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藏东三岩地区民居的防御性

2012-07-24 06:11侯志翔
四川建筑 2012年1期
关键词:防御性碉楼民居

侯志翔

(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江苏南京210009)

在我国多民族共同发展的文化长河中,各族民居建筑的发展体现了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与联系。其中藏族民居以其独特的空间造型和鲜艳的立面色彩,展现了青藏高原的地域特点和藏族人民的勤劳和智慧。而藏东地区的三岩民居却以其原始淳朴的面貌和极强的防御性体现了藏民族粗犷的一面。

1 三岩地区的地理环境

在藏族传统的地域概念中,三岩地处四川和西藏交界的金沙江峡谷两岸。其中东部大致包括今四川白玉县的山岩乡、沙玛乡、盖玉乡和巴塘县的甲阴乡的部分地区,又以四川白玉县的山岩乡和贡觉县的三岩为核心。本文所指的三岩仅指贡觉县的三岩六乡——木协乡,雄松乡,敏都乡,沙东乡,罗麦乡,克日乡。三岩地区是一个行政区划(现属西藏贡觉县管辖),但它首先是作为一个地域概念而存在的。历史上称三岩为“扎西热克西巴”。在藏语中,“三岩”的意思是:山势险峻或者地势险要的地方,也有翻译成极难生存的地方。今天的贡觉三岩六乡,地处金沙江大峡谷的谷坡上,交通非常不便。在西藏“天路”工程修通之前,一直依靠骑马与外界联系,虽然与四川白玉县一江之隔,但是在整个西藏地区仍属于相对闭塞的地区。

2 三岩民居防御性探析

2.1 三岩民居的特点

任何一个民族的民居建筑都是根据当地的地理特征、气候特点、建材条件,按照自身的审美习惯、生活习俗而创造的最符合民族原生态文化的建筑。任何一种文化的存在都有其必然性,三岩地区的民居建筑亦是如此。三岩地区位于金沙江峡谷区,地理条件恶劣,三岩地区民风彪悍。三岩的民居建筑则既是三岩人民长期与恶劣的地理自然环境斗争总结出来的智慧结晶,又是三岩人彪悍民风的体现。

来到险要的金沙江大峡谷的三岩地区,就可以看到山坡上一片片如同小盒子一样的三岩民居依山而建。三岩民居其实为一种碉楼建筑,外墙采用夯土材料,坚固而耐用,内部承重则采用木质的框架结构,外墙仅起到围合作用。根据家庭条件和人口状况,碉楼的规模也不同。看似不高的碉楼其实高达十几米,分为四层,而且各层层高各不相同。而建筑的外形也与以色彩鲜艳为特色的藏族民居大相径庭,素土的外墙很少有其他颜色。除了经堂部分使用木质外墙以外,整座碉楼俨然是一座严严实实的碉堡,防御性极强。

2.2 三岩民居的防御性

三岩民居的防御性远不止如碉堡一样的外形,其设计及建造的理念与过程处处体现着其防御性的特点。如同进化论中的自然选择一般,三岩民居发展到今天已经演变成了一种成熟的民居形式。

2.2.1 村落布局与选址

三岩地区四面环山,大山中间蜿蜒着滔滔的金沙江,从山顶到金沙江边最大的高差甚至高达三四千米。如果不借助交通工具,在三岩地区行走是非常艰难的。村落之中,同一个帕错的建筑一般修筑在一起,成围合状,而且一般同一个帕错的建筑都朝着同一个方向。在村落内部建筑外穿行的道路一般比较难走,除了高低崎岖之外,更有很多荆棘植物等。而且路网分布也不规整,一般外人进入村子很容易在高高的碉楼中迷失方向。

而三岩民居的村落就修建在这样的半山腰上,靠近水源的地方。这样的选择既可以有水源饮用以及耕作,更有防御的考虑。如果单纯考虑水源问题,靠近江边将是一个比较合理的选址。然而选址江边即选址了一个地势较低的地方,如此的选址将带来的问题是当有外敌入侵的时候,敌人将居高临下,自己帕错则处于不利的位置。因此在靠近江边的地方,只有一些暂存粮草的临时房屋,而没有民居建筑。然而如果选址在山顶的位置,尽管在地势上处于有利,但是一旦遭到外敌入侵,很容易形成包围局面,切断水源和与外界的联系,而带来不利的局面。因此选择半山腰的位置则既可以照顾到足够的视野,同时也有足够的机动性。为帕错的防御带来主动。

2.2.2 建筑功能与布局

平面布局,三岩的民居与藏东其他地方民居在形体上一样,多为矩形或者方形,便于施工,也有凹型、凸型或者两三户并在一起的多边形形态。但其功能上却有所不同。三岩民居的一层平面通常不住人,而是作为牲畜棚来使用,或者堆一些杂物草料。一层室内没有直接采光,人则通过梯子直接通往第二层。第二层作为起居室来使用,摆放正常生活用品、火炉以及床铺。二层层高较一层高很多,一般约4.5 m。二层和三层之间有一个转换层,用于转换梯子和储存杂物。三层为半开放空间,经堂通常设置在三层,为一个木质隔间,称为布瓦房。厕所也设置在三层,挑出于建筑外墙之外,与藏东其他地方民居一致。其余的半开敞的空间用于堆放青稞等粮草。而四层或者屋顶层则作为打谷场来使用,打谷晾晒粮草以及其他水果等物品。整个建筑使用木结构的框架作为承重系统,外墙仅仅起到围合作用。然而这简单的建筑功能布局,却体现着三岩民居较强的防御性(图1、图2)。

图1 三岩民居平面

(1)外墙:外墙为夯实的素土,厚度一般为1.2~1.5 m,即使最薄的也在0.8 m以上,自下而上厚度递减,到了顶层厚度一般降为0.5~0.8 m。如此厚度的外墙并不承重,而起到围合的作用的同时,更体现着较强的防御性。素土夯实的外墙,一般枪弹是无法穿透的,而山势险峻,重型武器也无法到达,此外,外墙有较强的耐火性,同时能够有效地保证内部的木结构不被损坏。

(2)门窗:开窗的设置上也有独特的考虑。在如此大的建筑体量上,三岩民居的开窗显得有些吝啬,除了经堂有较为完整的窗户以外,其他墙体上几乎看不到开的大窗,而多为较小的孔洞,类似于碉堡上的枪眼。有说法称这种“窗户”其实就是枪眼,在解放前枪支没有得到有效管制的时期,三岩人民普遍拥有枪支,而墙上的枪眼则作为重要的防御要素。因为没有有效的开窗,仅仅靠一些孔洞,屋内采光是非常差的。但如此一来,外面的人几乎看不见屋内的任何动静,而外面人的动作屋内的人却可以看得一清二楚。

三岩的民居对门的设置反而不重视。除了入口处有门之外,屋里几乎没有像样的门,即使经堂也是使用一道布帘作为分隔。有些建筑有围墙,有些则入口直接对外,即使直接对外的入户门也只是普通的木门,并没有采用特殊的工艺加固。然而这样的设置并没有丝毫削弱三岩民居的防御性。而主要依靠他们的特殊的楼梯,独木梯。

(3)楼梯:独木梯在藏东民居中还是很常见的一种楼梯,直接使用一根大圆木,在上面砍出踏步使用。这种楼梯没有扶手等任何安全措施。第一次上这种楼梯会感到非常的恐惧和不习惯。然而当地人却在这种楼梯上上下穿梭自如。甚至背着粮草在楼梯上穿行。这种楼梯不是固定的,下端置于地面上,而上端直接搭在上层的楼面。这样的楼梯就可以很方便的拆除。当有外敌破门进入室内的时候,首先到达第一层牲畜棚,然而第一层没有采光,因此从室外进到室内几乎是看不见任何东西,如果家人将独木梯移除,外敌则无法进入起居室。即使入户门被封锁,家人仍然有办法脱身。由于同帕错的建筑修的很近,很多建筑虽然下部是分开的,但是屋顶挑出部分却多是连通的,即使没有连通,相隔也很近,使用独木梯则可以很方便的穿梭于同帕错的建筑中,对于帕错共同抵御外敌则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4)其他细节:在很多其他细节上,三岩民居也同样体现出很强的防御性。例如对于有围墙的房屋,为了防止外敌通过翻越围墙而直接到达二层,三岩当地人通常会选择在围墙四周堆满荆棘类的植物,从而使人无法翻越。另外根据多方面了解,三岩民居内部还有类似暗道的结构,但是由于当地人不愿透露相关细节,笔者并没有亲眼目睹暗道的样子。但是有关三岩民居内部存有暗道的说法还是普遍存在的。如果真的存在有暗道,那么无疑又是三岩民居防御性的一个重要体现。

图2 三岩民居样式以及独木梯

2.2.3 独特的民风与习俗

如前文所述,三岩民居很少有孤立存在的,多以帕错为单位聚集在一起。而帕错制度也是三岩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帕错的性质类似于家族,相同帕错的居民的建筑一般选择聚集在一起,朝着同样的方向,此外屋顶都较为方便地联系在一起。一个村落通常会有几个帕错居住在一起。势力较小的帕错为了能够共同抵御外敌,选择和其他帕错同时选址在一个村落。然而那些势力较大的帕错则可以组成整个村落,甚至周边村落也有此帕错的民居。帕错制度的存在,也对三岩民居的防御性起到重要的作用。当本帕错的居民受到外敌攻击时,同帕错的人都会通过聚集在一起的建筑而迅速进行支援,从而保证自己帕错的安全。此外藏东地区一妻多夫的婚姻制度在三岩地区也是普遍存在的。兄弟几人合娶一个老婆,可以防止兄弟分家而出现财产分割,引发帕错内部矛盾。这样的婚姻制度一来可以保证帕错财产不外流,二来也可以增强帕错内部的凝聚力,从而可以共同抵御外敌。

2.3 三岩民居与周边民居的比较

三岩碉楼式的民居不仅仅在整个西藏地区,藏东地区也是独一无二的,即使是贡觉县城的其他乡镇,也找不到类似的建筑。与三岩地区仅仅相隔一座巴依拉山的阿旺地区的民居与三岩碉楼式的民居形成了截然不同的风貌。阿旺地区的民居与贡觉县其他乡镇的民居风格较为统一,多采用砾石堆砌的外墙和木质的布瓦房作为主要元素。与三岩地区的1 m多厚的夯土墙相比,这些房屋显得通透了许多。此外,这些民居相比三岩民居,在开窗上面也大方很多。几乎所有房间都有直接采光的窗户,窗户尺寸也比三岩民居大了许多。这些地区的民居比较符合传统藏式建筑的特点,有较为鲜艳的外墙色彩,藏式装饰,较大的开窗也带来了良好的采光和通风,给居住者提供较为舒适的生活环境。而三岩民居则为了实现较强的防御性而大大牺牲了使用的质量,仅仅在独木梯和悬厕保持与藏东其他地方的一致。

尽管三岩地区的碉楼民居在贡觉县甚至藏东地区是绝无仅有的,然而与三岩地区一江之隔的四川省白玉县,在金沙江大峡谷上与三岩地区遥相呼应的山坡上,也同样有如同三岩一样的碉楼式民居。根据藏族传统的地域概念,广义的三岩地区其实除了贡觉地区以外,还包括金沙江沿岸的江达县部分地区和芒康县的部分地区,而其东部地区则包括了四川白玉县的山岩乡、沙玛乡、盖玉乡以及巴塘县的部分地区。这些地区都是传统概念中的三岩地区。据称这些地区的居民同属一个部族,互相之间交流也比较多,因此在民居建筑的发展上也有许多相同的特点。

3 三岩民居的现状和价值

3.1 三岩民居的现状

长期以来,地处金沙江峡谷的三岩人民由于交通闭塞等因素,少与外界有所联系,一直保留着其独特的生活习俗以及民居样式。随着国家对西部开发的重视以及西藏“天路”工程的实现,三岩人民渐渐走出大山,与外界交流也越来越多。国家对西藏地区的投入逐年增多,藏区人民的生活质量逐步提高,三岩地区多少年来沿袭下来的生活传统正在渐渐的改变。国家每年对藏区人民的补贴和自己每年虫草的收入,使得三岩人民不再如以往靠抢劫来度日。从而使得防御性对于三岩人民的重要性也不再如以往那么重要,满足生活水平的条件下,三岩人民也开始不断追求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

西藏自治区的安居工程,通过政府整合资金为藏区人民解决和改善住房问题,并改善饮水用电等配套设施。三岩地区的人民,通过安居工程,也大大提高了自身的生活质量。铝合金窗户为室内带来更好的采光,带扶手的踏步式楼梯,使得上下楼更加方便。然而生活质量改善的同时,三岩传统碉楼建筑的形式也渐渐改变。外墙开始为电线接入室内而预留位置,屋顶除了晾晒粮食以外也开始装上卫星电视等设备。传统的三岩民居正渐渐的接受现代化的影响,而其特有的碉楼式建筑也渐渐失去其防御的特点。

3.2 三岩民居的价值

三岩民居作为藏东民居中独特的分支,对于了解三岩民间文化和历史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最近几年,随着道路的开通,曾经神秘的三岩地区正渐渐被世人所了解,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学者都前往三岩地区去了解其独特的原始文化和习俗。而三岩的碉楼式民居,作为其世世代代文化和习俗的积淀,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非常成熟的建筑形式。三岩碉楼民居取材于大山,修筑在金沙江峡谷的陡坡上,很多房屋依然可以屹立上百年之久。三岩的碉楼民居之中凝聚着三岩人民的智慧和与自然抗争的精神。对三岩民居的认识与了解,对我们审视这个民族起到重要的作用。

4 结束语

任何一种文化的存在,都有其合理性。而任何一个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的发展也都绝非偶然。三岩文化就是藏东文化中独特的一支,三岩民居更是藏东民居中的一个奇迹。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三岩人民通过修筑具有较强防御性的碉楼式建筑,对抗自然灾害和外族入侵,从而在大自然的选择中顽强胜出。不仅体现了我国少数民族的勤劳和智慧,更展现了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1]土呷.康区昌都传统文化艺术精解[J].西藏艺术研究,2001(4)

[2]江道元.西藏卡若文化的居住建筑初探[J].西藏研究,1982(3)

[3]保罗.从藏东康区住宅形式谈藏族住宅建筑艺术的沿革[J].西藏研究,1996(2)

[4]徐宗威.西藏传统建筑导则[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防御性碉楼民居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中江有碉楼精巧神奇名邓氏
民居智库
中国国旅:加关税背景下“防御性”凸显
GHOSTS OF GUANLAN
基于印象管理理论分析大学生微信朋友圈中的自我呈现
布瓦雄碉与川东碉楼
浅析雷州古民居防御性特征
奇趣民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