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科技史学会《小达文西》杂志 巫红霏
台湾少儿科普刊物考察
中华科技史学会《小达文西》杂志 巫红霏
科普,亦即科学普及的简称,主要是利用各种媒介,将科学知识传播到社会各个层面,以促进民众对科学的认知、提升社会的科学素养。为了达到全民普及的目的,科普文章必须将艰涩的科学知识适度的简化,让大多数非专业的读者也能够消化、接收。
科普的用法在中国大陆通用已久,但早期台湾地区并不惯用科普一词,直到1983年以后才逐渐广泛使用(张之杰,1983)。原本台湾地区的科学性文章通称为“通俗科学”,用来区别专业的学术论文,而在以儿童为阅读对象的科学文章则称为“儿童科学读物”。
由于儿童时期是人类求知欲最旺盛的时期,每天除了吸收课堂上的知识外,也应该经常阅读课外读物,养成阅读的习惯。根据台湾南投地区小学4、5、6年级的调查统计,有45.5%的儿童平日以阅读为主要的休闲活动,而其中又有72.8%喜欢阅读儿童科学读物,且61.9%的父母也注意到儿童有主动阅读儿童科学读物的习惯(萧名均,2009)。由以上的调查可知,少儿科普是少儿课外教育极受重视的一环。
市售刊物以阅读对象来区分,成年人阅读的为一般杂志,而成人以下的刊物即为教育类。适合学龄前儿童(3~6岁)阅读的刊物,称为幼儿杂志;适合小学生(6~12岁)阅读的刊物,为儿童杂志,而适合中学生(12~18岁)阅读者,则称青少年杂志。
由于笔者从事儿童月刊出版工作多年,对相关刊物较有涉略,因此以儿童科普期刊为主,并将年龄层扩展到青少年阶段,对台湾现有的少儿刊物进行统整,再从中了解少儿科普教育的现况。
由于少儿刊物具有分龄的特色,受众局限在特定的年龄层,多半为家中有适龄人口的家长订阅,销售方式以直销为主、店销为辅,在一般书店无法取得完整的出版讯息,因此本次考察的少儿刊物主要取自台北市立图书馆的儿童馆收藏,另外也由台湾图书馆调阅部分刊物。
在台北市立图书馆的期刊架上,至2012年持续出刊的儿童杂志共有20种,其中有4种以学龄前的儿童为阅读对象,另外有7种主要内容为英语、作文和艺术等,完全未涉及科学性文章,因此不在本次调查范围,最后计有9种少儿杂志为本次考察目标,此外在台湾图书馆则补充1种少儿杂志。
杂志内容描述取2012年出版的期数,除了概括性地介绍之外,还针对各杂志科学篇章选择,各篇章的格式和文图配置情况进行简述。
在本次考察的10种少儿杂志中,《新小牛顿》是唯一的少儿科普杂志。《新小牛顿》于2004年由《小牛顿》转换而来,至2012年3月共出版90期。杂志主要的阅读对象是5~10岁的儿童,亦即小学中低年级,因此杂志内容标有注音符号,字级较大,文图比为图像多于文字。杂志页数共82页,杂志的主题与科学相关,但也包含部分社会、人文、地理等篇章。综观2012年1~3月号的《新小牛顿》,杂志在每期都有特定主题,该期杂志所有篇章皆围绕主题而成。就笔者规纳,2012年1月号(88期)主题为“企鹅”,2012年2月号(89期)主题为“热”,2012年3月号(90期)的主题则为“树”。以90期内容为例,相关篇章便有《山上的台湾二叶松》、《妙手回春的树医生》、《树木家族点点名》、《大树小杀手进攻了!》、《树木家族点点名》、《守护行道树的好朋友》、《啄木鸟敲敲敲》、《爬树小精灵──树蛙》、《在雨林的顶端散步》、《树啊!我想认识你》、《帮老园丁种树》、《大树的回忆》。
除了《新小牛顿》之外,其他9种杂志都是综合性杂志,但有部分篇章属科普范围。
《新生族教学月刊》创刊于1991年,至2012年3月共出刊252期。虽规为综合性杂志,但属性与杂志不同,由封面上印有“国语”、 “社会”、 “数学”、 “自然”与“生活科技”字样可知,其主要功能为教学的补充教材。全本杂志并无主文,而是由各学科的题库组成,其中科普相关内容占的比例颇高,单期123页中有12单元、51页属科学性题库。
《地球公民365》创刊于2005年5月,至2012年4月共出刊81期,每期页数120页,该杂志内文并无注音符号,图文各占版面的一半,读者年龄层应为小学中高年级和中学阶段。杂志内容包含8大领域,其中生态记事、科学常识两个领域属科普范围。在81期中,共有6单元、32页为科普文章,内文大多为论说文,中间穿插漫画和插图。
《小学生巧连智》是日商巧连智多媒体学习月刊,包含知识阅读本、DVD和网络。知识阅读本每期56页,阅读对象为小学低年级学生,杂志内文均标有注音符号,版面以图为主,文字量较少。杂志内容配合小学学科,其中科普相关的内容主要为自然与生活科技,隔期出现数学篇章。
《大嘴鸟亲子教育杂志》原名《大嘴鸟亲子数学》,1996年10月创刊,于2008年5月更改为现名,原为介绍幼儿园和小学数学为主的数学杂志,改名后为综合性月刊,阅读对象为5~12岁儿童,文字部分有注音、部分没有注音。杂志每期54页,其中科普文章占2012年3月号(186期)的5单元、24页,除了自然与生活科技相关篇章之外,还固定有数学资优生介绍和《数学评量》,是该杂志的特色。
《国语青少年月刊──少年飞讯》于1995年10月创刊,至2012年4月出版196期,为国语周刊杂志社出版的月刊,适读年龄是小学中高年级和初中,文章皆无注音,版面文多于图。全书112页,在196期中有22页为科普文章。
笔者任职的《小达文西》杂志于2006年1月创刊,至今出刊76期。每期96页,适读年龄为小学生,除少数篇章外,杂志内文都含注音,图文各占版面的一半。在2012年4月号(76期)中,共有5单元、17页为科普文章,表现方式大多为图文各半,每期有固定数学漫画单元。
《未来少年月刊》为天下远见集团在2011年1月才创刊的新杂志,至2012年4月出刊16期。由于《天下远见》为台湾知名杂志,旗下的少儿杂志有许多名人参与撰稿,内容也比其他少儿杂志具杂志感。每期126页,在16期中有5单元、17页为科普文章,除文图篇章之外,还有动手做实验单元。
《TOP945》为市面上少见的双周刊,由出版中小学教科书的康轩文教集图于2003年1月创刊,至2012年4月出刊210期,分为初阶版和进阶版,初阶版适读年龄为幼儿及小学低年级,进阶版适读年龄为小学中高年级,内文皆有注音标示。在进阶版每期有72页,科普文章在210期有1单元、8页,209期则有4单元、17页。
《幼狮少年》为台湾最老牌的青少年综合月刊,由1976年创刊至今已出版426期,每期110页,科普文章所占比例较少,426期只有1单元、4页,425期则有2单元、7页。由于适读年龄为初中生,文字无注音,版面文多于图。
台湾地区由于少子化,少儿刊物的生存不易,科学专门性的杂志更是少数,1978年4月创刊的《少年科学》、1984年3月推出的《小牛顿》、1986年10月创刊的《小小科学眼》和1985年2月日本授权的《哥白尼21》等杂志皆已陆续停刊。至今仍持续出刊的少儿科普杂志只有《新小牛顿》和《少年牛顿》,这两种杂志是在2004年由《小牛顿》杂志一分为二而来。
科学包括了数学、物理、化学、天文、生物等学科,这些基础学科在学校已有相关课程教授,但家长订阅科学刊物的目的仍是补充课本的知识,并使自然科学成绩进步,因此杂志内容与一般少儿科普书籍内容差异不大。在成人科普刊物中常见的科学新知,由于内容较艰涩难懂,不易转化,在少儿科普刊物中极少见。
不论是少儿科普杂志,或综合性杂志的科普文章,内容都以生物和生态为主,理化较少,数学更是少见。大量的生物相关单元,可能是因为简单易读,且较受少儿喜爱之故。然而科普的目的是普及科学知识,若仅传达单一学科的讯息,无助于科学向下扎根。
科普刊物除了以文字传达知识,还常利用插画与照片解说。尤其在少儿科普刊物中,图片占版面很大,且当读者群年龄层愈低,图片愈多、文字愈少,可见图片对少儿科普文章的重要性,因此科普杂志必须注意的图片的选用和解说。
[1] 张之杰. 科普与科学艺文[J]. 科学月刊, 1983(6).
[2] 萧名均. 小学教师、家长与学生对科学类儿童读物的阅读观点与阅读状况之调查研究[D]. 台中: 台中教育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