在线留言”②上海证券交易所“投资者在线留言”,网址:http://www.sse.com.cn/sseportal/ps/zhs/site/hotlinesuv.shtml。,但里面只有上交所的咨询邮箱和热线电话,根本无法与上市公司直接进行交流。倒是在上证所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的网站(http://www.sseinfo.com)上有一个“投资者互动关系平台③上证所信息网络有限公司“投资者互动关系平台”,网址:http://ir.sseinfo.com。”,但竟然在上交所网站上没有链接,一般投资者要找到这个平台实在是太难了。无怪乎直到本文写作之日(2011-12-07),该平台上的最新互动信息还是2009-01-08的,说明该平台已经多年没有投资者使用了。
以上我们分别从交易处理系统、交易系统后台、网络设施以及市场参与者4个方面,对上交所新交易系统与国外先进交易系统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交易系统后台的可持续支撑能力(包括可靠性与可扩展性)方面,该系统与国外先进交易系统几乎不相上下,其持续稳定运行是没有问题的、令人放心的;在网络设施的市场连接性和对市场参与者的用户友好性2个方面,虽然存在一定差距,但问题不是很大,比较容易改进;而在交易系统的事务处理性能方面,差距则相当大,这将是未来制约上交所竞争力的主要因素。
由表2可知,国际上主要交易所的交易系统委托处理延时已经达到了微秒级,最慢的东京证券交易所和香港交易所也控制在1-5毫秒,而上交所的系统延时才刚刚达到50毫秒,与国外先进交易系统完全不在一个数量级上。而表4显示,与世界各大主要交易所相比,上交所在结构化衍生品和市场延伸产品方面几乎是空白,其交易系统的衍生性金融产品交易功能白白闲置。而与此同时,同在上海的上海期货交易所和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却又在重复开发建设各自的衍生性金融产品交易系统。这与国外交易所不断整合、打造统一金融交易平台的趋势完全脱节。可见,延时过长和交易功能过于单一,是制约上交所提升竞争力的两大瓶颈因素,也必将对上海成为一流的国际金融中心形成拖累。
面对愈演愈烈的全球交易所整合大潮和海外证券交易所加快在中国扩张的严峻形势,提升证券交易系统的综合性能和交易所的核心竞争力已经非常迫切。其中,降低交易系统的处理延时和扩展交易品种的宽度最为紧要,而网络连接性和用户友好性的提升也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同时,还必须密切跟踪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并快速应用于交易系统的建设之中。
现就此提出以下4点建议:
现阶段,上交所新一代交易系统的平均延时约为50毫秒,这一点与纳斯达克、纽约交易所等世界一流交易所有着较为明显的差距。虽然对于证券交易系统而言,应该把系统的稳定、数据的安全、交易的平稳摆在首位,不能一味地追求低延时,但是,以现有交易系统的交易延时,是无法与国外先进交易系统相竞争的,无法满足未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交易要求。因此,降低交易延时对于交易系统的当前运行虽然并不是十分紧迫,但对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长远目标而言则关系重大,交易系统迈入微秒级是迟早要实现的。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过程中将会吸引越来越多的境外机构投资者,推出越来越多的金融产品和衍生品,为了更好地满足各类投资者的交易需求,整合各类交易所、打造统一金融交易平台终将是大势所趋。这是全球的大潮流,上海也无法回避。因此,我们应该未雨绸缪,早作准备,以上交所为核心整合上海和国内的其他交易所,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综合交易系统。
首先,应促进同类交易所之间的合作,比如上交所与深圳证券交易所的合作,最终应该向采用同一套交易系统靠拢。全球范围内,跨国、跨境、跨类型的交易所合并和交易系统整合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我们同一个国家的两个证券交易所为什么不能整合协作呢?至少,打造一个统一的证券交易平台应该不是什么问题吧?
其次,应推进上交所与上海其他交易所(如上海期货交易所、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之间的合作,打造期现同时交易的一体化交易系统,最大限度地发挥交易系统的规模经济效应。
与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构想相呼应,上交所一直致力于国际板的推出。但是想要吸引大型跨国公司在上交所挂牌和国外投资者来上交所交易,交易系统的市场连接性与用户友好性就必须与国际接轨。至少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提高对投资者的服务能力和水平:
第一,努力拓宽交易渠道,提高交易系统对投资者在空间上的覆盖能力。与国外各种另类交易平台的迅速崛起一样,国内各种交易所近年来近乎疯狂的发展,除了政府监管不力之外,归根结底是因为体制内的现有交易所无法满足广大投资者的交易需要。场外交易的兴起,终究是因为场内交易存在不足。上交所应以此为鉴,参照纽交所和纳斯达克开设“网上纽交所”和“网页交易”的做法,建立类似的网上交易渠道,把交易系统对投资者的空间限制降低到最小程度;
第二,适当延长交易时间,提高交易系统对投资者在时间上的覆盖能力。如果我们在现有交易时间基础上,上下午分别延长半个小时,即改为上午9:00-11:30以及下午1:00-3:30,那么,在提高交易时间灵活性的同时,股票市场的流动性也将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我国资本市场的规模也相应扩大;
第三,大力提高信息服务的质量,提高交易系统对投资者的决策支持能力。除了确保信息披露的完整性、准确性和及时性之外,更要为投资者与上市公司直接交流创造良好的条件。因此,上交所应特别重视投资者互动关系平台的建设和维护,尽可能方便投资者的使用。
近年来,云计算的概念正在逐渐渗透到各行各业,交易所也不例外。云计算是一种新兴的共享基础构架,它不但超越了传统设备的储存能力,而且其低成本、高效率以及较为灵活的运算模式都是其受到追捧的原因。
随着上市公司和投资者数量的增加,交易所的交易数据势必会大幅增长,这样对交易系统的扩展性和交易数据的可靠性就有了更高的要求,仅靠增加服务器数量来应对未来海量交易数据的增长已经越来越行不通了。而云计算恰恰颠覆了传统计算机架构的模式,为交易系统的扩展性和交易数据的可靠性带来了革命性的技术支持。一方面,云计算可以让原先物理化的服务器虚拟化,最大程度地减少物理服务器的数量,降低服务器集群运转的能源消耗,实现低碳化的金融服务;另一方面,运用云计算后的交易数据将不会存储在物理数据库中,而是将其存储在“云端”,省掉了传统的中间层服务器和数据库,不仅大大降低了软硬件的成本,而且减少了数据传输过程中数据丢失的可能,提升数据存储的可靠性。
当然,由于云计算刚刚兴起,云计算数据服务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因此把云计算运用于交易数据存储等核心业务要非常谨慎。但无论如何,我们对云计算这一革命性的技术必须高度重视,并及早制定相应的应用规划,主动抢占未来交易技术革命的战略制高点。
[1]高 山.主要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力比较及对上海的启示[J].社会科学研究,2009,(04):42-49.
[2]黄 婷.上交所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最重要组成部分[N].证券时报,2009-01-22(A02).
[3]杨 群.上海凭啥位列“全球第三”[N].解放日报,2010-04-08(009).
[4]风 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巡礼[J].金融管理与研究,2009,(11):18-20.
[5]尹应凯,姚 伟.我国金融中心建设的进展与对策——基于GFCI6最新排名的分析[J].生产力研究,2010,(10):75-77.
[6]苏立峰,朱 喜.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调查报告——业界人士的评价和期望[J].上海经济研究,2011,(06):118-128.
[7]施东辉.交易所竞争力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8]黄 婷.上交所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最重要组成部分[N].证券时报,2009-01-22(A02).
[9]施东晖.垄断与竞争:证券交易所变革的经济学分析[J]. 证券市场导报,2002,(02):4-12.
[10]刘纪鹏,曾 斌.全球证券交易所并购浪潮对我国的启示[J].经济,2011,(04):64-65.
[11]刘春彦,贺锡霞.世界交易所合并浪潮及其启示[J].中国金融,2011,(05):71-72.
[12]喻华丽,曾海泉.2010年国际证券市场技术系统发展动态分析[A].上海证券交易所.《交易技术前沿》总第三期文章选登[C/OL].http://www.sse.com.cn/sseportal/webapp/datapresent/SSEShowITCmdNew,2011-10-27/2011-11-23.
[13]徐广斌,武剑锋,白 硕.低延迟证券交易系统关键技术研究[J].计算机工程,2011,(9):28-29.
[14]郑 刚,徐 杰,徐佳等.交易所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研究——以东京证券交易所为例[A].上海证券交易所.《交易技术前沿》总第三期文章选登[C/OL].http://www.sse.com.cn/sseportal/webapp/datapresent/SSEShowITCmdNew,2011-10-27/2011-11-23.
[15]杨明秋.论全球证券交易系统七大发展趋势[J].世界经济研究,2010,(11):31-39.
[16]武剑锋.交易系统:更新与跨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2-3.
[17]上海证券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新一代交易系统市场参与者端差异比较[OL].http://www.sse.com.cn/sseportal/cs/zhs/ywyy/hyb/ngtrade/new/archive/SSE501 _PartTradTermDiff_20091026.doc,2009-10-28/2011-11-23.
[18]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一周股票账户情况统计表[OL].http://www.chinaclear.cn/main/03/0303/030305/030305_1.html,2011-12-02/2011-12-13.
[19]上海证券交易所.新一代交易系统市场参与者业务规格说明书[OL].http://www.sse.com.cn/sseportal/cs/zhs/ywyy/hyb/ngtrade/new/techdoc/SSE201_PartTradBusinessSpec_CV10_20090622.doc,2009-06-25/2011-11-25.
[20]王 璐,张 雪.惊心动魄的三天三夜——上交所新一代交易系统成功上线纪实[N].上海证券报,2009-12-07(011).
[21]朱周良.抢夺上市资源海外交易所争相“落户”中国[N].上海证券报,2007-12-04(011).
[22]陶俊洁,赵晓辉.海外证交所“大兵压境”,考验国内交易所竞争力[OL].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8-02/24/content_7660900.htm,2008-02-24/2011-12-13.
[23]方星海.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介绍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推进情况[OL].http://www.shanghai.gov.cn/shanghai/node2314/node2319/node12344/u26ai28719.html,2011-09-15/2011-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