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差异对城市感知方式的影响分析

2012-07-24 06:11张阳生
四川建筑 2012年1期
关键词:两性性别差异意象

熊 鹏,张阳生

(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陕西西安710127)

1 问题的提出

居民对城市的所见、所闻、所感是城市认知的主要源泉和城市意象形成的元素基础。按照建构主义的观点,认知不单纯在反映城市的现实世界,同样建构人们记忆中主观世界。城市认知通过选择性呈现,构建了一个虚拟的城市世界,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逐渐把认知建构的世界当做现实。居民决策行为依据的是主观建构的意象空间而非客观存在的物理空间,因此研究感应空间可以有效地解释行为空间的成因,预测空间选择的结果。

自从林奇(Lynch,K)发表《都市意象(The Image of the City)》以来,城市意象已经成为人文地理学、城市地理学、行为地理学等多学科的研究热点和前沿领域。国内学者许放[1]、许学强[2]、顾朝林[3]、冯健[4]、王茂军[5]、申思[6]等从手绘地图、地图扭曲变形、地名认知等角度对北京、广州等东部大都市城市意象进行了相关研究。因而:①在研究区域方面对中西部地区城市关注不够,而东西部城市在结构、肌理、文脉、市民受教育水平等方面的显著差异使居民的城市意象有所不同;②在研究内容方面,与国外相比缺少对空间认知主体——居民属性的系统研究,而年龄、性别、阶层等会影响认知过程和结果。

本文选择西部内陆大都市——西安作为研究区域,从城市感知方式入手,研究空间认知主体——不同性别群体的城市认知在信息接收方式、视觉载体、文化属性、信息不确定性等方面是否存在差异。力图从研究区域、研究内容两个方面实现城市意象研究的理论创新,同时为西安市城市规划与设计提供相应的基础数据和参考意见,使古都居民和海内外游客对西安留下美好的城市印象。

2 数据获取过程

此次研究所需数据于2010年8月通过对西安市城区居民调查问卷获取,主要在公园、广场等便于发放问卷的休闲场所随机抽取受访者,调查群体尽量兼顾各职业群体、社会阶层和年龄段。首先依据环城路、二环路、绕城高速构成的圈层结构、未央路——北大街——钟楼——南大街——长安路构成的南北轴线以及西大街——钟楼——东大街构成的东西轴线将西安市建成区分为12个人口和面积相对均衡的区域,然后在每个区域选择一个辐射半径覆盖所代表地块的休闲场所作为调查问卷发放点,主要包括钟鼓楼广场、革命公园、兴庆公园、丰庆公园、长乐公园、城市运动公园、大雁塔北广场、新世纪公园等。共计发放调查问卷1 200份,回收问卷1 146份,其中有效1 083份。

3 调查结果及分析

3.1 性别差异对城市认知信息接收方式的影响

根据调查分析两性对城市认知记忆最深刻的信息接收方式存在以下规律:

(1)相同点:接收方式以视觉和听觉最为敏感,触觉和嗅觉对人的刺激能力不强并且两性比例大体相等。

(2)不同点:视觉是对女性最具刺激力的信息接收方式且远远高于听觉对女性的刺激能力;对男性最具刺激力的信息接收方式是听觉,但与视觉的刺激能力相差不大。

(3)虽然两性主要的信息接收方式均为视觉,但是最具刺激能力的却并非都是视觉。人不是在被动接受外界提供的信息,而是有选择对信息进行过滤,因此研究眼睛、耳朵、鼻子、皮肤等各种感官对外界信息的获取能力是很有必要的(图1)。

图1 各种信息接收方式对两性刺激能力比较

3.2 性别差异对城市认知信息视觉载体的影响

由于视觉是城市认知的主要途径并且对两性均有较强的刺激能力,因此选择视觉,进一步研究不同视觉信息载体对两性刺激能力的差异。调查结果表明性别差异对城市认知信息视觉载体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绝对差异:建筑实体的大小对两性群体的刺激能力均最弱;色彩、形状、位置三项对两性群体的刺激能力较强,其中位置对男性的刺激能力最强,形状对女性的刺激能力最强;两性均对色彩关注程度大体相当。

(2)相对差异:男性对色彩、形状、位置三项的关注程度相对均衡,没有明显占主导地位的视觉载体形式;女性对色彩、形状、位置三项的关注程度差异巨大,形状超过50%成为占主导地位的视觉载体形式(图2)。

图2 各种视觉载体对两性刺激能力比较

3.3 性别差异对城市认知信息文化属性的影响

居民对城市的认知效果不仅取决于城市物质空间的实际状况,同时亦深受关注焦点和场所功能价值的影响。由于社会角色不同,继而对空间的关注重点存在差异,两性在面对同样的城市形象时产生不同的意象空间。

3.3.1 性别差异对区域界限属性的影响

城市可以按照多重标准被划分为若干个内部相对均质化而又与外部相对异质化的次一级区域空间。划分城市内部空间的主要标准有行政区划、产业经济、社会阶层、历史文化等。调查发现男性城市意象中的区域划分标准依次是经济、行政、社会、文化;女性城市意象中的区域划分标准依次为行政、文化、经济、社会。通过对比得到以下结论。

(1)行政标准是两性都比较关注的分区标准。我国政府在社会系统中处于主导地位,广泛介入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人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力。与国外区仅作为市政府的派出机构不同,在我国城市政权架构实行“两实一虚制”,区作为一级实体政府,享有法定职责,财政相对独立,全面负责本区域内的公共事务。因为财政收入及官员执政理念的不同,各区政府为城市居民提供的公共产品存在显著差异,因此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比较关注区域的行政归属。

(2)经济标准是男性最关注的分区标准,但女性较少给予关注。与县相比,市辖区虽和县处于同一行政级别,但仅承担一般社会管理事务。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宏观背景下,作为区域核心的城市,其产业政策的落实主要由直属于城市政府的各种开发区管理委员会负责。因此经济标准实质是行政标准的延伸与变异,且更加深刻地决定经济的发展,继而影响就业、教育、住房等社会重大问题。男性是一般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承担家庭长远、重大事务的决策责任,因此对经济标准高度关注。女性主要负责日常家庭事务,其所处的社区在经济中所扮演的角色对其女性引力不大。

(3)社会标准是两性都比较忽视的分区标准。由于城市规模的扩张和社会流动的增强,在整个城市尺度上,社会空间极化现象并不明显。居民无法将社会阶层和特定的城市区域结合起来,因此对社会标准关注较少。与女性相比,男性对社会标准关注较高,这可能是由于近年来我国阶层利益凸显、群体冲突加剧、社会结构紧张,社会矛盾成为城市突出问题,而男性又在家庭中扮演核心角色,因此城市的社会空间极化比较关注(图3)。

图3 两性划分区域标准比较

3.3.2 性别差异对道路功能属性的影响

城市道路按照功能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交通性道路(以“通”为主,多为过境交通,仅具交通功能);生活性道路(以“达”为主,多为到达交通,兼具交往功能);综合性道路(前两者的过渡状态)。结合西安市市内交通实际情况,将二环、绕城高速等城市快速路定义为交通性道路;将东大街、西大街、康复路、书院门等零售业店铺众多的街道定义为生活性道路;将长安路、未央路等商务办公、行政机构、科研院所众多的城市主干道定义为综合性道路。调查表明:

(1)两性城市意象中对道路的记忆均以生活型道路为主,比例大体相当。居民对生活性道路的记忆主要是在步行过程中通过对沿街建筑的观察和实地体验完成的,并且由于购物、游玩等休闲活动使得居民在生活性道路逗留的时间更长,因此生活性道路给两性留下了更深的视觉印象。与之相反,人和交通性道路及综合性道路的接触主要在搭乘公交车(小汽车)时透过车窗的玻璃完成的。公交车(小汽车)通过六面围合构造了一个封闭、独立的微型空间,和周围沿街建筑及道路整体空间相对隔离,加之拥挤、烦闷、压抑的微型空间使人没有能力更没有意愿去体味道路的视觉品质。

本次调查涉及到生活性街道不仅指居民购物的商业性街道,还包括承载人际交往、休闲娱乐等其他类型户外活动的道路。通过深入访谈,笔者发现与女性相比,男性的户外活动更多,特别是在青少年时期,男性有更多的机会,较少受到父母的管制,可以相对自由地在西安市的大街小巷玩耍,由此产生的城市意象比女性更加丰富多彩,所以男性对生活性道路认知的比例略高于女性。

(2)男性对综合性道路的认知高于女性。综合性道路的生活气息相对不足,沿途主要为商务办公、行政服务、科研院校等生产性服务设施,是连接城市各组成部分及与城市外部联系的大动脉。男性担负家庭的主要对外职能,到外地出差和到生产性服务设施办事的概率高于女性,因此男性对综合性道路的认知更加强烈。

(3)女性对交通性道路的认知高于男性。本次调查所选择的交通性道路兼具道路与区域边界的职能。二环、绕城高速等城市快速路不仅承担分散交通流量的作用,同时也是西安市新旧城区、远近郊区等明显分界线。女性对交通性道路的偏好可能是由于环状道路的区域界定职能引起的,这与女性对区域划分比较注重文化标准是相一致的(图4)。

图4 两性对不同性质道路的记忆比较

3.4 性别差异对城市认知信息不确定性的影响

在城市认知信息不确定性方面,两性均大体为正态分布,且偏向较差。西安市城市用地面积广阔、城市规模巨大,居民无法全面详尽地认知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同时城市的扩张也导致城市异质性的增强和社群空间隔离的产生,因此公众的城市意象整体较差。通过比较发现男性对城市的认知好于女性,这是由于男性较多的户外活动和宽广的社会交际网络决定的(图5)。

图5 两性城市认知信息确定性比较

4 结论

根据调查结果及分析可知性别差异对城市认知信息的感知方式存在显著影响。

(1)城市认知信息接收方式和视觉载体对两性刺激能力“大同小异”。城市认知信息接收方式和视觉载体对两性刺激能力总体而言是一致的,但是又存在明显的差异。具体表现为:①两性城市认知刺激能力较强的信息接收方式均为视觉和听觉,视觉载体均为色彩、形状、位置。②两性城市认知最具刺激能力的信息接收方式和视觉载体不同,男性为听觉和位置,女性为视觉和形状;各种信息接收方式和视觉载体对男性的刺激能力相对均衡,对女性的刺激能力则比较极化。

(2)两性的城市认知信息文化属性存在显著差异。由于社会生活的差异,两性的城市认知信息文化属性明显不同:①对城市内部空间的划分男性以经济标准为主,女性以文化标准为主;②两性均高度关注生活型道路。

(3)性别差异对城市认知信息不确定性产生影响。在城市认知信息不确定性方面,两性均大体呈现正态分布,且偏向较差。但是男性优于女性。

[1]许放.居民感应地理研究的一个实例——对赣州市的调查分析[J].地理科学,1983(2)

[2]许学强.广州市城市意象空间分析[J].人文地理,1993(9)

[3]顾朝林,宋国臣.北京城市意象空间及构成要素研究[J].地理学报,2001(1)

[4]冯健.北京城市居民的空间感知与意象空间结构[J].地理科学,2005(4)

[5]王茂军,张学霞,霍婷婷.北京城市认知的空间关联模式——城市地名认知率的空间分析[J].地理学报,2009(10)

[6]申思,薛露露,刘瑜.基于手绘草图的北京居民认知地图变形及因素分析[J].地理学报,2008(6)

猜你喜欢
两性性别差异意象
抚远意象等
受控两性分枝过程
论《紫色》中的两性和谐
两性聚丙烯酰胺的性质、合成与应用研究进展
DADMAC-AA两性共聚物的合成及应用
性别差异对TWA的影响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抑郁障碍的性别差异
“具体而微”的意象——从《废都》中的“鞋”说起
45岁以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预后的性别差异
“玉人”意象蠡测