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长宁区少年科技指导站 周 静
校外科技教育中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初探
上海市长宁区少年科技指导站 周 静
本文从校外科技教育内容的丰富性和形式的灵活性两方面,对校外科技教育在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中的重要性进行了阐述,并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重点介绍了我站在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上的实践。
校外科技教育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素质教育的推行,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营造了良好的环境,作为素质教育重要阵地之一的校外科技教育,更是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
强烈的创新意识和优秀的创新能力都需要以丰厚的基础知识和良好的素质为基础,而校外科技教育丰富的内容、灵活的形式恰恰能够满足这一条件,为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和良好素质的养成提供条件,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目前,校外科技教育的常设科技项目中,既有与学校学科相关的应用化学、生命科学、环保、信息技术、科普英语、物理实验等项目,也有与军体相关的车模、航模、船模、无线电测向、定向越野等项目;既有前沿的机器人、未来工程师等项目,也有传统的科技小制作、创造发明等项目;还有与艺术联系紧密的科普美术、摄影、摄像等项目。这些项目所包含的内容涵盖了大部分科技领域的基础知识,在给予学生极大选择范围的同时,也给予了学生积累丰厚基础知识的机会,有利于引起学生学习兴趣,进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扎实的基础。
由于校外科技教育内容的丰富性,它在知识的传授、素质的养成上并不拘泥于课堂,更多的是依托社会。目前,校外科技教育的主要活动形式包括科技竞赛、科技实践活动、科技讲座、科技兴趣小组等,但无论形式如何,这些活动都具有群众性、普及性和探索性的特点。学生在这些活动中,不仅能增强崇尚科学、追求真知的精神,树立创新的观念,还能锻炼实践技能,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校外科技教育在形式上的灵活性不仅能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创新活动的舞台,营造良好素质养成的有利环境,也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使校外科技教育成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载体。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推行力度的增大,校外科技教育的发展环境越发有利,各类校外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也是越来越有声有色。但在这欣欣向荣、红红火火的背景下,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依然存有不小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兴趣是人对事物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认知活动倾向,它是个体行动的巨大动力。欲望是个人开发自身潜能,自动进行实践探索的一种意愿。创新能力的发展离不开创新的兴趣和欲望,如果没有它们,学生就不会有意去开发自己的创新潜能,也不会有意去进行创新探索,就更谈不上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现实中,很多学生虽然对于周末要参加各类学科类培训班牢骚满腹、唉声叹气,对参与各类科技兴趣小组活动、科技实践活动等表现出强烈的意愿,但也仅止于此。他们不敢、不想、不愿提出自己的意愿,没有积极去争取的愿望,这其实也正反映出他们仍然缺乏对创新足够的兴趣和欲望,进而才会缺乏行动的欲望和信心。
我们学生在各类校外科技活动中所表现出的观察力和思维力,情况却不容乐观。以校外FLASH动画设计培训为例,在观看动画实例、分解动画结构的环节,学生在观察的广度和整体性上均有所欠缺,对动画的基本结构均缺乏深层次的思考,只能说出表象的动画形式。而在进行动画创作时,学生的角色设计往往多有雷同,表现出的动画情节也往往千篇一律,没有新意和突破。这些一方面反映出学生的基础知识可能有所欠缺,但另一方面也说明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力有所不足。
现实中,虽然大部分学生参与校外科技教育活动的动机是来源于兴趣,但能坚持下来,最终在科技竞赛中证明自己,或在活动过程中体现价值的学生却并不能算多。活动过程中,尤其是在创新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虎头蛇尾、见异思迁、放弃追求的学生年年都有,这些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学生创新毅力的缺乏。
校外科技教育是提高青少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受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当前青少年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确实还存有各种问题,我们也认识到在青少年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不足。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我们在三个方面进行了实践努力:
青少年好奇心强、可塑性大,具有创新的巨大潜能,关键是如何激发他们的创新源泉,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需要创新型教师的引导。近年来,我们把打造创新型教师团队作为重要的工作目标,在建设中坚持突出合作教研与创新实践相结合的特色,鼓励教师以第一指导教师身份参与创新大赛,并以一定的考核制度和激励制度予以保障。
校外科技教育中,各科技项目的知识体系相对较为独立,教师极易各自为阵,只管好自己的一片天,长此以往,教师的思维就难以跳脱专业限制,带出的学生又怎会有出色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根据各项目活动形式的特点,成立了三大教研组——以模型、创造发明、机器人为主的创意工程教研组,以环保、生命科学、化学为主的创新实验教研组和以摄影、科幻画、信息技术为主的信息人文教研组。三大教研组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围绕如何备课、如何开展课堂教学、如何进行创新课题研究展开头脑风暴和研讨交流。这些活动极大的促进了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拓宽了教师的教育视野,在丰富教师知识体系的同时,也使教师的创新意识得到了有效提升。
在教师创新意识得到提升的基础上,我们积极鼓励教师打破学科的限制,指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参与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将年终考评10%的分数与教师在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的成绩挂钩,同时制定了竞赛奖励制度,对教师在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取得的成绩,根据一定的规则进行累积计分,在年终时根据积分进行一次性奖励。这些措施鼓舞了教师指导学生参与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积极性,使我站教师在市创新大赛中的参与率由三年前的30%上升到现在的100%,也使我站教师的创新能力在实践中得到了锻炼,一支充满生机的创新型教师团队正在逐步成型。
丰富多彩的校外科技活动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温床。校外科技教育中各科技项目涉及的学科门类繁多、文理渗透,这为营造丰富多彩的校外科技活动体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近年来,我站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了一系列具有综合性、创新性的科技活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发挥自己的优势,选择活动,参与其中,充分展现自己的奇思妙想。
面向幼儿园的学生,我们主要开展以“小淘气玩科学”为主的系列科普活动,从身边有趣的科学现象入手,通过教师与幼儿、家长与幼儿之间的互动体验,向幼儿揭示有趣现象中的科学原理,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面向小学学生,我们则以“快乐拓展日”为契机,在原有的“科技课程进课堂”基础上,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开发了一批以趣味性、可操作性为主的科技项目校本教材,供学校选择,使小学生有更多的选择机会,并且积累丰富的科学基础知识。面向初中学生,我们则以少科站与学校科技项目共建活动为切入口,把站双休日免费科技培训班与学校的科技社团活动、科技兴趣小组相结合,根据初中生的认知特点,加强初中生某一方面或多个方面的专业技能训练,逐步帮助学生构建适合其自身个性发展的知识体系,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面向高中学生,我们则主要开展以“走进科学殿堂”为主的系列活动,邀请科研院所的专家与高中生结对,共同开展课题研究,经历课题选题、开题、研究、结题的完整过程,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以及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
这些面向不同年龄段学生、不同层次的校外科技活动,不仅在区域内营造了浓厚的创新氛围,也使学生受到启迪和熏陶,创新意识得以增强。学生通过参加自己感兴趣的科技活动,爱好和特长得到充分发挥,进而对创新产生更大的兴趣,而活动中的实践过程又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增强,从而使创新能力得以提升。
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必备重要条件是有一个高质量的创新实践平台,基于此,近年来,我站开始加强对区青少年科学研究院的管理,在研究院的各项活动中注重增加实训内容,鼓励研究院学员参与各种创新竞赛,逐步将区青少年科学研究院建设成为适合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基地。
首先,区研究院不仅邀请各个领域的专家为学员开设丰富多彩的科学前沿讲座,也不定期在学员间开展论坛交流活动,以激发学员对科技的兴趣。
其次,区研究院不仅要求学员必须人人参与课题研究,还积极组织学员参与各级各类创新竞赛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学员的创新能力。通过这些活动,区青少年科学研究院中涌现出一批具有较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学员,在市第26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崭露头角,获奖比例占我区获奖总数的67%。
校外科技教育中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涉及到教师观念的更新、校外科技活动体系的优化和创新实践平台的建设,还涉及到校外教育机构管理制度的改革、学生特性的培养、环境的改善、经费的投入等多个方面,是一个复杂、长期的工程,需要我们不断的实践与努力。
[1] 宋树祥,罗晓曙.“科技创新基地+电子设计竞赛+工程中心”的互动模式,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J].高教论坛,2010(9).
[2] 付红军,贺方秀.构建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J].当代教育科学,2010(6).
[3] 王斌艳.以课外科技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3).
[4] 廖秋玲,杨振德.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的途径与方法[J].广西大学学报,2008(9).
[5] 陈祝明,钟洪声,吕幼新.利用课外科技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5(7).
[6] 王汝言,毛期俭.论科技竞赛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2004(4).
周静,上海市长宁区少年科技指导站信息技术教师兼办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