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三亚学院 韩 雪
关于鲁迅思想中科学与人文关系的思考
海南省三亚学院 韩 雪
鲁迅执著的自由精神、独立的思想不仅启蒙了当时的人们,而且依然照耀着当代的人们,尤其是知识分子的内心,指引着正确的价值方向。鲁迅思想为当代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着正确的思想依据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鲁迅思想 科学 人文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列强入侵,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蒙昧无知的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同时,一些中国人开始从各个方面开始检视自身与西方的差别和差距,思考中国落后被动的原因,从而提出向西方学习、“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20世纪初,鲁迅接触到西方的文化,了解西方科技的发展,也在考虑中国的问题。鲁迅1898年进江南水师学堂,后转矿路学堂,1902年入东京弘文学院,1904年到仙台医专,所学的都离不开自然科学。鲁迅的生活轨迹和知识背景决定了他不可能成为反科学者,而是一位科学的推崇者。
首先,他厘清对科学的各种误解,高扬了科学的地位。当进化论传入中国时,有“喜新者凭以丽其辞,而笃故者则病侪人类于猕猴,辄沮遏以全力”,守旧者闻说人源自猴不能接受。鲁迅反驳道:“人类进化之说,实未尝渎灵长也。自卑而高,日进无既,斯益见人类之能,超乎群动,系统何昉,宁足耻乎?”在《科学史教篇》中,鲁迅论及有人“以当时人文所现,合之近今,得其差池,因生不满”,他们非议古希腊学术,鲁迅作出了批评:“若自设为古之一人,返其旧心,不思近世,平意求索,与之批评,则所论始云不妄,略有思理之士,无不然矣。若据此立言,则希腊学术之隆,为至可褒而不可黜。”
第二,他肯定了科学进步对提升人类物质文明发展的推动作用。在《科学史教篇》的开篇,鲁迅写道,当今之世,人们无不为科学之伟大而惊视,“自然之力,既听命于人间,发纵指挥,如使其马,束以器械而用之;交通贸迁,利于前时,虽高山大川,无足沮核”,由于科学的进步,人类不断地拓展出新的疆域,“发隐地也,善机械也,展学艺而拓贸迁也,非去羁勒而纵人心,不有此也。”美洲的发现、科技的运用、学问与艺术的发展、世界贸易的扩展等,都有赖于科学,是科学使人心摆脱了枷锁的束缚。
第三,他意识到科学的进步将推进思想的革命。20世纪初,居里夫人发现了镭,鲁迅写了《说鈤》一文,予以热烈的赞扬:“有一不可思议之原质,自发光热,煌煌焉出现于世界,辉新世纪之曙光,破旧学者之迷梦。”鲁迅更深刻地看到这一科学发现对于人类思想发展所具有的意义:“由是而思想界大革命之风潮,得日益磅薄,未可知也!”
第四,他主张科学兴盛,则国家富强。在鲁迅最早写的学术论文《中国地质略论》中,提出了中国衰败、“救之奈何”的问题。鲁迅认为持续不断地发展工业、矿业,繁荣必有成效,也可以阻止并抵抗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野心。鲁迅高扬科学兴国的旗帜,在《科学史教篇》中,他以1792年法国大革命时抵御普鲁士、奥地利等强敌的战争为例,突出了科学家卡诺、蒙日用科学振作国人、震怖外敌的伟大历史作用。
鲁迅在尊崇科学和物质文明的同时,也非常重视精神的解放与重建。鲁迅不反对学习西方,科技兴国,但更看重“立人”,即在科技发展的同时更注重民族精神的重建。鲁迅在《科学史教篇》和《文化偏至论》等文章中明确提出,科学是要发展的,但必须顾及“致人性之全”。中国人的精神是否达到完全、健康的独立,成为中国富强的关键所在。
鲁迅对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的总体关系可以用《科学史教篇》结尾处概括:“故人群当所希冀要求者,不惟奈端已也,亦希诗人如狭斯丕尔(Shakespeare);不惟波尔,亦希画师如洛菲罗(Raphaeloaelo);既有康德,亦必有乐人如培得诃芬(Beethoven);既有达尔文,亦必有文人如嘉来勒(Garlyle)。凡此者,皆所以致人性于全,不使之偏倚,因以见今日之文明者也。嗟夫,彼人文史实之所垂示,固如是已!”即科学与人文应共生互容。
鲁迅看到19世纪后叶,西方社会显现出对科学与物质文明依赖过度的弊端,“诸凡事物,无不质化,灵明日以亏蚀,旨趣流于平庸,人唯客观之物质世界是趋,而主观之内面精神,乃舍置不之一省。” “物欲来蔽,社会憔悴,进步已停,于是诈伪罪恶,蔑弗乘之而萌,使性灵之光,愈益就于黯淡”。鲁迅意识到,物质和科学的发展会加速人的欲望,如果不加注意,就容易出现一种通病,会导致人文精神、人性关怀的缺失。他怀疑科学、物质文明无节制的极大发展,可能会构成对人生的一种“威胁”,他提醒,如果片面追求科学和物质文化,可能带来负面的影响和潜在的危害。比如环境保护问题、诚信问题、道德底线的突破问题,还有安全感问题,这些问题在多少年后的今天都出现了。原子弹对于无辜民众的伤害,垃圾信息在互联网肆意散播等,这些都是科技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如何把科技引向有利于人类社会的方向发展成为极具现实意义的课题。
科学与人文相统一为我们提供了一条思路。鲁迅认为,作为思想者的知识分子,必须“有研究,能思索,有决断,而且有毅力”。确实,“独立自主”是鲁迅一生坚守的人格底线,并视“至独立者”为“至强之人”。希望青年人“将中国变成一个有声的中国。大胆地说话,勇敢地进行,忘掉一切利害,推开了古人,将自己的真心的话发表出来。”总之,就是要“自己思索,自己观察”,坚持独立思考。独立思考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是指创新精神。在探求科学真理的道路上,求真务实是我们应该坚守的原则,在此基础上的创新精神则意味着更大的进步。中国要发展,要强盛,也必须唤醒自己的创新精神,进入到实际的创造过程中去。
[1] 鲁迅. 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韩雪,三亚学院教师,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